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五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五卷 (3)

1. 臍突光腫,臍汁不幹(附:腸癰。)

生生子曰:小兒月內、旬日,臍突光腫如吹,捻動微響,赤腫虛大可畏。此由初生先斷其帶,束縛不緊,浴洗之時,濕入所致。用外消散敷之。臍汁不幹者,內有濕熱及血熱而然。宜涼血收濕之藥摻之,無不效者。惟腸癰一症,亦令臍中汁出,小腹腫硬,按之則痛,小便澀以淋,時時汗出惡寒,身皮甲錯,肚皮緊急如腫之狀,按之濡。或發熱無汗,灑淅惡寒,皆其候也。

甚者,腹皮腫大,轉側腹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或大便膿血,必有一足不能步,皆為惡候。

山梔五苓散,治小兒臍突。

白話文:

生生子曰:

新生兒在出生後的月內或十天之內,如果臍部突出、紅腫,看起來像吹氣般腫脹,輕輕觸碰還會發出微弱的響聲,而且紅腫虛大,就非常危險。這是因為剛出生時就過早剪斷臍帶,綁得太鬆,在洗澡時水滲入臍部所導致的。可以用外消散藥膏敷在臍部。

如果臍部流出液體且無法乾燥,表示體內有濕熱或血熱。應該用涼血收濕的藥物撒在臍部,沒有不有效的。

但是,如果患上腸癰,也會導致臍部流出液體,而且小腹腫脹堅硬,按壓會疼痛,小便澀痛且頻尿,經常出汗並且怕冷,身體皮膚發癢且有疙瘩,肚皮緊繃像腫脹一樣,按壓有水感。或者發燒但不流汗,發冷發抖,這些都是腸癰的徵兆。

嚴重的情況下,腹部皮膚會腫脹,翻身時腹部會發出水聲,或者在臍部周圍長瘡,或者膿液從臍部流出。甚至可能出現大便帶膿血,而且有一條腿無法行走,這些都是凶險的徵兆。

可以用山梔五苓散來治療小兒臍部突出。

梔子仁(炒),白朮(炒),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肉桂(五分)

為細末,每五七分,蜜湯或燈心湯調下。

二豆散,治臍突。

赤小豆,豆豉,天南星(制),白蘞(各等分)

為細末,每以五分,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旁,一日一次,三日三次,但得小便下白物即消。

白話文:

將梔子仁、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肉桂五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至七分,用蜜湯或燈心湯調服。此方名為二豆散,用於治療臍突。將赤小豆、豆豉、制天南星、白蘞等量研成細末,每次取五分,用芭蕉汁調敷臍周圍,一天一次,連續三日,只要能排出白色尿液,臍突就會消退。

外消散,臍突光腫如泡。

大黃,牡蠣(煅。各五錢),朴硝(一錢)

上末,多用田螺浸水調一二錢,敷臍上,其水從小便而下即消。

封臍散,臍中汁出。

紅綿炭,龍骨(煅),發灰,麵粉(炒。各一錢),胭脂丕(一分)

上末,乾摻濕處。

丹礬散,治同上。

黃丹,枯礬

等分,為細末,敷上即干。

白話文:

肚子上突起的地方腫起來,像個泡泡,可以先用大黃、牡蠣(煅燒)、朴硝研成粉末,用田螺浸泡的水調和成糊狀,敷在肚臍上,等尿液排出後腫塊就會消退。如果肚臍裡流出汁液,可以用紅綿炭、龍骨(煅燒)、發灰、麵粉(炒過)和胭脂丕研成粉末,直接敷在流出汁液的地方。也可以用黃丹和枯礬等量研成細粉,敷在上面,很快就會乾掉。

又方

密陀僧(炒),貝母,桑螵蛸(焙)

為末,摻之妙。

又方,牆上多年白螺殼,燒為末,摻之佳。

消癰蒼耳湯,但小腹作痛,惡寒,肚皮緊急,一腳不能舉步,即是腸癰。

蒼耳子(二錢),甘草(五分),杏仁,薄荷,瓜蔞(各一錢)

水酒各一盅,煎服,其渣包敷臍上,二服見效。有膿者加木香、當歸各五分。

白話文:

