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卷 (5)
第二卷 (5)
1. 明寒篇
生生子曰:寒,冬之令氣也。六之終氣也。水之所司,腎為之主。「運氣六化篇」曰:冬之為言終也。《素問·天元紀大論篇》,鬼臾區曰: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方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又「五運行大論篇」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
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臟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闔,其色為黑,其化為肅。故造化非嚴凜殺厲以固閉之,則無以藏蓄微陽,為春生之本。故曰冬令嚴寒,萬類潛藏,君子固密。啟玄子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擾乎陽,夜臥宴起,必待日光。示人隨時調攝也。
白話文:
生生子說,寒冷是冬季的氣候,是六氣中的終氣,由水所主宰,腎臟是主氣之臟。「運氣六化篇」說,冬字就是指結束。 《素問·天元紀大論篇》記載,鬼臾區說,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上為風,在地為木;在天上為熱,在地為火;在天上為濕,在地為土;在天上為燥,在地為金;在天上為寒,在地為水。又「五運行大論篇」說,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
在人體內,寒氣屬骨,屬堅,屬腎臟。寒氣的特性是凜冽,德行是寒冷,作用是閉合,顏色是黑色,化為肅殺之氣。所以,天地造化必須嚴寒凜冽,殺伐肅厲以閉藏萬物,才能儲藏陽氣,為春天的生長奠定基礎。因此說,冬季嚴寒,萬物潛藏,君子要謹慎固守。啟玄子說,冬三月,稱為閉藏之時,水結冰,地凍裂,不要擾動陽氣,晚上要早點睡,早上要等到日出才起床。這說明人要隨著季節變化調節自身。
設令防閒少疏,彼體虛者,觸冒之,傷太陽寒水之經,而成外感之證,即時而病,頭項痛,腰脊強,脈浮而緊,名曰傷寒。其症浩大,傳變多端。愚故採諸家傷寒,另為一卷以統治之。茲特以病機屬於內因者,條列於斯。所以別內外,以見先賢用心有定宗,又使後習調劑有定向也。
故首著中寒,而以雜症屬寒者亦隸焉。
白話文:
如果人體平常沒有好好保養,身體虛弱,遇到風寒侵襲,傷到太陽寒水的經脈,就會出現外感症狀,馬上就會感到頭疼、腰背僵硬,脈搏浮緊,這就是傷寒。傷寒的症狀很複雜,變化多端。我參考了許多醫書關於傷寒的內容,另外整理了一卷專門用來治療傷寒的。這篇主要討論傷寒的內因,把內因引起的病症列出來。這樣區分內外,一方面可以看出前輩醫家治病的宗旨,另一方面也能讓後輩學醫的人在調治疾病時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所以,這篇先講中寒,再把一些屬於寒症的雜症也列舉出來。
2. 中寒(雜症附)
丹溪曰:中寒非傷寒可比,傷寒乃外感寒邪,必大發熱,循經而入,以漸而深,熱雖盛不死。中寒乃倉卒感受,其病即發而暴,此胃氣之大虛也。若不急治,去生甚遠,速當溫補。
生生子曰:寒乃天地嚴凝殺厲之氣,惟體虛乃易感之。其症面青口噤,四肢強直,攣急疼痛,甚則昏迷不省人事,脈多遲緊。急宜姜附湯溫之,或理中湯加附子治之。雜症亦有寒者,非若中寒之猛而急也。又或炎天避暑,乘風取涼,或口食生冷,皆有寒症。
劉守真《病機》曰: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痢清白,吐痢腥穢,食已不飢,堅痞腹滿急痛,癥瘕㿗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
白話文:
丹溪認為:中寒並非傷寒可以相比,傷寒是外感寒邪,必定會發高燒,沿著經絡深入,逐步加重,即使熱度再高也不致死亡。中寒則是突然受到寒冷侵襲,病症立刻變得嚴重,這是因為胃氣的大虛弱。如果不馬上治療,生機遠離,應該迅速使用溫和補益的方法來治療。
生生子說:寒冷是天地間嚴峻、殺伐之氣,只有體質虛弱的人才容易受到影響。其症狀包括臉色青白、嘴巴緊閉、四肢僵硬、抽搐疼痛,甚至昏迷不醒,脈象多為遲緩緊繃。應急用姜附湯來溫暖身體,或者用理中湯加上附子來治療。其他的病症也有寒症存在,但並不像中寒那麼猛烈和急迫。另外,夏天為了避暑而吹風取涼,或者吃進生冷食物,也可能會出現寒症。
劉守真在《病機》中指出:各種疾病中,如果排出的水分清澈冷冽,下痢的糞便清白,嘔吐和下痢帶有腥臭,飯後不感到餓,腹部堅硬脹滿,疼痛急劇,腫塊、癥瘕、疝氣、活動不便,四肢發冷,肌肉緊繃,都屬於寒症。
