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七卷 (9)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七卷 (9)

1. 痘宜依期施治治貴通變

翁仲仁曰:夫痘由中以達外,用藥因期而變通。以其尚未見標,必發熱三日,然後見標。出齊三日,而後起脹。蒸發三日,而後灌膿。漿滿三日,而後收靨。發熱之初,耳尻中指俱冷,耳後起紅絲,呵欠噴嚏,眼目困倦,兩顴之間有花紋見者,預知其為痘也。發熱三日,當托裡解表,使其易出。

亦有氣弱而不能出者,當微補其氣,氣和則出快。初不可用耆,恐腠理密而難出也,四、五、六日,以清涼解毒為主。清涼則無血熱燥毒之患。解毒則無壅滯黑陷之害。七、八、九日,以貫膿為主,治法當溫補氣血,氣血流行,而成漿自易也。十與十一二日,以收斂為主,大和氣血,補脾利水,則自然結靨。

白話文:

翁仲仁說:痘疹是由內而外發生的,用藥需要根據不同的時期調整。因為痘疹初期尚未出現明顯的症狀,必先發熱三日,才會出現疹子。疹子長齊後三日,才開始腫脹。再過三日,開始化膿。膿漿充滿後三日,就會開始結痂。

發熱之初,耳垂、中指都會感到冰冷,耳後會出現紅色細紋,會打哈欠、打噴嚏,眼睛疲倦,兩顴之間出現花紋的人,就可以預測他會長痘疹。

發熱三日後,應當使用清熱解表藥物,幫助痘疹順利排出。

也有些體弱的人,痘疹難以發出,需要稍微補氣,氣血調和後就會很快發出。初期不宜使用補氣藥,以免阻礙痘疹排出。第四、五、六日,主要以清熱解毒為主。清熱可以預防血熱燥毒,解毒則可以防止痘疹淤積發黑。

第七、八、九日,以促進化膿為主,治療方法應該溫補氣血,讓氣血流通,這樣膿漿就能更容易形成。

第十、十一日,以收斂為主,調理氣血,補脾利水,就能自然結痂。

此特語其常也。蓋常者可必,而變者不可必。當隨候參詳,安可執藥以應無窮之變哉!言見紅點之時,如痘輕少,不可過表,在後恐成斑爛,或乾紅紫色。急宜疏利,不然在後必成黑陷。四五日之內,痘出至足心為齊。苟未盡出,於解毒之中,益兼發散。若專於寒涼,則痘遲滯不出。

七八日之間,毒未盡解,於溫補之中,又兼解毒。若偏於燥劑,則毒盛不能化漿也。十一二日之間,漿未滿足,必大補氣血,略兼解餘毒,不然恐有癰毒溫疤之患。此變通之妙,要在隨時制宜也。

人參敗毒散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桔梗,白茯苓,人參(各等分),甘草(減半)

白話文:

「此特語其常也」意為:這些是常規的醫學原則。「蓋常者可必,而變者不可必」意思是:固定的原則可以確定,但變化的原則則難以預測。「當隨候參詳,安可執藥以應無窮之變哉!」表示:應該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藥物,怎能固守一成不變的藥方來應對無窮多變的疾病呢!

接著提到,當觀察到皮膚上出現紅點時,如果痘痘輕微且數量不多,不可以過度表揚(可能指的是過度的治療方法),否則可能會導致皮膚出現斑塊或乾紅紫色。對於這種情況,應當立即採取疏利的方法進行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痘痘變黑並陷入皮膚。在四到五天內,痘痘會出現在腳底板的位置。如果痘痘未能完全出現在這個時間內,則需要在清熱解毒的同時,加入發散風熱的藥物來幫助痘痘的排出。

在七到八天的期間,如果毒素仍未完全解除,則需要在溫補的同時,再加入清熱解毒的藥物。如果過度使用燥熱的藥物,可能會導致毒素過於濃厚,無法轉化成液態。

在十一到十二天的期間,如果液態尚未充分形成,則需要大量補充氣血,並稍加清餘毒的藥物。如果不這樣做,可能會產生癰毒和溫熱的疤痕。

「此變通之妙,要在隨時制宜也」表示:這種靈活變通的治療方法,關鍵在於隨時根據病情來調整治療策略。

最後,「人參敗毒散」是一個由眾多草藥組成的方劑,包括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桔梗、白茯苓和人參(每種草藥的用量相等),以及甘草(用量減半)。這個方劑具備清熱解毒、補氣活血的功效,用於治療各種因熱毒引起的不同症狀。

