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3)

1. 解㑊(音亦)

生生子曰:「平人氣象論篇」云:尺脈緩澀謂之解㑊。(王注曰:尺者陰部也,腹腎主之,緩為熱中,澀為無血,故解㑊也。)解㑊之證,懈倦困弱,寒不甚寒,熱不甚熱,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或熱多而汗出,肢體百賅散解,痿弱而不能任持,少氣而不欲言,左右仁不可以名其狀,故謂之解㑊。注夏之證殆相似,亦虛類也。

其治,大生脈湯足以主之,加木瓜、苡仁。(佇音能,困弱也。)

大生脈湯,治注夏,體倦、嗜臥,面凡懶動,動則喘之。(方出痿門。)

又方

甘枸杞子,北五味子

研碎貯瓶內,滾水泡,封口,少刻取服之,可泡三次,每服六錢,久服為妙。

白話文:

生生子說道:在「平人氣象論篇」中提到,如果尺脈呈現緩慢且澀滯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解怠(一種病態)。王注釋說,尺脈是身體陰性部位的反應,由腹部和腎臟主管,脈緩代表內部有熱,脈澀則顯示血液不足,所以會出現解怠的症狀。

解怠的特徵是疲憊不堪、精神萎靡,雖冷但不至於極冷,雖熱但不至於極熱,患者不喜歡見到人,一見到人就會感到心慌意亂,有時會發燒並出汗,肢體和全身各部位感覺鬆散無力,肌肉軟弱無法負擔日常活動,呼吸短促,說話都顯得費力,身邊的人很難用語言描述這種狀態,因此被稱為解怠。夏季的注夏症狀與此類似,也屬於虛弱的一種。

治療上,主要使用大生脈湯,再加入木瓜和薏仁。(佇音能,代表疲憊無力。)

大生脈湯,用於治療夏季疲倦、想睡覺,面容憔悴,稍微活動就喘息的情況。(該方出自痿證門類。)

另外還有一個藥方

甘枸杞子,北五味子

將兩者研磨細碎,儲存在瓶子裡,用滾水沖泡,密封瓶口,稍等片刻後即可服用,可以沖泡三次,每次服用六錢,長期服用效果更佳。

2. 濕門

3. 明濕篇

東垣清燥湯,表裡有濕熱,痿厥癱瘓,不能行走,或足踝膝上皆腫痛,口乾瀉痢。(方在注夏。)

【吐劑】

瓜蒂散,治中寒濕,頭痛,面黃,鼻塞,煩而脈大。

瓜蒂一味為末,以少許吹入鼻中,黃水自出。

〔按〕濕盛,致痰液留膈上,肩背重痛麻痹者,宜此吐之。

【攻下之劑】

宣明三花神佑丸,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

舟車丸

大黃(二兩),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陳皮(各一兩),牽牛,木香(各半兩)

為末,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

浚川散

大黃(煨),郁李仁(各二兩),甘遂(一兩),芒硝(半兩),牽牛(頭末,四兩)

上為末,薑湯調下,空心,臨臥,隨症加減服。

導水丸,濕熱內郁,胸膈痞滿,鼽衄,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牙疳,齒蝕,口臭,或遍身生濕瘡乾疥,睡語咬牙,驚惕,怔忡,大小便滯澀,風熱酒毒,蘊熱等症。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頭末),滑石(各四兩)

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臨時隨證加減。

除濕丹,諸濕相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緊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

檳榔,甘遂,威靈仙,赤芍,澤瀉,葶藶(各二兩),乳香,沒藥(各一兩),牽牛(五錢),大戟(炒,三兩),陳皮(四兩)

上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

劉宗厚曰:按此出太陽例藥,諸濕鬱滯於表裡,重痛沉著,非此不能除。但不病即止,虛弱者當慎。

東垣海金沙散,脾濕太過,遍身腫滿,喘不得臥,及腹脹如鼓。

牽牛(微炒,一兩半),甘遂(五錢),白朮(一兩),海金沙(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逆流水調下,得利止後服。

聖靈丹,脾肺有濕,喘滿腫盛,小便赤澀。

苦葶藶(炒,四兩),漢防己,木香,茯苓(寒食麵包煨),木通,人參(各二錢半)

上為末,棗肉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桑白皮湯下。

續隨子丸,肺經有濕,通身虛腫,滿悶不快,或逆或喘。

人參,防己,赤茯苓(如上煨),檳榔,木香(各五錢),葶藶(炒,四兩),續隨子(一兩),海金沙(半兩)

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皮湯下。

導滯通經湯,治脾濕有餘,氣不宣通,面目手足腫,脹悶而痛。即五苓散減豬苓、桂,加陳皮、木香。

對金飲子,治脾胃受濕,腹脹,米穀不化,飲食不進,身體沉重,肢節痠疼,皮膚微腫。

平胃散,桑白皮(炒。各一兩)

為末,每服二三錢,入姜煎服。

除濕湯

半夏曲(炒),厚朴,蒼朮(各二錢),藿香葉,橘紅,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七分)

姜三片,水煎服。

白朮酒,治中濕口噤不知人。

白朮(一兩)

酒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不飲酒以水煎。

撫芎湯,濕流關節,臂痛手重,或自汗頭眩,痰逆噁心。

撫芎,白朮,橘紅(各一兩),炙甘草(五錢)

每服五錢,姜七片,水煎服。

黃耆湯,風濕相搏,脈沉而弦,客在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疼痛。

黃耆(五兩),橘紅(二兩),甘草(一兩),白茯苓(一兩半),防風(四兩)

上每服六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羌活勝濕湯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水煎,空心溫服。

