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卷 (3)
第十卷 (3)
1. 總論
臍下痛者,腎水虧,若用利藥是殺之也。古人云疫有補、有降、有散,茲宜合補降二法,以清暑益氣湯,除蒼朮、澤瀉,加地黃而安。此當補則補也。夫業醫者,膽欲大而心欲小,毅然獨斷於衷,病所當瀉則須瀉之,幸無曰虛弱者何敢弄險。經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設務姑息,而一惟調補是務,此猶南宋和議之說,豈知邪正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古人以醫譬國,豈徒語哉!
抱拙子曰:《內經》云:今人未及半百而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耗散其真。則人之根源,從此而虛損矣。五臟六腑,如何不弱?五勞六極七傷,如何不至?勞傷既至,則陰陽虧,寒熱作,飲食減,脈道乖。故虛勞之脈有浮而大者,微而弱者,弦而數者。
夫脈浮而大者,血氣未衰,病勢未羸,大肉未消,飲食未減,雖有寒熱諸邪,猶可以治。若脈微弱者,血氣已衰,病勢已羸,飲食減,骨肉枯,寒熱蒸,嘔泄作,於此則滋補兩難,何以下手。單絃猶可,若帶雙弦,則為賊邪侵脾,尤為難治。加數則正氣已竭,病必殆矣。善治者,當病勢未深之時,調養脾胃,安鎮心神,滋補腎水,俾心腎氣交,脾胃充實,飲食日進,血氣自生,病無不差。又如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陰也。
補精以陰,求其本也。然味乃谷、粟、菜、果,出於天賦,自然沖和之味,故有食人補陰之功。非醯醬烹飪偏厚之味,出於人為者也。又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溫,養也,溫存以養,使氣自充,氣充則形完矣。今醫失補之道,輕則鹿茸、雄桂,重則起石、丹砂,加之灼艾補燥其水。
夫五行之氣,水特其一耳。一水不勝五火,況又加以熱劑,則水愈涸而火轉盛,久而咳痰、咳血,潮熱煩渴,喜冷,猶且喜補不已,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夫涼劑能養水清火,勞為熱證明矣,還可用補乎!然五臟氣血虛損,補劑雖不可無,用之亦必有道,必先治其諸蟲、痰飲、宿癖,一一除盡,方可以服補劑。不爾,必不得力。
其體虛者,最易感風邪,尤當先行和解、微利、微下,從其緩而治之,次則隨證調之。若邪氣未除,便行溫補,邪氣得補,遂入經絡,致死不治。如此死者,何啻千萬?惟無蟲痰積癖之人,其脈舉按無力而弱者,方可補之。然五臟雖皆有勞,心腎為多。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心腎虛矣。
腎氣虛則水走於下,心氣欠則火炎於上,火炎上則為痰,為嗽,為煩熱,為口乾,為咯血,為上氣,為嘔逆,為盜汗,為耳鳴目眩,為睡中驚悸。水走下,則為腰痛,為腳弱,為泄瀉,為赤白濁,為遺精夢泄,為小便滑數,為皮毛焦枯,皆虛勞變證生於心腎者也。故補法當以調心補腎為先,惟宜溫養,以緩取效,不宜用峻烈之劑。
白話文:
總論
肚臍下方疼痛,是腎水虧損的表現,如果使用利尿藥來治療,就像是殺害病人一樣。古人說,對於疾病的治療,有補益、疏泄、發散等方法,現在這種情況應該合併使用補益和疏泄兩種方法。可以用清暑益氣湯,去掉蒼朮、澤瀉,加入地黃來調養,這樣才能使病情好轉。這就是應該補的時候就補。當醫生的,膽子要大,但心思要細,要有堅定的判斷力。對於應該瀉的病,就必須瀉,不要害怕病人虛弱而不敢用藥。醫書上說:「有病就應該治療,不應該因為害怕而拖延。」如果一味姑息,只知道補,就像南宋的和議政策一樣,哪裡知道正邪不能兩立,王業不能偏安一隅。如果不討伐敵人,國家就會滅亡,坐著等死,不如起而抗爭。古人把醫道比喻成治國,並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啊!
