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七卷 (8)
第二十七卷 (8)
1. 發熱有數種
生生子曰:凡痘疹發熱,與傷寒、傷風、傷食、驚風等相似,先當辨明。傷寒之熱手足梢微冷,無汗惡寒,面色青慘不舒,左額有青紋,傷風熱手足梢微溫,自汗,惡風,面赤而光。二者皆太陽症,俱頭項痛腰脊強。傷食熱目胞腫,右額有青紋,身熱而額腹最甚,夜熱晝涼,面色黃,或吐利腹痛。
驚風熱面色青紅,額正中有青紋,手心有汗,時發驚悸。痘子之熱必顯四臟之症,耳鼽冷,中指冷,尻冷,面燥腮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多睡咳嗽,噴嚏,驚悸,吐利。夫發熱者,瘡疹常候也。但熱微毒微,熱甚毒甚。微者勿藥,甚者必宜及早清解。原痘無逆險,只在發熱之初,調治之早。
白話文:
生生子曰:
凡是出痘疹發熱,與傷寒、傷風、傷食、驚風等症狀相似,首先要仔細辨別。
- 傷寒的熱症,手腳末梢微冷,沒有汗,怕冷,面色青白,不舒展,左額頭有青色紋路。
- 傷風的熱症,手腳末梢微溫,自汗,怕風,臉色發紅而光亮。
傷寒和傷風都屬於太陽症,都伴隨著頭項疼痛、腰脊痠痛。
- 傷食的熱症,眼睛胞腫,右額頭有青色紋路,全身發熱,以額頭和腹部最為嚴重,晚上熱白天涼,面色發黃,可能伴隨嘔吐、腹瀉、腹痛。
- 驚風的熱症,面色青紅,額頭正中有一條青色紋路,手掌有汗,時常發作驚悸。
痘疹的熱症,必定會顯現出四臟的症狀:
- 耳朵冰冷,中指冰冷,臀部冰冷。
- 臉頰乾燥,腮幫子發紅。
- 打哈欠,感到胸悶。
- 一會兒冷一會兒熱,嗜睡,咳嗽,打噴嚏,驚悸,嘔吐,腹瀉。
凡是發熱,都可能是長出瘡疹的徵兆。
熱症輕微,毒性也輕微,熱症嚴重,毒性也嚴重。
- 熱症輕微者,不用藥物治療。
- 熱症嚴重者,一定要及早清解。
痘疹原本沒有逆險,關鍵在於發熱初期,治療要及時。
觀其熱重神昏,即以清解之劑投之。或發表,或攻裡,法在不避。必使一晝一夜表裡通和,熱退為佳。蓋毒解則熱始退,熱退痘出自然稀疏明朗。若不早為疏通表裡,則毒無出路,雖小毒釀成大毒,迨及出齊則順,逆險已定。順者幸而無虞,逆者無所措手矣。古無順逆險之名稱,順逆險者,自魏桂岩始也。
白話文:
觀察患者發熱嚴重、神志昏迷,就應該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可以選擇發汗解表,也可以選擇攻逐內邪,方法要靈活運用,不必拘泥。務必使患者在一天一夜之內,表里通暢,熱退方好。因為毒素解除了,熱症才會退去,熱退之後痘疹自然稀疏明朗。如果不及早疏通表裡,毒素無處可排,即使是輕微的毒素也會釀成大毒,等到痘疹全部長出來,就已經是順逆險的局面了。順則幸而無虞,逆則無計可施。古人沒有順逆險這個名稱,順逆險這個概念是由魏桂岩首先提出的。
2. 初發熱三朝證治活法
凡發熱疑似之間,宜投人參敗毒散一劑發之。是與不是一發便見。萬菊軒曰:大抵痘疹只宜發盡,勿使留伏於中。
凡用發表之劑,務察天時,不可固執只宜平和之說,極為誤事。設遇冬寒及春行冬令之候,腠理致密,血氣凝澀,痘必出遲,遲則蘊熱,熱不得汗,毒莫能泄,必多壅遏之變。急宜辛熱之劑發之,桂枝葛根湯,或五積散去乾薑。
