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回本書目錄

1. 寒門

2. 明寒篇

生生子曰:寒,冬之令氣也。六之終氣也。水之所司,腎為之主。「運氣六化篇」曰:冬之為言終也。《素問·天元紀大論篇》,鬼臾區曰: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方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又「五運行大論篇」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

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臟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闔,其色為黑,其化為肅。故造化非嚴凜殺厲以固閉之,則無以藏蓄微陽,為春生之本。故曰冬令嚴寒,萬類潛藏,君子固密。啟玄子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擾乎陽,夜臥宴起,必待日光。示人隨時調攝也。

設令防閒少疏,彼體虛者,觸冒之,傷太陽寒水之經,而成外感之證,即時而病,頭項痛,腰脊強,脈浮而緊,名曰傷寒。其症浩大,傳變多端。愚故採諸家傷寒,另為一卷以統治之。茲特以病機屬於內因者,條列於斯。所以別內外,以見先賢用心有定宗,又使後習調劑有定向也。

故首著中寒,而以雜症屬寒者亦隸焉。

白話文:

生生子說:寒氣,是冬天的特性,也是六氣中的最後一種氣象。由水主宰,腎臟是它的主要負責部位。根據「運氣六化篇」所述:冬天代表的是結束。在《素問·天元紀大論篇》中,鬼臾區提到:道產生智慧,神祕產生神靈。神靈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再看「五運行大論篇」:北方產生寒氣,寒氣生成水,水生成鹹味,鹹味養腎。

在身體上表現為骨骼,在氣質上表現為堅韌,在臟腑中為腎。它的特性是冷冽,它的美德是寒冷。它的作用是封閉,它的顏色是黑色,它的轉化是肅穆。因此,大自然若不是通過嚴寒來封閉,就無法藏蓄微弱的陽氣,作為春天生長的基礎。因此,冬天嚴寒,萬物隱藏,君子應當保守祕密。啟玄子說:冬天三個月,這被稱為封閉收藏的時期,水面結冰,土地裂開,不要擾亂了陽氣,晚上早睡,早上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出才起牀。這是告訴人們要隨季節調整生活。

假設防範措施稍有疏忽,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一旦觸碰到寒氣,就會傷到太陽寒水的經絡,形成外感的病症,立刻生病,頭部和頸部疼痛,腰部和脊椎僵硬,脈搏浮動且緊繃,這被稱為傷寒。這種病徵非常廣泛,病情變化多端。因此,我收集了各家的傷寒治療方法,另外編成一卷來統一管理。這裡特別列出與內因相關的病機。這樣區分內外,可以看出前人的用心有固定的方向,同時也讓後學者在調理上有明確的目標。

因此,首先記載的是中寒,而其他與寒氣相關的綜合症狀也被列在此。

3. 中寒(雜症附)

丹溪曰:中寒非傷寒可比,傷寒乃外感寒邪,必大發熱,循經而入,以漸而深,熱雖盛不死。中寒乃倉卒感受,其病即發而暴,此胃氣之大虛也。若不急治,去生甚遠,速當溫補。

生生子曰:寒乃天地嚴凝殺厲之氣,惟體虛乃易感之。其症面青口噤,四肢強直,攣急疼痛,甚則昏迷不省人事,脈多遲緊。急宜姜附湯溫之,或理中湯加附子治之。雜症亦有寒者,非若中寒之猛而急也。又或炎天避暑,乘風取涼,或口食生冷,皆有寒症。

劉守真《病機》曰: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痢清白,吐痢腥穢,食已不飢,堅痞腹滿急痛,癥瘕㿗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

《內經)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又曰: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

受寒甚者,手足厥冷,腹中絞痛,唇青氣冷。可急於臍於三寸丹田穴上灸之,或三五十壯,或百壯,俟手足溫暖為度。或用熨法亦可。

姜附湯,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兼陰症傷寒,大便利而發熱者。

乾薑(五錢),熟附子(三錢)

水二盅,煎八分,作二次服。

或慮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姜附本治傷寒經下後,又復發汗,內外俱虛,身無大熱,晝則煩躁,夜則安靜,不渴,六脈沉伏,並宜服此。不知脈者,更宜審之。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乾薑(炮),甘草,白朮(各二錢)