生薑三片,水煎服。一方加薄荷少許。

參蘇飲

人參(三分),紫蘇葉,桔梗,乾葛,前胡(各四分),陳皮,茯苓(各五分),枳殼(三分),半夏(二分),木香(一分半)

生薑三片,水煎服。

升麻葛根湯

葛根,升麻,白芍藥,是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生薑三片,水煎服。也可以加一點薄荷。

參蘇飲的藥材有:人參三分,紫蘇葉、桔梗、乾葛、前胡各四分,陳皮、茯苓各五分,枳殼三分,半夏二分,木香一分半。生薑三片,水煎服。

升麻葛根湯的藥材有:葛根、升麻、白芍、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雙解散(即防風通聖散、益元散二方也。)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薄荷葉,大黃,連翹(各五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白朮,桂枝,荊芥穗(各二分),滑石(二錢半),甘草(一錢)

白話文:

「雙解散」指的是「防風通聖散」和「益元散」兩種中藥方劑。

藥方:

  •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薄荷葉、大黃、連翹 各五分
  • 石膏、桔梗、黃芩 各八分
  • 白朮、桂枝、荊芥穗 各二分
  • 滑石 二錢半
  • 甘草 一錢

生薑三片,水煎服。

桂枝葛根湯

葛根,桂枝,赤芍藥,升麻,防風,甘草(各一錢)

生薑三片,淡豉一錢,水煎服。

保嬰丹

紫草茸(酒洗,忌鐵,四兩),纏豆藤(燒存性,四兩),荊芥穗,防風,升麻,大力子(炒。各二兩),天竺黃(一錢二分,如無真者,以雄黃一錢二分代之),牛黃(一錢半),辰砂(用麻黃荔枝殼紫草煮過,再飛),蟾酥(自取真正者,一錢二分),赤小豆,綠豆,黑豆(各四十粒,炒香),甘草梢(去皮,二兩)

白話文:

生薑三片,水煎服用。

桂枝葛根湯由葛根、桂枝、赤芍、升麻、防風、甘草(各一錢)組成,再加生薑三片,淡豉一錢,水煎服。

保嬰丹由紫草茸(酒洗,忌鐵,四兩)、纏豆藤(燒存性,四兩)、荊芥穗、防風、升麻、大力子(炒,各二兩)、天竺黃(一錢二分,如無真者,以雄黃一錢二分代之)、牛黃(一錢半)、辰砂(用麻黃、荔枝殼、紫草煮過,再飛)、蟾酥(自取真正者,一錢二分)、赤小豆、綠豆、黑豆(各四十粒,炒香)、甘草梢(去皮,二兩)組成。

加紫草三兩,水煎成膏,半碗砂糖,半碗前藥,俱制淨末,和為丸,圓眼核大,辰砂飛過為衣。未出之先,濃煎甘草湯,每服一丸,大兒加一丸。凡遇發熱之時,生薑蔥白湯化下,厚蓋表汗,乃解毒之神藥。

《心要》,羌活湯

羌活,川芎,防風,山梔子,龍膽草,當歸(各等分),甘草(減半),薄荷葉(三片),竹葉(五片),水煎服。

白話文:

在古代的中醫配方中,有以下的藥方:

  1. 紫草三兩,用水煎煮成濃稠的膏狀,然後加入半碗的砂糖和半碗的前藥,都需經過精製成為粉末,混合後製成丸狀,大小如眼核一般,再用飛過辰砂作為包衣。在病症出現之前,可以濃度煎煮甘草湯,每次服用一顆丸子,對於較大的兒童,則可增加到服用兩顆。在遇到發熱的情況時,可以使用生薑和蔥白一起煮成的湯來輔助服用,並覆蓋身體以引發微汗,這樣可以解毒。

  2. 《心要》中的羌活湯方: 羌活、川芎、防風、山梔子、龍膽草、當歸(各取等量份量)、甘草(量減半)、薄荷葉(三片)、竹葉(五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即可服用。

紫草膏,治紅紫黑陷熱毒。

紫草茸,白附子,麻黃(去節),甘草(各五錢),全蠍(八枚,炒)

