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六卷 (9)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六卷 (9)

1. 吃泥門

小兒吃泥,乃胃中熱。丹溪用石膏、黃芩、陳皮、茯苓、白朮,煎服而愈。徐氏用宣,治一兒食泥土,困睡泄瀉,遍身如疥,此脾經內外疳也。以六君子湯、肥兒丸而愈。

白話文:

小孩吃泥土,這是因為胃裡有熱氣。丹溪曾經使用石膏、黃芩、陳皮、茯苓、白朮這幾種藥材煎煮服用後,病狀就痊癒了。徐氏也用過相似的治療方式,他治療了一個吃泥土的小孩,這個小孩不僅昏昏欲睡,還伴有腹瀉,全身皮膚像得了疥瘡一樣,這是脾臟經絡內外都受到疳疾影響的症狀。最終,徐氏使用六君子湯和肥兒丸讓小孩康復。

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或需求,歡迎隨時告知。

2. 吃生米門

吃生米者,此胃中有蟲。亦宜健脾清熱,肥兒丸佳。蓋吃泥吃米,皆疳之漸,當於疳門尋治。大蘆薈丸等方,酌而用之,勿使臨期鞅掌也。

蒼朮丸,治吃生米。

蒼朮(米泔浸一日,為末)

蒸餅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一日三服。

白話文:

【吃生米篇】

如果有人吃生米,這表示他的胃裡可能有寄生蟲。對於這種情況,應該要強化脾胃功能並清除體內的熱氣,使用「肥兒丸」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吃泥或吃米,都是逐漸形成疳積的徵兆,應在治療疳積的範疇內尋找適當的療法。例如「大蘆薈丸」等藥方,可以酌情使用,避免等到病情加劇才匆忙處理。

有一種名為「蒼朮丸」的藥方,專門用來治療吃生米的情況。

其成分為:蒼朮(需先以米泔水浸泡一天,然後磨成粉末)

再用蒸餅和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米湯送服,每日三次。

3. 耳門

生生子曰:小兒耳疾,多屬風熱上壅。亦有因於沐浴,水入耳中,水濕停久,搏於氣血,醞而為熱,化為膿汁。

湯氏云:耳有五般,常出黃膿者為聤耳。出紅膿者為膿耳。出白膿者為纏耳。疳臭者為伍耳。耳內虛鳴,出青膿者,為震耳。症雖五般,病源一也。皆由風水入耳,而因有積熱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則成聾,宜胭脂膏治之。仍服化痰退熱之劑,即愈也。

孫季子朋來曰:此五者,不可謂全無分別,詳其名,觀其色,其間必有說也。愚僭剖之。停耳者,為水濕之氣,久停耳中,與氣血搏擊,醞為熱膿。蓋脾主濕,又脾之色黃,以始為停濕所致,故曰停耳。膿耳者,心主血脈,血熱化為紅膿,心之色赤,故曰膿耳。纏耳者,肺主氣,肺之色白,肺氣不利,纏壅上焦,化為白膿,故曰纏耳。

伍耳者,耳內疳臭,蓋耳為腎之外候,小兒腎未充足,偶為氣忤,逆於經隧,心主臭,心氣不得下降,腎氣不得上通,故醞而為疳臭也。震耳者,易曰震為雷,或為雷聲震動,故耳中虛鳴,肝之色青,故出青膿也。此因五臟有所感觸,隨臟為名,故有此五色之相應也。既有此五臟之因,須推五臟之治,庶為治本。

若謂症雖五般,病源一也,則余未敢首肯。

蔓荊子湯,治內熱,耳出膿汁。

升麻,木通,麥門冬,赤芍藥,生地黃,前胡,甘菊,甘草,桑白皮,赤茯苓,蔓荊子(各等分)

薑棗煎,食後服。

清上散,治上焦風熱,耳出膿汁,頭面瘡癤。(方見風熱門。)

