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一卷 (18)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一卷 (18)

1. 腳氣衝心為厥逆

予再以赤烏散令塗貼其膝,方愈。後十年至昆陵,率其子列拜以謝云:向腳疾至今不復作,雖積年腎臟風,並已失去,今健步自若矣。

《本草》云: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十年,良醫殫技莫能治。所親置之道傍,以求救者,遇一遊僧見之,告曰:此疾一藥可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為之入山求索,果得,威靈仙也。使服之,數日能步履,其後山人鄧思濟知之,遂著其法云:採得陰乾月餘,搗篩,溫清酒和二錢匕,空心服之。如人本性殺藥,可加及六錢匕,利過兩行則減之,病除乃停服,其性甚善。

不觸諸藥,但惡茶及麵湯,以甘草、梔子代飲。

白話文:

我再次用赤烏散讓他塗抹膝蓋,病就好了。過了十年,他到昆陵,帶著兒子跪拜感謝,說道:「以前的腳病至今沒有再犯,雖然有長年的腎臟風,也都消失了,現在走路健步如飛。」

《本草》記載:「有人得了重病,腳不能著地長達十年,許多名醫都用盡辦法也治不好。親人將他安置在路旁,希望能有人救他,遇到一個遊方僧人看到,告訴他們說:『這個病一味藥就能治好,只是不知道這個地方有沒有。』僧人為他入山尋找,果然找到了,就是威靈仙。讓他服用,幾天後就能走路了。後來山裡的鄧思濟知道了,就記錄下這個方法:採集後陰乾一個多月,搗碎過篩,用溫熱的清酒調和二錢匙服用,空腹服用。如果體質比較不適合藥性,可以加到六錢匙,如果藥效太強,排泄兩次就減少用量,病好了就停止服用,這藥性很溫和。

服用期間不影響其他藥物,只是忌諱茶和麵湯,可以用甘草、梔子代替飲用。」

2. 白濁門

生生子曰:白濁乃小病,今人亦有一二年不愈者,皆是用藥無律。今將吃緊要處,次第條陳,庶初學者有取則焉。大抵屬濕熱為多,緣中宮不清,痰濁下流,滲入膀胱,治當審小便痛與不痛,若小便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行後而痛者,氣之陷也;若小便頻數而痛,此名淋濁。治以二陳湯加木通、山梔、升麻、柴胡之類。

若只濁而不痛,宜燥中宮之濕,二陳湯加蒼白朮、桔梗、升麻之類,提之即愈。若久濁而不痛為虛,宜補中益氣湯。陰虛下脫者加牡蠣、山茱萸澀之。久而陰虛腰膝痠疼,六味地黃丸;挾熱者加黃柏、知母,挾寒者加桂心、菟絲子、川巴戟之類;虛甚者加鹿茸。

有心、脾二經不足,但經思慮,其濁愈甚者,宜定志丸。善飲酒人,濕熱下流,用白螺螄殼,火煅醋淬,為末,三錢,用乾葛、青蒿、苦參(酒炒)各三錢,煎湯調下。

治法:以二陳湯加白朮、蒼朮、黃柏、升麻、柴胡、木通、石菖蒲。加生薑三片,燈心二十根,食前服。

前方加白葵花三五朵,極妙。白雞冠花亦佳。

凡治淋濁二症,先當用此以清中宮濕熱痰氣,即易愈。丹溪云:二陳湯加升提之法,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此端本澄源之意,服二三貼,然後看氣血孰虛,乃用對症之藥,此最萬全法也。時醫好用滲利之藥,殊不知久濁不愈者多陰虛,而滲利在所當忌。又不可先用補劑及止澀之藥,蓋此症始末有不因於濕熱下流者,補澀太早,反閉其邪,濁愈甚矣。由是有積年累月不效者,皆治法失先後次第故也。

丹溪,加減珍珠粉丸,治便濁極妙。(凡治便濁,先時以此丸合前湯兼服,其效甚速。)

蛤粉,青黛(此二味主胃中濁氣下流,降入膀胱),樗皮(大燥濕熱),滑石,黃柏,乾薑(鹽水炒褐色,味苦,斂肺氣下降,使生陰血)

上等分,炒神麯糊為丸,梧子大。空心下三五十丸。

秘傳二奇湯,治便濁疼痛神效,兼治偏墜。

升麻,烏藥

煎湯,食前服。若小便前痛者,以烏藥三錢,升麻減半,加小茴香五分,黃柏五分,木通五分,龍膽草五分,漢防己三分。若小便後痛者,升麻三錢,烏藥減半,仍加黃柏五分,柴胡五分。

若服前藥,頭覺作暈,此陰虛因升動其火故也,急以六味地黃丸料加黃柏、知母、麥門冬治之,一服而愈。若服前藥,胸中飽悶,此必中宮有痰,宜二陳湯加香附、白朮、炒曲消之。

茯苓丸,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虛損,其陽不固,溺有餘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

菟絲子(酒浸,研,五兩),石蓮子(去殼,三兩),白茯苓(去皮,二兩)

