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卷 (3)
第二卷 (3)
1. 解㑊(音亦)
生生子曰:「平人氣象論篇」云:尺脈緩澀謂之解㑊。(王注曰:尺者陰部也,腹腎主之,緩為熱中,澀為無血,故解㑊也。)解㑊之證,懈倦困弱,寒不甚寒,熱不甚熱,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或熱多而汗出,肢體百賅散解,痿弱而不能任持,少氣而不欲言,左右仁不可以名其狀,故謂之解㑊。注夏之證殆相似,亦虛類也。
其治,大生脈湯足以主之,加木瓜、苡仁。(佇音能,困弱也。)
大生脈湯,治注夏,體倦、嗜臥,面凡懶動,動則喘之。(方出痿門。)
又方
白話文:
「生生子曰:『平人氣象論篇』云:尺脈緩澀謂之解㑊。(王注曰:尺者陰部也,腹腎主之,緩為熱中,澀為無血,故解㑊也。)解㑊的症狀,表現為倦怠、虛弱、不冷不熱,不願見人,見人就心慌,或熱多而汗出,四肢無力,萎靡不振,氣短不想說話,全身無力無法支撑,很難用言語描述,所以稱為解㑊。註夏的症狀幾乎相同,也是虛證。
治療方法,可用大生脈湯,加木瓜、薏仁。(佇音能,指困倦無力。)
大生脈湯,治療註夏,症狀為身體疲倦、嗜睡、面色蒼白、懶得動,一動就喘。(方出自痿門。)
又方……
甘枸杞子,北五味子
研碎貯瓶內,滾水泡,封口,少刻取服之,可泡三次,每服六錢,久服為妙。
白話文:
將枸杞和五味子磨碎後放入瓶子裡,用沸水浸泡,密封好,稍等一會再服用,可以浸泡三次,每次服用約6錢,長期服用效果更佳。
2. 明濕篇
生生子曰:六氣之中,濕為四之氣,土之所司,脾為之主。「五運六化篇」曰:土之化,曰濕曰雨。主於長夏。長夏,謂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土潤溽暑濕化行也。蓋燥則土生,干則土死,泉出地中,濕化信矣。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則土雨之化見也。
經曰:濕勝則濡泄。人每夏月泄瀉,多以胃苓湯、益元散、五苓散取效者,實治濕令之勝也。
生生子曰:《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濕勝則濡瀉。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又曰:因於濕,首如裹。蓋首者諸陽之會,至高至清,若濕氣薰蒸而沉重,似有物以蒙之也。失而不治,則鬱為熱,熱傷血不能養筋,故大筋軟短而為拘攣,濕傷筋不能束骨,故小筋弛長而為痿弱矣。濕之為邪,有自內得,有自外得者。
白話文:
濕氣是六氣之一,屬土所管,脾臟負責主導。土的變化稱為濕和雨,主要在長夏,也就是六月。土生於火,在夏季生長旺盛,土氣潤濕,暑濕化行。因為乾燥則土生,乾旱則土死,泉水從地下湧出,濕氣化行的道理很明顯。經書說: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雨出自地氣,雲出自天氣,這就是土化為雨的現象。
濕氣過盛則會導致濡泄。人們在夏季經常腹瀉,多用胃苓湯、益元散、五苓散治療,正是針對濕氣過盛進行治療。
《內經》說:所有濕腫滿脹的症狀,都屬於脾土。濕氣過盛則會導致濡泄。地上的濕氣,如果感觸到就會損害人體的皮肉筋脈。又說:因為濕氣,頭部會像裹著東西一樣。頭部是諸陽之會,最高最清淨,如果濕氣薰蒸而沉重,就好像有東西蒙蔽了頭部一樣。如果不及時治療,濕氣就會郁積化熱,熱傷血液無法滋養筋脈,所以大筋就會軟短而拘攣,濕氣傷及筋脈,筋脈就無法束縛骨頭,所以小筋就會鬆弛而痿弱。濕氣的邪氣,有從內部得來的,也有從外部得來的。
陰雨濕地,皆外所因。飲食湯飲𨣒酪,皆內所因。有濕寒者,有濕熱者。丹溪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濕在上,家微汗之,不欲大汗。濕在下,宜利小便,此淡滲治濕也。濕雖有內外二因,然治法大抵要實脾土為主。緣脾惡濕,苟脾土不燥,則失其健運之常,病易乘之。
內濕多則泄瀉,生痰,流於經絡肢節則腫痛。外濕多則跗腫而肌肉濡潰。《原病式》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是以蒼、白二術為必用之藥,加入大棗用之。如濕在肌表及上焦,加羌活、防風之類,取風能勝濕之意。
白話文:
陰雨和濕潤的地勢是外界引發疾病的原因;飲食、湯品、乳製品等則是內在因素。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濕寒,另一種是因為濕熱。丹溪認為,在六種氣候之中,由濕熱引起的疾病佔了大約八九成。濕氣如果在體內,應該輕微出汗,但不要大汗淋灕。如果濕氣在體內,應該通過利尿來治療,這是一種清淡和滲透的方法來治理濕氣。雖然濕氣有內外兩個原因,但治療的主要原則是要滋養脾臟。脾臟不耐受濕氣,如果脾臟乾燥,就失去了正常的運轉功能,疾病就會容易趁虛而入。
當體內濕氣過多時,會導致腹瀉、生痰、痰液流到經絡和四肢關節引起腫痛。當體外濕氣過多時,腳部會腫脹,皮膚也會軟弱,甚至潰爛。《原病式》提到,許多如痙攣、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嘔吐、下痢、體重、腳腫、肌肉像泥一樣軟弱,按下去不會起來的症狀,都是由濕氣引起的。因此,蒼術和白術是必須使用的藥物,可以加入大棗一起使用。如果濕氣在皮膚表面或上焦,可以添加羌活、防風等藥物,利用風能克服濕氣的道理。