上為細末,用蜂蜜一兩,酒半盞,入紫草煎成膏,旋入各藥,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仍用紫草湯化下。如治驚搐,用金銀箔為衣,薄荷湯下。

六一散

桂府滑石(飛淨,六兩),大甘草(去皮,一兩)

白話文:

紫草膏用來治療紅腫、紫色、發黑、陷下去的熱毒。將紫草茸、白附子、麻黃(去節)、甘草(各五錢)、全蠍(八枚,炒)研成細末,加入蜂蜜一兩、酒半盞,用紫草煎成膏,再把藥末加入,製成皂角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紫草湯送服。如果治療驚厥抽搐,可以包上金銀箔,用薄荷湯送服。

六一散則由桂府滑石(飛淨,六兩)、大甘草(去皮,一兩)組成。

每用一錢,燈芯薄荷湯下。內加制辰砂,名辰砂六一散。治狂言妄語,驚搐,用防風、荊芥、薄荷、天麻煎湯,候冷調下。本方加鬱金,名牛黃六一,治痘後瘡癤癰毒,及天行溫疫,冷水調下,多服大效。

退火丹,治痘初出標,大熱不退,或稠密成片者,神效。

六一散一料加雄黃(飛過,三錢),纏豆藤(燒存性,一錢),外用紫草、木通、蟬蛻、地骨皮、紅花、大力子、羌活、片芩、燈芯煎湯,候冷調下,極能解毒稀痘。

白話文:

使用一錢藥物時,請以燈芯和薄荷湯來輔助吞服。內部加入制辰砂,這種藥方被稱為「辰砂六一散」,主要用於治療語無倫次、胡言亂語以及抽搐等症狀。若出現以上症狀,可以使用防風、荊芥、薄荷、天麻煎成的湯來調和服用。在基本方上加入鬱金,成為「牛黃六一」,主要用於治療天花後所產生的瘡癤、癰毒,或是流行性溫疫等症狀,可以使用冷水調和服用,多服用會有很好的效果。

「退火丹」,主要用於治療剛開始出現天花標記時,如果出現高熱不退或者痘痘密集成片的症狀,此方具有神奇的療效。

在辰砂六一散的基本方上加上雄黃(經過處理,量為三錢)、纏豆藤(燒後保持其性質,量為一錢),外部則使用紫草、木通、蟬蛻、地骨皮、紅花、大力子、羌活、片芩、燈芯煎成的湯,待涼後調和服用,能極大程度地解毒和稀釋痘痘。

四苓散

白朮,赤茯苓,澤瀉,豬苓,上為細末,每服一錢。

三黃丸

黃芩(五錢),黃連,大黃(各二錢半)

為細末,雪水搗丸,綠豆大,辰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燈芯湯下。

備急丸

木香(二錢半),大黃,黑醜頭末(各五錢)

為細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山楂湯下。

白話文:

四苓散由白朮、赤茯苓、澤瀉、豬苓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三黃丸由黃芩五錢、黃連二錢半、大黃二錢半磨成細末,用雪水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以辰砂包裹,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燈芯湯送服。備急丸由木香二錢半、大黃五錢、黑醜頭末五錢磨成細末,用神麯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丸,用山楂湯送服。

甘桔湯

甘草(二錢),桔梗(一錢),水煎服。

三豆湯

赤小豆,黑豆,綠豆(各一升),甘草(三兩)

三豆用水淘淨,用水八升,入甘草同煮,豆熟為度,逐日空心面東,任意食豆飲汁,服七日永不出。

代天宣化丸(即韓氏五瘟丹也。)

甘草(甲己年君土),黃芩(乙庚年君金),黃柏(丙辛年君水),山梔(丁壬年君木),黃連(戊癸年君火),連翹(佐),山豆根(佐),牛蒡子(佐)

白話文:

甘桔湯由甘草兩錢、桔梗一錢,用水煎服。

三豆湯用赤小豆、黑豆、綠豆各一升,甘草三兩,三豆用水淘洗乾淨,加水八升,與甘草一起煮,煮至豆熟即可,每天空腹面向東方,隨意食用豆和喝湯,連續服用七天,即可痊癒。

代天宣化丸,也稱韓氏五瘟丹,由甘草(土)、黃芩(金)、黃柏(水)、山梔(木)、黃連(火)、連翹、山豆根、牛蒡子等藥材組成。

先視其年所屬者為君,次四味為臣,君藥加一倍,臣減半,佐又減半。共為末,冬至日修合,取雪水煮升麻汁,打麵糊為丸,辰砂為衣,竹葉湯下。

五積散

白芷,川芎(各三分),桔梗(一分半),芍藥,茯苓,炙甘草,當歸,桂枝,半夏(各二分),陳皮,枳殼,麻黃(各五分),蒼朮(一錢),厚朴(四分)

