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一卷 (10)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一卷 (10)

1. 腳氣門

2. 腳氣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又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蓋脾主四肢,足居於下,而多受其濕,濕鬱成熱,濕熱相搏,其痛作矣。古無腳氣之說,《內經》名厥,兩漢間名緩風,宋齊之後,謂之腳氣。有從外感而得者,有從內傷而致者,其為濕熱之患則一而已。北方高燥,多飲𨣒酪肉食,及醇酒濕熱之物,下流足腔所致。

南方卑下,濕氣迷滿山澤,血氣虛弱之人,或遇房失及負重遠行,沖冒雨雪,寒濕虛而襲,遂成此症。大抵風寒暑濕之氣,中於諸陽,病在外,其診多在足外踝及足背,宜散之而愈。中於諸陰,病在裡,其診多在足內踝及臁內,宜溫利之。外症自汗走注為風勝;無汗疼痛攣急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熱頑為暑勝。

如四氣兼有,但推其多者為勝。寒則溫之,熱則寒之。在表則散,在裡則下。若大虛氣乏,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不可拘執不得服補藥之說。

大抵麻者為風,痛者為寒,腫者為濕。

痹論云:寒勝則蟲,熱勝則縱。(蟲者,皮膚中如蟲行之狀。)

嚴氏曰:腳氣南北所感,雖有內外之殊,然皆由腎虛而生。婦人病此者,亦由血海虛而得之。

《發明》曰:南方自外而入者,止於下脛腫痛。北方自內而致者,乃或至下手節也。治法初用解散,次必推蕩大便,以導其邪氣。

又曰:腳氣濕熱勝者,成水泡瘡,或成赤腫丹毒,或如疝氣,攻上引下。

脈法:浮為風,緊為寒,緩細為濕,洪數為熱。又沉而弦者亦為風,沉而緊者為寒,沉細為濕,沉數為熱。

又曰:脈弦者風,濡弱者濕,洪數者熱,遲者寒,微者虛,牢堅者實。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入心則謬妄嘔吐,食不入,睡不安。左寸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死。

入腎則腰腳腫,小便不通,呻吟,目與額皆黑,氣衝胸而喘。左尺脈絕者死。

《千金翼》云:《外臺》、《總錄》所錄皆謂南方卑濕露霧之地,其民腠理疏,陽氣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則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此因血虛氣弱,受清濕之邪,氣與血並行於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也。後人名曰腳氣。《針經》云:有道以來,有道以去,治之多以灸焫為佳,以導引濕氣外出,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所制之方,寒藥少,熱藥多,用麻黃、川烏、姜附之屬。

《內經》云:濕淫於外,以苦發之,麻黃苦溫發之者也。川烏辛熱,走而不能守,通行經絡;姜附辛甘大熱,助陽退陰,亦能散清濕之邪。又察足之三陰三陽是何經絡所起,以引用藥為主治,復審六氣中何氣當之,擇其佐使。孫真人云:醫者意也。隨時增損,初無定方,真知言哉。

東垣曰:「異法方宜論」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冷冽,其俗飲𨣒酪而肉食。凡飲𨣒酪,以飲多飲速者為能。經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又云:食入於陰,長氣於陽,今乃反行陽道,是為逆也。夫乳酪醇酒,濕熱之屬,加以奉養太過,亦滋其濕。水性潤下,氣不能呴,故下疰於足脛,積久而作腫痛,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

白話文:

腳氣

《內經》說:所有濕腫脹滿的病症,都屬於脾臟功能失調。又說:受濕邪侵害的人,下半身最先受到影響。因為脾臟主管四肢,而腳位於下部,更容易受到濕邪侵襲。濕邪鬱結化熱,濕熱交爭,就會產生疼痛。古代沒有「腳氣」這個說法,《內經》稱之為「厥」,兩漢時期稱為「緩風」,宋齊之後才稱為「腳氣」。腳氣有外感和內傷兩種致病原因,但都是濕熱之邪引起的。