抱拙子說:《內經》記載:「現在的人不到五十歲就衰老,把酒當水喝,把荒唐的事當作平常,喝醉後就發生性行為,耗盡精氣,損耗身體的根本。」這樣一來,人的身體根本就虛損了,五臟六腑怎麼可能不虛弱?五勞、六極、七傷,怎麼可能不出現?勞損到這種地步,就會陰陽失衡,出現寒熱交替,食慾下降,脈象紊亂。所以虛勞的脈象有浮而大的,有微弱的,也有弦而數的。
脈象浮而大的,說明氣血還沒衰敗,病情還不嚴重,肌肉還沒消瘦,食慾還沒明顯下降,雖然有寒熱等邪氣,還可以用藥治療。如果脈象微弱,說明氣血已經衰敗,病情已經很嚴重,食慾下降,骨瘦如柴,出現寒熱蒸發,嘔吐腹瀉。到了這種程度,就很難補益,難以下手。單純弦脈還好,如果出現雙弦脈,說明是邪氣侵犯了脾,就更難治療。如果脈象還兼數,說明正氣已經耗盡,病情就危險了。善於治療疾病的醫生,會在病情還不深的時候,調理脾胃,安定心神,滋補腎水,使心腎之氣相互交通,脾胃功能充實,食慾逐漸增加,氣血自然就會生長,病自然就好了。正如醫書說:「精不足的,用有味的藥物來補養,有味的藥物是屬陰的。」
用屬陰的藥物補養精氣,是尋求根本的治療方法。所謂有味的藥物,是指穀物、小米、蔬菜、水果等天然食物,這些食物的氣味自然平和,所以有補陰的功能。不是指醬油等偏重口味的人工調味料。醫書又說:「形體不足的,用氣來溫養。」溫,是保養的意思,用溫和的方式來保養,使氣自然充足,氣充足了,形體自然就恢復了。現在的醫生不懂得補養的道理,輕則用鹿茸、肉桂,重則用起石、丹砂等溫燥之物,還用艾灸來補陽,結果反而使陰水更加乾涸。
五行之氣,水只佔其中之一。單單一個水,是無法勝過五種火的,更何況再用熱性的藥物,就會使水更加乾涸,火更加旺盛。時間久了,就會出現咳嗽痰多,甚至咳血,潮熱煩躁,口渴喜歡喝冷的,而且還不停地用補藥,這樣導致病人死亡,其實是醫生害死的。涼性的藥物可以滋養陰水、清除火熱,虛勞的病症明明是屬於熱症,怎麼還可以用補藥呢?當然,五臟的氣血虛損時,補藥不是完全不能用,但使用時必須有方法,一定要先治療身體的蟲積、痰飲、宿疾,一一清除乾淨,才能服用補藥,否則一定沒有效果。
體質虛弱的人,最容易感受風邪,尤其應先用和解、微利、微下等方法,慢慢地治療。如果邪氣還沒去除,就用溫補的藥物,邪氣就會得到滋養,進入經絡,導致病人不治而死。這樣被誤治而死的人,何止千萬?只有那些沒有蟲積、痰飲、宿疾的人,脈象按下去虛弱無力的,才能使用補藥。五臟雖然都有勞損,但心和腎的勞損最多。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心腎就虛了。
腎氣虛,水就會往下流;心氣不足,火就會往上炎。火往上炎就會出現痰、咳嗽、煩躁、口乾、咯血、氣喘、嘔吐、盜汗、耳鳴目眩、睡覺時驚醒。水往下流就會出現腰痛、腿軟無力、腹瀉、赤白濁、遺精、小便次數多且滑、皮膚乾枯,這些虛勞的病症都是由心腎虛損引起的。所以,補虛的方法應該以調養心腎為先,只能用溫和的藥物來慢慢調養,才能取得療效,不宜使用峻猛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