當歸龍薈丸,治肝膽風熱,耳中鳴,出青膿,名曰震耳。大便秘,小便黃,常服宣通血氣,調順陰陽。

當歸,龍膽草,柴胡,青黛(五錢),梔子(各一兩),膽星,麝香(五分),大黃,蘆薈(各五錢),酒芩,黃柏,酒連(各二兩),木香(二錢五分)

上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

清黃散,治耳出黃膿,名曰聤耳。內有風熱,外為水濕所幹,醞久而成。

防風,滑石(飛,五錢),甘草(炙,一錢),梔子(酒炒,三錢),藿香(二錢),酒連(二錢)

上為末,白湯調二錢,食後服。

清心丹,治耳出紅膿,名曰膿耳。及舌上生瘡,如楊梅狀者。

黃連(酒炒,三錢),滑石(飛,六錢),甘草,辰砂(飛。各一錢),薄荷(六分),犀角屑(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五分,蜜拌薄荷湯下,夜再服。

清白散,治肺熱痰火上壅,耳出白膿,名曰纏耳。兼治咳嗽。

桑白皮(蜜炒),地骨皮(各三錢),甘草(一錢),貝母(二錢),寒水石(煅,三錢),天花粉,酒芩,天門冬(各一錢五分)

上為末,以蜜水調,食後服。或白通草煎湯下尤妙。

交感丹,治耳中疳臭,名曰伍耳。或怒氣上逆,上下不得宣通,遂成聾聵。

香附子(童便浸透炒,三錢),茯神,黃連(各二錢),桂心(一錢),甘菊花(一錢)

上為末,每一錢五分,燈芯湯調下。

禹餘糧丸,治聤耳出膿水。

禹餘糧(煅,醋淬七次),海螵蛸(去背上硬骨),百草霜,伏龍肝(各二錢五分),大附子(去皮臍,生用,一枚)

上末,以綿裹如圓眼核大,安耳內,日再易之,如不瘥,乃有蟲也。

龍骨散,治諸膿耳。

枯礬,龍骨,胭脂丕(各一錢),麝香(少許)

為細末,先以棉裹杖子,拭去耳中膿,再吹一字入耳中,日再,加海螵蛸一錢尤妙。

羊角散,治耳內膿汁不幹。

山羊角燒存性為末,每吹二三分入內,一日二次,三日全瘳。

滋陰地黃丸,治耳虛鳴,膿汁不幹,腎陰不足。

熟地黃(一兩),白茯苓(四錢),山茱萸(五錢),甘菊(四錢),牡丹皮(四錢),何首烏(黑豆蒸三次),黃柏(各四錢)

煉蜜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

白話文:

[耳門]

生生子說:兒童的耳朵疾病,大多屬於風熱上升導致的問題。也有因為洗澡時,水進入耳朵,水濕停留在耳內時間過長,和氣血產生衝突,醞釀成為熱度,最後形成膿汁。

湯氏表示:耳朵疾病有五種類型,經常流出黃色膿液的是聤耳。流出血色膿液的是膿耳。流出白色膿液的是纏耳。伴有惡臭的是伍耳。耳朵內空虛作響,流出青色膿液的是震耳。雖然症狀有五種,但病源都是相同的。都因為風水進入耳朵,造成體內積熱上升堵塞所導致。如果不早期治療,久了會變成耳聾,應使用胭脂膏進行治療,同時服用化痰退熱的藥物,就能痊癒。

孫季子朋來說:這五種耳疾,不能說完全沒有區別,詳細看其名稱,觀察其顏色,其中必定有道理。我謹慎分析如下:停耳是因為水濕之氣在耳內停留太久,和氣血產生衝突,醞釀成為熱膿。脾臟主管濕氣,脾臟的顏色是黃色,因此最初是由停滯濕氣導致,所以叫做停耳。膿耳是因為心臟主管血液,血液過熱轉變為紅色膿液,心臟的顏色是紅色,所以叫做膿耳。纏耳是因為肺臟主管氣,肺臟的顏色是白色,肺氣不暢,堵塞上焦,轉變為白色膿液,所以叫做纏耳。