上除桂、枳殼二味為粗末外,十二味為末,慢火炒令轉色,攤冷,次入二味末令勻,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一盞,溫服。

白話文:

先把其中年份最長的藥材當作君藥,份量加倍;接著把其他四味藥材當作臣藥,份量減半;再把輔助藥材的份量再減半。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在冬至那天用雪水煮升麻汁,再用麵糊做成丸子,以辰砂作為丸子的外衣,最後用竹葉湯送服。

至於白芷、川芎、桔梗、芍藥、茯苓、炙甘草、當歸、桂枝、半夏、陳皮、枳殼、麻黃、蒼朮、厚朴,除了桂枝和枳殼以外,其餘十二味藥材要先磨成粉末,再用慢火炒至變色,攤涼後加入桂枝和枳殼的粉末,混合均勻。接著用一盞半水和三片生薑煎煮成一盞藥湯,溫熱服用。

辰砂散

辰砂(一錢),絲瓜(近蒂三寸,連子燒灰存性)

為末,蜜水調服,多者可少,少者全無,絲瓜解痘最妙。紫草甘草湯調服尤佳。

連翹湯,總解諸毒,散風清熱,痘後一切發熱,癰毒赤腫。

連翹,防風,瞿麥,荊芥穗,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赤芍,滑石,蟬蛻,黃芩,山梔子,甘草(各五分),紫草(五分),水煎服。

連翹升麻湯

白話文:

辰砂一錢,取絲瓜近蒂三寸連子燒灰存性,研成細末,用蜜水調服。用量依個人情況而定,多者可少服,少者則全服。絲瓜解痘效果最好,用紫草甘草湯調服更佳。連翹湯可解諸毒、散風清熱,痘後一切發熱、癰毒赤腫等症狀。連翹湯的組成包括連翹、防風、瞿麥、荊芥穗、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赤芍、滑石、蟬蛻、黃芩、山梔子、甘草(各五分)以及紫草(五分),水煎服。另外,還有連翹升麻湯。

連翹(一錢),升麻,葛根,桔梗,甘草(各七分),木通(八分),牛蒡子(一錢),白芍藥(五分),薄荷葉(少許)

淡竹葉燈芯水煎服。

消毒飲,治咽喉腫痛,上膈熱盛。一方加升麻。

牛蒡子(炒二錢),荊芥(一錢),甘草,防風(各五分),水煎服。

翁仲仁,十神解毒湯,專治身發壯熱,腮紅臉赤,毛焦色枯,已出未出。三日已前,痘點煩紅,燥渴欲飲,睡臥不寧,小便赤澀,此熱盛也。並皆治之。

白話文:

連翹一錢,升麻、葛根、桔梗、甘草各七分,木通八分,牛蒡子一錢,白芍藥五分,薄荷葉少許,用淡竹葉燈芯水煎服。這個方子叫做消毒飲,主要用來治療咽喉腫痛、上膈熱盛。另外,還有一種做法是加升麻。

另外,牛蒡子炒二錢,荊芥一錢,甘草、防風各五分,水煎服。 翁仲仁的十神解毒湯專治身發壯熱、腮紅臉赤、毛焦色枯、痘疹已出未出,三天前痘點煩紅、燥渴欲飲、睡臥不寧、小便赤澀,這些都是熱盛的表現,十神解毒湯可以治療這些症狀。

歸尾,生地,紅花,丹皮,赤芍,桔梗,木通,大腹皮,連翹,川芎

此方治血熱痘疹,以涼血活血為主。佐以桔梗、川芎,有開提發散之功。引以大腹皮、木通,有疏利熱毒之效。臣以連翹、丹皮,有解毒之良。用此以治血熱痘疹,則能內外分消,熱毒雖盛,庶幾解散表裡,自然和平矣。古人用黃連解毒湯,恐驟用寒涼,不惟冰伏熱毒,及出不快,抑且熱毒為其所抑,則鬱於臟腑,或肚痛腹脹,內潰而死者有之。豈若此方,用之為穩當。