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沉附湯,治虛寒無陽,胃弱乾嘔。

附子(炮),乾薑(炮。各半兩),沉香,白朮(各二錢半),甘草

上分二服,每服加生薑五片,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生料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痛身疼,項強拘急,惡逆吐逆,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痛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痛,及婦人經血不調,或難產,並治之。

白芷(七分),半夏,厚朴,川芎,甘草,枳殼(炒),茯苓,當歸,桔梗,乾薑(炮),芍藥,肉桂(各八分),麻黃,陳皮(各一錢),蒼朮(二錢)

作一帖,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時服。

正氣散,治傷寒陰症,憎寒惡風,正氣逐冷。(方見霍亂門。)

理氣治中湯,治寒氣攻心,嘔逆,心腹絞痛,或泄瀉,四肢厥冷,或疝氣攻築小腹疼痛,並宜服之。

青皮,陳皮,人參,白朮(炒),炮姜,甘草(炙。各一錢),木香(七分)

生薑三片,水煎服。

肉桂散,治傷寒服冷藥過多,心腹滿脹,四肢厥冷,昏沉不省人事,變為陰毒惡症。

肉桂,白朮,木香,厚朴,良薑(各三錢),白芍,人參,陳皮,前胡,當歸,附子(炮。各一兩),吳茱萸(五錢)

每服五錢,姜三片,紅棗三枚,水煎,不拘時服。

溫中湯,脈沉遲,乃胃中寒也。及胸膈滿悶,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

丁皮,厚朴(各一兩),乾薑(炮),白朮,陳皮,丁香(各一錢)

上俱末,每服二錢,蔥白湯調下。

朮附理中丸,治中寒,急心腹痛。

人參,附子(炮),炮姜,白朮,炙甘草,木香,丁香

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食前送下。

沉香桂附丸,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症。

沉香,附子(炮),炮姜,良薑(炮),官桂,茴香(炒),川烏(炮,去皮臍),吳茱萸(湯浸,洗,炒)

各等分,為末,醋煮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二次。忌生冷。

熨法: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背強,自汗,脈沉細,唇青面黑,諸虛冷證皆治。

肥蔥(銼細),麥麩皮(各三升),食鹽(二兩)

用水一大盞,同和拌勻,濕遍,分作二次,入鍋同炒極熱,用重絹縫作二包,先將一包熱熨臍上,冷則易之。蔥包既冷,再加鹽水拌濕炒焦,依前熨之,再炒再熨,至煤爛不用,別另取新蔥、麥麩皮,入鹽,日夜不住手,相續至身體溫熱,陽氣復回,脈起為度。

人參養胃湯,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

蒼朮,厚朴,半夏曲(各二錢),人參,茯苓,草果,藿香(各一錢),陳皮(一錢二分),甘草(炙,五分)

姜三片,烏梅半個,水煎服。

薑桂散,溫中散寒。

乾薑,良薑(各一錢半),桂心,木香半夏曲,炙甘草(各一錢)

姜五片,紅棗二枚,水煎服。

東垣謂:陰氣上溢於陽分,則晝寒;陰血自旺於陰分,則夜寒。氣分寒,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芍藥人參湯;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丸。

桂枝加附子湯,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桂枝,芍藥(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附子(炮,半個)

每服五錢,姜四片,棗一枚,水一盅半,煎七分。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治發汗後,身痛,脈沉遲。

桂枝,人參(各一兩半),芍藥(二兩),甘草(炙,一兩)

煎法如上。

巴戟丸,治肝腎俱虛。收領精氣,補真戢陽,進美飲食。

白朮,五味,巴戟,覆盆子,茴香,熟地,人參,蓯蓉,菟絲子,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各等分)

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

神珠丸,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冷痛,皮膚燥澀,小水自利,足胻寒而逆。(又名離珠丹。)

杜仲(炒,三兩),訶子(炮,五枚),萆薢(二兩),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胡桃(去皮,百枚),硃砂(另研,一兩半),砂仁(半兩)

為末,酒糊為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脈弦數及弦細者,皆不可服。詳見《衛生寶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