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卷 (1)
第十卷 (1)
1. 第十卷
2. 虛怯虛損癆瘵門
3. 總論
生生子曰:虛是氣血不足,怯是不能任勞,損是五臟虧損。由虛而至怯至損,皆自漸而深。治之須極體認,不可輕易投劑。少有差誤,則輕者反重,重者死矣。古患虛怯者,雖是不治之症,尚或延過二三年。今之患虛怯者,周歲半載之間,卒不可救,深可憫也。求其速死之由有三大愆,不容不急講也。
病家欲求速效,不久任師,屢更屢試。殊不知虛者精氣奪也,須多服補藥,非假以歲月不見功,病者厭其效遲,更師調理,故屢換而屢試之。後師窺前方之不效,疑非其症,又更方治,詎思其藥力之未逮也。由是脾胃轉傷,遂至不救。猶恨天下無良師也。此其一愆也,乃愆之小者也。
自丹溪倡陽有餘陰不足,及相火易動之論,而《明醫雜著》和之,《統旨》、《大旨》又和之。故今之人,才見虛弱發熱,一委之陰虛火動,開場便用滋陰降火,不分陽虛陰虛,脾胃勇怯,一概用黃柏、知母、生熟地黃、天麥門冬、牛膝、天花粉、五味子、童便之類。胃強而陰血不足者,間或無虞;胃弱氣虛而無實熱者,服此純陰苦寒之劑,其火愈熾,甚至噁心胸滿,咳嗽痰沫,泄瀉聲啞而斃。哀哉!叩其師則曰:書以陰虛火動著其症,吾以滋陰降火應其病,病之不起,天也。
雖屢試屢死,而師家、病家,終莫能醒其藥之誤,而一歸之天。籲!天何冤也。丹溪陽有餘陰不足之論,蓋為當時《局方》溫補之藥害人,故著此以救一時之弊。至於按病投劑,陰虛則補陰,陽虛則補陽,曷嘗固執,又曷嘗提防流害一至於此。據經云:火鬱則發之。又曰: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升之。
蓋火之性上炎,以輕揚之劑鼓之,則易散也。若不察,而一以降火為言,將逆其性而使之愈熾矣。故曰:甘溫去大熱是也。按東垣書,只有升陽散火湯、火鬱湯二方,並無滋陰降火之法。
豈賢如東垣者,尚昧此滋陰降火之法歟!緣脾胃喜溫而惡寒,形寒飲冷則傷肺,體既虛弱,膚腠不密,易致風邪,由此咳嗽潮熱,故以輕揚之劑投之,其熱頓釋,熱退即以補劑收其功。時師暗於此理,動藉開口則曰丹溪諸公云云。人身之虛皆陰虛也,故任前藥而不疑。不思滋陰降火之藥,皆斂肺助濕,滯痰損脾者,風邪火熱皆莫能散,愈投愈咳,愈進愈熱也。此弊吳浙間尤罹其毒。
蓋王節齋、吳茭山、何大英皆浙產,益易見信故耳。此其二愆也,乃愆之在者也。膏粱之家,厚味相競,內多積聚。丹溪曰:蒸蒸發熱,積病最多,嗜欲者,中心實怯,故每迎師,用藥喜補而憚攻,抑不知積之不去,熱之不去也。多補則重閉其氣,是資其邪而益其病也。初起未久,胃氣尚強,急當推之而後議補。
則無反顧之憂。若失機會,遷延日遠,莫能為計。欲補則無成功,欲攻則胃氣已壞,畏首畏尾,待死而已。此其三愆也,乃愆之中者也。予壯歲患此,百師莫能瘳,幸遇至人,指示軒岐要領,病之禁忌,恬澹內觀,三年乃起。是以深悟此三大愆,不敢自秘,謹將縝密授受治法,吐露篇末。
白話文:
總論
人體虛弱,可分為虛、怯、損三個階段。虛是氣血不足,怯是體力不足,損是五臟虧損。病情逐漸加重,治療需謹慎,不可輕易用藥,稍有差錯,輕者病情加重,重者甚至死亡。古代患虛弱的人,即使不治療,也能延續兩三年。但現代患虛弱的人,半年內就可能死亡,令人惋惜。快速死亡的原因有三,必須緊急說明。
