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一卷 (15)
第一卷 (15)
1. 明火篇
「五運六化篇」曰:君火之化熱,主春末夏初,行暄淑之令而不行炎暑,應君之德也。
生生子曰:讀書言火不一,於雜症中言者,往往至言火雜症,而兼令氣者,雖間有之,而未暢也。愚謂天有六氣,火居其二。地有五行,火居其一。人之五臟,德合五行,火之有二,君相是已。火之在易為離,離者內陰外陽,主乎動者也。動則生,故曰天不能遠火以生物,人不能遠火以有生。
過動則變,而反消爍於物也。在御之何如爾!按《內經·氣交變大論篇》云:南方生熱,熱生火,其令熱,其變消爍,其災燔𤋲。又「運氣五行生死順逆篇」曰:火主於南,應夏,火之為言,化也。言能化生萬物也。顧其為疾,不獨待於君相,凡五志之火,皆生眚也。岐伯歷舉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者五。
此先聖論火者大抵也。後之言火者,無論其他,且以丹溪之特識,乃分君火為人火,相火為天火。而後之人翕然頌之,愚竊以為未然也。夫火有天人,不可以君相而分屬天人,何也?六六之氣,以君火為二之氣,經以熱稱之。以相火為三之氣,經以暑稱之。是君相皆可以火稱也。
惟人之攝養失宜,則五臟之火,隨觸而見。觸之於心之經,心之絡,心之臟,皆君火也,固可以人火稱之。若觸之於包絡,觸之於三焦,此相火也,亦可以人火稱也,而獨以天火稱之何哉?又曰: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雖其取譬,無非欲狀相火之烈。
然但可以論五臟厥陽之火,而非君相。令氣有定位,有倫序者言也。彼造化之所以生生無窮者,以其有不易之定體為之主,然後四時行而萬物生。蓋天人之理一致,若外內君相之火,亦必先有定位,而後可以言變化。惟善攝生者,其五行五志之火,有以默神其生生之功,故人莫得而見其端。
及其過極,則酷烈之勢始見,書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已。愚故曰:治火熱之症,必先察夫令氣之流行,而參治之可也。雖非火令司天之年,然一歲中,既有此君相二節之氣,治病者,安得舍令氣而不加察之乎?諸書又妄以命門為相火,而主方即以滋陰降火湯為專劑。以故今之治虛怯者,未數月而多至殞促。
固司命者陰柄其權,或亦治火之源未徹,而妄投藥劑,有以致之乎?吾祁汪子良《醫學質疑》有外內君相篇,言之頗悉。言外者,有曰火邪自天,氣血感之而為病也。得非令氣之天火歟!言內者,有曰乃人之調養失宜,正氣自傷而為病也。得非所觸五志之人火者歟!外內之因不同,補瀉之治自別。
以外君相言之,則有令氣之序;以內君相言之,則少陰、少陽、厥陰自明,五志之火自見也。況內外證治甚該,瑩然可法,似補前人所未臻。雖其所約諸方,未必能一一中其肯綮,推其意,極欲正其外內君相之名,表其虛虛實實之治,為後人作梯階,工之與致,不遑計也。而亦不以君相分天人也。
白話文:
[明火篇]
「五運六化篇」提到:君火的作用是產生熱力,主要在春季尾聲至夏季開始,它帶來溫暖舒適的天氣,而非酷熱,這象徵君王的品德。
生生子說:讀書談到火的概念不一,對於各種病症中提及火的情況,往往只討論火與雜症的關係,雖然偶爾會涉及氣候因素,但討論得並不透徹。我認為天上存在六種氣候,其中兩種是火。地上有五行,火佔了一席之地。人的五臟與五行相配,火分為兩種,即君火和相火。火在易經中代表離卦,離卦內陰外陽,主宰動態。動態使生命誕生,因此說上天不能沒有火來創造生命,人類也不能沒有火來維持生存。
然而,過度的動態會導致變異,反而會破壞物質。如何掌控這種動態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內經·氣交變大論篇》,南方產生熱力,熱力生成火,它的特性是熱,它的變異是消滅和燃燒,它的災難是焚燒。另外,「運氣五行生死順逆篇」提到:火位於南方,對應夏季,火的含義是化生,意思是能夠化生萬物。然而,疾病發生時,不只是由君火和相火單獨引起,所有五志(喜、怒、憂、思、恐)相關的火,都可能引發疾病。岐伯列出了十九種疾病的起因,其中五種歸屬於火。
這是先賢討論火的主要觀點。後來的人討論火,無論其他人如何,丹溪的特別見解是把君火視為人火,相火視為天火。後人普遍贊同他的觀點,但我個人認為這樣未必正確。火有天火和人火之分,但不能單純以君火和相火來區分天火和人火,為什麼呢?六氣中的二之氣是君火,用熱來形容。三之氣是相火,用暑來描述。因此,君火和相火都可以被稱為火。
只有當人們的生活習慣不當時,五臟的火才會隨之出現。如果心臟的經絡、心臟的臟器受到影響,那就是君火,確實可以被稱為人火。如果包絡和三焦受到影響,這就是相火,同樣可以被稱為人火,為什麼偏偏要稱為天火呢?此外,他還說:源自天空的火,來自龍雷,那是木的氣息;源自海洋,那是水的氣息。他用這些比喻,無非是想描繪相火的強烈程度。
然而,這些只能用來討論五臟厥陽之火,並非君火和相火。令氣有固定的位次和順序。天地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因為有固定不變的結構作為主導,然後四季更迭,萬物生長。天人合一的道理是一致的,對於身體內外的君火和相火,也必須先有固定的位次,才能討論其變化。只有懂得養生的人,他們五行和五志的火,能夠默默發揮其生命力,所以人們看不到其本質。
等到火勢過盛,其酷烈的程度才會顯現,書中所說的「靜止不動,感而遂通」正是如此。因此,治療火熱病症,必須先觀察令氣的流動,然後再進行治療。即使不是火令司天的年份,但在一年中,仍有君火和相火兩個季節,醫生怎能忽視令氣而不加以關注呢?許多書籍錯誤地將命門視為相火,治療方法則專門使用滋陰降火湯。因此,現在治療虛弱病人的醫生,幾個月內病人常會突然病情加重。
這可能是因為主管生命的陰氣控制了權力,或許也是由於對火的根源理解不夠透徹,盲目投藥,導致了這樣的結果。祁汪子良在他的《醫學質疑》中有一篇關於外內君相的章節,講得很詳細。他說,來自外界的火邪是由天氣引起的,氣血受到影響而生病,這不就是天火嗎?他還說,內在的疾病是人調養失當,正氣受損而生病,這不就是人火嗎?外在和內在的病因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
以外界的君火和相火而言,有其特定的順序;以內在的君火和相火而言,少陰、少陽、厥陰的關係清晰,五志之火也就顯而易見。況且,內外證治的範圍很廣泛,清晰可循,似乎彌補了前人未達的領域。雖然他提出的治療方案未必能完全針對要害,但從他的意圖來看,極力想要正名外內君相,展示虛實之治,為後人鋪路,他投入的努力和精神不容小覷。他也不把君火和相火區分為天火和人火。
因此,我在此記錄下來,等待智者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