北方地區乾燥高燥,人們多飲用乳酪、食用肉類及醇酒等濕熱之物,導致濕熱之邪下注足部。

南方地區地勢低窪,濕氣瀰漫,體質虛弱的人,如果遇到房事過度或負重遠行、冒雨涉雪,寒濕之邪就會乘虛而入,導致腳氣。總的來說,風寒暑濕之邪侵入人體陽經,病邪在體表,則症狀多見於足外踝和足背,應採用疏散的方法治療;侵入陰經,病邪在體內,則症狀多見於足內踝和脛內側,應採用溫利的方法治療。外症表現為自汗而痛為風邪盛;無汗而痛、肌肉拘攣為寒邪盛;腫脹沉重為濕邪盛;煩渴、發熱頑固為暑邪盛。

如果四種邪氣同時存在,就判斷哪種邪氣最盛為主要病因。寒邪用溫熱之法治療,熱邪用寒涼之法治療。病邪在體表就疏散,病邪在體內就瀉下。如果患者氣血虛弱,可間歇服用補益湯劑,根據病情寒熱而加減用藥,不可拘泥於不能服用補藥的說法。

總而言之,麻木感為風邪,疼痛為寒邪,腫脹為濕邪。

《痹論》說:寒邪盛則皮膚有如蟲爬的症狀;熱邪盛則痛楚明顯。

嚴氏說:腳氣無論南北,雖然有內外之分,但根本原因都是腎虛。婦女患此病,也是因為血虛。

《發明》說:南方外感型腳氣,腫痛只限於小腿;北方內傷型腳氣,則可能蔓延到手腕。治療初期應先疏散,然後必須通利大便,以排出邪氣。

又說:腳氣濕熱盛者,會形成水泡瘡,或變成紅腫丹毒,或像疝氣一樣,疼痛向上或向下蔓延。

脈象方面:浮脈為風邪,緊脈為寒邪,緩細脈為濕邪,洪數脈為熱邪。沉而弦的脈也為風邪,沉而緊的脈也為寒邪,沉細脈為濕邪,沉數脈為熱邪。

又說:弦脈為風邪,濡弱脈為濕邪,洪數脈為熱邪,遲脈為寒邪,微脈為虛邪,牢堅脈為實邪。脈象結聚是因為氣鬱,脈象散亂是因為憂慮,脈象緊是因為憤怒,脈象細是因為悲傷。病邪入心則會神志錯亂、嘔吐、飲食不入、睡眠不安。左寸脈時大時小,時有時無者將死。

病邪入腎則腰腳腫脹,小便不通,呻吟不止,眼睛和額頭都發黑,氣逆衝胸而喘息。左尺脈絕者將死。

《千金翼》說:《外臺》、《總錄》都認為南方地勢低窪潮濕,霧氣瀰漫,當地居民肌膚腠理疏鬆,陽氣不足以抵禦外邪,腳踏濕地,則清冷濕邪襲擊虛弱之體,病從下而起。這是因為血虛氣弱,受清冷濕邪侵襲,氣血運行於肌膚腠理之間受阻,邪氣盛,正氣衰,所以氣血運行不暢,虛則無力,因此出現痹痛無力。後人稱之為腳氣。《針經》說:有方法使疾病產生,也有方法使疾病消失,治療腳氣多用灸法最好,以引導濕邪外出,並飲用酒類藥物,以通經絡散邪氣。所用的藥方,寒涼藥少,溫熱藥多,常用麻黃、川烏、乾薑、附子等藥物。

《內經》說:濕邪侵襲於外,用苦味藥物發散,麻黃味苦溫,具有發散作用。川烏味辛熱,走而不守,能通行經絡;乾薑附子味辛甘大熱,能助陽氣退陰邪,也能散寒濕邪。還要觀察足三陰三陽經絡受何經絡影響,以經絡走向用藥為主,再根據六氣(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中哪種氣候為主,選擇輔佐藥物。孫真人說:醫生的治療方法是靈活多變的。根據病情隨時增減藥物,沒有固定的方劑,這句話說得真好。

東垣(指李杲)說:「異法方宜論」中記載:北方地區地勢高峻,風寒凜冽,當地人多飲用乳酪,食用肉類。凡飲用乳酪,飲用過多過快者為有害。經書上說:大量飲酒會導致氣逆。又說:食物進入脾胃,生長氣血於陽氣,現在卻反行於陽經,這就是氣逆。乳酪、醇酒屬濕熱之物,加上飲食過度,也會滋生濕邪。水的特性是向下流,氣血不能溫煦,所以濕邪下注於足脛,日久而成腫痛,這是飲食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