《內經)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又曰: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
受寒甚者,手足厥冷,腹中絞痛,唇青氣冷。可急於臍於三寸丹田穴上灸之,或三五十壯,或百壯,俟手足溫暖為度。或用熨法亦可。
姜附湯,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兼陰症傷寒,大便利而發熱者。
乾薑(五錢),熟附子(三錢)
水二盅,煎八分,作二次服。
或慮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姜附本治傷寒經下後,又復發汗,內外俱虛,身無大熱,晝則煩躁,夜則安靜,不渴,六脈沉伏,並宜服此。不知脈者,更宜審之。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白話文:
《內經》提到,陰氣過盛會導致多汗、身體寒冷。又說,陰氣過盛時,身體會感到寒冷且出汗,身體常處於清涼狀態,經常感到寒意,一旦感到寒意,就會引起寒厥。
對於受到嚴重寒冷的人,他們的手腳會變得冰涼,腹部會感到絞痛,嘴脣會呈現青色,氣息也變得冰冷。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緊急在肚臍上方三寸的丹田穴進行艾灸,灸數量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壯,或是更多,直到手腳感到溫暖為止。或者使用熱敷的方法也是可以的。
「姜附湯」可以治療中寒引發的口噤、四肢僵硬、失音不語、突然昏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腳冰涼,也可能會感到煩躁。此外,對於陰症傷寒,大便稀軟發熱的患者也有療效。
乾薑(五錢)、熟附子(三錢)。用水兩盞,煎至八分,分成兩次服用。
如果擔心這個方劑過於燥烈,可以接著服用附子理中湯。姜附湯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後再次發汗,導致內外皆虛,白天感到煩躁,晚上則平靜,不口渴,脈象沈伏,都適合服用這個方子。如果不知道脈象,應該進一步仔細觀察。同時,這個方子也能治療中脘部位虛寒、長期積聚的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等症狀。
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乾薑(炮),甘草,白朮(各二錢)
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沉附湯,治虛寒無陽,胃弱乾嘔。
附子(炮),乾薑(炮。各半兩),沉香,白朮(各二錢半),甘草
上分二服,每服加生薑五片,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生料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痛身疼,項強拘急,惡逆吐逆,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痛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痛,及婦人經血不調,或難產,並治之。
白話文:
理中湯用來治療五臟寒氣,症狀包括口不能言、四肢僵硬,以及胃部痰多、冷氣刺痛。藥材包括人參、乾薑、甘草、白朮,各二錢。水兩盅,煎至一盅,不分時間服用。若添加附子,則稱作附子理中湯。
沉附湯用來治療虛寒無陽、胃虛乾嘔。藥材包括附子、乾薑、沉香、白朮、甘草,各半兩或二錢半。分成兩劑服用,每劑加生薑五片,水兩盅,煎八分,飯後服用。
生料五積散用來治療感冒寒邪,症狀包括頭痛、身痛、脖子僵硬、噁心嘔吐、腹痛。同時也能治療傷寒發熱、頭痛怕風、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寒濕入侵經絡導致腰腳痠痛,以及婦女月經不調、難產等病症。
白芷(七分),半夏,厚朴,川芎,甘草,枳殼(炒),茯苓,當歸,桔梗,乾薑(炮),芍藥,肉桂(各八分),麻黃,陳皮(各一錢),蒼朮(二錢)
作一帖,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時服。
白話文:
白芷七分,半夏、厚朴、川芎、甘草、枳殼(炒)、茯苓、當歸、桔梗、乾薑(炮)、芍藥、肉桂各八分,麻黃、陳皮各一錢,蒼朮二錢,加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兩盅,服用一盅,不拘時間。
正氣散,治傷寒陰症,憎寒惡風,正氣逐冷。(方見霍亂門。)
理氣治中湯,治寒氣攻心,嘔逆,心腹絞痛,或泄瀉,四肢厥冷,或疝氣攻築小腹疼痛,並宜服之。
青皮,陳皮,人參,白朮(炒),炮姜,甘草(炙。各一錢),木香(七分)
生薑三片,水煎服。
肉桂散,治傷寒服冷藥過多,心腹滿脹,四肢厥冷,昏沉不省人事,變為陰毒惡症。
白話文:
正氣散可以治療傷寒陰症,症狀表現為怕冷、怕風,正氣逐漸衰退。理氣治中湯可以用來治療寒氣入侵心臟,導致嘔吐、腹痛、腹瀉、四肢冰冷,或是疝氣疼痛。藥方包含:青皮、陳皮、人參、白朮(炒)、炮姜、甘草(炙)、木香,以及生薑三片,用水煎服。肉桂散則可以治療傷寒患者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心腹脹滿、四肢冰冷、昏迷不醒,出現陰毒惡症。
肉桂,白朮,木香,厚朴,良薑(各三錢),白芍,人參,陳皮,前胡,當歸,附子(炮。各一兩),吳茱萸(五錢)
每服五錢,姜三片,紅棗三枚,水煎,不拘時服。
溫中湯,脈沉遲,乃胃中寒也。及胸膈滿悶,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
丁皮,厚朴(各一兩),乾薑(炮),白朮,陳皮,丁香(各一錢)
白話文:
肉桂、白朮、木香、厚朴、良薑各三錢,白芍、人參、陳皮、前胡、當歸、附子(炮制)各一兩,吳茱萸五錢,每服五錢,加薑三片、紅棗三枚,水煎服,不拘時間。此方名為溫中湯,適用於脈沉遲、胃中寒、胸膈滿悶、身體拘急、手足逆冷的症狀。此外,丁皮、厚朴各一兩,乾薑(炮制)、白朮、陳皮、丁香各一錢,也可一同使用。
上俱末,每服二錢,蔥白湯調下。
朮附理中丸,治中寒,急心腹痛。
人參,附子(炮),炮姜,白朮,炙甘草,木香,丁香
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食前送下。
沉香桂附丸,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症。
沉香,附子(炮),炮姜,良薑(炮),官桂,茴香(炒),川烏(炮,去皮臍),吳茱萸(湯浸,洗,炒)
各等分,為末,醋煮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二次。忌生冷。
白話文:
【上方的末製,每次服用二錢,用蔥白湯調和後服用。】
-
理中丸,用於治療中焦受寒引起的急性的心腹疼痛。
-
人參、附子(炮製)、炮姜、白朮、炙甘草、木香、丁香,這些材料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煉製的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約60到70個丸子,用白開水送服,最好在飯前服用。
-
沈香桂附丸,用於治療中焦受寒導致的心腹冷痛,以及霍亂和轉筋等症狀。
-
沈香、附子(炮製)、炮姜、良薑(炮製)、官桂、茴香(炒)、川烏(炮製,去皮臍)、吳茱萸(湯浸,洗,炒)等材料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再用醋與麵糊混合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約50到70個丸子,用米飲送服,最好在空腹或飯前二次服用。忌口生冷食物。
熨法: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背強,自汗,脈沉細,唇青面黑,諸虛冷證皆治。
肥蔥(銼細),麥麩皮(各三升),食鹽(二兩)
用水一大盞,同和拌勻,濕遍,分作二次,入鍋同炒極熱,用重絹縫作二包,先將一包熱熨臍上,冷則易之。蔥包既冷,再加鹽水拌濕炒焦,依前熨之,再炒再熨,至煤爛不用,別另取新蔥、麥麩皮,入鹽,日夜不住手,相續至身體溫熱,陽氣復回,脈起為度。
人參養胃湯,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
白話文:
用肥蔥、麥麩皮和食鹽混合,用水拌勻,分成兩份,分別裝入布包中,用熱鍋炒熱後,熨在肚臍上,冷了就換另一包。蔥包冷了之後,再加鹽水拌濕炒熱,繼續熨。反覆炒熨,直到蔥包完全燒焦,再用新的蔥、麥麩皮和鹽,日夜不停地熨,直到身體溫暖,陽氣恢復,脈搏跳動為止。此外,可以用人參養胃湯治療外感寒邪和內傷生冷。
蒼朮,厚朴,半夏曲(各二錢),人參,茯苓,草果,藿香(各一錢),陳皮(一錢二分),甘草(炙,五分)
姜三片,烏梅半個,水煎服。
薑桂散,溫中散寒。
乾薑,良薑(各一錢半),桂心,木香半夏曲,炙甘草(各一錢)