伍耳是因為耳朵內有惡臭,耳朵是腎臟的外部表現,小孩的腎臟功能未完全發育,偶爾氣機不順,影響經絡,心臟主管嗅覺,心氣無法下降,腎氣無法上升,因此醞釀成為惡臭。震耳是根據易經中的震為雷,或是被雷聲震動,所以耳朵內空虛作響,肝臟的顏色是青色,所以流出青色膿液。這是因為五臟受到外界刺激,跟隨五臟命名,所以有這五種顏色的對應。既然有五臟的原因,就必須推測五臟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根本治療。

如果說五種症狀,病源相同,我並不敢完全同意。

蔓荊子湯,治療內部熱度,耳朵流出膿汁。

升麻,木通,麥門冬,赤芍藥,生地黃,前胡,甘菊,甘草,桑白皮,赤茯苓,蔓荊子(各等分)

薑棗煎煮,飯後服用。

清上散,治療上焦風熱,耳朵流出膿汁,臉部長瘡。(方見風熱門)

當歸龍薈丸,治療肝膽風熱,耳朵嗡嗡作響,流出青色膿液,稱為震耳。大便乾燥,小便黃,常服用可以宣通血氣,調節陰陽。

當歸,龍膽草,柴胡,青黛(五錢),梔子(各一兩),膽星,麝香(五分),大黃,蘆薈(各五錢),酒芩,黃柏,酒連(各二兩),木香(二錢五分)

以上材料煉製成蜜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二十粒,薑湯送服。

清黃散,治療耳朵流出黃色膿液,稱為聤耳。內部有風熱,外部受到水濕影響,醞釀久而形成。

防風,滑石(飛,五錢),甘草(炙,一錢),梔子(酒炒,三錢),藿香(二錢),酒連(二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調和,飯後服用。

清心丹,治療耳朵流出紅色膿液,稱為膿耳。以及舌頭上長瘡,像楊梅形狀的。

黃連(酒炒,三錢),滑石(飛,六錢),甘草,辰砂(飛。各一錢),薄荷(六分),犀角屑(二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錢五分,蜂蜜拌薄荷湯送服,夜晚再服用一次。

清白散,治療肺熱痰火上升,耳朵流出白色膿液,稱為纏耳。同時治療咳嗽。

桑白皮(蜜炒),地骨皮(各三錢),甘草(一錢),貝母(二錢),寒水石(煅,三錢),天花粉,酒芩,天門冬(各一錢五分)

以上材料研磨成末,用蜂蜜水調和,飯後服用。或者用白通草煎湯送服更佳。

交感丹,治療耳朵內惡臭,稱為伍耳。或者怒氣上升,上下無法宣通,於是造成耳聾。

香附子(童便浸泡炒,三錢),茯神,黃連(各二錢),桂心(一錢),甘菊花(一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錢五分,燈芯湯調和送服。

禹餘糧丸,治療聤耳流出膿水。

禹餘糧(煅,醋淬七次),海螵蛸(去背上硬骨),百草霜,伏龍肝(各二錢五分),大附子(去皮臍,生用,一枚)

以上材料研磨成末,用棉布包裹如圓眼核大小,放入耳內,每天更換兩次,如果不見好轉,可能是有蟲子。

龍骨散,治療各種膿耳。

枯礬,龍骨,胭脂丕(各一錢),麝香(少量)

研磨成細末,先用棉布包裹的棍子,擦去耳朵裡的膿液,再吹一字進入耳朵,每天兩次,加入一錢海螵蛸效果更佳。

羊角散,治療耳朵內膿液不幹。

山羊角燒至存性,研磨成末,每次吹二三分到耳朵內,一天兩次,三天完全康復。

滋陰地黃丸,治療耳朵虛鳴,膿液不幹,腎陰不足。

熟地黃(一兩),白茯苓(四錢),山茱萸(五錢),甘菊(四錢),牡丹皮(四錢),何首烏(黑豆蒸三次),黃柏(各四錢)

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