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卷 (12)
第十卷 (12)
1. 癆瘵
癆瘵之病,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由素體虛弱,勞傷心腎。又有外感風寒暑濕之氣,或先為瘧疾,以致咳嗽,邪氣入里,失於調理,又不能保養,過於房勞,傷於飲食,而成癆瘵之候。其為證也,令人肌肉羸瘦,皮毛乾枯,寒熱盜汗,遺泄白濁,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或聚或散,或咳吐膿血,其傳變不可勝言也。治宜保和湯、保真湯、秦艽扶羸湯、黃耆鱉甲散、清骨散之類選用。
節齋云:男子三十歲前後,色欲過度,損傷精血,必主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咯唾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癆瘵,最重難治。輕者用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月。然必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無效也。此病治之於早則易,若到肌肉消爍,沉困著床,尺脈沉取細數,則難為矣。
丹溪云:此陰虛之極,痰與血病,亦或有蟲者。其傳屍一證,不可云無。傳屍一證,最為惡疾,世有闔門盡死。古方雖有天靈蓋等散,專治此疾,其得生者亦千百中之一二耳。
《玄珠經》曰:骨蒸之極,聲嗄咽痛,面黧脈躁,直視,汗出如珠,喘乏氣促,出而無入,毛焦唇反,此皆不治之症。雖有神醫,亦無如之何矣。
《千金方》云:夫眾疾聚積,皆起於虛,虛生百病。積者五臟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疾,多從舊方,不假增損。虛而勞,其弊萬端,宜應隨病增減,聊復審其冷熱,記其增損之主耳。
虛勞而頭痛復熱加枸杞、萎蕤;虛而欲吐加人參;虛而不安,亦加人參;虛而多夢紛紜加龍骨;虛而多熱加地黃、牡蠣、地膚子、甘草;虛而冷加當歸、芎藭、乾薑;虛而損加鍾棘刺、蓯蓉、巴戟天;虛而大熱加黃芩、天門冬;虛而多忘加茯神、遠志;虛而驚悸不安加龍齒、沙參、紫石英、小草;若冷則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熱,則用沙參、龍齒;不冷不熱皆用之;虛而口乾加麥門冬;虛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虛而多氣,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棗;虛而身強,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虛而多冷加桂心、吳茱萸、附子、烏頭;虛而勞,小便赤加黃芩;虛而客熱加地骨皮、黃耆;虛而冷加黃耆;虛而痰復有氣,用生薑、半夏、枳實;虛而小腸利加桑螵蛸、龍骨、雞䏶胵。聊敘增減之一隅,處方者宜准此。
四君子湯,治真氣虛弱,及短氣脈弱。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等分)
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遠溫服。
生脈散
人參,五味子,麥門冬
益氣丸,治言語多,損氣懶語,補上益氣。
白話文:
癆瘵是一種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疾病,起初皆因先天體質虛弱,或因勞累損傷心腎。也可能因外感風寒暑濕之氣,或先患瘧疾,導致咳嗽,邪氣入侵內臟,未能及時調理,又缺乏保養,過度房事,飲食不節,最終導致癆瘵。其症狀表現為肌肉消瘦,皮膚乾燥枯萎,寒熱交替盜汗,遺精白濁,或腹部有腫塊,或腦後兩側有小腫塊,或聚或散,或咳嗽吐出膿血,其病情的傳變變化難以盡述。治療宜選用保和湯、保真湯、秦艽扶羸湯、黃耆鱉甲散、清骨散等方劑。
節齋說:男子三十歲前後,若縱慾過度,損傷精血,必會導致陰虛火旺的疾病。表現為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咳嗽不止,倦怠乏力,食慾不振,嚴重者痰涎帶血,咯血或吐血、鼻出血,身體發熱脈象沉而數,肌肉消瘦,這就是癆瘵,病情極為嚴重,難以治療。輕者需服藥數十劑,重者則需耗費數年時間。但病人必須珍惜生命,堅定意志,戒絕房事,摒棄雜念,戒除怒氣,節制飲食,自行調養根本,否則即使服用良藥也無效。此病早期治療容易,若等到肌肉消瘦,臥床不起,脈象沉細而數,則難以治愈了。
丹溪說:這是陰虛到了極點,痰飲和血瘀的疾病,也可能伴有蟲症。其傳屍(指傳染性極強,致使全家人都死去)一症,不可忽視。傳屍一症,是最惡劣的疾病,世上曾有全家人都因此病而死的案例。古代雖然有天靈蓋等散等專治此疾的方劑,但能治癒者也僅僅是千百分之一二而已。
《玄珠經》說:骨蒸到了極點,聲音嘶啞咽喉疼痛,面色黧黑脈象躁動,眼睛直視,汗如珠湧,呼吸急促,氣喘吁吁,出氣多進氣少,毛髮焦枯嘴唇乾裂,這些都是不治之症。即使有神醫,也無能為力了。
《千金方》說:各種疾病的積聚,都源於虛弱,虛弱則百病叢生。積是指五臟積聚的病邪,聚是指六腑積聚的病邪。像這樣的疾病,大多沿用舊方,不必增減藥物。虛弱勞累,其弊端無窮,應根據病情增減藥物,仔細辨別寒熱,記住增減藥物的原則。
虛勞頭痛發熱者,加枸杞、萎蕤;虛弱欲吐者,加人參;虛弱不安者,也加人參;虛弱多夢紛亂者,加龍骨;虛弱多熱者,加地黃、牡蠣、地膚子、甘草;虛弱怕冷者,加當歸、芎藭、乾薑;虛弱損傷者,加續斷、蓯蓉、巴戟天;虛弱大熱者,加黃芩、天門冬;虛弱健忘者,加茯神、遠志;虛弱驚悸不安者,加龍齒、沙參、紫石英、小草;若怕冷則用紫石英、小草;若外感熱邪,則用沙參、龍齒;不寒不熱者皆可用;虛弱口乾者,加麥門冬;虛弱呼吸急促者,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虛弱氣多,兼有微咳者,加五味子、大棗;虛弱身體強壯,腰部不適者,加磁石、杜仲;虛弱怕冷者,加桂枝、吳茱萸、附子、烏頭;虛弱勞累,小便赤紅者,加黃芩;虛弱外感熱邪者,加地骨皮、黃耆;虛弱怕冷者,加黃耆;虛弱有痰兼有氣喘者,用生薑、半夏、枳實;虛弱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龍骨、雞內金。這些只是增減藥物的一個方面,處方者應以此為準。
四君子湯,治真氣虛弱,及短氣脈弱。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等分)
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煎至七分,飯後溫服。
生脈散
人參、五味子、麥門冬
益氣丸,治說話太多,耗氣懶於說話,補益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