如下焦,腰足跗腫及泄瀉,輕者加入五苓散,重者加羌活、防風、升麻以升提之。此無上妙法也。
賈真孫曰:濕為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鬱,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土脆弱之人,易為感冒,豈必待不流而後為濕哉。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烈,感人於冥冥之中也。《病式》云:諸痙強直,積飲等症,皆屬於濕。
或跗腫體寒而有水氣,里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熱入里極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實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藶、木通治之。守真師曰: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藥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也。腹脹腳腫甚者,舟車丸下之。
白話文:
如果下焦出現腰部、足部和腳踝腫脹,伴隨腹瀉,症狀輕微的可以用五苓散治療,症狀嚴重的可以加入羌活、防風、升麻來升提陽氣。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
賈真孫認為,濕氣屬於土氣,火熱可以生濕土,所以夏季炎熱時萬物濕潤,秋季涼爽時萬物乾燥。濕病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熱氣鬱結,不能疏通水道,導致停滯而產生濕氣。而且脾土虛弱的人,容易感冒,不一定等到濕氣停滯才算是濕病。人們只知道風寒的威脅,卻不知道暑濕的烈性,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體。《病式》說:各種抽搐、僵直、積水等症狀,都屬於濕病。
如果腳踝腫脹,體寒又伴有水氣,小便必定赤色少而排泄不暢,可能口渴,說明熱氣積聚在裡,非常深,不是寒病。總之,治療原則應該是健脾清熱利尿。因此,單純利尿治療濕病不是正確的方法。應該使用桂苓甘露湯,加入木香、葶藶、木通等藥物治療。守真師說: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這些藥物可以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調理脾胃,治療效果最佳。腹脹腳腫非常嚴重的,可以用舟車丸治療。
濕熱內郁發黃,茵陳湯下之,或佐以防己、黃耆。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出汗多,熱燥津液內竭,小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其濕症有二:濕熱症多,濕寒症少,當以脈證明辨之。
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引飲,為濕熱症。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瀉利,身疼自汗,為濕寒症。治之宜五苓散加生附子、蒼朮、木瓜主之。(出《玉機微義》。)
白話文:
濕熱內郁發黃,茵陳湯下之,或佐以防己、黃耆。
如果身體出現濕熱內郁導致發黃的症狀,可以用茵陳湯來治療,也可以根據情況加入防己和黃耆輔助。
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
如果全身腫痛,且沒有出汗,可能是濕氣流注關節所致。如果邪氣停留在體表,可以用五苓散加入官桂和蒼朮來幫助微微出汗,但不可大量出汗。
若自出汗多,熱燥津液內竭,小便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
如果自身出汗過多,導致體內津液消耗殆盡,小便也不利,切忌使用利尿藥物,因為這會加重津液的損失。建議服用防風白朮甘草湯來治療。
其濕症有二:濕熱症多,濕寒症少,當以脈證明辨之。
濕症主要分為濕熱症和濕寒症,濕熱症較為常見,而濕寒症則較少見。需要根據脈象來辨證論治。
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引飲,為濕熱症。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瀉利,身疼自汗,為濕寒症。治之宜五苓散加生附子、蒼朮、木瓜主之。(出《玉機微義》。)
如果脈象滑數,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容易口渴,則屬於濕熱症。如果小便通暢且顏色清亮,大便稀溏,身體疼痛且自汗,則屬於濕寒症。治療濕寒症宜用五苓散加入生附子、蒼朮和木瓜來治療。(以上內容出自《玉機微義》。)
金匱防己黃耆湯,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疼。
防己,黃耆(各一兩),甘草(炙,五錢),白朮(七錢半)
上每服一兩,入薑棗煎。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加桂枝,下有寒加細辛。按濕勝身重,陽微,中風則汗出惡風,故用黃耆、炙甘草實表,防己、白朮勝濕也。
