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九卷 (11)

回本書目錄

第九卷 (11)

1. 咳血

(咳嗽有聲,而痰內有血者是也。或咳出純是血痰。)

丹溪云:乃火升痰盛。身熱多是血虛,四物湯加減用。丹溪云:痰帶血絲出,童便竹瀝止之。經血逆行,或血腥,吐血、唾血,韭汁服,立效。咯血用薑汁、童便、青黛,入血藥中,加四物湯、牛膝膏、地黃膏之類。

又方,用韭汁、童便二物,加鬱金研細末,合和服之,其血自消。

脈大發熱,喉中痛者,是氣虛。用參、耆蜜炙,黃柏、荊芥、地黃、當歸、韭汁、童便、薑汁,磨鬱金飲之,其血自消。(此補兼解鬱也。)

《統旨》云:嗽出痰內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熱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久嗽損於肺者難治,此已成勞也。熱嗽有血,宜金沸草散加阿膠。痰盛加瓜蔞仁、貝母。勞嗽有血,宜補肺湯加阿膠、白及。嗽血而氣急者,加杏仁。痰中帶血絲者,此是陰虛火動,勞傷肺臟,宜滋陰保肺湯。

又方

香附(童便浸),北杏仁(童便浸,去皮尖,炒),山梔仁(炒),青黛,海粉,瓜蔞仁,訶子,馬兜鈴

為細末,入白硼砂少許,煉蜜少加薑汁為丸。噙化一丸,白湯下。

天一丸,此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劑也。與前方相兼服,治陰虛火動咳血等症,甚效。

懷地黃,牡丹皮,黃柏(童便浸,曬乾),知母(童便浸,曬乾),枸杞子,五味子,麥門冬,牛膝,白茯苓

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空心,白湯吞下八九十丸。

天門冬丸,潤肺止嗽。治咯血、吐血、咳血。(方在嗽咳門。)

丹溪,鹿黃丸,治酒色過度,飢飽失時,吐血、咳血、痰血,神效。

枇杷葉,款冬花,北紫菀,杏仁(去皮尖),木通,鹿茸(炙),桑白皮(各一兩),大黃(五錢)

為末,煉蜜為丸,臨睡含化。

七傷散,治血汙、血鬱、血熱,勞嗽吐血,血痰。(丹溪方。)

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赤芍藥(七錢五分),玄胡索,知母(各五錢),鬱金(二錢半),當歸(五錢),山藥,乳香,沒藥,血竭(各二錢)

為末,每服二錢,茶湯下。

(《綱目》云:肺熱此方極有效。《本草》云:白藥子、黃藥子治肺熱大有功。一方紅花、當歸煎湯調下。)

海藏甘桔加阿膠紫菀湯,治肺痿咳唾膿血。(方見《綱目》傷寒咽痛門。)

羅太無,大阿膠丸,治血虛嗽血、吐血。

阿膠(微炒),卷柏,生地,熟地,大薊,山藥,雞蘇葉,五味子(各一兩),柏子仁(另研),麥門冬,茯苓,百部,遠志,人參,防風(各五錢)

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煎小麥、麥門冬湯,嚼下一丸。

(《綱目》云:保養精血純補劑也。血虛有潮熱者宜之。)

劫勞散,治肺痿痰嗽,痰中有紅線,盜汗發熱,過則冷,飲食減少。(方在咳嗽門。)

白話文:

咳血,是指咳嗽時痰中帶血,或咳出純粹的血痰。

朱丹溪認為咳血是因體內火氣上升,痰液積聚所致。若伴隨發熱,多半是血虛,可用四物湯加減服用。痰中帶血絲,可用童尿和竹瀝治療。若為經血逆流,或血腥味明顯的吐血、唾血,則可用韭汁治療,效果迅速。咯血可用薑汁、童尿、青黛,加入補血藥物,如四物湯、牛膝膏、地黃膏等。

另有方劑,用韭汁、童尿,加入研磨成細粉的鬱金,混合服用,能使血塊自行消散。

脈象有力,發熱,喉嚨疼痛,是氣虛所致。可用人參、黃耆(蜜炙)、黃柏、荊芥、地黃、當歸,以及韭汁、童尿、薑汁,再磨入鬱金服用,能使血塊自行消散(此方兼具補益和解鬱功效)。

《醫學統旨》記載:咳嗽時痰中帶血稱為咳血。咳血的成因有兩種:肺部熱邪壅盛者容易治療,只需清熱即可;久咳傷肺者難以治療,已屬肺癆。肺熱咳血,宜用金沸草散加阿膠;痰盛者,加瓜蔞仁、貝母;肺癆咳血,宜用補肺湯加阿膠、白及;咳血伴隨氣促者,加杏仁;痰中帶血絲者,是陰虛火旺,勞傷肺臟,宜用滋陰保肺湯。

另一方劑:香附(用童尿浸泡)、北杏仁(用童尿浸泡,去皮尖,炒)、山梔仁(炒)、青黛、海粉、瓜蔞仁、訶子、馬兜鈴研成細末,加入少量白硼砂,用煉蜜和少許薑汁製成丸劑。噙化一丸,用溫開水送服。此方名為「天一丸」,能滋陰降火,與前述方劑合用,治療陰虛火旺咳血等症,療效顯著。

另一方劑:懷地黃、牡丹皮、黃柏(用童尿浸泡,曬乾)、知母(用童尿浸泡,曬乾)、枸杞子、五味子、麥門冬、牛膝、白茯苓研磨成粉,用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空腹服用,用溫開水送服八九十丸。此方名為「天門冬丸」,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用於治療咯血、吐血、咳血(具體方劑詳見咳嗽門)。

朱丹溪的鹿黃丸,治療因縱欲、飲食無度引起的吐血、咳血、痰中帶血,療效顯著。

另一方劑:枇杷葉、款冬花、北紫菀、杏仁(去皮尖)、木通、鹿茸(炙)、桑白皮(各一兩)、大黃(五錢)研磨成粉,用煉蜜製成丸劑,睡前含化。此方名為「七傷散」,治療血瘀、血熱、勞嗽吐血、痰中帶血(朱丹溪方)。

另一方劑: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赤芍藥(七錢五分)、玄胡索、知母(各五錢)、鬱金(二錢半)、當歸(五錢)、山藥、乳香、沒藥、血竭(各二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茶水送服。(《本草綱目》記載:此方對肺熱療效極佳。《本草》記載:白藥子、黃藥子治療肺熱療效顯著。另有一方用紅花、當歸煎湯服用。)

海藏甘桔加阿膠紫菀湯,治療肺痿咳嗽,咳出膿血(方劑詳見《本草綱目》傷寒咽痛門)。

羅太無的大阿膠丸,治療血虛引起的咳血、吐血。

方劑:阿膠(微炒)、卷柏、生地、熟地、大薊、山藥、雞蘇葉、五味子(各一兩)、柏子仁(另研)、麥門冬、茯苓、百部、遠志、人參、防風(各五錢)研磨成粉,用煉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用小麥、麥門冬煎湯送服一丸。(《本草綱目》記載:此方具有滋補精血的功效,血虛伴有潮熱者適用。)

劫勞散,治療肺痿痰嗽,痰中帶血絲,盜汗發熱,但過度則感寒冷,飲食減少(方劑詳見咳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