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一卷 (12)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一卷 (12)

1. 腳氣

羌活導滯湯,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隔,先以此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

大黃(酒煨,一兩),羌活,獨活(各五錢),川歸,防己(各三錢),枳實(麩炒,二錢)

每服七錢,水煎服,服微利則已,量虛實加減。

開結導飲丸,飲食不消,心下痞悶。

陳皮,白朮,茯苓,澤瀉,麥櫱,酒麴,半夏(各一兩),枳實,青皮,乾薑(各五錢)

如有積塊者,加巴豆霜(一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下。

又方,治濕熱並諸濕邪,腿膝重痛,足脛浮腫。

甘遂,威靈仙,葶藶,檳榔,赤芍,澤瀉,乳香(各二兩),沒藥(一兩),牽牛,大戟(炒,三兩),陳皮(四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食前溫水送下。得更衣,止後服。忌酒二日,又忌面及甘草三兩日,食溫淡粥以補胃氣。

乙巳春,廉平章年三十八,身體充肥,腳氣始發,頭面渾身肢節微腫,皆赤色,足脛腫痛不可忍,不敢扶策,手著皮膚,其痛轉甚,起而復臥,臥而復起,晝夜苦楚,難以名狀。求予治之。平章以北土高寒,故多飲酒,積久傷脾,不能運化飲食,下流之所致。投以當歸拈痛湯一兩二錢,其痛減半,再服腫痛悉除。

只右手指末微赤腫,以三稜針刺於爪甲端,多出黑血,赤腫全去。不數日,因食濕面,肢體覺疼,再以,大黃枳實湯,治之。

大黃(酒煨,三錢),羌活(一錢半),當歸(一錢),枳實(五分)

夫腳氣之疾,皆水濕之為也。面滋其濕,血壅而不行,則肢節煩疼。《內經》曰:風能勝濕。羌活辛溫,透關節去濕,故以為君主,血留而不行,則當歸之辛溫散壅止痛;枳實之苦寒,治痞消食以為臣;大黃苦寒,以導面之濕熱,並治諸老血留結,取其峻駛以為使也。

上只作一服,水一盞半,煎八分,空心食前服,利不兩行,痛止。

控涎丹(方見痰飲門。)治腳氣,加胭脂一錢,檳榔、木瓜各一兩,卷柏五錢。先以鹽水煮半日,次日白水煮半日,同前藥為丸。每服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取下惡物,立效。

《衍義》云:有人嗜酒,日須五七十杯,後患腳氣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去米不用,大黃一兩,銼炒,同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濕水下五七十丸,仍戒酒遂愈。

《本事方》治風氣積滯成腳氣。常覺沉微腫,發則或痛,,茵芋丸。

茵芋(炒),苡仁(各五錢),郁李仁(一兩),牽牛(生,三兩,取頭末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棗湯下,未利再加十丸,日三服,以快利為度,白粥補之。

《三因》,千金丹,治腳氣上攻,心腎相擊,足心隱痛,小腹不仁,煩渴,小便秘或利,關節攣,皮疼痛,神效。

白話文:

羌活導滯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腳氣剛發作時,全身疼痛,或者肢體關節腫痛,大小便不暢的情況。先用這個方子來疏導,之後再用當歸拈痛湯。

藥材組成:大黃(用酒浸泡後微炒,約37.5克)、羌活、獨活(各約18.75克)、當歸、防己(各約11.25克)、枳實(用麩皮炒過,約7.5克)。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約26克,用水煎服。服用後如果稍微腹瀉就停止,藥量可以根據身體狀況調整。

開結導飲丸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飲食不消化,胸口感到悶脹的情況。

藥材組成:陳皮、白朮、茯苓、澤瀉、麥芽、酒麴、半夏(各約37.5克)、枳實、青皮、乾薑(各約18.75克)。

如果體內有積塊,可以加入巴豆霜(約3.75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麵餅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約50丸,用溫水送服。

另一個方子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濕熱和各種濕邪引起的腿膝沉重疼痛,腳踝浮腫的症狀。

藥材組成:甘遂、威靈仙、葶藶、檳榔、赤芍、澤瀉、乳香(各約75克)、沒藥(約37.5克)、牽牛、大戟(炒過,各約112.5克)、陳皮(約150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約50到70丸,飯前用溫水送服。服用後如果排便,就停止服用。服用期間忌酒兩天,忌麵食和甘草三兩天,可以吃清淡的粥來補充胃氣。

病例

乙巳年春天,廉平章38歲,身體肥胖,開始發作腳氣,頭面、全身肢體關節都有些微腫脹,呈紅色,腳踝腫痛難忍,不敢站立行走,用手觸碰皮膚,疼痛加劇,坐立難安,痛苦難以言表。於是求醫治療。廉平章因為北方氣候寒冷,所以經常飲酒,長期下來損傷脾胃,不能運化飲食,導致濕邪下注引起腳氣。給他開了當歸拈痛湯,約45克,疼痛減輕了一半,再服藥後腫痛全部消除。

只有右手手指末端有些微紅腫,用三稜針刺破指甲末端,流出許多黑血,紅腫全部消退。過了幾天,因為吃了潮濕的麵食,肢體又感覺疼痛,再用大黃枳實湯治療。

藥材組成:大黃(用酒浸泡後微炒,約11.25克)、羌活(約5.6克)、當歸(約3.75克)、枳實(約1.9克)。

腳氣這種疾病,都是因為水濕引起的。濕氣在表面積聚,導致血液壅滯不暢,就會引起肢體關節的疼痛。《內經》說:風可以勝過濕氣。羌活味辛性溫,可以疏通關節,祛除濕氣,所以作為主藥;血液停留不暢,就要用當歸的辛溫之性來疏散壅滯,止痛;枳實味苦性寒,可以治療痞塞,幫助消化,作為輔助藥;大黃味苦性寒,可以疏導表面的濕熱,並且治療各種老血積聚,取其峻猛的藥力作為引導藥。

這個方子只服用一次,用水約375毫升煎至約250毫升,空腹飯前服用,不會出現腹瀉兩次的情況,疼痛就會停止。

控涎丹(具體方子參見痰飲門)

這個方子治療腳氣,加入胭脂約3.75克,檳榔、木瓜各約37.5克,卷柏約18.75克。先用鹽水煮半天,第二天用清水煮半天,然後與之前的藥材一起做成藥丸。每次服用約30丸,可以增加到40到50丸,服用後如果排出污穢之物,效果就很好。

《衍義》

有人嗜酒,每天要喝五七十杯,後來得了腳氣,病情很嚴重。有人教他用巴戟天約18.75克,與糯米同炒,去除糯米不用,再用大黃約37.5克,切碎炒過,一起磨成粉末,用蜂蜜煉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用溫水送服約50到70丸,並且戒酒,病就好了。

《本事方》

這個方子治療因為風氣積滯而形成的腳氣。經常感到沉重微腫,發作時會感到疼痛。用茵芋丸。

藥材組成:茵芋(炒過)、薏苡仁(各約18.75克)、郁李仁(約37.5克)、牽牛(生的,約112.5克,取頭末兩端各一半)。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煉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約30丸,用薑棗湯送服,如果沒有腹瀉,可以再加10丸,每天服用三次,直到腹瀉後停止服用,可以喝白粥來補養身體。

《三因》千金丹

這個方子治療腳氣上攻,引起心腎不交,腳心隱痛,小腹麻木,煩渴,小便不暢或者多,關節攣縮,皮膚疼痛,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