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七卷 (6)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七卷 (6)

1. 水嗆

喉之竅若管龠然,痘之初出,細小不覺,及肌表之痘成漿,則內痘亦成漿,而其毒壅於會厭,然是乃飲食所進之處,故飲湯水不易進納,則溢入氣喉而發嗆也。若穀食有渣,自能咽之,從食喉而下,非如水溢以犯氣道矣。七日後見者,不藥而愈。何也?外痘靨而內自痊矣。若七日前見則為逆症,由熱毒壅塞,不能發於肌表故耳。

治用甘桔湯合解毒湯,加牛蒡子、玄參、荊芥、麥冬。若預以甘桔湯清其氣道,安致有此患哉。

白話文:

[水嗆]的問題是這樣的:喉嚨就像一個狹窄的管道,當痘疹剛開始出現時,因為非常細小所以我們通常不會察覺。等到肌膚表面的痘疹已經成熟,形成漿液,那麼,喉嚨內的痘疹也會形成漿液,其毒素會壅塞在會厭部位。然而,會厭正是我們進食和飲水的地方,所以,當喝湯或水時,因為通道被堵塞,就不易通過,反而會溢入氣管,引起嗆咳。

如果是吃固體食物,像穀物有纖維渣滓,我們是可以順利吞嚥下去的,它們會從食道下行,不像水那樣容易進入氣管造成問題。

如果在發病第七天後纔出現這種水嗆的情況,通常不用特別治療就會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外面的痘疹已經結痂,內部的痘疹自然也就康復了。但如果在發病的前七天就出現水嗆,這就是反常的症狀,通常是因為熱毒壅塞,無法透過皮膚表面釋放出來。

治療上,可以使用甘桔湯加上解毒湯,再加入牛蒡子、玄參、荊芥、麥冬。如果提前使用甘桔湯來清理氣管,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2. 驚搐(附:癲癇)

心者神之舍也。痘毒本熱,熱氣擊動心神,肝不能制,故神不安而發驚搐。治宜瀉肝利小便。蓋瀉肝則風去,利小便則熱除。風熱既退,則痘出而驚自愈矣。故痘未出而見此症者,則升麻湯合消毒飲主之。或紫草膏,或蟬酥丸。不可竟投涼劑,蓋心一涼則氣血隨斂,毒無從出也。

痘既見而有此症,則由熱毒之未解耳。四苓散合消毒飲,或柴苓湯,或導赤散。若風火相搏,喉中痰鳴,目睛上視,面赤引飲,喜居冷處者,柴苓湯或抱龍丸。或痘後胃弱飲食不化,謂之食蒸發搐,必面黃潮熱,大便酸臭,秘泄不調,或吐利腹痛,宜紫霜丸下之。大便秘者四順飲。

痘後毒當盡解而又發驚,則心氣已絕,神無所依,必不可治。發癲癇者,粉紅丸治之。

痘後手足麻木無汗者,參附湯。若手足難動常出汗者,耆附湯。卒然驚僕不省人事者,用皂角為末吹入鼻中即蘇。古謂先痘後驚者不治。痘正發而有此症,能不為之可悼哉。

又痘未出,毒氣內逼,目上竄,驚叫如驚風者,乃痘欲出之候也。若誤認為驚而治之,則毒氣內蓄,邪熱不泄而反危矣。

白話文:

[驚搐(附:癲癇)]

心臟是藏神的地方。痘疹的毒素本質上就是熱,這種熱氣影響心神,肝臟無法控制,因此神志不穩,出現驚搐的現象。治療應該從清肝和利尿入手。因為清肝可以消除風熱,利尿則能去除熱氣。風熱退去,痘疹就能正常冒出,驚搐自然就會好。所以在痘疹還未出現時就出現這種症狀,可用升麻湯搭配消毒飲來處理。或者使用紫草膏、蟬酥丸。但不能一味地使用寒涼藥物,因為一旦心臟受涼,氣血就會收縮,毒素就沒有途徑排出了。

痘疹出現後還有這種症狀,通常是因為熱毒還沒完全消解。可用四苓散搭配消毒飲,或者柴苓湯、導赤散。如果風火相互作用,喉嚨有痰聲,眼睛向上看,臉色發紅,喜歡待在涼快的地方,可用柴苓湯或抱龍丸。痘疹後如果胃虛,消化不良,稱之為食積引起的驚搐,臉色會發黃且有潮熱感,大便酸臭,排泄不調,或者嘔吐腹痛,宜用紫霜丸來治療。大便乾燥者,可使用四順飲。

痘疹後如果出現驚搐,這表示心氣已盡,神智無依,這是無法治癒的。對於出現癲癇的,可用粉紅丸來治療。

痘疹後如果手腳麻木不出汗,可用參附湯。如果手腳難以移動且常出汗,可用耆附湯。突然驚厥,失去意識,可將皁角磨成粉末吹入鼻中,就能恢復意識。古人說,先出痘疹再驚厥的,通常無法治癒。痘疹正在發作時出現這種症狀,真是讓人感到悲傷。