如天時熱則腠理疏豁,氣血淖澤,防其發泄太急,恐罹潰爛之變,必以辛涼之劑解之。宜升麻葛根湯、變解散之類。如春秋天時溫和,不寒不熱,只以人參敗毒散最佳。
白話文:
如果發燒懷疑出疹子,應該先服用人參敗毒散一劑,看看是不是真的要出疹子。萬菊軒說:痘疹最好是完全發出來,不要讓它留在身體裡面。
使用發表藥物,必須根據天氣狀況,不能死板地只用平和的藥物,這樣會錯過治療時機。如果遇到冬天寒冷或春天像冬天一樣的季節,皮膚毛孔緊閉,氣血流通不暢,痘疹就會出得慢。出得慢就會積聚熱氣,熱氣出不來,毒氣就無法排出,很容易造成阻塞的變化。應該用辛熱的藥物幫助出疹子,比如桂枝葛根湯或五積散去掉乾薑。
如果天氣炎熱,皮膚毛孔開張,氣血流通順暢,就要防止出疹子過快,以免造成潰爛。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緩解,比如升麻葛根湯、解散等。如果春秋季節天氣溫和,不冷不熱,用人參敗毒散是最好的選擇。
保嬰丹,熱甚者用之捷效。或就於前解散藥化下一丸。能令重者輕,輕者少,以其極能解毒也。
初發熱時,飲食二便如常,精神清爽,痘必稀少,不須藥。
初發熱時,渾身壯熱熇熇然,不渴,清便自調,此邪郁在肌膚之間,宜輕揚之劑發之。升麻葛根湯,甚者羌活湯。
初發熱時,其熱烙手,目赤,鼻乾,唇燥,小便赤,大便秘,煩悶為安,此表裡俱熱,毒氣壅遏。宜發表通里,雙解散主之。
白話文:
保嬰丹使用說明:
保嬰丹對於熱症嚴重者效果顯著。若病情較重,可先將藥物化解後服用一丸,能減輕病情。此藥功效顯著,能有效解毒。
初發熱症狀
- 若發熱初期,飲食、大小便如常,精神狀態良好,痘疹稀少,則無需服藥。
- 若發熱初期,全身發熱,但無口渴,大便正常,此為邪氣鬱積於肌膚之間,宜服用輕揚之劑發散,例如升麻葛根湯,若症狀嚴重則可服用羌活湯。
- 若發熱初期,手心發燙,眼紅,鼻乾,唇燥,小便赤黃,大便便秘,煩躁不安,此為表裡俱熱,毒氣阻塞,宜服用雙解散以發表通里。
初發熱時,表不甚熱,煩躁不安,口渴小便赤澀,熱在裡,用紫草膏,保嬰丹,辰砂六一散,犀角、山豆根之類清解之。甚者三黃丸微利之。
初發熱時,腹中痛者,此痘毒與穀氣相併,急以麥芽、山楂、紫蘇、枳實、砂仁、陳皮,溫而消之。若腹脹硬痛,大便秘者,備急丸下之。
白話文:
剛開始發燒的時候,表面不太熱,患者感到煩躁不安,口渴,小便顏色深且澀,熱氣在體內,可以用紫草膏、保嬰丹、辰砂六一散、犀角、山豆根等藥物清熱解毒。症狀嚴重者,可以用三黃丸稍微通便。
剛開始發燒的時候,如果肚子疼痛,這是痘毒和穀氣互相影響所致,要趕快用麥芽、山楂、紫蘇、枳實、砂仁、陳皮等藥物溫和地消解。如果肚子脹硬疼痛,大便不通,可以用備急丸瀉下。
初發熱時,咳嗽,鼻流清涕,參蘇飲主之。
初發熱,大便秘結,急宜潤之。恐熱毒內蓄,宜紫草飲,必使大便通利為好。
初發熱,嘔吐者,要明外感內傷。外感者,二陳加柴胡、藿香、生薑、枳殼,和而解之。內傷者,二陳加藿香、砂仁、麥芽、山楂、枳實、蘇梗、白芷消之。胃弱而吐者,六君子湯。有毒氣上衝,大吐不止者,辰砂六一散。甚者加石膏、蘆根湯亦佳。
白話文:
剛開始發燒,伴隨咳嗽、流清鼻涕,可以用參蘇飲治療。
剛開始發燒,大便不通,要趕快潤腸通便。擔心熱毒積聚在體內,可以使用紫草飲,一定要讓大便通暢才行。
