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五卷 (4)
第二十五卷 (4)
1. 風熱
內素有熱,或又冒風,發熱咳嗽,面赤氣粗,大便秘結者。但宜平平和解,使表裡疏通,其熱即退。疏風枳殼湯極效。
疏風枳殼湯
紫蘇,枳殼(各三錢),杏仁(去皮尖,二錢)
水煎,頻頻與服,以大便通利熱退為度。
熱甚者加黃芩。若大便仍不行,用蔥煎湯,洗其腰腹。取熱蔥以臍上下揩之。使其氣透則通利矣。或用生蔥尖紝人穀道立通。
清上散,治胎熱眼睛腫赤,糞色稠黃,肚熱啼哭,及身上紅腫,或頭頂瘡癤,耳出膿汁,皆胎毒也。此方神驗。
白話文:
如果體內有熱,又吹了風,導致發燒咳嗽、臉紅氣粗、便秘,就要用平和的方法疏解,讓表裡通暢,熱氣就會消退。疏風枳殼湯非常有效。
藥方:紫蘇、枳殼(各三錢)、杏仁(去皮尖,二錢),水煎,頻頻服用,直到大便通暢、熱退為止。
如果熱氣很重,可以加黃芩。如果大便還是不通,可以用蔥煎湯洗腰腹,用熱蔥擦拭肚臍上下,讓氣通暢就能通便。也可以用生蔥尖插入肛門,馬上就能通便。
清上散則可以治療胎熱導致的眼睛腫赤、糞便稠黃、肚子熱啼哭、身上紅腫、頭頂長瘡、耳朵流膿等症狀,都是胎毒。這個方子非常有效。
川鬱金,甘草,北桔梗,天花粉,乾葛,薄荷葉
各等分,為末,入蜜拌勻,白湯下三、五、七分,或一錢,仍用艾葉煎濃湯,溫浸足底,以引其熱下行。
白話文:
將川鬱金、甘草、北桔梗、天花粉、乾葛、薄荷葉各取等量,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拌勻。用白開水送服,每次服用三、五、七分或一錢。同時可用艾葉煎煮濃湯,溫熱後浸泡足底,以促進藥力下行。
2. 看小兒外證形色聲音脈息
經云: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素問》曰: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又云: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錢仲陽云:左頰為肝,右頰為肺,額上為心,鼻上為脾,下頦為腎。赤者熱,隨症治之。
眼上赤脈,下貫瞳人,囟門腫起,兼及作坑,鼻乾黑燥,肚大筋青,目多直視,睹不轉睛,指甲黑色,口作鴉聲,虛舌出口,齧齒咬人,魚口氣急,啼不作聲,蛔蟲既出,必是死形。用藥速救,十無一生。此吐蛔乃傷寒症,故言凶。若傷食吐蛔,乃是常事。
要知兒病生與死,總觀面上色聲音,唇青耳黑人難救,哭聲不響赴陰君。
白話文:
古書記載,五臟都有各自的顏色,都能從臉上看出來。《素問》說,精神的變化會反映在臉色上。又說,觀察臉色,黃赤色代表熱症,白色代表寒症,青黑色代表疼痛。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的徵兆。錢仲陽說,左臉頰代表肝臟,右臉頰代表肺臟,額頭代表心臟,鼻子代表脾臟,下顎代表腎臟。臉色發紅代表熱症,要根據具體情況治療。
如果眼角有紅色血管,向下貫穿瞳孔,囟門腫脹,並且出現坑洞,鼻子乾燥發黑,肚子大且筋脈青綠,眼睛直視,不轉動眼珠,指甲呈黑色,發出像烏鴉一樣的聲音,舌頭虛弱伸出口外,咬人,嘴巴張開呼吸急促,哭泣不出聲,蛔蟲吐出來之後,就一定是死相。要趕快用藥救治,十個病人中也活不了一个。這種情況是因傷寒引發的吐蛔,所以預後很差。如果只是因為吃壞肚子引起的吐蛔,就屬於常見病。
想要知道孩子生或死,就觀察臉色、聲音,嘴唇青紫、耳朵發黑的人難救,哭聲微弱的人將會死去。
聲輕者氣清弱也。重濁者痛也,風也。高喊者熱將狂。聲急者,神驚也。聲塞者,痰也。聲戰者,寒也。聲噎者,氣為順也。喘者,氣促也。噴嚏者,知其風。呵欠者,知其倦,亦主風。陰陽相雜也。
白話文:
聲音輕微的人是因為氣質較薄弱。沈重、渾厚的聲音代表疼痛和風邪入侵。高亢的大叫表示有發燒且可能要發狂了。緊張的語調表示精神受到震撼。喉嚨堵塞的聲音表示有痰。顫抖的聲音表示寒冷。哽咽的聲音表示呼吸不暢通。喘息表示呼吸短促。打噴嚏表示感受到風邪。哈欠表示疲倦,也是感受風邪的一種表現。陰陽混亂時也會出現這些症狀。
3. 診脈歌
小兒有病須憑脈,一指三關定真息,浮洪風熱數多驚,虛冷沉遲實有積。
左手浮洪,風邪所感,右手滑大,乳食過傷。數熱遲寒,以意推詳,浮表沉里,看症投湯。
