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三卷 (1)
第三卷 (1)
1. 頭痛
生生子曰:頭為諸陽之首,至清至高之處也。苟外無風寒霧露之觸,內無痰火濕熱之薰,必無痛也。既有內外之因,當循內外之治。
凡頭痛當分三陰三陽。諸血虛頭痛,當歸、川芎主之。諸氣虛頭痛,人參、黃耆主之。兼見何症,以佐使之藥濟之,此立方之大法也。血氣俱虛,於調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濕厥頭痛,清空膏主之。諸厥逆頭痛,羌活附子湯主之。濕熱在頭者,以苦吐之。
白話文:
生生子曰:
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之處,最為清淨高貴。如果頭部沒有受到風寒霧露的侵襲,內部也沒有痰火濕熱的燻蒸,就一定不會疼痛。如果出現頭痛,一定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因此治療也要遵循內外兼治的原則。
凡是頭痛,可以分為三陰三陽。
- 若是血虛引起的頭痛,可以用當歸、川芎來治療。
- 若是氣虛引起的頭痛,可以用人參、黃耆來治療。
頭痛伴隨其他症狀,可以用佐使藥來治療,這是立方的基本原則。
- 如果是血氣雙虛引起的頭痛,可以在調中益氣湯中加入川芎、蔓荊子、細辛,效果非常顯著。
- 如果是濕厥引起的頭痛,可以用清空膏來治療。
- 如果是諸厥逆引起的頭痛,可以用羌活附子湯來治療。
- 如果是濕熱停留在頭部引起的頭痛,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吐出濕熱。
世有真頭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原其受病,乃氣血虛極,以致風寒暑濕之氣,得以犯之,名曰厥頭痛。痛引腦巔,陷於泥丸宮中,非藥所能愈,蓋其根本先絕也。丹溪曰: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也。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東垣曰:經云: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故春氣者,病在頭。
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經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直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沖痛。又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有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
白話文:
世上有種劇烈的頭痛,早上發作晚上就會死去,晚上發作早上就會死去。這種病的根源是氣血極度虛弱,導致風寒暑濕等邪氣入侵,稱為厥頭痛。疼痛會蔓延到頭頂,深入泥丸宮,藥物也無法治療,因為根本已經斷絕了。丹溪說:頭痛大多是由痰引起的,疼痛劇烈的是火氣。有的可以用藥物吐出,有的可以用藥物瀉下去。東垣說:經書上說:東風生於春天,病在肝臟,俞穴在頸項,所以春天容易出現頭部疾病。
此外,所有的陽氣都匯聚於頭面部,比如足太陽經的脈絡,從眼內眥起,上行至額頭交匯於頭頂,直入腦部,再出來分佈到頸項,如果病邪入侵就會感到頭部脹痛。又比如足少陽經的脈絡,從眼外眥起,上行至頭角,如果病邪入侵就會感到頭角和額頭疼痛。風寒從頭部入侵,風寒傷害頭部,邪氣從外部入侵,停留在經絡中,會讓人感到發冷、頭痛、身體沉重、畏寒,治療要針對風池、風府穴位。要調節陰陽,不足就補,有餘就瀉,出汗就會痊癒,這就是傷寒頭痛。
如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有厥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有心煩頭痛者,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言之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或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
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太陽經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獨活之類主之。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黃芩主之。陽明經頭痛,自汗,發熱,不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陰經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脈沉緩者,蒼朮、半夏、南星主之。
白話文:
