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六卷 (8)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六卷 (8)

1. 吃泥門

小兒吃泥,乃胃中熱。丹溪用石膏、黃芩、陳皮、茯苓、白朮,煎服而愈。徐氏用宣,治一兒食泥土,困睡泄瀉,遍身如疥,此脾經內外疳也。以六君子湯、肥兒丸而愈。

白話文:

小孩吃泥土,是因為胃裡有熱。丹溪先生用石膏、黃芩、陳皮、茯苓、白朮煎藥,孩子吃了就好了。徐氏則用宣的方法,治癒了一個吃泥土、嗜睡、腹瀉、全身像患疥瘡一樣的孩童,這是脾經內外疳積。他用六君子湯和肥兒丸治療,孩子也康復了。

2. 吃生米門

吃生米者,此胃中有蟲。亦宜健脾清熱,肥兒丸佳。蓋吃泥吃米,皆疳之漸,當於疳門尋治。大蘆薈丸等方,酌而用之,勿使臨期鞅掌也。

蒼朮丸,治吃生米。

蒼朮(米泔浸一日,為末)

蒸餅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一日三服。

白話文:

如果孩子愛吃生米,說明胃裡可能長蟲了。需要健脾清熱,可以用肥兒丸治療。因為吃土吃生米都是積食的表現,應該從積食方面治療。大蘆薈丸等方劑可以根據情況選用,不要等到病情嚴重才手忙腳亂。蒼朮丸可以治療吃生米,用蒼朮(米泔水浸泡一天,研磨成粉)和蒸餅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米湯送服,一天三次。

3. 耳門

生生子曰:小兒耳疾,多屬風熱上壅。亦有因於沐浴,水入耳中,水濕停久,搏於氣血,醞而為熱,化為膿汁。

湯氏云:耳有五般,常出黃膿者為聤耳。出紅膿者為膿耳。出白膿者為纏耳。疳臭者為伍耳。耳內虛鳴,出青膿者,為震耳。症雖五般,病源一也。皆由風水入耳,而因有積熱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則成聾,宜胭脂膏治之。仍服化痰退熱之劑,即愈也。

孫季子朋來曰:此五者,不可謂全無分別,詳其名,觀其色,其間必有說也。愚僭剖之。停耳者,為水濕之氣,久停耳中,與氣血搏擊,醞為熱膿。蓋脾主濕,又脾之色黃,以始為停濕所致,故曰停耳。膿耳者,心主血脈,血熱化為紅膿,心之色赤,故曰膿耳。纏耳者,肺主氣,肺之色白,肺氣不利,纏壅上焦,化為白膿,故曰纏耳。

白話文:

生子子曰:小兒耳疾,大多源自風熱上行。也可能因沐浴時水進入耳中,水氣停留久,與氣血交織,最終產生熱度,轉化為膿汁。

湯氏認為:耳朵有五種類型,經常流出黃膿的為聾耳。流出紅膿的為膿耳。流出白膿的為纏耳。有腐臭味的為伍耳。耳內空洞發出聲音,流出青膍的為震耳。病症雖然有五種表現形式,但病因都是一樣的。都是由於風水進入耳中,再因積熱上行所造成。如果不盡早治療,時間久了會導致耳聾,適合使用胭脂膏進行治療。同時服用清痰退熱的藥物,即可痊癒。

孫季子朋來表示:這五種病症,不能說完全沒有區別,詳細探討他們的名字和顏色,其中一定有其道理。我謙卑地進行了剖析。停耳是因為水氣長期停留在耳中,與氣血碰撞,積聚成熱膿。因為脾主濕氣,脾的顏色為黃,起初是因為停滯的濕氣導致,所以稱為停耳。膿耳是因為心主血液脈絡,血熱轉化為紅膿,心的顏色為紅,所以稱為膿耳。纏耳是因為肺主氣,肺的顏色為白,肺氣不暢,纏繞堵塞在上部,轉化為白膿,所以稱為纏耳。