剛開始發燒,還伴隨嘔吐,要分清楚是外感還是內傷。外感者,可以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柴胡、藿香、生薑、枳殼,和解藥性。內傷者,可以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藿香、砂仁、麥芽、山楂、枳實、蘇梗、白芷,消解藥性。如果胃弱導致嘔吐,可以用六君子湯。如果是有毒氣上衝,嘔吐不止,可以用辰砂六一散。嚴重者,還可以加入石膏、蘆根湯治療。
初發熱,作瀉,腹中不痛,原無內傷者,此痘內動與外邪搏激所致,不必治瀉,但以輕揚之劑升發之。痘出而瀉自止。
初發熱,自汗,自吐,自瀉者,乃毒從上中下而出,皆為吉兆。但只在三日內里,不可多日,恐元氣虛脫也。
瀉有冷熱。熱瀉者口渴,小水少,而身大熱,四苓散加木通。若干嘔加姜炒黃連,或六一散。冷瀉口不渴,小水清,重者,理中湯。輕者,參苓白朮散,久瀉者,豆蔻丸。
白話文:
一開始發燒,拉肚子,肚子不痛,原本沒有內傷的人,這是痘毒在體內活動與外邪相互激盪引起的,不用治療腹瀉,只要用輕揚的藥物促進發散即可。長出痘疹後腹瀉就會自然停止。
一開始發燒,出汗,嘔吐,拉肚子的人,表示毒氣從上中下排出,都是好兆頭。但只限於三天的範圍內,不可超過三天,否則擔心元氣虛脫。
腹瀉有冷熱之分。熱瀉的人口渴,尿少,身體發熱,可以用四苓散加木通。如果還有嘔吐,可以加薑炒黃連,或六一散。冷瀉的人口不渴,尿液清澈,嚴重者可以用理中湯,輕微者可以用參苓白朮散,久瀉者可以用豆蔻丸。
初發熱,二三日間有驚搐者,導赤散,羌活湯,辰砂散。大便秘者,三黃丸微利之。小便赤澀者,導赤散。渴甚者,葛根解毒湯。腹中痛者,桂枝大黃湯。腰痛者,人參敗毒散。自利者,黃芩湯。吐利者,黃芩加半夏湯。如脾胃素弱,自利清白者,理中湯丸。或四君子湯,豆蔻丸,合而服之。
白話文:
剛開始發熱,一兩天內出現驚厥的,可以用導赤散、羌活湯、辰砂散治療。如果大便秘結,可以用三黃丸輕微通便。小便赤澀,可以用導赤散。口渴嚴重,可以用葛根解毒湯。肚子痛,可以用桂枝大黃湯。腰痛,可以用人參敗毒散。腹瀉,可以用黃芩湯。嘔吐腹瀉,可以用黃芩加半夏湯。如果脾胃本來就虛弱,出現腹瀉清稀,可以用理中湯丸。或者用四君子湯、豆蔻丸,一起服用。
凡發熱及初見標時,須問咽喉疼否,但有微疼,急清解之。甘桔湯加牛蒡子。大抵痘要解咽喉為急務,不早防,以致失聲、乾嘔,水穀不入,嗆喉噴吐,治無及矣。
管氏曰:發熱之初,痘之吉凶皆兆於此,故急宜表汗使臟腑胎毒及感不正之氣,盡從汗散。則痘出自然稀少。蓋熱甚毒甚,熱微毒微,不必治,妄汗則表氣一虛,痘不能起發,反為害也。盛者汗之,要在身熱盡退為佳。其有一切雜症,皆由毒氣欲出不能故耳。一表散則毒氣盡泄,諸症自退矣。
或有當解者解之,當下者下之,切不可執一也。胡氏曰:表熱壅盛,非微汗則表不解。裡熱壅盛,非微利則里不解。正此之謂耳。失此不治,則毒氣漸盛而逆症隨見。世人多忽於此。及見逆症而後治之,將何及哉。
白話文:
當人發燒,剛開始出現症狀時,一定要問患者喉嚨是否疼痛。即使只是輕微疼痛,也要趕快清熱解毒。可以服用甘桔湯並加入牛蒡子。總之,出痘疹時,最重要的是要解開喉嚨的熱毒,不能輕忽。如果沒有及時預防,可能會導致失聲、乾嘔、食慾不振、喉嚨發癢噴吐,到時就來不及治療了。
