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卷 (7)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7)

1. 寒中

東垣曰:夫脾胃之症,始則熱中,終傳寒中。經云: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積於胸中,是腎水反來侮土,此謂所勝者妄行。或作中滿腹脹,或作涎涕,或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多冷,時作陰陰而痛,或妄見鬼狀,夜夢亡人,腰脊背胛俱痛,而不渴、不瀉,此濕氣去而寒獨存。血絡凝泣,故其脈盛大以澀,名曰寒中。以白朮附子湯治之。

白朮附子湯,治寒中諸症。

白朮,附子(炮),陳皮,蒼朮(炒),厚朴(制),半夏,茯苓,澤瀉(各一兩),豬苓(半兩),桂心(四錢)

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量虛實加減。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脾胃的病症,初期表現為熱中,最終會轉變為寒中。古籍記載:陰氣過盛會導致體內產生寒涼。當寒氣上衝,積聚在胸中,這就是腎水反過來侵害脾土,可以稱之為強勢的一方胡亂行動。病情可能表現為腹部脹滿,或者口水鼻涕增多,或者腳底疼痛到無法支撐身體站立,感到骨骼乏力,嗜睡,兩側睪丸常感冰冷,偶爾會有隱隱的疼痛,甚至出現幻覺看到鬼怪,夜晚夢見已逝的人,腰背和肩胛部位都感到疼痛,但並不會感到口渴或發生腹瀉,這說明濕氣已經離開,只剩下寒氣留存。血液循環受阻,所以脈象呈現大且澀的特徵,這種情況被命名為寒中。可用白朮附子湯來治療。

「白朮附子湯」,用來治療寒中各種症狀。

藥方包括:白朮,炮製過的附子,陳皮,炒過的蒼朮,處理過的厚朴,半夏,茯苓,澤瀉(各一兩),豬苓(半兩),桂心(四錢)。

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根據患者實際體質調整藥量。

2. 背寒

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水,治法茯苓丸之類是也。(即千金化痰丸。)

白話文:

根據張仲景的說法,如果心下有殘留的痰飲,這個人會感覺背部異常寒冷,就像被冷水覆蓋一樣。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可以使用像茯苓丸這一類的藥物。(這也就是指「千金化痰丸」。)換句話說,若體內有痰濕停滯在胸口附近,會使人感到背部非常寒冷,可服用茯苓丸或類似功能的千金化痰丸來治療。

3. 身前寒

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氣虛,則身以前皆寒慄,治法宜針補三里穴是也。

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是胃中有寒也。(理中湯之類。)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根據古籍記載,當胃部及足部的陽明脈氣不足時,身體的前側會感到寒冷顫抖,治療方法適合採用針灸補充三里穴的方式。

如果手掌感覺冰冷,表示腹部也可能有寒涼的情況。另外,若在魚肉上方白色部分發現青色的血管,這可能是胃部存在寒氣的徵兆。(這時候可考慮使用像理中湯一類的藥物來治療。)

4. 惡寒

丹溪曰:久病惡寒,當用解鬱。濕痰積中,抑遏陽氣,不得外泄,身必惡寒。惡寒非寒,明是熱症。

進士周,年近四十,得惡寒症,服附子數百貼,而病甚,脈弦而緩,遂以江茶入生薑汁香油些少調飲之,吐痰一升許,減大半。又與通聖散去麻黃、大黃、芒硝,加當歸、地黃,百貼而安。

一女子惡寒,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為末,齏水調飲之,吐痰甚多,繼用後藥調理:

川芎,南星,蒼朮,黃芩

酒打麵糊丸服。

上焦不通,則陽氣抑遏,而皮膚分肉無以溫之,故寒慄。東垣升陽益胃湯,用升發之劑,開發上焦,以伸陽明之氣出於表而溫之也。丹溪吐出濕痰,亦開發上焦,使陽氣隨吐伸發出外而溫之也,故寒慄皆愈。二者乃治陽虛表寒之要。

