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卷 (11)
第十卷 (11)
1. 論精氣奪則虛
奪謂精氣減少,如奪去也,出《內經·通評虛實論》。人稟沖和之氣,而生身有三:曰元精,曰元氣,曰元神者,本身中之真精、真氣、真脈也。夫精乃臟腑之真,非榮血之比,故曰天癸。氣乃臟腑之大經,為靜靜之主,故曰神機。脈為天真委和之一氣。經謂其名有三:曰命之本,氣之神,形之道。
其機運升降,皆隨氣而動,因血而榮,精氣資始,相生不失,以養一身,為人之司命,形質之體用也。至若精不足,則氣失資化;氣不足,則血失所榮;血不足,則氣無所附。天真散亂,則氣、精、神無稟命矣。是以相生長養之道,精化氣,氣生神,而皆稟乎身之臟腑之真也。
夫氣血從乎營衛,營衛又宗乎經隧。營衛者,精氣之化,為先天清濁之始。經隧者,胃之水穀之化,此經隧不能生營衛,營衛不能不散而養經脈,經脈不能不順而資天真。為生養涵容,造化形質,理之然也。凡人之視、聽、言、動,壯壽,皆此理之常也。疾病盲瞶關格,夭折,皆此理之失也。
故有精神,氣血不足則病,真脈散亂則死者,皆由平日攝養之過與不及,動止之過逾常度也。經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然房勞甚,則精血竭,而神無所依,氣無所附,則忽致暴絕也。竊嘗第究先哲經義,濟生微旨,益氣之補肺,補精之滋腎,皆資其化源也。
蓋人精血而常不足,加之數奪其真,資化失則榮氣乃虛,虛則衛氣不固,精亦滑脫,腎氣竭而陰微,不能與胃氣上升,以接清陽之氣,故病多頭重或痛,氣弱而食少。元氣下降,脈即微弱,外欲絕而虛洪,或見損脈,此實元精不足之所致,非有外感賊邪之病也。
白話文:
[談論精氣虛弱的情況]
「奪」指的是精氣的減少,就像被奪走一樣,這個詞出自《內經·通評虛實論》。人是藉著調和的氣息而活,身體中有三個重要的元素:元精、元氣、元神,它們是身體裡的真正精華、真正氣息和真正脈絡。精是臟腑的本質,不是一般的血液,因此稱為天癸。氣是臟腑的主要運行方式,是安靜的主宰,所以稱為神機。脈絡是天真和諧的氣息。經典裡提到的有三個名字:生命的基礎、氣息的靈魂、形態的原則。
這些機制的運作,隨著氣息而動,因為血液而興旺,精氣開始資助,彼此生成且不失去平衡,以維持全身的運作,這是人生命的重要管理員,也是形體的功能。如果精不足,氣就會失去資助;氣不足,血液就無法興旺;血液不足,氣就沒有依附。如果天真散亂,氣、精、神就沒有生存的基礎了。所以,成長和養生的法則是精化為氣,氣生成神,都是來自身體臟腑的真實本質。
氣血跟隨營衛,營衛又遵循經絡。營衛,是精氣的轉化,是先天清濁的開端。經絡,是胃部食物的轉化,經絡不能生成營衛,營衛也不能不分散來滋養經絡,經絡也不能不順應來資助天真。為了生育、養育和包容,創造和轉化形體,這是自然的規律。人的視覺、聽覺、言語、行動、壽命,都是遵循這個規律的常態。疾病、失明、閉塞、早逝,都是違反這個規律的結果。
所以,如果有精神,但氣血不足就會生病,如果真脈散亂就會死亡,這些都是由於日常養生的過度或不足,活動超出正常範圍造成的。經典說:進出停止,神機就會消失;升降停止,氣息就會陷入危險。然而,如果房事過度,精血就會枯竭,神無處依附,氣無處附著,就會突然死亡。我曾經深入研究前輩的經典,救濟生命的微妙意旨,補充氣息的肺部,滋養精華的腎臟,都是為了提供轉化的源泉。
因為人的精血經常不足,再加上多次損耗其真實本質,轉化失衡,榮氣就會虛弱,虛弱的話防禦氣息就不牢固,精也會流失,腎氣枯竭而陰氣微弱,無法與胃氣一起上升,接觸清新的陽氣,所以多數的疾病會出現頭重或頭痛,氣息薄弱且食慾不佳。元氣下降,脈搏就會微弱,外表看起來像是虛弱而脈搏洪大,或者出現損傷的脈象,這些都是元精不足導致的,並非外在的邪惡病毒造成的疾病。
2. 論形氣不足有餘用補瀉法
東垣曰:黃帝云: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
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喘息也,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也。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故曰:形氣也,乃人之身形中氣血也,當補當瀉,全不在於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病氣增加者,是邪氣勝也,急當瀉之;如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言語無力,及懶語者,是真氣不足,急當補之。
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宜補之以甘藥,不可以盡劑,不已,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取之。(已上出《玉機微義》。)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黃帝問道,身體狀況和氣力的順逆該如何判斷?岐伯回答:如果身體狀況不好,但疾病表現出旺盛的症狀,這表示邪氣佔了上風,應該要迅速地進行排邪治療。反之,如果身體狀況良好,但疾病表現出衰弱的症狀,這就應該迅速地進行滋補治療。若是身體狀況與疾病都呈現衰弱狀態,這表示陰陽兩者都處於不足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不能進行針刺治療,因為這樣會使原本就不足的狀況更加惡化,最終導致陰陽兩極枯竭,血液與氣力全部消耗殆盡,五臟六腑空虛,筋骨和骨髓乾涸,老年人可能因此而死亡,壯年人也可能因此而無法恢復健康。相反的,如果身體狀況和疾病都表現出旺盛的症狀,這表示陰陽兩者都處於過剩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應迅速地排解邪氣,調整身體虛實的平衡。所以,對於過剩的情況,我們進行排邪治療,對於不足的情況,我們進行滋補治療,這就是我們的治療原則。
所謂的形氣,氣指的是從口鼻呼吸的氣息,形指的是皮膚、肌肉、筋骨、血液和脈絡。如果形態旺盛,那就是過剩的表現,反之,如果形態消瘦,那就是不足的表現。再來,通過觀察口鼻中的氣息,如果即使在勞累後,氣息仍能保持正常,那就是氣力過剩的表現。反之,如果呼吸困難,氣短,或是呼吸不夠深,那就是氣力不足的表現。因此,形氣,就是指人身體中的氣血,是否需要排邪或滋補,並非由這些表面現象決定,而是由病情的發展趨勢決定。如果病情加重,那就是邪氣佔了上風,應該進行排邪治療;反之,如果在病情加重時,病人精神疲憊,說話無力,或是不想說話,那就是真氣不足,應該進行滋補治療。
如果病人身體狀況不佳,在病情加重時,疾病表現出的症狀也呈現衰弱,這表示陰陽兩者都處於不足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禁止使用針灸治療,應該使用甜味的藥物進行滋補治療,但用量不宜過多,如果病情仍未好轉,可以對臍下一寸五分處的氣海穴位進行治療。以上內容出自《玉機微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