伍耳者,耳內疳臭,蓋耳為腎之外候,小兒腎未充足,偶為氣忤,逆於經隧,心主臭,心氣不得下降,腎氣不得上通,故醞而為疳臭也。震耳者,易曰震為雷,或為雷聲震動,故耳中虛鳴,肝之色青,故出青膿也。此因五臟有所感觸,隨臟為名,故有此五色之相應也。既有此五臟之因,須推五臟之治,庶為治本。

若謂症雖五般,病源一也,則余未敢首肯。

蔓荊子湯,治內熱,耳出膿汁。

升麻,木通,麥門冬,赤芍藥,生地黃,前胡,甘菊,甘草,桑白皮,赤茯苓,蔓荊子(各等分)

白話文:

耳朵裡有臭味,是因為腎氣不足,心氣無法下降,腎氣也無法上達,所以才會產生臭味。耳朵裡有響聲,是因為肝氣不順,所以才會流出青色的膿。這些耳疾都是五臟病變所致,所以治療時要針對五臟進行調理,才能治本。

至於說五種耳疾雖然症狀不同,但病源都是一樣,我不敢苟同。

蔓荊子湯可以治療內熱和耳出膿汁的毛病。

藥方包括升麻、木通、麥門冬、赤芍、生地黃、前胡、甘菊、甘草、桑白皮、赤茯苓、蔓荊子,各等分。

薑棗煎,食後服。

清上散,治上焦風熱,耳出膿汁,頭面瘡癤。(方見風熱門。)

當歸龍薈丸,治肝膽風熱,耳中鳴,出青膿,名曰震耳。大便秘,小便黃,常服宣通血氣,調順陰陽。

當歸,龍膽草,柴胡,青黛(五錢),梔子(各一兩),膽星,麝香(五分),大黃,蘆薈(各五錢),酒芩,黃柏,酒連(各二兩),木香(二錢五分)

白話文:

喝薑棗湯,飯後服用。清上散可以治療上焦風熱,症狀包括耳朵流膿、頭面部長瘡。當歸龍薈丸可以治療肝膽風熱,症狀包括耳鳴、耳朵流綠色膿,稱為震耳。大便乾結、小便發黃,經常服用可以疏通血氣,調和陰陽。方劑包含當歸、龍膽草、柴胡、青黛、梔子、膽星、麝香、大黃、蘆薈、酒芩、黃柏、酒連、木香。

上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

清黃散,治耳出黃膿,名曰聤耳。內有風熱,外為水濕所幹,醞久而成。

防風,滑石(飛,五錢),甘草(炙,一錢),梔子(酒炒,三錢),藿香(二錢),酒連(二錢)

上為末,白湯調二錢,食後服。

清心丹,治耳出紅膿,名曰膿耳。及舌上生瘡,如楊梅狀者。

黃連(酒炒,三錢),滑石(飛,六錢),甘草,辰砂(飛。各一錢),薄荷(六分),犀角屑(二錢)

白話文:

上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

【清黃散】,治療耳朵流出黃色膿液,稱為聾耳。內因有風熱,外受水濕阻滯,積聚久而形成。

防風,滑石(細粉,五錢),甘草(炙烤,一錢),梔子(酒炒,三錢),藿香(二錢),酒連(二錢)

以上混合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和二錢,於餐後服用。

【清心丹】,治療耳朵流出紅色膿液,稱為膿耳。以及舌頭上長出像楊梅一樣的瘡。

黃連(酒炒,三錢),滑石(細粉,六錢),甘草,辰砂(細粉,各一錢),薄荷(六分),犀角屑(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五分,蜜拌薄荷湯下,夜再服。

清白散,治肺熱痰火上壅,耳出白膿,名曰纏耳。兼治咳嗽。

桑白皮(蜜炒),地骨皮(各三錢),甘草(一錢),貝母(二錢),寒水石(煅,三錢),天花粉,酒芩,天門冬(各一錢五分)

上為末,以蜜水調,食後服。或白通草煎湯下尤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五分,用蜜拌和薄荷湯服用,晚上再服用一次。此方名為清白散,主要用於治療肺熱痰火上壅,導致耳內流出白膿,俗稱纏耳,同時也能緩解咳嗽。藥材包括蜜炒桑白皮、地骨皮各三錢,甘草一錢,貝母二錢,煅寒水石三錢,天花粉、酒芩、天門冬各一錢五分。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水調和,飯後服用。也可選用白通草煎湯服用,效果更佳。