王海藏治一婦,先病惡寒手足冷,全不發熱,脈八至,兩脅微痛,治者使作少陽治之,陽在內,伏於骨髓,陰在外,致使發寒,治當不從內外,從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調之,倍加薑棗。

丹溪治一婦,年近六十,六月內常覺惡寒戰慄,喜烈火御綿,汗時如雨,形肥肌厚,已服附子十餘貼,渾身癢甚,兩手脈沉澀,重取稍大,知其熱甚而血虛也。以四物湯去川芎,倍地黃,加白朮、黃耆、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服一兩重,始煎一貼,飲之,腹大泄,目無視,口無言,知病勢深而藥無反佐之過也。仍以前藥熱炒與之,蓋借火力為嚮導,一貼利止,四貼精神回,十貼病全安。

又蔣氏婦,年三十餘,形瘦面黑,六月喜熱惡寒,兩手脈沉而澀,重取則數。以三黃丸,下之以薑湯,每服三十丸,二十帖,微汗而安。(又云:三補丸亦可。)

白話文:

[畏寒]

丹溪說:長期生病而感到寒冷的人,應該使用能解除鬱結的療法。體內濕氣和痰液堆積,壓抑了陽氣,使其無法正常往外釋放,身體自然會感覺到寒冷。這種畏寒並不是因為真的寒冷,實際上這是熱症的表現。

進士周,年近四十,得了畏寒的病症,吃了數百帖附子,病情反而更嚴重,他的脈象顯示為弦緩,於是用江茶加入生薑汁和少量香油調和飲用,吐出了約一公升的痰液,病情減輕了大半。接著,他服用通聖散,但去除了麻黃、大黃、芒硝,再添加當歸、地黃,經過百帖後,病情得以穩定。

有一女子同樣有畏寒的問題,使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磨成粉末,用水調和飲用,吐出了大量痰液,之後再用後面的藥方進行調理:

川芎,南星,蒼朮,黃芩

用酒和麵糊做成丸狀服用。

如果上焦不通暢,那麼陽氣就會被壓抑,無法溫暖皮膚和肌肉,所以會有寒顫的現象。東垣的升陽益胃湯,使用的是能促進生長發育的藥材,開通上焦,讓陽明之氣能夠在表面擴散,進而達到溫暖的效果。丹溪的治療方式,同樣是把體內的濕痰排出,讓陽氣隨著吐痰伸展出來,溫暖身體,因此畏寒的情況都能得到改善。這兩種方法是治療陽虛表寒的重要手段。

王海藏治療一名婦女,她先前有畏寒手腳冰冷的症狀,完全沒有發燒,脈象為八至,兩側脅部微微疼痛,醫生將她視為少陽病來治療,體內的陽氣被壓抑在骨髓裡,外在的陰氣導致發寒,治療時不應只從內或外著手,而是要從中間治療。適合用小柴胡湯來調節,加倍使用薑棗。

丹溪治療一名六十歲左右的婦女,在六月內常感到寒冷戰慄,喜歡穿著厚重的衣物,汗流如雨,她的身材偏胖且皮膚厚實,已經吃了十多帖附子,全身非常癢,兩手的脈象為沉澀,深壓後脈象稍微增大,由此可知她是熱氣旺盛但血虛。以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倍使用地黃,再添加白朮、黃耆、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次服用量為一兩,開始煎煮一帖服用,結果出現腹瀉、視力模糊、口不能言的情況,由此可知病情很深,而藥物的使用並無誤差。依舊以前述的藥方,經過熱炒後再次服用,利用熱力作為引導,服用一帖後腹瀉停止,服用四帖後精神恢復,服用十帖後病情完全康復。

另外,蔣氏婦女,年約三十多歲,身形消瘦且臉色黝黑,在六月時喜歡熱食而畏寒,雙手的脈象為沉澀,深壓後脈象加快。服用三黃丸,以薑湯送服,每次服用三十粒,共服用二十帖,微汗後病情好轉。(另有一說:三補丸也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