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一卷 (4)
第十一卷 (4)
1. 痿
《素問》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手足三陰之經。
)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手足三陽之經也。)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太陰陽明篇。)劉河間曰:四肢不舉,俗曰癱緩,故經所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脾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舉。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至經,必因於脾,乃能受稟,令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脾實病痿:經云:脾病者,肉痿足不收。又云: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云:其犯雨濕之地,則為痿者是也。(夫所謂實,謂太過者,皆指脾之濕邪而言也。)
今採補通滎俞穴法於下:
肺熱葉焦,則肺喘鳴,生痿躄,色白而毛敗者。補其滎魚際,通其俞太淵。至秋病已。
心熱生脈痿,數溲血,樞不相提挈,脛縱不能任用於地,色赤而絡脈溢者。補其滎勞宮,通其俞太陵。至夏病已。
肝熱生筋痿,下白淫,口苦,筋急攣,色蒼而爪枯者。補其滎行間,通其俞太衝。至春病已。
腎熱生骨痿,足不任身,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色黑而齒槁者。補其滎然谷,通其俞太谿。至冬病已。
脾熱生肉痿,乾渴,肌肉不仁,色黃而蠕動者。補其滎大都,通其俞太白。至長夏病已。
又痿躄足不收,取之少陽、陽明之別。經云: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又云:淫濼脞痿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又云: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病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者是也。
骨痿懈惰,取足少陰髓海。經云: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痠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又云:腦為髓之海,其俞上在於其蓋,下在風腑。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懈怠安臥。審其俞而調其虛實者是也。百節弛縱,取脾手太陽之絡。經云: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腋三寸,布胸脅,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取之脾之大絡也。又云: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脘五寸,實則節弛肘廢,取之所別者是也。
白話文:
[痿]
皇帝問:脾臟生病導致四肢無力,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四肢的氣血都來自胃,但不能直接到達經絡,必須透過脾的轉化才能被吸收利用。現在脾臟生病,不能將胃中的津液輸送到四肢,四肢得不到水穀之氣的滋養,氣血就會一天比一天衰弱,經脈運行不暢,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氣血的濡養,所以四肢就不能活動了。皇帝問:脾和胃只是靠一層膜相連,為什麼脾能替胃運行津液呢?岐伯回答:足太陰脾經是三陰經之一,它的經脈貫穿胃部,歸屬於脾臟,並連結喉嚨,所以太陰脾經能將氣血運行於三陰經。(包括手三陰和足三陰經)。陽明經是體表的代表,是五臟六腑的氣血匯集之所,也能將氣血運行於三陽經。(包括手三陽和足三陽經)。五臟六腑的氣血都透過各自的經絡,從陽明經獲取,所以陽明經能幫助胃運行津液。如果四肢得不到水穀之氣的滋養,就會日益衰弱,陰經氣血運行不暢,筋骨肌肉得不到氣血的濡養,所以四肢就不能活動了。(這段出自《黃帝內經·太陰陽明篇》)。
劉河間說:四肢不能舉起,俗稱癱瘓,所以經典上說「脾氣太過」會導致四肢無法活動。又說:「土氣太過」會使人身體肥厚。所謂肥厚,就是高而厚的意思。既厚又高,就是指過食肥甘厚味的疾病。治療方法要用瀉法,使氣血減弱,陽氣衰退,脾氣恢復正常,病就好了。可以用三化湯或調胃承氣湯,選擇適合的藥方使用。如果是脾氣虛弱就不能用瀉法。經典上說「土氣不足」就會使脾氣下陷。下陷,就是像坑洞一樣。所以脾臟生病會導致四肢無力。四肢的氣血都來自胃,但不能直接到達經絡,必須透過脾的轉化才能被吸收利用。如果脾臟生病不能幫助胃運輸津液,四肢得不到水穀之氣的滋養,氣血就會一天比一天衰弱,經脈運行不暢,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氣血的濡養,所以四肢就不能活動了。治療方法可以用十全散加減四物湯,祛除邪氣,扶助正氣。
脾臟功能過盛導致的痿病:經典上說:「脾臟生病,會導致肌肉萎縮,腳不能抬起。」又說:「脾脈太過,會導致四肢無力。」又說:「如果常常待在潮濕的地方,也會導致痿病。」(所謂的過盛,都是指脾臟有濕邪的情況。)
現在介紹一套補益和疏通經絡穴位的方法:
如果肺熱導致肺葉焦枯,就會出現喘鳴,產生痿病,皮膚蒼白,毛髮枯槁的症狀。應當補益手太陰肺經的滎穴魚際,疏通手太陰肺經的俞穴太淵,到了秋天病就會好轉。
如果心熱導致血脈痿軟,頻尿帶血,身體樞紐不協調,小腿無力不能站立,皮膚潮紅,脈絡擴張的症狀。應當補益手厥陰心包經的滎穴勞宮,疏通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大陵,到了夏天病就會好轉。
如果肝熱導致筋脈痿軟,陰部流白濁分泌物,口苦,筋脈拘攣,皮膚蒼白,指甲枯槁的症狀。應當補益足厥陰肝經的滎穴行間,疏通足厥陰肝經的俞穴太衝,到了春天病就會好轉。
如果腎熱導致骨骼痿軟,腳不能支撐身體,腰背無法伸直,骨頭枯萎,骨髓減少,皮膚發黑,牙齒枯槁的症狀。應當補益足少陰腎經的滎穴然谷,疏通足少陰腎經的俞穴太谿,到了冬天病就會好轉。
如果脾熱導致肌肉痿軟,口渴,肌肉麻木,皮膚發黃,肌肉出現蠕動的症狀。應當補益足太陰脾經的滎穴大都,疏通足太陰脾經的俞穴太白,到了長夏病就會好轉。
另外,痿病導致腿腳無力,不能抬起,可以取用少陽和陽明經的絡穴。經典上說:「足少陽經的絡穴,叫做光明,在腳踝向上五寸的地方,另走入厥陰經。如果虛弱就會導致痿病,坐著不能站起,可以取用此穴。」又說:「淫濼脞痿,不能久站,可以治療少陽經的維,在外踝向上五寸的地方。」又說:「足陽明經的絡穴,叫做豐隆,在腳踝向上八寸的地方,另走入太陰經,它的病症是虛弱就會導致腳不能抬起,小腿枯萎,可以取用此穴。」
骨骼痿軟無力,可以取用足少陰的髓海穴。經典上說:「少氣,身體濕漉漉的,呼吸時氣息微弱,骨骼痠軟無力,不能活動,可以補益足少陰經。」又說:「腦是髓的海洋,它的俞穴上方在頭頂,下方在風府穴。髓海不足,就會導致頭暈耳鳴,小腿痠軟,精神萎靡,喜歡躺臥。要仔細診察這些穴位,調理虛實。」
全身關節鬆弛,可以取用脾經和手太陽經的絡穴。經典上說:「脾經的大絡穴,叫做大包,從腋下三寸的淵腋穴發出,分佈在胸脅,虛弱就會導致全身關節鬆弛,這個絡脈像網狀的血脈,要取用脾經的大絡穴。」又說:「手太陽經的絡穴,叫做支正,在上腕五寸的地方,實證就會導致關節鬆弛,手肘無力,要取用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