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四卷 (1)
第二十四卷 (1)
1. 耳
立齋曰:耳瘡屬手少陽三焦及足厥陰肝經,血虛風熱,或怒動肝火而致。若發熱焮痛屬三焦厥陰風熱,用柴胡清肝散。若寒熱作痛,或作嘔吐,乃肝火傷脾,用益脾清肝散。若口乾足熱,為肝腎陰虛,用益陰腎氣丸。若月經先期為血熱,用加味逍遙散。過期為血虛,用八珍湯。
食少體倦為鬱火,加味歸脾湯。惡寒發熱,肢體倦怠,為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慎不可專治其外,復傷氣血也。
白話文:
立齋說:耳瘡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厥陰肝經,是由於血虛風熱,或者怒火攻心導致的。
如果耳朵發熱、紅腫疼痛,屬於三焦和厥陰風熱,要用柴胡清肝散治療。
如果耳朵寒熱交替疼痛,或者伴隨嘔吐,是肝火傷脾所致,要用益脾清肝散治療。
如果口乾舌燥、足部發熱,是肝腎陰虛所致,要用益陰腎氣丸治療。
如果月經提前,是血熱所致,要用加味逍遙散治療。如果月經推遲,是血虛所致,要用八珍湯治療。
如果食慾不振、身體疲倦,是鬱火所致,要用加味歸脾湯治療。如果惡寒發熱、肢體乏力,是氣血兩虛所致,要用十全大補湯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治療耳瘡不能只治其外,否則會傷及氣血。
一婦耳內外腫痛,胸膈不利,寒熱往來,小便不調。此肝火傷血,先用龍膽瀉肝湯,四劑諸症頓退。又用加味逍遙散而痊。又因怒復作,用柴胡而安。
一寡婦耳內外作痛,不時寒熱,脈上魚際,此血盛之症,用小柴胡加生地,以抑其血而愈。又項間結核如貫珠,寒熱晡熱,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調補肝脾而愈。
一女子耳下腫赤,寒熱口苦,月經不調,小腹內結一塊,此肝火氣滯而血凝也,先用小柴胡加山梔、川芎、丹皮,又用柴胡清肝散而痊。
白話文:
一位婦女耳朵內外腫脹疼痛,胸部和膈肌不順暢,交替發燒和畏寒,小便不正常。這是肝火傷害血液的現象,首先使用龍膽瀉肝湯,四劑藥後,各種症狀馬上減輕。接著使用加味逍遙散而痊癒。後來因為生氣再次發作,使用柴胡後就平復了。
一位寡婦耳朵內部和外部時常疼痛,不時發燒畏寒,脈搏在魚際處較為顯著,這是血液過盛的症狀,使用小柴胡湯加上生地,抑制血液而痊癒。另外,頸部有像珠子一樣的結節,發燒在下午較為嚴重,使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調理肝脾而痊癒。
一位女子耳朵下方腫脹發紅,發燒口苦,月經不調,小腹部有一塊硬塊。這是肝火氣滯導致血液凝結的現象,首先使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川芎、丹皮,再使用柴胡清肝散而痊癒。
小柴胡湯,治肝膽經症寒熱往來,晡熱、潮熱、身熱,默默不欲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發熱,脅下作痛,甚者轉側不便,兩脅痞悶,或瀉痢咳嗽,或吐酸食、苦水,皆用此藥治之。
柴胡(二錢),黃芩(炒,一錢),人參,半夏(各七分),炙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治肝膽經風熱,前後腫痛,或結核焮痛,或寒熱晡熱,或經候不調等症。即前小柴胡湯加山梔、丹皮。
白話文:
小柴胡湯主治肝膽經氣虛寒熱交錯,出現午後發熱、潮熱、發燒、食慾不振、易怒、口苦、耳聾、咳嗽發熱、脅肋疼痛、甚至翻身困難、兩肋脹悶、腹瀉、咳嗽、嘔吐酸水或苦水等症狀,可使用此藥治療。
藥方:柴胡兩錢,黃芩(炒)一錢,人參、半夏各七分,炙甘草五分。
用法:將藥材與三片生薑一起水煎服用。
