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九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九卷 (1)

1. 第九卷

2. 氣門

《內經》曰:百病皆生於氣。氣,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也。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靈則氣泄,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勞則氣耗。

【九氣見症】

怒氣所至:為嘔血,為飧泄,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肋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痹,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縱,發於外為癰腫。

喜氣所至: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肉病,為陽氣所收,甚則為狂。

悲氣所至:為陰縮,為筋攣,為肌痹,為脈痿,男為數溲血,女為血崩,為酸鼻辛頞,為目昏,為少氣不能報息,為泣則臂麻。

恐氣所至:為破䐃脫肉,為骨痠痿厥,為暴下綠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

驚氣所至:為潮涎,為目睘,為口呿,為癡癇,為不省人事,為僵仆,久則為𤸷。(𤸷音裙痹也。)

勞氣所至:為噎病,為喘促,為嗽血,為腰痛骨痿,為肺鳴,為高骨壞,為陰痿,為唾血,為冥視,為耳閉,男為少精,女為不月。

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為昏目,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痹疸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不嗜食。

寒氣所至:為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

炅氣所至:為喘嘔吐酸,暴注下迫。

凡此九氣,《內經》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故悲可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虛彼亡此之言奪之。五者之外,炅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炅,逸可以治勞,習可以治驚,要在審證察脈而施治之,不可執一也。

脈沉實者宜下,弦急者宜溫,虛細微弱者宜補。痛在上者宜散,痛在下者宜利。氣虛者宜鎮墜,氣結者宜疏順。

夫治氣之法,惟在適中。氣積於中,固宜疏順、疏導,過劑則又反耗元氣,元氣走泄,則下虛,中滿之證生焉。故曰疏啟於中,峻補於下,中滿既除,下虛斯實,此之謂也。

治有餘之證,脈沉實而中滿,大便秘,按之疼,則宜下法。當用大黃,然亦須入桂皮,以辛溫和其氣,以苦寒泄其實,氣得泄越,痛亦隨愈。

凡用利藥,其法有三:駛利則用大黃、芒硝,溫利則用硫黃、乳粉,瀉積則用巴豆、硇砂。他如磨積化結聚,則以三稜、蓬朮為先。導引閉塞,則以木香、檳榔先使。溫散凝滯,則以薑桂為主。疏順暴戾,則以蘇、橘為宜。補虛益氣則以人參、白朮為君。墜下輔陽者,以黑錫養正為鎮。

生生子曰:治氣之劑,東垣有法可准,如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損真氣。木香行中下焦氣。香附快滯氣。陳皮泄逆氣。紫蘇散表氣。厚朴瀉胃氣。檳榔瀉至高之氣。藿香馨香,上行胃氣。沉香升降真氣。腦麝散真氣。若此之類,氣實所宜。設認冷生氣,概以燥熱投之,是以火濟火,病日益甚。

白話文:

氣門

《內經》說:百病都源於氣的失調。氣,本為一體,但因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九種不同的病理變化:怒、喜、悲、恐、寒、熱(原文為炅,在此解釋為熱)、驚、思、勞。所以,生氣則氣往上衝,高興則氣緩和,悲傷則氣消沉,害怕則氣往下沉,寒冷則氣收斂,熱則氣外泄,受驚則氣紊亂,多思則氣阻塞,勞累則氣耗損。

【九氣致病症狀】

怒氣導致:嘔血、腹瀉、厥逆(一種突然昏倒的病症)、輕微的厥逆、陽氣厥逆、胸悶肋痛、吃東西時氣逆而不下、喘息口渴心煩、肢體麻痺、肥胖症、突然失明、突然耳聾、筋脈鬆弛、外顯為癰腫。

喜氣導致:不停地笑、毛髮焦枯、肌肉疾病、陽氣被收斂,嚴重則會發狂。

悲氣導致:陰部收縮、筋攣縮、肌肉麻痺、脈搏虛弱、男性會頻頻排出血尿,女性會月經過多、鼻塞酸痛、眼睛昏花、氣短呼吸困難、哭泣時手臂麻痺。

恐氣導致:皮膚破損脫落、骨頭酸痛無力、突然腹瀉排出綠色液體、臉紅皮膚緊繃、陽痿、因害怕而下巴脫臼。

驚氣導致:流口水、眼睛斜視、嘴巴張開、癲癇、神志不清、身體僵硬倒地,久而久之會變成一種慢性病(此病症音似裙痹)。

勞氣導致:吞嚥困難、呼吸急促、咳嗽帶血、腰痛骨骼痿弱、肺部有聲音、骨頭損傷、陽痿、吐血、視力模糊、耳朵閉塞、男性精子減少,女性月經不調。

思氣導致:失眠、嗜睡、眼睛昏花、胃部脹滿、三焦阻塞、咽喉不暢、黃疸嘔吐腹痛、筋脈痿弱、白帶過多、沒有食慾。

寒氣導致:身體上下排出清澈冰冷的體液。

熱氣導致:喘息嘔吐酸水、突然腹部劇烈疼痛。

以上九種氣,根據《內經》五行相剋的原理治療。所以,悲傷可以治療憤怒,用悲痛的言語來觸動他;喜樂可以治療悲傷,用詼諧幽默的話語來娛樂他;害怕可以治療喜悅,用死亡的威脅來嚇唬他;憤怒可以治療多思,用侮辱欺騙的言語來刺激他;多思可以治療害怕,用虛無的言語來轉移他的注意力。除了這五種,熱可以治療寒,寒可以治療熱,休息可以治療勞累,練習可以治療驚嚇,重要的是要仔細診斷脈象再施治,不能一概而論。

脈象沉實的應當瀉下,脈象弦急的應當溫補,脈象虛細微弱的應當補益。疼痛在上部的應當散,疼痛在下部的應當通利。氣虛的應當鎮墜,氣結的應當疏通。

治療氣的方法,就在於掌握平衡。體內氣機鬱結,固然應該疏通導泄,但用藥過量又會耗損元氣,元氣外泄,則下焦虛弱,腹部脹滿的症狀就會產生。所以說,應當疏通調理,從下焦補益,中滿之症消除後,下焦虛弱自然會得到恢復,這就是所謂的治法。

治療氣盛的症狀,脈象沉實而腹部脹滿,大便秘結,按壓疼痛,就應該使用瀉下法。可以用大黃,但也要加入桂皮,用辛溫之性來調和藥氣,用苦寒之性來瀉去實邪,氣機通暢了,疼痛也會隨之減輕。

凡是用瀉下藥,方法有三:快速瀉下用大黃、芒硝;溫和瀉下用硫磺、乳香;瀉去積滯用巴豆、硇砂。其他像磨去積滯化解聚結,就先用三稜、蓬朮;疏通導泄阻塞,就先用木香、檳榔;溫散寒凝的瘀滯,就以薑桂為主;疏通暴戾之氣,就用蘇葉、橘皮;補虛益氣則以人參、白朮為主;墜下輔陽,則用黑錫來鎮靜。

生生子說:治療氣的藥物,東垣(張仲景)有其法則可參考,例如枳殼利肺氣,但服用過多會損傷胸中元氣;青皮瀉肝氣,服用過多會損傷真氣;木香行中下焦之氣;香附舒解氣滯;陳皮降逆氣;紫蘇疏散表邪;厚朴瀉胃氣;檳榔瀉上焦之氣;藿香芳香,上行胃氣;沉香升降真氣;腦麝散真氣。諸如此類,都是針對氣實的治療方法。如果誤認為寒邪生氣,就用燥熱的藥物治療,這樣是用火攻火,病情會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