此外,痘疹未出,毒素內逼,眼睛向上翻,驚叫如同驚風,這其實是痘疹即將冒出的徵兆。如果誤以為是驚厥而進行治療,毒素會在體內積聚,邪熱無法排出,反而會加重病情。

3. 煩躁

心經有熱則煩躁,蓋痘毒之熱,擊動心火,脾少津液,不能濟之,此所以發為煩躁不寧,悶亂狂言等症也。治當觀其虛實何如,痰實壯熱者,梔子仁湯,或解毒湯,或辰砂益元散。二便秘則通利之。虛煩而渴者保元湯加麥冬、五味,或麥門冬湯。夏月暑甚煩渴而痘出不快,宜辰砂五苓散。

靨後發熱煩渴,麥門冬飲子。此症似輕而重,苟服藥而久不愈,則心脾二經皆為熱毒所傷矣。煩則必渴,渴則必瀉,瀉則必咬牙寒戰,而癢塌之患立至也。慎之慎之。

《秘傳》曰:痘瘡以安靜為貴,但有煩躁者,必毒氣壅並,表裡不寧,宜審諦之。如搔爬不停者,痘癢也。不寧者,裡熱也。呻吟者,痛也。非折肱之妙手,安能識其病而起其症哉。

白話文:

【煩躁】

當心臟這條經絡有過多的熱量時,會使人感到煩躁。這是因為痘疹的熱毒刺激了心臟的火氣,同時脾臟缺乏足夠的津液來平衡這種情況,因此會出現煩躁不安、悶亂、說胡話等症狀。在治療上,應先判斷是虛證還是實證。如果實證伴隨痰多和高燒,可以使用梔子仁湯、解毒湯或辰砂益元散。若大小便不通,則需施以通利。若因虛證而感到煩躁且口渴,則可服用保元湯加麥冬和五味子,或者麥門冬湯。夏季高溫導致極度煩渴且痘疹生長不良時,宜用辰砂五苓散。

痘疹後期出現發熱口渴,可使用麥門冬飲子。此症看似輕微,但若久服藥物仍無改善,則表示心脾兩經已被熱毒侵蝕。一旦感到煩躁,必然會口渴;口渴後,又會拉肚子;拉肚子後,可能會出現咬牙寒顫的情況,緊接著可能就會有痘疹癢塌的問題。務必要小心謹慎。

《祕傳》中提到:痘疹的護理最重要的是保持平靜,但凡出現煩躁,必然是因為體內的毒素堆積,使得內外都不得安寧,這點需要仔細辨認。比如一直抓撓不止,就是因為痘疹癢。感到不安,是因為體內熱氣。呻吟,代表疼痛。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高手,如何能識別這些病症並對症下藥呢?

4. 發渴

渴者,胃中熱也。胃中津液為熱所耗,故渴而飲水也。始終固有,用白虎湯加天花粉、乾葛、甘草,然有汗加人參,或辰砂六一散。小水不利者,四苓散。氣虛保元湯加麥冬、五味。至於陰虛火動而發渴者,固為難治之症。《理辯》則謂六味地黃丸加桂心、五味子,乃治虛渴之聖藥也。不可不知。

《痘疹心書》曰:毒氣萃於陽明,此時多發熱渴。熱淫於內,而外不得宜通,故發渴也。宜神功散。服後猶渴者,宜紅花子一味煎湯飲之。如無子,即用紅花湯加牛蒡子服之。此藥神妙,能散胃口之瘀血故也。切不可用荔枝、黑棗、椒、姜等湯,以助陽經之熱。

白話文:

[口渴]

口渴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胃部有熱。當胃中的津液被過度的熱消耗掉,就會產生口渴想要喝水的現象。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再加入天花粉、乾葛和甘草來治療。如果同時有出汗的症狀,可以再加入人參,或者服用辰砂六一散。如果排尿不順暢,則應使用四苓散。對於氣虛導致的口渴,可用保元湯加上麥冬和五味子來調理。然而,如果是因為陰虛導致火氣上升而產生的口渴,這就是比較難以治療的病症了。根據《理辯》一書的觀點,六味地黃丸加上桂心和五味子,是治療因虛弱導致口渴的極佳藥方,這一點是應該要了解的。

《痘疹心書》上說:毒素集中在陽明經絡時,這個時候常常會有發燒和口渴的症狀。這是因為身體內部的熱無法適當地散發到外部,所以才會產生口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服用神功散。若服用之後仍然感到口渴,可以單獨用紅花子煎湯來喝。如果找不到紅花子,也可以用紅花湯加上牛蒡子來代替。這個藥方非常神奇有效,能夠幫助消除胃部的瘀血。但是,絕對不可以使用荔枝、黑棗、花椒、生薑等熬煮的湯,因為這些食材會助長陽經的熱氣。

希望以上資訊對你有所幫助!

5. 噯氣

熱毒鬱於胃中,欲發而不得發,故噯氣。治用半夏生薑湯加陳皮、黃芩,或四苓散加陳皮、竹茹以利之。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當熱毒在胃中積聚,想要釋放卻無法釋放時,就會出現噯氣的症狀。治療上可使用半夏生薑湯加上陳皮和黃芩,或者使用四苓散加上陳皮和竹茹來促進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