加味小柴胡湯則用於治療肝膽經風熱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前後腫痛、結核焮痛、寒熱交錯、經期不調等。其配方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山梔子和丹皮。
益脾清肝散,治肝經之症,寒熱體痛,脾胃虛弱。
人參,白朮(炒),茯苓(各一錢),炙甘草,柴胡(各五分),川芎,川歸,黃耆(各一錢),丹皮(七分),水煎服。
梔子清肝散,治三焦及肝膽經風熱,耳內作癢,或生瘡出水,或脅肋胸乳作痛,寒熱往來。
柴胡,山梔(炒),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牛蒡子(炒。各七分),白朮(炒),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益脾清肝散:
功效: 治療肝經相關的症狀,例如寒熱體痛、脾胃虛弱。
藥材:
- 人參:1錢
- 白朮(炒):1錢
- 茯苓:1錢
- 炙甘草:5分
- 柴胡:5分
- 川芎:1錢
- 川歸:1錢
- 黃耆:1錢
- 丹皮:7分
用法: 水煎服。
梔子清肝散:
功效: 治療三焦及肝膽經風熱,例如耳內發癢,或生瘡流膿,或脅肋、胸乳疼痛,寒熱交替。
藥材:
- 柴胡:1錢
- 山梔(炒):1錢
- 丹皮:1錢
- 茯苓:7分
- 川芎:7分
- 芍藥:7分
- 當歸:7分
- 牛蒡子(炒):7分
- 白朮(炒):5分
- 甘草:5分
用法: 水煎服。
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怒火,以致項胸作痛,或頭目不清,或耳前後腫痛,或寒熱體痛。
柴胡,黃芩(炒),甘草(各五分),人參,山梔(炒),川芎(各一錢),連翹,桔梗(各八分),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治上焦有熱,口舌生瘡,發熱或血妄行,或吐衄,或下血。
犀角,生地,白芍藥,黃芩(炒),牡丹皮,黃連(炒。各一錢)
白話文:
【柴胡清肝散】,用於治療肝膽三焦的風熱怒火,導致的項部和胸部疼痛,或者頭腦不清醒,或者耳前後腫痛,或者寒熱體痛的情況。
柴胡、黃芩(炒)、甘草(各五分)、人參、山梔(炒)、川芎(各一錢)、連翹、桔梗(各八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上焦有熱,引起口舌生瘡,發熱或者血液無故流動,或者鼻出血,或者大便出血的情況。
犀角、生地、白芍藥、黃芩(炒)、牡丹皮、黃連(炒)(各一錢)
水煎服。因怒而患者,加柴胡、山梔。
犀角升麻湯,治陽明經風熱牙疼,或唇頰腫痛,或手足少陽經風熱連耳作痛。
犀角,升麻,防風,羌活(各一錢),白附子(五分),川芎,白芷,黃芩(炒。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
當歸川芎散,治手足少陽經血虛瘡症。或風熱耳內癢痛,生瘡出水,或頭目不清,寒熱少食。或經水不調,胸膈不利,腹脅痞痛,小便不調。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是因為情緒激動導致的病症,可以加入柴胡和山梔。
犀角升麻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的風熱牙疼,或者嘴脣、臉頰腫痛,或者手足少陽經的風熱導致耳朵疼痛。
犀角、升麻、防風、羌活(每味各一錢),白附子(五分),川芎、白芷、黃芩(炒過,每味各七分),甘草(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當歸川芎散,用於治療手足少陽經的血虛引起的傷口問題。或者是風熱導致耳內癢痛,生長瘡疹流膿,或者頭腦不清醒,寒熱發燒,食慾不振。或者是經血不調,胸膈不通,腹部脹痛,小便不順暢。
當歸,川芎,柴胡,白朮(炒),芍藥(炒。各一錢),山梔(炒,一錢二分),丹皮,茯苓(各八分),蔓荊子,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一帖中藥方,用來治療某種疾病。配方包括了當歸、川芎、柴胡、白朮、芍藥、山梔、丹皮、茯苓和蔓荊子以及甘草等十味中藥材。