上酒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鹽湯下,常服亦能補虛。

金箔丸,治下焦虛,小便白濁、白淫,夜多異夢,遺泄。

白話文:

[白濁病症]

生生子說:白濁雖然是小病,但現今有的人可能一兩年都未見痊癒,這主要是因為用藥沒有一定的規律。現在我將緊要的治療方法,按照順序詳細陳述,希望初學者可以有所參考。大多數的白濁病症都是由於濕熱所致,這是因為脾胃功能不佳,導致痰濕向下流注,滲入膀胱。治療時應觀察是否有小便疼痛的情況,如果在小便前感到疼痛,可能是氣滯;小便後疼痛,可能是氣陷;如果小便頻繁且疼痛,這稱為淋濁。治療可用二陳湯加上木通、山梔、升麻、柴胡等。

如果只有濁而不痛,應該要燥化脾胃的濕氣,可使用二陳湯加上蒼朮、桔梗、升麻等,通常很快就會痊癒。如果長期濁而不痛,則可能是虛證,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陰虛下脫,可加入牡蠣和山茱萸。長期陰虛導致腰膝痠痛,可使用六味地黃丸;如果伴有熱象,可加黃柏、知母;如果有寒象,可加桂心、菟絲子、川巴戟;虛弱嚴重者,可加鹿茸。

如果心、脾兩經不足,經過思考後,病情反而加重,應該使用定志丸。對於嗜酒者,濕熱下流,可用煅燒過的白螺螄殼,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再搭配乾葛、青蒿、苦參(酒炒)各三錢,煎湯服用。

治療方法:使用二陳湯加上白朮、蒼朮、黃柏、升麻、柴胡、木通、石菖蒲。加入生薑三片,燈心二十根,飯前服用。

前方再加上三到五朵白葵花,效果極佳。白雞冠花也是不錯的選擇。

無論是淋濁還是白濁,首先應該使用上述方法來清除脾胃的濕熱痰氣,病情就容易痊癒。丹溪提到:二陳湯加上升提的方法,可以讓大便潤滑,小便暢通。這種方法的目的是為了澄清根源,服用兩三帖後,再根據氣血虛弱的程度,使用相應的藥物,這是最好的治療方法。許多醫生偏好使用利尿藥,卻不知道長時間的白濁多半是由陰虛引起,利尿藥應該避免使用。同樣的,也不應該先使用補藥或收澀藥,因為這種病症並非全是由濕熱下流引起的,如果太早使用補藥或收澀藥,反而會封閉邪氣,導致病情更加嚴重。因此,有些人可能會長時間的治療都沒有效果,這就是因為治療方法的先後次序出了問題。

丹溪的加減珍珠粉丸,對於治療便濁非常有效。(在治療便濁的初期,可以同時服用此丸和前面的湯藥,效果會很快顯現。)

蛤粉,青黛(這兩種成分主要針對胃中的濁氣下流,使其降入膀胱),樗皮(具有強大的燥濕熱作用),滑石,黃柏,乾薑(用鹽水炒至褐色,味道苦澀,可以收斂肺氣,促進陰血生成)

以上材料等量混合,用炒神麴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時服用三五十丸。

『祕傳二奇湯』,對於治療便濁疼痛有神效,同時也能治療偏墜。

升麻,烏藥

煎湯,飯前服用。如果小便前疼痛,使用烏藥三錢,升麻減半,再加小茴香五分,黃柏五分,木通五分,龍膽草五分,漢防己三分。如果小便後疼痛,升麻三錢,烏藥減半,再加黃柏五分,柴胡五分。

如果服用上述藥物後,出現頭暈的症狀,這可能是因為陰虛,導致藥物升騰引起的火氣,應該立即服用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麥門冬治療,通常一帖就會痊癒。如果服用上述藥物後,感到胸悶,這可能是脾胃中有痰,應該使用二陳湯加上香附、白朮、炒麴消除。

『茯苓丸』,用於治療心氣不足,思考過度,腎經虛損,導致陽氣不固,小便後仍有餘瀝,小便白濁,頻繁夢遺。

菟絲子(酒浸,研碎,五兩),石蓮子(去殼,三兩),白茯苓(去皮,二兩)

以上材料用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鹽水送服,經常服用也能補虛。

『金箔丸』,用於治療下焦虛弱,小便白濁、白淫,夜晚多夢,遺精。

補骨脂(炒),韭菜子(炒),晚蠶蛾,肉蓯蓉,山茱萸,桑螵蛸,菟絲子(酒浸),牛膝(酒浸),龍骨(各一兩)

將以上材料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外層包覆金箔。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

『萆薢分清飲』,用於治療白濁,小便像油脂一樣凝結,光澤不穩定,像糊狀物一樣凝結。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

以上材料等量混合,每次服用四五錢,用水煎煮,服用前加入少量鹽。另一種配方則是添加茯苓、甘草。

『定志丸』,用於治療心氣不足,脾臟虛弱無法攝精,心腎不交,小便白濁。

遠志(去心蘆,淨,以甘草湯煮),石菖蒲,白茯苓,人參,山藥

以上材料打成糊狀製成丸藥,飯後用白湯送服五六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