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九卷 (16)

回本書目錄

第九卷 (16)

1. 鼻衄

陳無擇曰:衄者,因傷風寒暑濕,流傳經絡,湧泄於清氣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皆能動血,隨氣上溢而致者,皆內所因。飲酒過多,啖炙煿辛熱,或墜墮車馬傷損而致者,皆不內外因也。

《原病式》曰:衄者,陽熱怫鬱干於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而鼻衄也。

丹溪云:衄與吐血同,涼血行血為主。犀角地黃湯加鬱金。

又曰: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菀、丹參、阿膠之類主之。(愚謂言肺者,以竅言也。言陽明者,以血海言也。其治亦多相須。)

戴元禮曰:鼻通於腦,血上溢於惱,所以從鼻而出,治宜茅花湯調止衄散服之。有頭風自衄,頭風才發則血不止,治頭風兼止衄之劑。有因虛致衄者,此為下虛上熱,不宜過用涼劑,宜四物湯加參、耆、沉香磨服。傷濕而衄,腎著湯加川芎。伏暑而衄,茅花湯調五苓散。上膈極熱而衄,犀角地黃湯加黃芩、茅花、荊芥,虛者茯苓補心湯。

飲酒過多而衄,茅花湯加川芎、乾葛。病衄愈後,血因舊路,一月或三四衄,又有洗而面衄,日以為常,四物湯加阿膠、蒲黃,仍佐以蘇子降氣湯,使血隨氣下。

《統旨》謂:風行水動,氣行血流。治衄者,則知血藥以治衄,而不知氣降則血歸經。古人所以血藥中必加氣藥一二味,如上所謂蘇子降氣湯之類是也。前人謂身熱則死,寒則生,亦是大概言之耳。豈無熱生而寒死者乎,必兼詳脈症而後可也。

【治風寒之劑】

桂枝湯(方見傷寒。)

【治熱之劑】

犀角地黃湯(方見吐血門。)

茜根散,治鼻衄不止。

茜根,阿膠(蛤粉炒),黃芩,側柏葉,生地(各一兩),甘草(五錢)

加姜三片,水煎服。

黃芩芍藥湯,治鼻血不止。

黃芩,芍藥,甘草,水煎服。

川芎三黃散(《直指方》。),治實熱衄血。

大黃(濕紙煨),川芎,黃連,黃芩(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井水調下,食後服。

黃連散(《經驗方》。),治大人小兒盛熱,乘於血,血隨熱氣散溢於鼻,謂之鼻衄。凡血得寒則凝澀結聚,得熱則流散妄行。

黃連,黃芩,柏葉,甘草(各等分),豆豉(三十粒)

上每服一兩,水煎服。

治血衄、血汗,以人中白新瓦上焙乾,為末,入麝香少許,酒調下。

生地黃湯,治榮中有熱,及肺壅鼻衄生瘡,一切丹毒等疾。

生地,赤芍,當歸,川芎(各等分)

水煎,食後溫服。若鼻衄加蒲黃。生瘡加黃芩。丹毒加防風。

《濟生》,麥冬飲,治衄血不止。

麥門冬,生地黃(各等分)

每服一兩,水煎服。

一方,治鼻衄,及酒疸黃,沙淋。

萱草根搗汁一盅,生薑汁相和,時時細呷。

白話文:

鼻衄

鼻出血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風寒暑濕侵襲,沿著經絡運行,衝擊到負責清氣輸布的通道所致,這些都是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則包括: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這些都會導致氣血逆亂,隨氣上衝而引起鼻出血。飲酒過度、食用辛辣炙烤的食物,或是跌倒、車禍等外傷,則是不屬於內外因素的另類原因。

《原病式》認為:鼻出血是因為陽熱之氣鬱結於陽明經,上焦熱盛,導致血液妄行而從鼻孔流出。

朱丹溪認為:鼻出血和吐血類似,治療應以涼血止血為主,常用藥方是犀角地黃湯,再加入鬱金。

他又說:鼻出血源於肺(這裡的肺指經絡循行部位),可用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菀、丹參、阿膠等藥物治療。(我認為,「肺」是指經絡循行部位,「陽明」則指血海,治療方法也常常是互相配合的。)

戴元禮認為:鼻子與腦部相通,血液逆流上衝到腦部,因此從鼻孔流出,治療宜用茅花湯調和止衄散服用。若因頭痛引起鼻出血,頭痛發作時出血不止,則需治療頭痛並同時止血。若因體虛引起鼻出血,這是下虛上熱的表現,不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宜用四物湯加上人參、黃耆、沉香研磨服用。因受潮濕侵襲而鼻出血,則用腎著湯加川芎。因中暑而鼻出血,則用茅花湯調和五苓散。上焦極度炎熱而鼻出血,則用犀角地黃湯加黃芩、茅花、荊芥,體虛者再加茯苓補心湯。

飲酒過多而鼻出血,則用茅花湯加川芎、葛根。鼻出血痊癒後,血液容易循舊路而流,可能一到三個月後再次出血,甚至洗臉時也會鼻出血,日日如此,則需用四物湯加阿膠、蒲黃,再佐以蘇子降氣湯,使血液隨著氣機下行。

《醫學統旨》認為:風動則水動,氣行則血流。治療鼻出血,固然要以涼血藥物止血,但更重要的是使氣機下降,才能使血液歸於經絡。古代醫家所以在涼血藥物中必加一兩味理氣藥,例如前文提到的蘇子降氣湯就是如此。前人說,身熱則死,身寒則生,也只是大致的說法,並非絕對,實際上也有熱生而寒死者,必須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才能判斷。

治療風寒的藥方:

桂枝湯(方劑詳見傷寒論)

治療熱證的藥方:

犀角地黃湯(方劑詳見吐血篇)

茜根散,治療鼻出血不止:

茜根、阿膠(蛤粉炒)、黃芩、側柏葉、生地黃(各一兩)、甘草(五錢),加薑三片,水煎服。

黃芩芍藥湯,治療鼻出血不止:

黃芩、芍藥、甘草,水煎服。

川芎三黃散(出自《直指方》),治療實熱引起的鼻出血:

大黃(濕紙煨)、川芎、黃連、黃芩(各等分),研末,每次服用二錢,井水調服,飯後服用。

黃連散(出自《經驗方》),治療大人小孩因盛熱導致血液隨熱氣外溢而引起的鼻出血:凡血遇寒則凝澀,遇熱則妄行。

黃連、黃芩、側柏葉、甘草(各等分)、豆豉(三十粒),每次服用一兩,水煎服。

治療鼻出血、汗血:將人中白(一種藥材)放在新的瓦片上焙乾,研末,加入少許麝香,酒送服。

生地黃湯,治療榮衛之間有熱,以及肺熱壅盛導致鼻出血、生瘡,以及一切丹毒等疾病:

生地黃、赤芍藥、當歸、川芎(各等分),水煎服,飯後溫服。若鼻出血,加蒲黃;生瘡,加黃芩;丹毒,加防風。

《濟生》麥冬飲,治療鼻出血不止:

麥門冬、生地黃(各等分),每次服用一兩,水煎服。

另一方,治療鼻出血、酒疸黃、沙淋:

萱草根搗汁一盅,加入生薑汁,少量多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