管氏說:發燒初期,痘疹的吉凶都表現在喉嚨。因此,必須及時發汗,讓臟腑內的胎毒和感染的邪氣都從汗液排出,這樣痘疹自然就會稀少。因為發燒嚴重,毒氣也重,如果發燒輕微,毒氣也弱,就不用治療,妄自發汗反而會耗損體表陽氣,導致痘疹無法順利發出,反而有害。發燒嚴重的人才需要發汗,最好是等到體熱完全退下去才停止。如果有其他併發症,都是因為毒氣想要排出卻無法排出的緣故。只要體表陽氣散開,毒氣就會完全排出,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有些情況需要解表,有些情況需要瀉下,千萬不要固執於一種方法。胡氏說:體表熱氣鬱積,不微微發汗就無法解表;內裡熱氣鬱積,不微微通便就無法解裡。這就是道理。如果忽略這些,不加治療,毒氣就會越來越嚴重,各種逆症就會接踵而至。很多人都不重視這個問題,等到出現逆症才去治療,就已經太晚了。
大抵治痘之訣,妙在三法。曰發表,曰和中,曰解毒。知此三者,於發熱見標之際,預為之地,則多可少,重可輕,自無以後變症。故發表最先。蓋痘疹只要發得毒盡,不使留伏於內。凡發表必兼解毒,非發表之外,另行解毒也。痘既已出,不渴不熱,表裡無邪,不須服藥。
如痘多毒盛,裡實能食者,可單用解毒。如裡氣不和,或吐或利,於和中法內,略兼解毒。若毒輕痘少,惟里不和,胃氣虛者,可用和中,則不必解毒也。每發表,須辛甘清陽之劑,羌活、防風、升麻、白芷、桂枝之類。和中須甘溫之品,如人參、當歸、甘草、芍藥之儔。蓋中不足,甘以補之。
白話文:
痘疹治療訣竅
總的來說,治療痘疹的妙訣,關鍵在於三種方法:發表、和中、解毒。理解這三者,就能在發熱出現徵兆的初期,預先採取措施,使病情減輕,避免後續的併發症。
發表是最重要的步驟。因為痘疹需要將毒氣完全發散出來,不讓毒素殘留在體內。因此,發表必須兼顧解毒,不能單純地發表而忽略解毒。
痘疹已經出現,患者沒有口渴發熱,表裡也沒有邪氣,就不需要服用藥物。
如果痘疹多且毒性强,患者體內實熱且能進食,可以單獨使用解毒藥物。
如果患者脾胃不和,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情況,就需要在和中的方法中,稍微加入一些解毒藥物。
如果毒性輕微、痘疹少,只是脾胃不和、胃氣虛弱,就可以單獨使用和中藥物,而不需要解毒藥物。
每種發表藥物,都需要使用辛甘清陽的藥材,例如羌活、防風、升麻、白芷、桂枝等等。
和中藥物則需要使用甘溫的藥材,例如人參、當歸、甘草、芍藥等等。因為脾胃虛弱,需要使用甘味藥物來滋補。
解毒須苦寒之輩,如牛蒡、連翹、葛根、芩、連、梔、柏、紫草之類。蓋毒者火也。凡用苦寒之劑,必要酒炒,可以活血達表,且不犯胃氣,切宜識之。
白話文:
想要解毒,需要使用性質偏苦寒的藥材,例如牛蒡、連翹、葛根、黃芩、黃連、梔子、側柏、紫草等等。這是因為毒性如同火一樣,而苦寒的藥性可以降火解毒。
使用苦寒類藥材時,一定要用酒炒過,這樣可以活血化瘀,使藥效達至肌膚表面,同時也不會傷及脾胃。這一點務必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