桂枝附子湯,治風濕相搏,身體痛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此湯主之。
白話文:
金匱《防己黃耆湯》用於治療風濕引起脈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或疼痛的症狀。藥方為:防己、黃耆各一兩,甘草(炙,五錢),白朮(七錢半)。每次取一兩煎服,加入薑棗。若患者喘息,可加麻黃;胃氣不和,可加芍藥;氣上衝,可加桂枝;下有寒,可加細辛。此方以黃耆、炙甘草固表,防己、白朮祛濕。
《桂枝附子湯》用於治療風濕相搏,導致身體疼痛、煩躁、難以翻身,無嘔吐口渴,脈浮虛而澀的症狀。
桂枝(八錢),生薑(六錢),附子(三錢),炙甘草(四錢)
上作二次,入棗煎服,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服後其人如冒狀,乃藥加使然也,勿怪。
甘草附子湯,治風濕相搏,骨節痛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痛者。
甘草(炙),白朮(各四兩),附子(三錢),桂(八錢)
水煎服,金匱方減桂枝加生薑、大棗,名曰白朮附子湯。
白話文:
桂枝八錢,生薑六錢,附子三錢,炙甘草四錢,以上藥材煎成藥湯,分兩次服用,若服用後小便順暢,則可改用去桂加白朮湯治療。服用後若有冒汗的現象,這是藥效所致,不必驚慌。甘草附子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入侵,導致骨節疼痛,抽搐難以伸屈,靠近則疼痛加劇,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願穿衣,或身體輕微腫痛等症狀。炙甘草和白朮各四兩,附子三錢,桂枝八錢,水煎服用。金匱方中減去桂枝,加入生薑和大棗,稱為白朮附子湯。
麻黃加朮湯,治濕勝,身煩痛。
麻黃(六錢),桂枝(四錢),甘草(炙,二錢),杏仁(二十五枚),白朮(八錢)
水煎,取微汗。《金匱》減桂術,加薏苡仁,名麻黃薏苡杏仁甘草湯。治濕勝身疼,日晡所劇者。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濕勝身疼,小便不利,體重發渴。本方加羌活,此乃太陽滲利之劑,治風濕寒濕之藥也。
局方,五積散,治外感風寒,冒寒濕,身體重痛。
白話文:
麻黃加朮湯用來治療濕氣過盛,身體發熱疼痛。藥方包括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白朮,水煎取微汗即可。金匱要略中減少桂枝和白朮,加入薏苡仁,稱為麻黃薏苡杏仁甘草湯,專門治療濕氣過盛,身體疼痛,下午加重的病症。元戎加味五苓散則適合濕氣過盛,身體疼痛,小便不順,口渴的病人。麻黃加朮湯中加入羌活,屬於太陽經滲利藥物,可用於治療風濕寒濕。局方五積散則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冒寒濕,身體沉重疼痛。
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蒼朮、甘草、陳皮、厚朴,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乾薑、厚朴散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裡之分之所制,實非仲景表裡麻黃桂枝羌附之的方也。
白話文:
《海藏》記載: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就是麻黃桂枝各半湯。蒼朮、甘草、陳皮、厚朴,就是平胃散。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就是桔梗半夏湯。還有川芎、當歸治血,兼用乾薑、厚朴散氣,這幾味藥相合,是解表溫中、泄除濕氣的藥方,可以去痰、消痞、調經。雖然它針對的是內寒外感、表裡分症,但實際上不是仲景所記載的表裡麻黃桂枝羌附湯。
至於積冷嘔泄,時疫項背拘急,加蔥白、豆豉,厥逆加吳茱萸,寒熱咳逆加棗,婦人難產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擇之。此方一兩,加生薑五片,水煎,入麝香,再煎二沸,治中濕而致癱瘓,與中風相似,二服立效。
局方,滲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大便溏瀉。皆坐臥濕地,或陰雨所襲之也。
蒼朮,白朮,甘草(各一兩),乾薑,茯苓(各二兩),陳皮,丁香(各二錢半)
白話文:
針對積冷嘔吐、腹瀉,以及流行性感冒導致的脖子僵硬、發熱,可以加入蔥白、豆豉;如果出現手足厥冷,可以加吳茱萸;如果有寒熱交加、咳嗽、氣喘,可以加棗;如果是婦女難產,可以加醋。這些都是根據不同症狀而使用的不同方法。只有懂得如何運用這些藥物的人才能做出最佳選擇。這個方子中,一兩藥材加生薑五片水煎,再加入麝香,煮沸兩次,可以治療因體內濕氣導致的癱瘓,症狀類似中風,服用兩次就能見效。
滲濕湯方,用於治療寒濕侵襲導致的體重沉重、腰部冰冷如坐在水中、小便不暢、大便稀溏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是由長時間坐臥潮濕的地方或遭遇陰雨天氣所引起的。
