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六卷 (5)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六卷 (5)

1. 淋門

淋,淋瀝也。尿竅澀滯,小便點滴而出,艱澀而疼,頻而數起也。由熱結膀胱,不能滲泄,下焦之氣壅滯而然。其血淋者,熱自小腸而來,小腸與心為表裡,心主血,熱則妄行,滲於膀胱而致之也。小兒尿出,少頃如米泔狀者,由乳哺失節,傷於脾胃,以致青白不分,久則成疳而濁也。

尿初出時微赤,良久變白,乃熱疳之邪。初出黃白,良久變米泔者,乃冷疳之候也。冷者益黃散主之。熱者牛黃丸。冷而復挾熱者,大蘆薈丸。純白濁者,厚朴丸。諸失津液,欲成疳,而小便白濁者,茯苓散

葵子散,小兒諸淋。

葵子,車前子木通桑白皮(蜜炒),瞿麥赤茯苓,山梔子,炙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八正散,心經蘊熱,口燥咽乾,五淋小便澀,眼目赤脈赤瘡。

滑石,瞿麥,木通,大黃萹蓄車前子,梔子(各五錢),甘草梢(二錢半)

每二三錢,加燈芯煎服。

木通散,上焦熱,小便閉,煩躁生嗔及淋瀝,諸瘡丹毒。

八正散加赤茯苓黃芩

五淋散,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或尿如豆汁,或如沙石,或膏或血。

血餘散,治血淋。

發灰(二錢),生蒲黃生地黃,赤茯苓,甘草(各一錢)

煎調發灰,空心服。

分清散,通心氣,補漏精,小便餘瀝,赤白濁。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燈芯

水煎服。一方加白芍藥、茯苓。

君樸丸,治諸疳小便白濁,久則黃瘦不長肌肉。

使君子肉(煨),厚朴(制),黃連(各一兩),木香(二錢,同炒)

上為末,麵糊丸,赤豆大,米飲下三十丸。

胃苓丸,治小便如米泔,甚效。分陰陽,退潮熱,消浮腫,退黃疸,調脾胃。此銅壁山人改湯為丸。即胃苓湯草果,米糊丸,米飲下。嘔吐薑湯下。泄瀉車前子湯下。浮腫,長流水。五加皮、燈芯湯下。黃疸本方一料加茵陳五錢,燈芯湯下。白濁鹽湯下。疝氣茴香湯下。

2. 遺尿門(尿床附)

遺尿者,謂小便日夜時出,多而不禁。尿床者,謂夜入床睡去,乃小便出而不知也。良由下元不足,腎與膀胱虛冷所致。故古方多用溫補下元之劑,腎氣實則氣固而溺有統攝,則不致遺失也。

劉守真又謂:有熱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乃廷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得宣通,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夜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此又不可不知。

孫仲子泰來曰:夫謂不禁者,乃小便出多不計其遍數,為下元大虛之症。由陽氣虛憊,不能收持,此急症也。不急治則死矣。非大溫大升大補,則莫能濟其虛而固其原。彼尿床者,嬰孩童稚常有之。蓋男子十六而精通腎氣固,即不為治,至其時亦自止,若治之早者,則早止也。

亦有至老而不止者。余目擊十數人矣。余族且三人,皆乏嗣,總由下元虛冷,良可徵矣。劉守真謂:有熱客腎部,干於厥陰,廷孔鬱結極甚,不能宣通,故遺失不能收禁。愚謂:既鬱結極甚,不能宣通,則小便所出者,僅點滴而已,所出必短澀疼痛,色必黃赤,安能直遂長清不收,不禁哉。《內經》謂:膀胱約而為癃,不約為遺溺不禁。

由是參之,守真之論,只可言淋,乃暫有之疾,非遺失日久者可擬。余不佞,僭為辯。

雞腸散,小兒尿床遺溺,不自知覺。

雞腸(燒),牡蠣(煅),白茯苓,真桑螵蛸(炒。各五錢),桂心,龍骨(各二錢半)

每服三錢,薑棗煎服。

雞䏶胵散,治遺尿。

雞䏶胵(一具),雞腸(燒),豬胞(炙焦)

上為末,男用雌,女用雄,每一二錢,酒調下。

破故紙散,下元虛冷遺尿。

破故紙炒,為末一二錢,白湯調服。

益智仁散,治同上,亦治白濁。

益智仁、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飲下。

又方

五倍子(一半生用,一半燒存性)

為末,雪糕為丸,白湯下。

補原丸,治下元虛憊,小水不禁,或如脂膏。

桑螵蛸,益智仁,人參仙茅山茱萸肉,菟絲子,乾山藥,巴戟

上為末,各照常制,芡實粉為丸,蓮肉湯送下七八十丸。

遺尿方

破故紙,益智仁,烏藥(各三錢),白茯苓,茯神(各一錢)

上為末,空心米飲下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