《赤水玄珠》~ 第十一卷 (4)
第十一卷 (4)
1. 東垣六經渴治例
太陽經渴,其脈浮,無汗者,五苓散、滑石之類主之。陽明經渴,其脈長,有汗者,白虎湯、涼膈散之類主之。少陽經渴,其脈弦而嘔者,小柴胡湯加瓜蔞之類主之。太陰經渴,其脈細,不欲飲,縱飲思湯不思水者,四君子湯、理中湯之類主之。少陰經渴,其脈沉細,自利者,豬苓湯、三黃丸之類主之。厥陰經渴,其脈微引飲者,宜少少與之。
《聖濟》治時氣煩渴,用生藕汁一盞,入蜜一合和勻,分為三服。
【中消治例】(消穀善飢為中消。)
癉成為消中,胃中熱則消穀善飢。東垣曰:消渴中消,自古只治燥止渴誤矣,殊不知《內經》云:三陽結,謂之消。三陽者,足太陽也。又手陽明大腸主津液,所生病,熱則目黃、口乾,是津液不足也。足陽明主血,所生病,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
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悍烈,能助熱燥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陽脈太虛,則陰氣不得榮也,故肌肉皮膚而消削也。
《素問》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多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潔古治胃熱善消水穀,以甘辛降火之劑治之。用黃連末,生地、白藕各自然汁,牛乳各一升,熬成膏,和黃連末一斤,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日進十服。
河間,豬肚丸,治消渴。
豬肚(一具),黃連(一兩),天花粉(四兩),麥門冬(四兩),知母(一兩)
為細末,納豬肚中,線縫置甑中,蒸極爛,乘熱於石臼中杵,可丸為度,如硬加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渴則進之。
《三因方》多粱米、杜仲。《本草》云:豬肚能補中益氣,止渴。
調胃承氣湯,治消中,渴而飲,多食(此初起時宜服之。)
三黃丸,治三焦熱渴。
易老,順利散,治中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微利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服。
厚朴,枳實(各一兩),大黃(煨,四兩)
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食㑊者,謂食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易飢也。東垣云: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也。)
胃移熱於膽於膽亦曰食㑊。
河間,參蒲丸,治食㑊,胃中結熱,消穀善飢,不生肌肉。
人參,菖蒲,赤茯苓,遠志,地骨皮,牛膝(酒浸。各一兩)
白話文:
東垣六經渴治例:
太陽經引起的口渴,脈象浮,沒有汗,用五苓散、滑石類藥物治療。陽明經引起的口渴,脈象長,有汗,用白虎湯、涼膈散類藥物治療。少陽經引起的口渴,脈象弦,伴有嘔吐,用小柴胡湯加瓜蔞類藥物治療。太陰經引起的口渴,脈象細,不想喝水,即使喝水也只想喝湯不想喝水,用四君子湯、理中湯類藥物治療。少陰經引起的口渴,脈象沉細,腹瀉,用豬苓湯、三黃丸類藥物治療。厥陰經引起的口渴,脈象微弱,想喝水,應該少量多次給予飲水。
聖濟總錄記載:治療時令性煩渴,用鮮藕汁一盞,加入蜂蜜一合,混合均勻,分三次服用。
中消治例(消穀善飢為中消):
消渴屬中消,胃中熱盛就會消穀善飢。東垣認為,古代治療消渴中消只注重燥熱止渴是錯誤的,《內經》說:「三陽結,謂之消。」三陽指的是足太陽經。手陽明大腸經主司津液,生病時,熱則目黃、口乾,這是津液不足;足陽明胃經主司血液,生病時,熱則消穀善飢,這是血中伏火,也是血不足。 「結」是指津液不足,阻塞不暢,都是燥熱引起的疾病。
這是因為經常食用甘甜肥美的食物,導致氣上逆而導致消渴,治療用蘭草去除陳腐之氣。不可服用膏粱厚味、芳香草藥及礦物類藥物,這些藥物性味峻烈,會助長熱燥。越人說:邪氣在六腑,則陽脈失和,陽脈失和,則氣機阻滯,氣機阻滯,則陽氣盛,陽氣過虛,則陰氣不能滋養,故肌肉皮膚消瘦。
《素問》問:口甜的病症是什麼?怎麼引起的?岐伯答:這是五臟之氣外溢,稱為脾癉。五味入口,貯藏於胃,脾臟運化精氣,津液由脾臟主司,所以口甜。這是肥甘厚味引起的,此人一定經常食用甘甜肥美的食物。肥甘厚味令人多熱,甘甜之物令人飽滿,所以氣上溢而導致消渴,治療用蘭草去除陳腐之氣。
潔古治療胃熱善消水谷,用甘辛寒涼之藥降火。用黃連粉,生地黃、白藕的汁液,牛乳各一升,熬成膏,與黃連粉一斤混合,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白開水送服,每日服用十次。
河間學派用豬肚丸治療消渴:
豬肚一個,黃連一兩,天花粉四兩,麥門冬四兩,知母一兩。
研成細末,放入豬肚內,縫合,放入蒸籠中蒸爛,趁熱用石臼搗碎,製成丸藥,如果太硬可以加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逐漸增加到四十丸,口渴時服用。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記載用多量米飯和杜仲。本草書記載:豬肚能補中益氣,止渴。
調胃承氣湯,治療初期中消,口渴且飲水,多食。(初期宜服)
三黃丸,治療三焦熱盛引起的口渴。
易老學派順利散,治療胃中熱盛,能進食,小便黃赤,略瀉,直至不想吃東西為效,不可多服。
厚朴、枳實(各一兩),大黃(煨,四兩)
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飯後服用。
大腸熱邪移注於胃,能進食卻消瘦,也稱為食㑊。(食㑊是指飲食過多,不能化生為肌膚,也容易飢餓。東垣認為:能進食卻消瘦,是胃中伏火邪氣在氣分,所以能進食,脾虛則肌肉消瘦。)
胃熱移注於膽也稱為食㑊。
河間學派參蒲丸,治療食㑊,胃中結熱,消穀善飢,不能長肌肉。
人參,菖蒲,赤茯苓,遠志,地骨皮,牛膝(酒浸,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