另外一個方法,用炒過的密陀僧、貝母、焙過的桑螵蛸研磨成粉,混合使用效果很好。

再一個方法,將牆上多年白螺殼燒成粉,混合使用也很有效。

如果服用消癰蒼耳湯後,出現小腹疼痛、惡寒、肚子脹痛、抬不起腿的症狀,就是腸癰。

將蒼耳子(二錢)、甘草(五分)、杏仁(一錢)、薄荷(一錢)、瓜蔞(一錢)用等量的水和酒煎服,藥渣包起來敷在肚臍上,兩次就會看到效果。如果有膿,可以加入木香、當歸各五分。

四聖湯,治腸癰、乳癰,一切癰疽便毒神效。

黃瓜蔞(一枚),甘草(四錢),沒藥(三錢),乳香(二錢)

酒煎,分二次服,大便微溏,瀉下惡物為妙。

薏苡仁湯,腸癰腹中痛,小便澀。

苡仁,瓜蔞仁,丹皮,桃仁(各三錢),水煎,食前服。

神仙蠟礬丸,治腸癰有膿者極效。空心,酒吞五六十丸。

太乙膏為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六七十丸,腸癰頓瘳。

白話文:

【四聖湯】,治療腸癰、乳癰,各種癰疽和便毒,效果神妙。

黃瓜蔞(一枚),甘草(四錢),沒藥(三錢),乳香(二錢)

用水酒煎煮,分成兩次服用,如果大便稍微有些溏薄,排出異物則效果更佳。

【薏苡仁湯】,對於腸癰引起的腹部疼痛和小便困難有療效。

薏苡仁,瓜蔞仁,丹皮,桃仁(各三錢),加水煎煮,飯前服用。

【神仙蠟礬丸】,對於腸癰伴有膿液的症狀非常有效。

空腹時,用酒吞下五十到六十粒丸子。

太乙膏製成的丸子,大小如梧桐子,空腹時用酒吞下六七十粒,腸癰會迅速痊癒。

2. 鵝口白屑

初生百日,口中生白點,不計其數,拭之則去,少刻復有,口角流涎水,日夜啼哭不乳是也。亦由胎熱或乳母嗜貪煿炙酒面,貽熱於兒。用甘草、黃連各一錢,煎濃湯,以帛裹指,口中拭去,再不復發。

又方,桑樹枝條,如煎竹瀝法煎汁,洗之亦佳。

又方,黃丹為極細末,用竹瀝調塗口中,洗之,其白點即落,一日洗二三次;再以辰砂益元散,燈心湯調下,則不再作,神妙。

白話文:

新生兒出生一百天內,口中長出許多白色小點,擦掉之後不久又會長出來,嘴角流口水,日夜啼哭不喝奶,這就是所謂的「口瘡」。

這可能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積聚的熱氣,或是因為哺乳母親愛吃辛辣油膩的食物、飲酒,將熱氣傳給嬰兒所致。

治療方法如下:

**第一種方法:**取甘草、黃連各一錢,煎成濃湯,用布包住手指,蘸取藥湯擦拭嬰兒的口腔,白色小點就不會再長出來。

**第二種方法:**取桑樹枝條,按照煎竹瀝的方法煎煮成藥汁,用藥汁洗滌嬰兒的口腔,也有效果。

**第三種方法:**將黃丹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竹瀝調和後塗抹在嬰兒的口腔,白色小點就會脫落,每天洗兩到三次;再用辰砂益元散和燈心湯調和服下,就能徹底根治,效果神奇。

3. 鼻風傷囟

凡乳母夜睡,鼻孔切不可與兒頭相近,恐呼吸鼻風吹其囟門,疾變百出,慎之慎之。

通關散,治鼻風吹囟,令兒鼻塞,不能吮乳。

香附子(炒),白殭蠶(炒。各三分),川芎(七分),荊芥(四分),細辛(二分),牙皂(一分)

上末,生蔥白去須,搗碎,調藥塗囟上佳。

白話文:

餵奶的媽媽晚上睡覺時,鼻子絕對不能靠近孩子的頭,否則呼吸的鼻風會吹到孩子的囟門,容易導致各種疾病,要格外小心。

通關散可以治療鼻風吹到囟門導致孩子鼻塞、無法吸奶的狀況。

配方:香附子(炒)、白殭蠶(炒,各三分),川芎(七分)、荊芥(四分)、細辛(二分)、牙皂(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取新鮮的蔥白去鬚,搗碎,將藥粉和蔥白混合塗抹在囟門上即可。

4. 潮熱

潮熱者,今日發過,明日復來,如潮水之有信也。有一日一發,二日一發,三日一發,或一日二發,似瘧非瘧,皆由調護失宜,或冒風寒,或傷乳食,或發瘡疥,或陰陽不和,或虛熱骨蒸,皆當認證速治。亦有外感內傷,以致臟腑壅滯而成實證,當從權下之。

一、傷寒之後,餘熱不解者,宜脫甲散兼小柴胡湯。

一、內傷癖塊不消,脾胃不和而成潮熱,先服脫甲散,次榻氣下之,後調胃氣。

一、營衛有熱,陰陽不和,發為潮熱。

一、瘡疹後餘毒不解,蘊成潮熱。宜大連翹飲,更與助胃氣則安。

白話文:

潮熱就是指人體反覆出現發熱,一天或隔天一次,就像潮水一樣有規律。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調養不當,或受寒、吃太多乳食、患瘡疥,或陰陽失調、虛熱骨蒸等原因造成。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如果潮熱是由外感或內傷導致臟腑阻塞而引起的實證,則需要從權衡輕重緩急的角度治療。

例如,傷寒之後餘熱未消者,可以用脫甲散和柴胡湯治療。內傷導致的癖塊不消,脾胃不和而引起潮熱,則先服脫甲散,再用藥氣下之,最後調理胃氣。另外,營衛有熱,陰陽失調,也會引起潮熱。瘡疹後餘毒未消,也會導致潮熱,可以使用大連翹飲,並輔以助胃氣的藥物治療,才能徹底痊癒。

梨漿飲子,治潮熱及營熱衛熱,兩日一發,三日一發,五臟蘊熱,瘧熱夜發,癉瘧獨熱。

青蒿苗(童便浸三次,洗淨曬乾),柴胡,人參,前胡,黃芩,秦艽,甘草,或加生地黃

上看大小,三五錢,水煎,入生藕、生梨、薄荷葉煎服。

白話文:

梨漿飲,用於治療潮熱、營熱衛熱,發作週期為兩天一次、三天一次,或因五臟積熱引起的瘧疾,以及夜間發作的瘧疾、單獨發熱的瘧疾。

藥材包括:青蒿苗(童便浸泡三次,洗淨曬乾)、柴胡、人參、前胡、黃芩、秦艽、甘草,也可根據情況添加生地黃。

根據病情的輕重,取三到五錢藥材,用水煎煮,加入生藕、生梨、薄荷葉一同煎服。

脫甲散,治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驚夾食,寒熱,大小便閉,煩躁作渴,冷汗妄流,膈滿腹急,日夜大熱,並傷風傷暑,驚癇客忤疳熱。

柴胡,當歸,龍膽草,茯苓,知母,甘草,川芎(各三錢),人參(二錢)

上看大小,每服三五錢,加連須蔥白三根,水煎服。此方散熱扶表救里,表虛者,汗不妄出,裡熱令不閉結,外則通關,內則開渠,經絡疏通,臟腑無滯,熱在表裡之間,施無不可,積傳驚癇之候,用攻必效。

白話文:

脫甲散:

功效: 治療傷寒導致的發熱、頭昏腦脹、食慾不振、驚悸、飲食不規律、寒熱交替、大小便不通、煩躁口渴、冷汗淋漓、胸悶腹脹、持續高燒、風寒暑邪入侵、驚癇、驚風、疳熱等症狀。