每種中藥材的份量分別為:當歸、川芎、柴胡、白朮、芍藥各 1 錢;山梔 1 錢 2 分;丹皮、茯苓各 8 分;蔓荊子和甘草各 5 分。
服用方法是用水煮沸後飲用。
2. 雜方
加味地黃丸,治肝腎陰虛者,或耳內癢痛出水,或眼昏痰喘,或熱渴便澀等症。
乾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柴胡,白茯苓,熟地,生地,五味子(各等分,為末)
上將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下。如不應,用加減八味丸。
白話文: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主要用於治療肝腎陰虛的患者。常見症狀包括:
- 耳內癢痛並有分泌物
- 眼花、痰喘
- 口渴、排便困難等
藥材配方:
- 山藥
- 山茱萸
- 牡丹皮
- 澤瀉
- 柴胡
- 白茯苓
- 熟地
- 生地
- 五味子
以上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
製丸方法:
將藥粉與蜂蜜混合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用白開水送服。若效果不佳,可改用加減八味丸。
人參養榮湯,治潰瘍寒熱,四肢倦怠,體瘦少食,面黃,氣短,不能收斂。大瘡愈後多服之,庶不變他症也。
白芍藥(一錢五分),人參,陳皮,黃耆(炒),桂心,川歸,白朮(炒),炙甘草(各一錢),熟地,五味(炒),茯苓(各七分),遠志(去心炒,五分)
入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養榮湯
功效: 治療潰瘍引發的寒熱交替、四肢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面色發黃、呼吸短促、身體虛弱等症狀。大瘡癒合後,長期服用此方,可以預防其他疾病的發生。
組成:
- 白芍(一錢五分)
- 人參
- 陳皮
- 黃耆(炒)
- 桂心
- 川歸
- 白朮(炒)
- 炙甘草(各一錢)
- 熟地
- 五味(炒)
- 茯苓(各七分)
- 遠志(去心炒,五分)
用法: 加入生薑、大棗,用水煎煮服用。
瀉青丸,治肝經實火,脅乳作痛,或惡寒發熱,大便秘結。
川歸,龍膽草(炒焦),川芎,山梔(炒),大黃(炒),羌活,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丸,白湯下。若陰血不足,肝火血躁,用四物加山梔、柴胡,或逍遙散加丹皮、山梔。若腎水虧損,不能生肝木,而筋攣結核,或肢節攣搐。或似中風,涎痰上湧,用六味丸料煎服。
白話文:
瀉青丸主要治療肝經實火引起的脅肋疼痛、乳房脹痛,或伴隨惡寒發熱、便秘等症狀。藥方由川歸、龍膽草(炒焦)、川芎、山梔(炒)、大黃(炒)、羌活、防風等分組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到四丸,用白湯送服。若患者陰血不足,肝火血躁,則需在四物湯中加入山梔和柴胡,或在逍遙散中加入丹皮和山梔。若患者腎水虧損,導致肝木不能生長,出現筋攣結核、肢節攣搐,或類似中風、涎痰上湧的症狀,則需用六味丸料煎服。
生地黃丸,治師尼、寡婦、室女,乍寒乍熱,或頸間結核,肝脈弦長,直出魚際。
生地,秦艽,黃芩,硬柴胡(各五分),赤芍藥(一兩)
上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湯下。
連翹飲子,治肝膽經氣滯,瘰癧結核,或乳內結核者。