交感丹,治耳中疳臭,名曰伍耳。或怒氣上逆,上下不得宣通,遂成聾聵。

香附子(童便浸透炒,三錢),茯神,黃連(各二錢),桂心(一錢),甘菊花(一錢)

上為末,每一錢五分,燈芯湯調下。

禹餘糧丸,治聤耳出膿水。

禹餘糧(煅,醋淬七次),海螵蛸(去背上硬骨),百草霜,伏龍肝(各二錢五分),大附子(去皮臍,生用,一枚)

白話文:

【交感丹】,用於治療耳中發炎有異味的情況,稱為伍耳。若是因怒氣上沖,導致耳部上下不通暢,可能會引起耳聾。

  • 香附子(需用童子尿浸泡透徹後炒至熟,用量三錢),
  • 茯神(用量二錢),
  • 黃連(用量二錢),
  • 桂心(用量一錢),
  • 甘菊花(用量一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份取五分,以燈芯湯調和後服用。

【禹餘糧丸】,用於治療耳道流出膿水的情況。

  • 禹餘糧(需先煅燒再用醋淬七次,用量二錢五分),
  • 海螵蛸(去除背上的硬骨,用量二錢五分),
  • 百草霜(用量二錢五分),
  • 伏龍肝(用量二錢五分),
  • 大附子(去皮、臍部,生用,用量一枚)。

上末,以綿裹如圓眼核大,安耳內,日再易之,如不瘥,乃有蟲也。

龍骨散,治諸膿耳。

枯礬,龍骨,胭脂丕(各一錢),麝香(少許)

為細末,先以棉裹杖子,拭去耳中膿,再吹一字入耳中,日再,加海螵蛸一錢尤妙。

羊角散,治耳內膿汁不幹。

山羊角燒存性為末,每吹二三分入內,一日二次,三日全瘳。

滋陰地黃丸,治耳虛鳴,膿汁不幹,腎陰不足。

熟地黃(一兩),白茯苓(四錢),山茱萸(五錢),甘菊(四錢),牡丹皮(四錢),何首烏(黑豆蒸三次),黃柏(各四錢)

煉蜜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

白話文:

【上末,以綿裹如圓眼核大,安耳內,日再易之,如不瘥,乃有蟲也。】

使用上等的粉末,以綿花包裹成像圓眼核般大小,放入耳中,每日重複更換一次。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可能是因為耳中有蟲子。

【龍骨散,治諸膿耳。】

「龍骨散」用於治療各種膿耳症狀。

【枯礬,龍骨,胭脂丕(各一錢),麝香(少量)。為細末,先以棉裹杖子,拭去耳中膿,再吹一字入耳中,日再,加海螵蛸一錢尤妙。】

使用枯礬、龍骨、胭脂丕(各一錢),加上少量的麝香,研磨成細粉。先用綿花包裹棍棒擦拭耳中膿液,再將一字形藥粉吹入耳中,每日重複一次,若加入一錢的海螵蛸效果會更好。

【羊角散,治耳內膿汁不幹。】

「羊角散」用於治療耳內的膿液未乾淨的情況。

【山羊角燒存性為末,每吹二三分入內,一日二次,三日全瘳。】

使用燒過後保持其原有性的山羊角研磨成粉末,每次吹入二三分量,每日兩次,三天後即可痊癒。

【滋陰地黃丸,治耳虛鳴,膿汁不幹,腎陰不足。】

「滋陰地黃丸」用於治療耳部虛弱、耳鳴、膿液未乾以及腎陰不足的狀況。

【熟地黃(一兩),白茯苓(四錢),山茱萸(五錢),甘菊(四錢),牡丹皮(四錢),何首烏(黑豆蒸三次),黃柏(各四錢)。】

將熟地黃(一兩)、白茯苓(四錢)、山茱萸(五錢)、甘菊(四錢)、牡丹皮(四錢)、何首烏(經過黑豆蒸三次)、黃柏(各四錢)等材料研磨成細粉,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約三十至五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