藥材: 柴胡、當歸、龍膽草、茯苓、知母、甘草、川芎(各三錢),人參(二錢)。

用法: 根據患者體質調整藥量,每次服用三至五錢,加入連須蔥白三根,水煎服。

方義: 此方具有散熱解表、扶正補虛的功效。對於表虛者,可以避免汗液過度流失;對於裡熱者,可以解除內熱,避免便秘;外則疏通經絡,內則暢通氣血,使經絡通暢,臟腑無礙。熱邪無論在表層或裡層,此方都能有效治療。對於積熱、驚癇、驚風等症狀,此方具有很好的攻邪效果。

地骨皮散,治虛熱潮熱,傷寒壯熱。

知母,柴胡,人參,甘草,茯苓,半夏,地骨皮

上水煎加姜。有驚熱加蟬蛻、天麻、黃芩。

秦艽飲子,治症如前。即上方加秦艽。

鱉甲飲,治潮熱骨蒸,盜汗咳嗽,多渴,心躁,多驚,面色黃瘦。

鱉甲(炙),地骨皮,秦艽,柴胡,枳殼(炒),知母,當歸(各等分)

白話文:

「地骨皮散」用來治療虛熱潮熱、傷寒壯熱。藥方包括知母、柴胡、人參、甘草、茯苓、半夏、地骨皮,以水煎加薑。若有驚熱,則可加入蟬蛻、天麻、黃芩。「秦艽飲子」治療的症狀和「地骨皮散」相同,只需在「地骨皮散」方中加入秦艽即可。「鱉甲飲」用來治療潮熱骨蒸、盜汗咳嗽、口渴、心躁、多驚、面色黃瘦等症狀。藥方包含鱉甲(炙)、地骨皮、秦艽、柴胡、枳殼(炒)、知母、當歸,各等分。

每服三五錢,加桃柳枝各三寸,烏梅一枚,水煎服。

犀角飲,治骨蒸潮熱,盜汗肌瘦。

犀角屑,鱉甲(炙),柴胡,知母,地骨皮,胡黃連(各五分),大黃,桃枝(各二錢半),上水煎服。

靈犀飲,治小兒骨蒸潮熱盜汗,咳嗽不食,多渴,面黃消瘦。

犀角,秦艽,甘草,羌活,柴胡,地骨皮,胡黃連(各五錢),茯苓,人參(各一兩)

白話文:

每劑藥物使用三到五錢的量,並加入三寸長的桃枝和柳枝、一枚烏梅,用水煎煮後服用。

「犀角飲」,用於治療骨蒸潮熱、盜汗和肌肉消瘦的情況。

取犀角屑、炙鱉甲、柴胡、知母、地骨皮、胡黃連各五分,大黃、桃枝各二錢半,全部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靈犀飲」,適用於小兒的骨蒸潮熱、盜汗、咳嗽不食、多渴、臉色黃白、肌肉消瘦等症狀。

使用的成分包括犀角、秦艽、甘草、羌活、柴胡、地骨皮、胡黃連各五錢,茯苓、人參各一兩。

上每服三五錢,加烏梅、竹葉煎服。

柴胡散,骨蒸潮熱,面黃瘦弱。

柴胡,地骨皮,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青蒿散,肌熱潮熱。

青蒿(三錢),甘草(一錢),烏梅(一枚),小麥(五十粒)

上水煎,分三次服。

大連翹飲,治胎熱,大小便不利,諸般瘡癤,丹毒臍風,瘡疹壯熱。

連翹,瞿麥,荊芥,木通,當歸,赤芍藥,防風,柴胡,滑石,炙甘草,蟬蛻(各一錢),山梔,黃芩(各五分)

上看大小,每加紫草煎服。熱甚加大黃。

白話文:

每服藥三到五錢,加入烏梅和竹葉煎服。柴胡散適合骨蒸潮熱、面黃瘦弱的人,由柴胡、地骨皮、甘草等分,水煎服。青蒿散適合肌熱潮熱的人,由青蒿三錢、甘草一錢、烏梅一枚、小麥五十粒,水煎,分三次服。大連翹飲則用來治療胎熱、大小便不利、各種瘡癤、丹毒臍風、瘡疹壯熱,由連翹、瞿麥、荊芥、木通、當歸、赤芍、防風、柴胡、滑石、炙甘草、蟬蛻各一錢,山梔、黃芩各五分,依據病情加減紫草煎服,熱症嚴重者可加入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