連翹,川芎,瓜蔞仁,橘葉,皂角刺(炒),青皮,甘草節,桃仁(各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生地黃丸,用於治療師尼、寡婦、室女因體虛而出現的乍寒乍熱,或頸間結核,肝脈弦長,脈搏直達魚際等症狀。配方包括生地、秦艽、黃芩、硬柴胡、赤芍。將藥材煉蜜為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烏梅湯送服。
連翹飲子,用於治療肝膽經氣滯導致的瘰癧結核或乳內結核。配方包括連翹、川芎、瓜蔞仁、橘葉、皂角刺、青皮、甘草節、桃仁。將藥材水煎服用。
散腫潰堅湯,治瘰癧堅硬,氣血無虧者。
升麻,連翹,川歸尾,白芍,葛根,三稜(酒拌,微炒),廣朮(各三分),龍膽草,桔梗(炒),昆布,知母(酒炒),瓜蔞仁(各五分),柴胡(四分),黃芩(酒炒,五分),炙甘草(二分),上水煎服。
必效散,治瘰癧未成者消,已潰者斂,須元氣無虧者可服,孕婦勿服。
白話文:
散腫潰堅湯用於治療瘰癧堅硬,氣血未虧的人。方劑包括升麻、連翹、川歸尾、白芍、葛根、三稜(酒拌微炒)、廣朮、龍膽草、桔梗(炒)、昆布、知母(酒炒)、瓜蔞仁、柴胡、黃芩(酒炒)、炙甘草,水煎服。必效散則用於治療瘰癧未成者,可消散腫塊;已潰者,可斂合傷口,適合元氣未虧者服用,孕婦忌服。
南蓬砂(二錢半),輕粉(一錢),斑蝥(四十枚,去頭足,同糯米炒,去米),麝香(五分),巴豆(五粒,去殼心膜),白檳榔(一枚)
上為末,每服一錢,五更用滾湯調下。如小水澀滯或微疼,此癧毒欲下也,進益元散一服即下。此方斑蝥巴豆似為峻厲,然用巴豆乃解斑蝥,巴豆用者勿畏也。
益元散
滑石(飛,六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南蓬砂(二錢半),輕粉(一錢),斑蝥(四十枚,去頭足,同糯米炒,去米),麝香(五分),巴豆(五粒,去殼心膜),白檳榔(一枚)】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於五更時用沸水調服。如果出現小便阻塞或稍有疼痛,這表示皮膚的毒素正在排出,可以再服用一次「益元散」,這樣毒素就會被排出。本方中的斑蝥和巴豆可能看起來效果強烈,但使用巴豆實際上是用來緩和斑蝥的強效,所以使用巴豆時不必過於擔心。
【益元散】
滑石(飛石粉,六錢),甘草(一錢)
各為末,每服一二錢,白湯調下。
琥珀膏,治頸項或腋下初結小核,漸如連珠,潰而膿水不絕,或漏症者。
琥珀(一兩),丁香,桂心,硃砂,木香,松香(俱為末),白芷,防風,當歸,木通,木鱉子肉(各五錢),麻油(二斤)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到兩錢,用白開水送服。琥珀膏能治療頸部或腋下剛開始形成的小硬塊,逐漸像串珠一樣,潰爛後膿水不斷流出,或出現漏症的患者。將琥珀、丁香、桂心、硃砂、木香、松香研磨成粉末,再加入白芷、防風、當歸、木通、木鱉子肉各五錢,以及麻油兩斤,一同熬制成膏。
將後五味入油煎熬,藥焦,濾去渣,徐徐入黃丹,再熬,軟硬得所,入前末藥,即成膏矣。
針頭散,治一切頑瘡,內有瘀肉。或癧核不化,瘡口不合,宜此藥腐之。
赤石脂(五錢),乳香,白丁香,砒霜(生用),黃丹(各一錢),輕粉,麝香(各五錢),蜈蚣(一條)
為末,搽瘀肉上,其肉自化。若瘡口小,用糊和作細條,陰乾紝之。凡瘡久不合者,內有膿管,必須用之。
白話文:
將後面的五味藥材放入油中煎熬,直到藥材焦黑,然後濾去渣滓。接著緩慢加入黃丹,繼續熬煮,直到軟硬達到所需程度,再加入前面研磨好的藥末,就製成膏藥了。
針頭散,用來治療各種頑固的瘡傷,其中包含有瘀肉的。或是有癧核不化,瘡口無法癒合的,都適合使用此藥物腐蝕。
赤石脂(五錢)、乳香、白丁香、砒霜(生用)、黃丹(各一錢)、輕粉、麝香(各五錢)、蜈蚣(一條)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塗抹在瘀肉上,肉體會自然腐化。如果瘡口過小,可以用糊狀物將藥粉混合成細條,陰乾後用細線綁住。凡是瘡傷久治不愈,內部有膿管的,都必須使用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