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卷 (2)
第十卷 (2)
1. 總論
以惠蒼生。不識同志者,寧少易其故轍否耶。
凡治虛損之症,當從《難經》治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今人樂看方書,不究竟經義,一遇虛熱之症,動輒便是滋陰降火。顧生平所蘊,不過是《明醫雜著》、《諸症辨議》、《活人指掌》等小書,識見淺近,易於觀覽,元宋已前諸大家之旨,有至老未嘗觸目者。間有涉獵丹溪,則又僅能用其粗而略其精。
丹溪治陰虛之法,固未嘗純棄人參,節齋則畏之如虎。汪石山病用參耆論及營衛論云:丹溪言,陽有餘而陰不足者,乃對待之言,是大概之論。陰虛乃營中之陰氣虛,非特言腎陰也。此言發前人之所未發,深有功于丹溪者。近代諸公所云陰虛,非精則血,故用劑惟養血滋陰也。
予既詳之於前,復申之於後,誠重人命而懲其偏,亦欲同志者,有所警悟也。
治虛損之症,再要識得利害。丹溪云:脈數而無力者難治;大肉脫甚者難治;肺脹郁遏不得眠者難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瀉而加汗者,死;熱不為汗衰者,死;不為泄減者,死;嗽而下泄上喘者,死;股肉全消者,死。左不得眠者,肝脹;右不得眠者,肺脹。又,嗽而喉疼聲啞,糞門瘻瘡者,死。皆不治之症。
《脈訣舉要》曰:骨蒸勞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加汗加咳,非藥可除。
治虛損之症吃緊處工夫,只在保護脾胃為上。如和解、攻裡二法,義之所當用者,雖老弱久病,亦所不避,乃撥亂反正之意。惟要用捨得宜,有先攻而後補者,有先補而後攻者,有攻補並行者。當攻則攻,當補則補。如丹溪治一人久嗽吐紅,發熱消瘦,眾以為瘵,脈弦數,日輕夜重,行倒倉法而愈,次年生子。滑伯仁治宋無逸病瘧,瘠損,饘粥難下咽者六十餘日,殆甚,脈數,關上尤弦。
疾久,體瘠而神完,是積熱居脾,且滯於飲食。法當下,眾疑而難之,藥再進而疾去其半,繼以甘露飲、白虎湯而安。觀此乃當攻則攻也,縱久病瘦弱,法有所不避也。丹溪治一人嗽咳惡寒,胸痞,口乾,心微疼,脈浮緊而數,左大於右,蓋表盛裡虛,問其素嗜酒肉有積,後因行房、涉寒、冒雨、忍飢,繼以飽食。
先以人參四錢,麻黃連根節一錢半,與二三帖,嗽止寒除,改用厚朴、青皮、陳皮、瓜蔞、半夏為丸,參湯下,二十服而痞除。汪石山治一人,年弱冠,房勞後,忽洒洒惡寒,自汗發熱,頭背胃脘皆痛,唇赤舌強,嘔吐,眼胞青色,午後譫語發熱,小便長,初日脈皆細弱而數,次日脈浮弦而數,醫以手按臍下痛,議欲下之。石山曰:此疫也,疫兼兩感,內傷重外感輕耳。
白話文:
為了造福天下百姓,不了解我的理念的人,難道不應該稍微改變一下他們原本的錯誤觀念嗎?