如果氣體上行而不能下行,導致頭痛和頂部疼痛,這表示是下虛上實的情況。這種病症可能發生在足少陰和巨陽兩條經脈,若病情嚴重,甚至會影響到腎,並引發寒濕引起的頭痛。
有時候頭痛會伴隨著厥症(一種突然失去意識的狀態),這是因為受到大寒侵襲,深入到骨髓。髓主要由腦控制,當腦出現逆轉,就會引起頭痛,甚至牙齒也會感到疼痛。
如果有心煩意亂加上頭痛的情況,則表示病竈在膈中,過於影響手巨陽和少陰兩條經脈,可能是由於濕熱所引起的頭痛。
通常來說,對於頭痛的治療大多採用風藥,這是因為頭痛的根源大多與風有關。在高處,只有風可以達到。某些風藥的味道較輕,屬陰中之陽,從地面升至天空。
然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三陰三陽的表現。太陽經的頭痛伴有畏風和畏寒,脈象浮緊,可用川芎和獨活等藥物進行治療。少陽經的頭痛,脈象弦細,伴有反覆寒熱,可用柴胡和黃芩進行治療。陽明經的頭痛,會出冷汗,發燒,不再畏寒,脈象浮緩且長實,可用升麻、葛根、石膏和白芷進行治療。太陰經的頭痛,往往伴有痰,身體沈重或腹痛,可能是痰癖,脈象沈緩,可用蒼朮、半夏和南星進行治療。
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厥陰經頭疼,項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
丹溪云:勞役下虛之人,似傷寒發熱、汗出,兩太陽作痛,宜補中益氣湯,多加川歸、川芎,甚者加知母、蔓荊子。又云:自魚尾上攻而痛,屬血虛,川芎、川歸、酒黃柏。諸經氣滯,亦能作痛。
王節齋曰: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藥,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
白話文:
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气血不通畅,导致足寒、气逆,出现寒厥症状,脉象沉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厥阴经头痛,伴随项痛,或吐痰沫,出现冷厥,脉象浮缓,用吴茱萸汤治疗。
丹溪认为,劳役过度导致身体虚弱的人,如果出现类似伤寒的發熱、汗出,以及两太阳穴疼痛的症状,宜用补中益气汤,并增加川归、川芎,严重者加知母、蔓荆子。他还说,头痛从鱼尾骨向上蔓延,属于血虚,可以用川芎、川归、酒黄柏治疗。各种经络气血不通畅,也会引起头痛。
王节斋认为,久患头痛的人,稍微感受风寒就会发作,冬天需要用厚实的毛巾包裹头部,这种情况属于郁热,本热而表寒。世人不明就里,总是用辛温解散的药物治疗,虽然能暂时见效,却误以为是寒症。实际上,由于他们体内本来就有郁热,毛孔常开,所以容易受到风寒入侵,外寒束缚内热,闭塞不通而导致疼痛。辛热药物虽然能开通闭塞,散寒邪,但以热济热,病情反而加重,恶寒症状更加严重。
唯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其標,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郭茂恂之婦,產七日,不食,始言頭痛,頭痛已,又心痛作,既而目睛痛。如割如刺,更作更止,相去無瞬息間。每頭痛甚,欲取大石壓之,良久漸定。心痛作,則以十指抓壁,血流滿掌。痛定,目復痛,又以兩手自剜取之。如是十日不已,眾醫無計。進黑龍丹半粒,疾少間。
中夜再服之,服即下,瞑目寢如平昔,至平旦下一行,約三升許,如蝗蟲子,三疾減半,巳刻又行如前,則頓愈矣。
白話文:
治療這種病症,應以瀉火涼血為主,輔以辛溫散表之藥,從標本兼治的角度入手,才能徹底治愈。郭茂恂的妻子生產後七天不進食,開始頭痛,頭痛好了又心痛,接著眼珠疼痛,像是被刀割、被針刺一樣,疼痛發作和緩解交替出現,幾乎沒有間歇。每次頭痛劇烈時,她想要用大石頭壓住頭部,過了一段時間才逐漸緩解。心痛發作時,她就用十指抓牆,滿手是血。痛止後,眼睛又痛,她用手挖眼珠一樣,如此反覆十天,眾醫束手無策。服下半粒黑龍丹後,病情稍減。半夜再服一粒,服下後即刻腹瀉,閉眼睡覺像平常一樣,到清晨排泄一次,約有三大升,形狀像蝗蟲卵,三種病狀減輕了一半。巳時又如之前一樣排泄一次,病症頓時痊癒。
2. 頭重
東垣,紅豆散,治頭重極佳。(方見雷頭風門。)
秘方,茶調散,風熱上攻,頭目昏痛,及頭風熱痛不可忍。
片芩(二兩,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一兩),細芽茶(三錢),白芷(五錢),薄荷(三錢),荊芥穗(四錢),頭巔及腦痛,加細辛、藁本、蔓荊子(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用茶清調下。
白話文:
東垣的紅豆散對頭重症狀極為有效,方劑可見於雷頭風門。
這個秘方名為茶調散,用於治療風熱上攻導致的头目昏痛,以及頭風熱痛難忍的症状。
方劑组成:片芩(酒拌炒三次,不可焦,二兩),川芎(一兩),細芽茶(三錢),白芷(五錢),薄荷(三錢),荊芥穗(四錢)。如果头痛部位在头顶和脑部,可加入细辛、藁本、蔓荆子(各三錢)。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三錢,用茶水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