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三十卷 (4)

回本書目錄

第三十卷 (4)

1. 腸癰門

(附:胃脘癰)

夫腸癰者,乃陰陽偏勝,喜怒無時,伏於臟腑之中,結在腸胃之內,血凝氣滯,迴旋失度,不能通行,聚結成癰,致生腫痛。孫真人云:卒得腸癰而不曉其病候,錯則殺人。其病初起,覺腹中微痛,小腹腫而強抑之則痛,小便澀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甲錯,腹皮緊急,如腫之狀,按之濡。或發熱無汗,灑淅惡寒,皆其候也。

其脈洪數者,為有膿也,可下。脈遲緊者,未有膿,不可下也。甚者腹脹,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癰,汁從臍出,或大便下膿血,或一足不能舉。凡此皆為惡候。胃脘癰者,經曰:胃脈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反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治法亦與腸癰頗同,初以疏利之藥導其滯,次以排膿消毒托裡之藥調之。

白話文:

腸癰是由於陰陽失衡,情緒不穩定,導致病氣積聚在腸胃,血氣凝滯,流通不暢,最終形成膿腫而引起疼痛。初期症狀包括腹部輕微疼痛,下腹部腫脹且按壓時疼痛加劇,小便排尿困難,反覆發汗且畏寒,皮膚緊繃,摸起來有濕潤感,甚至可能發燒但無汗、畏寒。脈象洪數表示已經化膿,可以治療;脈象遲緊則表示尚未化膿,不可治療。嚴重的情況會出現腹部脹滿,翻身時有水聲,或者肚臍周圍長出膿腫,膿汁從肚臍流出,甚至會伴隨排泄膿血或一隻腳無法抬舉。這些都是危重的徵兆。胃脘癰則是指胃部出現膿腫,由於胃經脈象沉細,氣逆上衝,導致人迎脈反常旺盛,熱氣聚集在胃口無法散發,因此形成胃脘癰。治療方法與腸癰類似,初期用疏利藥物導除積滯,之後使用排膿消毒、托裡藥物調整治療。

此其大法也。

《脈經》問曰:羽林婦何以知腸有膿,師曰: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為敗濁。小腹痞堅,小便或澀,或自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則為瘀血,血下即安。

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身甲錯,腹皮急,如腹脹,本無積聚,身熱脈數者。

附子(炮,二分),敗醬(五分),薏苡(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煎頓服,小便當下而愈。

《三因方》:薏仁、附子同前,敗醬一兩二錢五分,每用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白話文:

這是治療腸有膿的主要方法。根據《脈經》,羽林婦如何知道腸里有膿呢?師傅說,脈象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這是敗濁的表現。小腹脹滿堅硬,小便可能澀滯,或者自汗出,或者反覆惡寒,膿已形成。如果脈象遲緩緊澀,則為瘀血,血下即安。

薏苡附子敗醬散用於治療身體疼痛,腹皮緊繃,如腹脹,本無積聚,但身體發熱,脈象數的症狀。

配方:附子(炮製,二分),敗醬(五分),薏苡(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煮後立即服用,小便通暢即可痊癒。

《三因方》記載,薏仁、附子用量與前相同,敗醬一兩二錢五分,每次使用四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七分,去渣,空腹服用。

《千金》,大黃牡丹湯,治腸癰。小腹痞堅,或偏在膀胱左右,其色白,堅大如掌熱,小便自調,時自汗出。脈遲堅者,未成膿,可下之,當有血。脈數則膿已成,不復可下。

大黃(四兩),牡丹皮(三兩),芒硝(二兩),冬瓜仁(一升),桃仁(五十枚)

上水五升,煮一升,頓服,當下膿血。

無擇,薏苡湯,腸癰腹中痛,煩躁不安,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後虛熱,多有此病,縱非癰,但疑是者便可與。或有差,亦無妨。

白話文:

《千金方》中的大黃牡丹湯,適用於治療腸癰。患者小腹會出現堅硬的腫塊,可能偏向膀胱的左右兩側,顏色發白,大小如手掌,摸起來溫熱,小便正常,偶爾會自發出汗。脈象遲緩堅實,表示尚未化膿,可以服用此方,服藥後可能會排出血液。如果脈象快速,則表示已經化膿,就不宜再服用此方。

藥方組成:大黃四兩、牡丹皮三兩、芒硝二兩、冬瓜仁一升、桃仁五十枚。

將藥材用水五升煎煮至一升,一次服用,可排出膿血。

如果患者不適合服用大黃牡丹湯,可以服用薏苡湯。腸癰患者會感到腹痛、煩躁不安、腹脹滿、食慾不振、小便澀滯,產後婦女虛熱也容易患上此病。即使患者不是腸癰,但懷疑有此病症,也可服用薏苡湯,即使服錯了也無妨。

冬瓜子(四兩),薏苡(五兩),牡丹皮,桃仁(各三兩),如無冬瓜仁,以栝蔞仁代之。每服五錢,水煎服。姚氏去桃仁用杏仁。崔氏加芒硝二兩。

《醫案》曰: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脈滑數,時作熱,腹微急。孫尚診曰:腹痛脈當沉細,今脈滑數,此腸癰也。以雲母膏一兩作丸,如梧桐子大,用牛皮膠熔化,溫酒調膠水吞丸子下,餉時服盡,下膿血一盆而安。

昔一婦人,腸中痛不可忍,大便從小便中出。楊吉老之婿李生診之曰:夫芤脈見於寸部者,乃積血在胸,今芤見於關,乃腸生癰也。乃出雲母膏作百十丸,煎黃耆湯吞下,利膿血數升而安。

白話文:

冬瓜子四兩,薏苡仁五兩,牡丹皮、桃仁各三兩,若無冬瓜子,可用栝蔞仁代替。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服。姚氏方去桃仁,用杏仁代替。崔氏方加芒硝二兩。

醫案記載:有一女子腹痛,百般治療無效,脈象滑數,時有發熱,腹部略微緊繃。孫尚診斷認為:腹痛的脈象應該沉細,而今脈象滑數,這是腸癰。用雲母膏一兩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用牛皮膠熔化,溫酒調和膠水,吞服丸子,飯後服完,排出膿血一盆而痊癒。

曾經有一位婦人,腸痛難忍,大便從小便中排出。楊吉老的女婿李生診斷認為:芤脈出現在寸部,是胸部積血,而今芤脈出現在關部,這是腸生癰。於是取雲母膏製成百十丸,煎服黃耆湯吞下,排泄出膿血數升而痊癒。

上腸癰五方,丹溪所集也。前三方置於篇首者,蓋亦腫瘍瀉利例也。後二方用膠、黃耆煎湯吞藥者,乃潰瘍補例也。

四聖散(一名神效栝蔞散。),治腸癰、癰疽、五發、乳癰、便毒,服之神應。

大生栝蔞(一枚,去皮),粉草(研末,四錢),乳香(研末,一錢),沒藥(研末,三錢)

上用好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二次,兩日盡。大便順導惡物妙。若干栝蔞則用兩枚。若疾甚者,再服,以退為度。此方極佳。

白話文:

治療腸癰的五個方劑,是丹溪先生收集整理的。前面三個方劑放在篇首,因為它們也是治療腫瘍瀉利的典型例子。後面兩個方劑使用膠、黃耆煎湯吞服,屬於潰瘍補救的範疇。

四聖散(又名神效栝蔞散),用於治療腸癰、癰疽、五發、乳癰、便毒,服用後效果顯著。

取大生栝蔞一枚,去皮,粉草研末四錢,乳香研末一錢,沒藥研末三錢。以上藥物用兩大碗好酒慢火煎至一碗,分兩次服用,兩天喝完。此方能暢通大便,排出毒素,效果極佳。若栝蔞較大,則可用兩枚。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再服用一次,以退燒為度。此方非常有效。

牡丹皮散,腸癰冷症,腹濡而痛,時時利膿。

丹皮,人參,天麻,白茯,黃耆,木香,川歸,桃仁(去皮尖),川芎,官桂(各三分),白芷,薏仁,甘草

上用水煎,溫服。

梅仁湯,腸癰裡急隱痛,大便閉澀。

梅核仁(四十九枚,去皮尖),大黃(三兩),牡丹皮(一兩七錢五分),冬瓜仁(四兩),芒硝(二兩半),犀角(鎊,一兩半)

白話文:

牡丹皮散

適用症狀: 腸癰屬於寒症,腹部濕潤疼痛,時常有膿水排出。

藥材:

  • 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木香、川芎、桃仁(去皮尖)、官桂(各三分)、白芷、薏仁、甘草

用法: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梅仁湯

適用症狀: 腸癰內急隱痛,大便閉結不通。

藥材:

  • 梅核仁(四十九枚,去皮尖)、大黃(三兩)、牡丹皮(一兩七錢五分)、冬瓜仁(四兩)、芒硝(二兩半)、犀角(鎊,一兩半)

每服七錢,水煎服,下利膿血三二行為度。

神仙蠟礬丸,治腸癰神妙。此藥不拘老幼,皆可服之。無不取效。最止疼痛,不動臟腑。乃內托之藥也。(方見癰疽門。)

丹溪曰:腸癰,大腸有熱積死血流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秦艽。近肛門破入風者,難治,用防風之類。

河間,射干湯,治胃脘癰,人迎脈逆而盛,嗽膿血,營衛不流,熱聚胃口成癰。

白話文:

每劑藥為七錢,用水煎煮後服用,若出現膿血排出兩三次,則為正常療程。

神仙蠟礬丸是治療腸癰的神妙良藥,不分年齡大小,皆可服用,且都能取得療效。這藥物最能緩解疼痛,不會影響五臟六腑,是一種內部調理的藥物。(詳細配方請參照癰疽門。)

丹溪指出,腸癰是因為大腸中有熱毒和死亡血液聚集,形成流注,可用桃仁承氣湯加上連翹、秦艽來治療。對於接近肛門,因風邪侵襲而導致破損的情況較難治療,可使用防風等類藥物。

河間的射乾湯,適用於治療胃部癰瘤,當人迎脈逆而強大,咳嗽出膿血,營養與血液流通受阻,熱力聚集在胃部形成癰瘤。

梔子仁,赤茯苓,射干(去毛),升麻(各一兩),赤芍(一兩半),白朮(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將熟入生地黃汁一合,蜜半合,再煎,溫服不拘時。

復元通氣散,治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止痛消腫。

青皮,陳皮(各四兩),甘草(三寸,半生,半炙),穿山甲(炒),栝蔞根(各二兩),金銀花(一兩),連翹(一兩)

上為末,熱酒調下。

白話文:

將梔子仁、赤茯苓、射干(去毛)、升麻(各一兩)、赤芍(一兩半)、白朮(五錢)煎成藥汁,將熟時加入生地黃汁一合,蜜半合,再煎煮,溫溫服用,不拘時間。此方名為「復元通氣散」,可治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等症狀,有止痛消腫之效。另取青皮、陳皮(各四兩)、甘草(三寸,半生,半炙)、穿山甲(炒)、栝蔞根(各二兩)、金銀花、連翹(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熱酒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