第一,病人追求快速見效,不信任醫生,不斷換醫生和治療方法。殊不知虛弱的人精氣受損,需要長期服用補藥,見效緩慢。病人因療效遲緩而換醫生,新醫生又因舊方無效而更改治療方案,卻沒想到藥效還沒發揮出來。結果脾胃受損,導致病情無法挽回,病人往往怨恨天下沒有好醫生。這是第一個錯誤,也是比較小的錯誤。
第二,自從張元素倡導陽盛陰虛、相火易動的理論後,《明醫雜著》等醫書也跟隨此說。因此,現代醫生一見病人虛弱發熱,就認為是陰虛火旺,一開始就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不分陽虛陰虛、脾胃強弱,一概使用黃柏、知母、熟地黃、麥冬、牛膝、天花粉、五味子、童便等藥物。胃強而陰血不足的人,或許沒事;但胃弱氣虛、沒有實熱的人,服用這些純陰苦寒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出現噁心、胸悶、咳嗽痰多、腹瀉、聲音嘶啞而死亡。令人悲痛!詢問醫生,他們卻說:書上說這是陰虛火旺,我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病情沒好轉是天意。
即使多次治療都失敗,醫生和病人始終沒有意識到用藥的錯誤,而歸咎於天意。唉!這是多麼冤枉的事情!張元素的陽盛陰虛論,是因為當時《局方》的溫補藥物害人,所以提出這個理論來解決一時的弊端。然而,對於疾病的治療,陰虛就補陰,陽虛就補陽,不應該死板地套用,更不應該導致這樣的危害。經書上說:火鬱結就要疏通它。又說:輕症可以瀉火,重症就要順其性而升提它。
因為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用輕揚的藥物疏導它,就容易散去。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一味降火,就會逆其性而使它更加旺盛。所以說:「甘溫除大熱」是正確的。李東垣的著作中,只有升陽散火湯、火鬱湯兩個方劑,沒有滋陰降火的療法。
難道像李東垣這樣賢明的醫生,也不懂滋陰降火的方法嗎?因為脾胃喜歡溫暖而怕寒冷,喝冷飲會傷肺。身體虛弱,皮膚毛孔不密,容易受風寒侵襲,導致咳嗽、潮熱,所以要用輕揚的藥物治療,熱退後再用補藥鞏固療效。但現代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開口就說張元素等人的說法。認為人體虛弱都是陰虛,所以盲目使用前述藥物,也不考慮滋陰降火的藥物會斂肺助濕、滯痰損脾,導致風寒濕熱都無法散去,咳嗽越來越嚴重,發熱越來越厲害。這種弊端在吳浙地區尤其嚴重。
因為王節齋、吳茭山、何大英都是浙江人,所以他們的觀點更容易被接受。這是第二個錯誤,也是主要的錯誤。
第三,富貴人家,飲食過於豐盛,體內積聚許多食滯。張元素說:蒸蒸發熱,大多是積滯造成的疾病,嗜慾的人,雖然看起來表面強壯,但內心虛弱。所以他們看醫生時,喜歡用補藥而不喜歡攻下藥物,卻不知道積滯不除,熱就不會消除。過度補益,反而會加重氣機阻滯,助長邪氣,加重病情。疾病初期,胃氣還比較強,應該先攻下再補益,就不會有後患。如果錯過時機,拖延時間久了,就無計可施了。想補益卻沒有效果,想攻下卻胃氣已壞,只能坐以待斃。這是第三個錯誤,也是中等程度的錯誤。我年輕時患過這種病,很多醫生都治不好,幸好遇到一位名醫,指點我軒轅、岐伯的醫理和禁忌,讓我恬淡內觀,三年後才痊癒。因此我深刻領悟到這三個錯誤,不敢獨自保守,謹將我縝密學習到的治療方法,寫在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