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卷 (8)
第十卷 (8)
1. 辨《明醫雜著》忌用
考之本草,仲景治亡血脈虛,以人參補之,取其陰生於陽,甘能生血。故血虛氣弱,仲景以人參補之,是知人參不惟補氣,亦能補血,況藥之為用,又無定體,以補血佐之則補血,以補氣佐之則補氣。是以黃耆雖專補氣,以當歸引之,亦從而補血矣。是以東垣用黃耆六錢,只以當歸一錢佐之,則名曰補血湯。
可見黃耆功力雖大,分兩雖多,為當歸所引,不得不從之補血矣,矧人參功兼補血者耶。人參性味不過甘溫,非辛熱比也。稍以寒涼佐之,必不至助火,如此之甚,積溫成熱,若中病則已,亦無是也。夫芎歸味辛甘溫,或用治勞熱血虛之症,並無所疑,然辛主耗散,本非血虛所宜。
彼人參甘溫,而味不辛,比之芎歸,孰輕而孰重哉。抑勞嗽吐血,陰虛之病,亦有始終不用人參,莫克全其生者,何也?或肉食不節,則古人所謂厚味厝熱也。或房勞不遠,則古人所謂縱欲傷生也。二者不謹,而獨致畏於人參,是謂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何其謬耶。
噫!醫之用藥固所當審,不可輕視人之死生,如咳嗽失血等症,若果脾胃強健,飲食無阻,則當從王氏所論,與之滋陰瀉火,固無不可。設或上兼嘔逆,中妨飲食,下生泄瀉,汗自泄,而洗洗惡寒,四肢倦而兀兀多睡,則又當從陰虛陽虛,權其輕重而兼治之可也。苟不知此,而專主乎王氏,未免陷於一偏,而有無窮之患矣。
故予不得不極論之,莫辭乎僭逾之罪焉。
白話文:
研究本草藥典,張仲景治療失血導致脈象虛弱,會用人參來補益,是因為他認為陰氣是由陽氣所化生,而甘味藥材能產生血液。所以當血虛氣弱時,張仲景會用人參補益,由此可知人參不僅能補氣,也能補血。況且藥物的功用並非固定不變,以補血的藥材輔助,它就能補血,以補氣的藥材輔助,它就能補氣。因此,黃耆雖然專長於補氣,但如果用當歸引導,也能隨之補血了。這就是為何李東垣用六錢黃耆,只用一錢當歸輔助,就稱為補血湯的原因。
可見黃耆的藥力雖強,劑量雖多,但受到當歸引導,也不得不轉為補血。更何況人參的功效兼具補血呢?人參的性味不過是甘溫,並不像辛熱藥材那樣燥熱。稍微搭配一些寒涼藥材輔助,一定不會助長火氣,如果像這樣過分地認為人參會積溫成熱,只要對症下藥,自然就不會有這些問題。至於川芎、當歸味辛甘溫,有時會用來治療勞損發熱、血虛等症狀,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辛味藥物主要作用是耗散,本來就不適合血虛的人。
而人參甘溫,味道不辛,與川芎、當歸相比,哪個輕哪個重呢?再說,勞嗽吐血屬於陰虛的病症,也有從頭到尾都不用人參,卻仍然得以保全性命的,這是為什麼呢?或許是過食肥膩食物,導致古人所說的「厚味生熱」;或許是房事過度,導致古人所說的「縱慾傷身」。這兩方面不注意,反而獨獨畏懼人參,這就像是不能守喪三年,卻只計較短暫的小功喪禮,實在是太荒謬了。
唉!醫生用藥確實應該謹慎,不可輕忽人命關天的大事。像是咳嗽失血等症狀,如果確實是脾胃強健,飲食沒有阻礙,就應該依照王氏的說法,用滋陰瀉火的方法,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患者同時有嘔吐、飲食困難、腹瀉、盜汗、畏寒、四肢疲憊、嗜睡等症狀,就應該依據陰虛、陽虛的情況,權衡輕重來兼顧治療。如果不知道這些,只是一味地遵從王氏的說法,難免會陷入偏頗,而產生無窮的禍患。
因此我不得不極力闡述這個道理,即使因此冒犯僭越的罪名,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