若不得已而用黃連、芩、柏,亦須酒炒,一以制其寒涼之性,二以助其上行之勢,借連、柏,以解毒耳。

白話文:

這方子用歸尾、生地、紅花、丹皮、赤芍等藥材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再加入桔梗、川芎,幫助藥力疏散發散。同時用大腹皮、木通,利濕排毒。連翹、丹皮則可以解毒。這個方子針對血熱痘疹,可以內外兼治,將熱毒化解,使病情趨於平穩。古人用黃連解毒湯治療,可能會過於寒涼,不僅容易壓制熱毒,導致病情加重,還可能使熱毒鬱結在臟腑,造成腹痛腹脹,甚至內潰死亡。所以,這個方子更為穩妥。如果非要用黃連、黃芩、黃柏,也必須用酒炒,既能減弱寒涼之性,又能促進藥力上行,藉此解毒。

加減法:身熱壯盛加葛根、前胡。毒盛綿密加荊芥、鼠黏子。渴加天花粉、竹葉、滑石。小便血加犀角、山梔。大便黑加犀角。發紅斑加犀角、黃芩、黃柏、山梔、玄參。小便赤加山梔。小便短澀加豬苓、澤瀉。小便秘加滑石、瞿麥。大便秘加枳殼、前胡。嘔加橘紅。泄瀉加豬苓、澤瀉、防風。

大便秘加枳殼、前胡、大黃。煩躁加麥門冬、天花粉。煩渴狂亂譫語加知母、門冬、石膏。嘔吐加豬苓、澤瀉、黃連。咽喉痛加甘草、鼠黏、荊芥。以上並用燈芯十四根,水煎服。

白話文:

加減法:

若患者

  • 身體發熱,氣盛有力,可加葛根、前胡。
  • 毒邪盛行,症狀綿密,可加荊芥、鼠黏子。
  • 渴,可加天花粉、竹葉、滑石。
  • 小便帶血,可加犀角、山梔。
  • 大便黑色,可加犀角。
  • 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可加犀角、黃芩、黃柏、山梔、玄參。
  • 小便赤色,可加山梔。
  • 小便短少且澀,可加豬苓、澤瀉。
  • 小便不通,可加滑石、瞿麥。
  • 大便不通,可加枳殼、前胡。
  • 嘔吐,可加橘紅。
  • 泄瀉,可加豬苓、澤瀉、防風。

若患者

  • 大便不通,可加枳殼、前胡、大黃。
  • 煩躁,可加麥門冬、天花粉。
  • 煩渴、狂躁、胡言亂語,可加知母、門冬、石膏。
  • 嘔吐,可加豬苓、澤瀉、黃連。
  • 咽喉疼痛,可加甘草、鼠黏、荊芥。

以上所有藥物,並用燈芯十四根,水煎服。

羌活散郁湯,專治實熱壅盛,郁遏不得達表,氣粗喘滿,腹脹煩躁,狂言譫語,睡臥不寧,大小便秘,毛豎面浮,眼張若怒,並有神效。併為風寒外搏,出不快者同治。

防風,羌活,白芷,荊芥,桔粳,地骨皮,川芎,連翹,甘草,紫草,大腹皮,鼠黏子

上為粗散,水一盅,燈芯十四根,煎六分,溫服。

身初發熱及見點之際,毒氣壯盛,外為風寒所抑,或肌肉粗厚,腠理堅閉,肌竅不通,經絡阻塞,使清氣不得引毒達表,循竅而出,則熱毒壅遏於內,為腹脹,為喘急,為秘結,為狂煩,為驚搐,為失血。皮燥毛直,面急眼脹,睡臥不寧,驚啼多哭,此熱毒壅遏之症。辨認不錯,急宜用發散開提之劑,佐以和解透肌之法,則熱毒不壅而其出自易矣。

白話文:

羌活散郁湯

功效: 專治實熱壅盛,熱邪鬱結於內,無法透達肌膚表面,表現為氣喘胸悶、腹脹煩躁、胡言亂語、睡不安穩、大小便不通暢、毛髮豎立、面部浮腫、眼睛怒視等症狀,療效顯著。同時也適用於風寒外邪侵襲,但無法順利排出體外的症狀。

藥方:

  • 防風、羌活、白芷、荊芥、桔梗、地骨皮、川芎、連翹、甘草、紫草、大腹皮、鼠黏子

用法:

  1.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取藥末一盅(約200毫升),加入燈芯十四根,水煎至六分(約120毫升),溫服。

病症解析:

當身體初發熱或出現局部紅點時,毒氣旺盛,而外感風寒,或肌肉肥厚,毛孔閉塞,經絡阻塞,導致清氣無法引導毒氣達表排出,熱毒便會鬱結於內,引發腹脹、喘急、便秘、狂躁、抽搐、失血等症狀。皮膚乾燥毛髮直立,面部緊繃眼睛腫脹,睡不安穩,驚恐啼哭,都是熱毒鬱結的表現。

治療思路:

此種情況應當使用發散開提的藥物,輔以和解透肌的方法,幫助熱毒順利排出體外。

羌活、白芷、防風,有升提發散解毒之長。桔梗有開提勺氣之能。荊芥、連翹、鼠黏,善解鬱熱。地骨皮消壅熱於筋骨之間,且能肅清臟腑。紫草滑肌通竅。大腹皮引熱下行。使內外有所分消。用此以治熱壅之症,效大而功用極妙。若驟用寒涼,如芩、連、升麻之類,則熱為寒氣所抑,不得伸越,逗留經絡,為疽為癤者有之。冰伏硬閉者有之。

至於人參、黃耆、白朮、茯苓,溫補之劑,誤用則其壅盛,禍不旋踵。他如丁、桂、木香、薑、附之類,以熱攻熱,殺人立至,尤宜戒慎。故發熱之初至見點之後,並宜以本方處治,依後法而加減之。

白話文:

羌活、白芷、防風,具有提升、疏散和解毒的功效。桔梗有開闢呼吸道、提升氣息的能力。荊芥、連翹、鼠黏,對於解鬱熱有很好的效果。地骨皮能夠消除筋骨間的積熱,並能清淨五臟六腑。紫草能潤滑肌肉、通暢孔竅。大腹皮能引導熱氣下行,讓內外都能得到適當的消散。使用這些藥物來治療熱邪壅塞的症狀,效果顯著且功能非常精妙。然而,如果突然使用寒涼的藥物,如黃芩、黃連、升麻這類,熱邪可能會被寒氣抑制,無法順利排出,導致在經絡中停留,形成癰腫或結節,甚至出現凝結、閉塞的情況。

至於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這些溫補的藥物,如果誤用,會導致熱邪更加旺盛,災難接踵而至。像丁香、肉桂、木香、薑、附子這類藥物,以熱攻熱,對人生命造成致命的傷害,更應謹慎使用。因此,在發熱初期到見點之後,都應該使用本方進行治療,並根據後續的法則來調整藥量。

加減法:初發熱壯熱,腮赤面赤,毛焦皮燥,咳嗽喘急,加升麻。煩渴加天花粉、乾葛。腹脹喘急,鼻塞面赤,若怒毛直加麻黃。便秘加當歸、枳殼,甚則加大黃。嘔吐加豬苓、澤瀉、陳皮。禁用生薑、丁香、半夏、木香。洞瀉加升麻。禁用白朮、茯苓、豆蔻、龍骨等劑。喘嗽惡風加紫蘇、桑皮。

失血加犀角,地黃、黃連。搐加青皮。發斑加黃連、黃芩、山梔。鼻衄加黃芩、犀角。小便赤澀加滑石、山梔、地黃、芍藥。驚悸加木通、山梔。不思食加山楂。傷食加神麯、山楂、麥芽。煩紅色赤加生地、紅花、丹皮、白芷、防風。見標二三日間出不快,加大力子、山楂、蟬蛻,名透肌散。

白話文:

加減法:

初發熱,表現為壯熱、腮赤面赤、毛焦皮燥、咳嗽喘急,可加升麻。

若出現煩渴,可加天花粉、乾葛。

若出現腹脹喘急、鼻塞面赤,並且怒髮衝冠,可加麻黃。

若出現便秘,可加當歸、枳殼,嚴重時可加大黃。

若出現嘔吐,可加豬苓、澤瀉、陳皮。

禁用生薑、丁香、半夏、木香。

若出現洞瀉,可加升麻。

禁用白朮、茯苓、豆蔻、龍骨等藥物。

若出現喘嗽惡風,可加紫蘇、桑皮。

失血:

失血時,可加犀角、地黃、黃連。

若出現抽搐,可加青皮。

若出現發斑,可加黃連、黃芩、山梔。

若出現鼻衄,可加黃芩、犀角。

若出現小便赤澀,可加滑石、山梔、地黃、芍藥。

若出現驚悸,可加木通、山梔。

若出現不思食,可加山楂。

若出現傷食,可加神麴、山楂、麥芽。

若出現煩熱,臉色發紅,可加生地、紅花、丹皮、白芷、防風。

若病症出現二三日後,病情不見好轉,可加大力子、山楂、蟬蛻,稱為透肌散。

以上僅供參考,具體用藥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皮急肉緊,身壯熱甚,加葛根、前胡。見標三日之內,並依本方加減。及三日後痘瘡出齊,血包已成,而前症悉平,不得復用此方,恐發散太過,難於行漿。另有方藥在後,其禁用藥劑,並從血熱痘症法而裁治之。

太乙保和湯(又名紫草透肌湯。),專治血熱痘症,服十神解毒湯後,熱症悉去,內外和平,見點三日之後,不易長大粗肥者。用之則能保和元氣,活血解毒,助痘成漿,易痂易落也。

桔梗,紫草,川芎,山楂,木通,人參,紅花,生地,甘草,糯米(五十粒)

白話文:

如果患者皮膚緊繃、肉體發熱,可以加葛根、前胡。在出疹三天內,可以依此方加減藥物。如果三天後痘瘡全部長出,血包形成,之前症狀都消失了,就不能再用此方,以免過度發散,影響痘漿的形成。之後會有其他藥方,根據血熱痘症的狀況調整用藥。

太乙保和湯(又名紫草透肌湯),專治血熱痘症。服用十神解毒湯後,熱症全部消失,內外平和,出疹三天後,痘疹不容易長大粗肥者可以使用此方。它可以保元氣、活血解毒,幫助痘漿形成,容易結痂脫落。

藥方包含:桔梗、紫草、川芎、山楂、木通、人參、紅花、生地、甘草、糯米(五十粒)。

上用燈芯七根,姜一片,水一盅,煎至六分溫服。

便澀腹脹加大腹皮。紫紅不潤加當歸、蟬蛻。出不快者,加鼠黏子。陷塌加黃耆。痛加白芷。不勻加防風。水泡加白朮、芍藥。嗽加五味子、麥門冬。渴加麥門冬。癢加白朮、芍藥。七八日後,漿足身復壯熱,便秘煩渴,腹脹喘急,前胡枳殼湯。漿足禁用此方,另立湯飲在後。

益元透肌散,專治壅熱痘症,服羌活散郁湯後,壅症悉開,氣血和平。見點三四日後,不肥大者,不成漿者。用之則能勻氣解毒,透肌達表,領出元陽,助痘成漿,而易結膿窠也。加減以保和湯同論。漿足之後,另有保嬰百補湯在後。按此即太乙保和湯去生地、紅花,加蟬蛻、鼠黏、陳皮。水一盅,加燈芯十四根,棗二枚,煎六分溫服。

白話文:

取燈芯七根、薑片一片,加入一盅水,煎煮至六分溫後服用。若大便不通暢,腹脹且腹部皮膚顏色紫紅,不光潤,則加當歸、蟬蛻。若排便不暢,則加鼠黏子。若腹部凹陷,則加黃耆。若疼痛,則加白芷。若排便不均勻,則加防風。若出現水泡,則加白朮、芍藥。若咳嗽,則加五味子、麥門冬。若口渴,則加麥門冬。若皮膚發癢,則加白朮、芍藥。七至八日後,若痘疹漿液充足,身體恢復,出現發熱、便秘、口渴、腹脹、呼吸急促等症狀,則服用前胡枳殼湯。痘疹漿液充足後,禁用此方,另有湯藥可用。

益元透肌散專門治療痘症壅熱,服用羌活散郁湯後,壅塞症狀均已消除,氣血平順。若痘疹出現三四日後,未見增大或未形成漿液,則可以使用益元透肌散,它能調和氣血、解毒、透達肌膚、引導元陽外出,促進痘疹形成漿液,並更容易形成膿瘡。可根據情況加減保和湯一起服用。痘疹漿液充足後,另有保嬰百補湯可用。其配方是太乙保和湯去除生地、紅花,加入蟬蛻、鼠黏、陳皮,再加燈芯十四根、大棗兩枚,用一盅水煎煮至六分溫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