姜五片,紅棗二枚,水煎服。
東垣謂:陰氣上溢於陽分,則晝寒;陰血自旺於陰分,則夜寒。氣分寒,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芍藥人參湯;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丸。
白話文:
蒼朮、厚朴、半夏曲各兩錢,人參、茯苓、草果、藿香各一錢,陳皮一錢二分,甘草(炙)五分,薑三片,烏梅半個,水煎服。此方名為薑桂散,屬溫中散寒之劑。
乾薑、良薑各一錢半,桂心、木香、半夏曲、炙甘草各一錢,薑五片,紅棗二枚,水煎服。
東垣說:陰氣上溢於陽分,則白天發寒;陰血自旺於陰分,則夜晚發寒。氣分寒,可用桂枝加附子湯或桂枝加芍藥人參湯;血分寒,可用巴戟丸或神珠丸。
桂枝加附子湯,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桂枝,芍藥(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附子(炮,半個)
每服五錢,姜四片,棗一枚,水一盅半,煎七分。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治發汗後,身痛,脈沉遲。
桂枝,人參(各一兩半),芍藥(二兩),甘草(炙,一兩)
煎法如上。
巴戟丸,治肝腎俱虛。收領精氣,補真戢陽,進美飲食。
白朮,五味,巴戟,覆盆子,茴香,熟地,人參,蓯蓉,菟絲子,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各等分)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用於治療太陽病過度發汗後,導致的失血不止、畏風、小便困難、四肢微緊、不易彎曲伸展的情況。
桂枝、芍藥(各半斤半)、甘草(炙製,一斤)、附子(炮製,半個)。
每次服用量為五錢,加入薑四片、棗一枚,用水半盞半,煎至七分。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適用於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沈遲的情況。
桂枝、人參(各半斤半)、芍藥(二斤)、甘草(炙製,一斤)。
煎煮方法與上述相同。
【巴戟丸】,用於治療肝腎皆虛的狀況,可收縮精氣、補充真陽、提升飲食的吸收和品質。
白朮、五味、巴戟、覆盆子、茴香、熟地、人參、蓯蓉、菟絲子、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各等份)。
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
神珠丸,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冷痛,皮膚燥澀,小水自利,足胻寒而逆。(又名離珠丹。)
杜仲(炒,三兩),訶子(炮,五枚),萆薢(二兩),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胡桃(去皮,百枚),硃砂(另研,一兩半),砂仁(半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蜂蜜煉製成丸,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服用,用米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神珠丸,用於治療下焦元氣虛弱、小腹冷痛、皮膚乾燥粗糙、小便頻數、足部冰冷發麻等症狀。(又名離珠丹。)
藥方:
- 杜仲(炒,三兩):補腎壯筋、強腰固本。
- 訶子(炮,五枚):收斂固澀、止瀉止痢。
- 萆薢(二兩):利濕通淋、清熱解毒。
- 龍骨(一兩):鎮驚安神、收斂固澀。
- 破故紙(三兩):補腎固精、止瀉止痢。
- 胡桃(去皮,百枚):補腎溫肺、潤腸通便。
- 硃砂(另研,一兩半):鎮心安神、解毒散瘀。
- 砂仁(半兩):溫脾胃、化濕止嘔。
為末,酒糊為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脈弦數及弦細者,皆不可服。詳見《衛生寶鑑》。)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粉末,用酒和糊把它做成小圓形的藥丸,大小像梧桐樹籽一樣,再用硃砂包裹住成為外皮。每次服用30粒,空腹時喝些酒送服。如果脈搏呈現出弦狀且快速或弦狀狹窄的情況都不可以服用。詳細情況可以在《衛生寶鑑》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