白話文:
小孩生病要靠把脈來診斷,透過一根手指和手腕上的三個部位可以確定呼吸是否平穩正常。如果脈搏跳動強烈且快速可能是因為感冒、發燒或受驚嚇;如果是微弱而緩慢則可能表示身體寒冷或是消化不良。左手上脈搏強勁代表受到風邪影響,右手上脈搏流暢有力代表吃太多奶水或食物造成胃部不適。脈搏快是熱性病症,慢是寒性疾病,必須仔細分析判斷。表面脈搏代表皮膚層面問題,深處脈搏代表內臟疾病,要看病情再開藥方治療。
4. 看顱囟要略
凡看嬰孩百日以後,周歲以前,視其囟而對其症,則補瀉用藥調治,可斷其吉凶矣。
囟門青筋,脈虛不榮。囟門常陷,滑泄便便。囟門腫起,風痰不止。囟門久冷,吐利青青。囟門虛軟,癲癇不免。囟門扁闊,暴泄易脫。囟門歪長,風作即亡。囟門連額,驚風易得。顱囟未充,怕熱怕寒。顱囟緩收,胎氣不周。顱囟動數,神氣昏弱。顱囟寬大,受疾恐害。顱囟未合,筋骨柔弱。
顱囟陷者,始因臟腑有熱,渴飲水漿,致成泄痢,久則氣虛。用狗頭骨炙黃為末,雞子清調敷之。囟腫者,乳哺不常,致寒熱乘於脾家,其氣上衝,囟為之脹高如堆垛。若寒氣上衝則堅硬,熱氣上衝則柔軟。寒則溫之,熱則涼之。
白話文:
觀察嬰兒百日後至周歲前,透過囟門的狀況可以判斷病情,並用補瀉藥物調理,就能預知吉凶。
囟門出現青筋,代表脈氣虛弱,氣血不足。囟門常凹陷,代表消化不良,經常腹瀉。囟門腫脹,代表風痰阻滯,不停咳嗽。囟門冰冷,代表脾胃虛寒,嘔吐腹瀉。囟門柔軟,代表腦部虛弱,容易癲癇。囟門扁平寬大,代表脾氣虛弱,容易腹瀉脫水。囟門歪斜,代表風邪入侵,容易猝死。囟門連接額頭,代表容易驚風。頭顱囟門未閉合,代表體質虛弱,容易畏寒畏熱。頭顱囟門閉合緩慢,代表胎氣不足。頭顱囟門經常跳動,代表精神萎靡,身體虛弱。頭顱囟門過大,代表容易生病。頭顱囟門未閉合,代表筋骨軟弱。
囟門凹陷是因為臟腑有熱,導致口渴想喝水,進而腹瀉,時間久了就會氣虛。可以用狗頭骨炙黃研磨成粉,用雞蛋清調和敷在囟門上。囟門腫脹是因為餵奶不規律,導致寒熱侵襲脾臟,氣往上衝,使得囟門腫脹如堆疊。如果寒氣上衝則會堅硬,熱氣上衝則會柔軟。寒則溫暖之,熱則涼卻之。
封囟散
防風,柏子仁,白及(各一兩)
上末,乳汁調塗囟上,十日愈。
凡解顱之症,乃腎氣虛弱,腦髓不實,不能收斂,急用地黃丸補之。外用大天南星微炮為末,米醋調,敷於絹帛上貼之。
三辛散,治解顱。
北細辛,桂心(各五錢),乾薑(七錢)
為末,乳汁調敷囟上,干則再塗,俟兒面赤則愈。
白話文:
封囟散用防風、柏子仁、白及各一兩,磨成粉末,用乳汁調和塗在囟門上,十天就會好。如果孩子出現解顱的症狀,是因為腎氣虛弱,腦髓不實,無法收斂,要趕快服用地黃丸補腎。另外,可以將天南星微炒研磨成粉,用米醋調和,敷在絹帛上貼在囟門處。三辛散也能治療解顱,用北細辛、桂心各五錢,乾薑七錢,研磨成粉末,用乳汁調和塗在囟門上,乾燥後再塗,等到孩子臉色發紅就痊癒了。
烏附膏,治囟門陷。
川烏,大附子(各去皮,臍,尖,五錢),雄黃(水飛,二錢)
上極細末,生蔥搗爛調成膏,貼囟上。
地黃丸,治顱解不合,腎元不充。
人參(二錢),懷熟地黃(四錢),鹿茸(酒炙),懷山藥,茯苓,丹皮,山茱萸肉(各三錢)
白話文:
烏附膏
用途: 治療囟門凹陷。
藥材:
- 川烏、大附子(各去皮、臍、尖,五錢),
- 雄黃(水飛,二錢)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再用生蔥搗爛,調成膏狀。
使用方法: 將膏藥貼在囟門上。
地黃丸
用途: 治療顱骨縫合不全,腎氣不足。
藥材:
- 人參(二錢)
- 懷熟地黃(四錢)
- 鹿茸(酒炙)
- 懷山藥、茯苓、丹皮、山茱萸肉(各三錢)
上末,煉蜜丸,芡實大,每用人參湯化下一丸。
白話文:
把藥粉和蜂蜜混合後做成大丸子,每次服用時要用人參泡的水溶化一顆丸子再吃下去。
5. 傷乳
小兒吮乳過飽,腹脹不乳者,不必他藥,只用大麥芽(炒)煎湯服之。如惡吐加陳皮。發熱者加枳實。如大便不通加檳榔。蓋氣下則乳自消也,不必用大黃、巴豆霜之類。
白話文:
寶寶吃奶過飽,肚子脹脹的,奶水又吐不出來,不用吃其他藥,只要用炒過的大麥芽煎湯喝就行了。如果想吐,可以加點陳皮;如果發燒,可以加枳實;如果便秘,可以加檳榔。因為氣往下走,奶水自然就會消下去,不用使用大黃、巴豆霜這些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