如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清熱滲濕湯

黃連,茯苓,澤瀉(各一錢),黃柏(鹽水炒,二錢),蒼朮,白朮(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水煎服。

如單用滲濕,去連柏,加陳皮、乾薑。

東垣參朮湯,潔古云: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此方主之。治脾胃虛弱,元氣不能榮養心肺,四肢沉重,食後昏悶。

黃耆(二錢),人參,陳皮,青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甘草(炙,四分),酒黃柏(三分),神麯(七分),蒼朮(一錢),當歸(二分)

水煎,食前帶熱服。 生生子曰:六氣之中,濕為四之氣,土之所司,脾為之主。「五運六化篇」曰:土之化,曰濕曰雨。主於長夏。長夏,謂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土潤溽暑濕化行也。蓋燥則土生,干則土死,泉出地中,濕化信矣。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則土雨之化見也。

經曰:濕勝則濡泄。人每夏月泄瀉,多以胃苓湯、益元散、五苓散取效者,實治濕令之勝也。

生生子曰:《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濕勝則濡瀉。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又曰:因於濕,首如裹。蓋首者諸陽之會,至高至清,若濕氣薰蒸而沉重,似有物以蒙之也。失而不治,則鬱為熱,熱傷血不能養筋,故大筋軟短而為拘攣,濕傷筋不能束骨,故小筋弛長而為痿弱矣。濕之為邪,有自內得,有自外得者。

陰雨濕地,皆外所因。飲食湯飲𨣒酪,皆內所因。有濕寒者,有濕熱者。丹溪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濕在上,家微汗之,不欲大汗。濕在下,宜利小便,此淡滲治濕也。濕雖有內外二因,然治法大抵要實脾土為主。緣脾惡濕,苟脾土不燥,則失其健運之常,病易乘之。

內濕多則泄瀉,生痰,流於經絡肢節則腫痛。外濕多則跗腫而肌肉濡潰。《原病式》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是以蒼、白二術為必用之藥,加入二陳湯用之。如濕在肌表及上焦,加羌活、防風之類,取風能勝濕之意。

如下焦,腰足跗腫及泄瀉,輕者加入五苓散,重者加羌活、防風、升麻以升提之。此無上妙法也。

賈真孫曰:濕為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鬱,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土脆弱之人,易為感冒,豈必待不流而後為濕哉。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烈,感人於冥冥之中也。《病式》云:諸痙強直,積飲等症,皆屬於濕。

或跗腫體寒而有水氣,里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熱入里極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實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藶、木通治之。守真師曰: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藥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也。腹脹腳腫甚者,舟車丸下之。

濕熱內郁發黃,茵陳湯下之,或佐以防己、黃耆。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出汗多,熱燥津液內竭,小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其濕症有二:濕熱症多,濕寒症少,當以脈證明辨之。

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引飲,為濕熱症。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瀉利,身疼自汗,為濕寒症。治之宜五苓散加生附子、蒼朮、木瓜主之。(出《玉機微義》。)

金匱防己黃耆湯,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疼。

防己,黃耆(各一兩),甘草(炙,五錢),白朮(七錢半)

上每服一兩,入薑棗煎。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加桂枝,下有寒加細辛。按濕勝身重,陽微,中風則汗出惡風,故用黃耆、炙甘草實表,防己、白朮勝濕也。

桂枝附子湯,治風濕相搏,身體痛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此湯主之。

桂枝(八錢),生薑(六錢),附子(三錢),炙甘草(四錢)

上作二次,入棗煎服,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服後其人如冒狀,乃藥加使然也,勿怪。

甘草附子湯,治風濕相搏,骨節痛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痛者。

甘草(炙),白朮(各四兩),附子(三錢),桂(八錢)

水煎服,金匱方減桂枝加生薑、大棗,名曰白朮附子湯。

麻黃加朮湯,治濕勝,身煩痛。

麻黃(六錢),桂枝(四錢),甘草(炙,二錢),杏仁(二十五枚),白朮(八錢)

水煎,取微汗。《金匱》減桂術,加薏苡仁,名麻黃薏苡杏仁甘草湯。治濕勝身疼,日晡所劇者。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濕勝身疼,小便不利,體重發渴。本方加羌活,此乃太陽滲利之劑,治風濕寒濕之藥也。

局方,五積散,治外感風寒,冒寒濕,身體重痛。

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蒼朮、甘草、陳皮、厚朴,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乾薑、厚朴散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裡之分之所制,實非仲景表裡麻黃桂枝羌附之的方也。

至於積冷嘔泄,時疫項背拘急,加蔥白、豆豉,厥逆加吳茱萸,寒熱咳逆加棗,婦人難產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擇之。此方一兩,加生薑五片,水煎,入麝香,再煎二沸,治中濕而致癱瘓,與中風相似,二服立效。

局方,滲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大便溏瀉。皆坐臥濕地,或陰雨所襲之也。

蒼朮,白朮,甘草(各一兩),乾薑,茯苓(各二兩),陳皮,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入棗煎服。

茵陳五苓散,濕熱勝,發熱黃疸。

茵陳蒿(一兩),五苓散(五錢),水煎服。

大橘皮湯,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橘紅(一兩半),木香(一錢),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各五錢),甘草(二錢)

每服七錢,入姜水煎服。

葶藶木香散,治濕熱,內外餘熱,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瀉。

葶藶,茯苓,豬苓,白朮(各一兩),木香(五分),澤瀉,木通,甘草,桂枝(各五錢),滑石(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白湯調下。

劉河間曰: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轉泄者,乃濕熱痞悶極深,而攻之不開,是能反為注泄,此正氣已衰,而多難救,慎不可與此也。然當滋其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