凡是治療虛損的病症,都應該遵循《難經》的治療方法。損耗肺氣的,就應當補益肺氣;損耗心氣的,就應當調和營衛之氣;損耗脾氣的,就應當調理飲食,使其適應寒溫變化;損耗肝氣的,就應當舒緩肝氣;損耗腎精的,就應當補益腎精。這是治療虛損的基本原則。現在的人喜歡看醫書方劑,卻不深入研究經典的道理,一遇到虛熱的病症,就動不動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他們平時所學的,不過是一些像《明醫雜著》、《諸症辨議》、《活人指掌》這樣的小書,見識淺薄,容易閱讀,對於元朝宋朝以前的醫學大家著作,有的甚至到老都沒有看過。偶爾有人涉獵朱丹溪的醫學著作,也只是懂得運用他粗淺的部分,而忽略了他精髓的部分。
朱丹溪治療陰虛的方法,並不是完全不用人參,而節齋則像害怕老虎一樣畏懼人參。汪石山在討論用人參、黃耆來治療營衛虛損的病症時說:丹溪所說的「陽有餘而陰不足」,是對待而言,是概括性的論述。陰虛是指營氣中的陰氣虛弱,而不僅僅是腎陰虛。這句話點出了前人沒有指出的觀點,對理解丹溪的醫學思想有很大的貢獻。現在的人所說的陰虛,不是指精血虧損,就是指血液虧損,所以用藥都只是養血滋陰。
我已經在前面詳細說明過,現在又再次強調,實在是看重人命,要糾正這些偏差的觀念,也是希望志同道合的人能夠有所警惕。
治療虛損的病症,還要清楚地認識到哪些情況是危險的。丹溪說:脈搏數快而無力的,難以治療;肌肉嚴重消瘦的,難以治療;肺部脹滿,鬱悶不能入睡的,難以治療。形體消瘦,脈搏洪大,胸中多氣的,會死亡;腹瀉又加重出汗的,會死亡;發熱卻不因出汗而減輕的,會死亡;腹瀉卻不減輕發熱的,會死亡;咳嗽又兼有下泄和上喘的,會死亡;大腿肌肉完全消失的,會死亡。左側身體不能入睡的,是肝氣脹滿;右側身體不能入睡的,是肺氣脹滿。另外,咳嗽又喉嚨疼痛、聲音嘶啞,肛門有瘻瘡的,也會死亡。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病症。
《脈訣舉要》說:骨蒸勞熱,脈搏數快而虛弱,熱而澀滯細小,必然會死亡。加上出汗和咳嗽,就不是藥物可以治好的了。
治療虛損的病症,最關鍵的功夫在於保護脾胃。像和解、攻下這些方法,如果認為應該使用,即使是老弱久病的人,也不應該迴避,這也是撥亂反正的意思。關鍵在於要運用得當,有的時候要先攻邪再補虛,有的時候要先補虛再攻邪,有的時候攻邪和補虛要同時進行。應該攻邪的時候就攻邪,應該補虛的時候就補虛。例如,丹溪治療一個久咳吐血、發熱消瘦的病人,大家都以為是肺癆,他的脈搏弦而數快,白天輕微,夜晚加重,丹溪用導滯消積的方法治療好了他,第二年這個病人還生了孩子。滑伯仁治療宋無逸患瘧疾,身體極度消瘦,吃粥都難以下嚥,六十多天病情危重,脈搏數快,寸關部位的脈尤其弦硬。
他患病很久,身體消瘦但神智清楚,這是因為積熱在脾,而且飲食停滯。按理應該攻下,大家都懷疑而難以接受,藥物兩次服用後,病情減輕了一半,然後用甘露飲、白虎湯才治癒。由此可見,應該攻下時就應該攻下,即使是久病體弱的人,也不必避諱。丹溪治療一人咳嗽怕冷、胸悶、口乾、心臟稍微疼痛,脈搏浮緊而數快,左脈比右脈大,是因為表面實證而裡面虛弱。問他得知他平時喜歡喝酒吃肉而且有積食,後來又因為行房、受寒、冒雨、忍飢,接著又暴飲暴食。
丹溪先用人參四錢,麻黃連根節一錢半,服用了二三帖,咳嗽停止了,寒冷也消除了,然後改用厚朴、青皮、陳皮、瓜蔞、半夏做成藥丸,用人參湯送服,二十服後胸悶也消除了。汪石山治療一個人,剛成年的時候,房事過度後,忽然感到陣陣發冷怕寒,自汗發熱,頭、背、胃脘都疼痛,嘴唇紅、舌頭僵硬,嘔吐,眼眶發青,午睡後說胡話發熱,小便多。第一天脈搏細弱而數快,第二天脈搏浮弦而數快。醫生按他的肚臍下方,感覺疼痛,想用攻下藥。汪石山說:這是瘟疫,是外感與內傷同時出現,內傷重於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