藥材包括蒼朮、白朮、甘草各一兩,乾薑、茯苓各二兩,陳皮、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入棗煎服。
茵陳五苓散,濕熱勝,發熱黃疸。
茵陳蒿(一兩),五苓散(五錢),水煎服。
大橘皮湯,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橘紅(一兩半),木香(一錢),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各五錢),甘草(二錢)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放入大棗一起煎煮服用。茵陳五苓散用於濕熱盛、發熱黃疸。茵陳蒿一兩、五苓散五錢,加水煎服。大橘皮湯用於濕熱內盛,心腹脹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橘紅一兩半、木香一錢、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各五錢、甘草二錢。
每服七錢,入姜水煎服。
葶藶木香散,治濕熱,內外餘熱,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瀉。
葶藶,茯苓,豬苓,白朮(各一兩),木香(五分),澤瀉,木通,甘草,桂枝(各五錢),滑石(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白湯調下。
劉河間曰: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轉泄者,乃濕熱痞悶極深,而攻之不開,是能反為注泄,此正氣已衰,而多難救,慎不可與此也。然當滋其化源。
東垣清燥湯,表裡有濕熱,痿厥癱瘓,不能行走,或足踝膝上皆腫痛,口乾瀉痢。(方在注夏。)
白話文:
每劑藥用七錢,加薑片用水煎服。葶藶木香散主治濕熱、內外餘熱、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瀉。藥方包含葶藶、茯苓、豬苓、白朮(各一兩)、木香(五分)、澤瀉、木通、甘草、桂枝(各五錢)、滑石(三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劑服三到五錢,用白開水調服。劉河間說:如果小便不暢通反而出現腹瀉,這是由於濕熱痞悶深重,攻之不開,反而導致腹瀉,說明正氣已衰,難以救治,不可使用此方。應該滋養其化源。東垣清燥湯主治表裡有濕熱、痿厥癱瘓、不能行走、或足踝膝上皆腫痛、口乾瀉痢,此方在注夏篇中記載。
【吐劑】
瓜蒂散,治中寒濕,頭痛,面黃,鼻塞,煩而脈大。
瓜蒂一味為末,以少許吹入鼻中,黃水自出。
〔按〕濕盛,致痰液留膈上,肩背重痛麻痹者,宜此吐之。
【攻下之劑】
宣明三花神佑丸,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
舟車丸
大黃(二兩),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陳皮(各一兩),牽牛,木香(各半兩)
白話文:
瓜蒂散可以治療因寒濕引起的頭痛、面黃、鼻塞、煩躁,且脈搏有力。將瓜蒂研磨成粉,少量吹入鼻中,即可使黃水流出。如果濕氣過盛導致痰液停留在膈膜上,造成肩背疼痛麻木,也適合用此藥來吐出痰液。
宣明三花神佑丸可以治療各種水濕引起的腫脹、腹部脹滿、呼吸困難等症狀。
舟車丸的藥方為:大黃二兩,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陳皮各一兩,牽牛、木香各半兩。
為末,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
浚川散
大黃(煨),郁李仁(各二兩),甘遂(一兩),芒硝(半兩),牽牛(頭末,四兩)
上為末,薑湯調下,空心,臨臥,隨症加減服。
導水丸,濕熱內郁,胸膈痞滿,鼽衄,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牙疳,齒蝕,口臭,或遍身生濕瘡乾疥,睡語咬牙,驚惕,怔忡,大小便滯澀,風熱酒毒,蘊熱等症。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頭末),滑石(各四兩)
白話文:
【浚川散】
大黃(炙烤後使用)、郁李仁(各兩兩兩)、甘遂(一兩)、芒硝(半兩)、牽牛(頭部末製,四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薑湯調和服用,早晨空腹時和睡前服用。根據症狀增減藥量。
【導水丸】
針對濕熱內積,胸脹膈脹、鼻血、口腔潰瘍、咽喉不適、牙齦炎、蛀牙、口氣異常,或者全身出現濕疹、乾癬、夢話、磨牙、驚恐、心神不定、大小便不通暢、風熱酒毒、熱邪蓄積等症狀。
主要成分包括:大黃、黃芩(各兩兩兩)、牽牛(頭部末製)、滑石(各四兩)。
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臨時隨證加減。
除濕丹,諸濕相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緊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
檳榔,甘遂,威靈仙,赤芍,澤瀉,葶藶(各二兩),乳香,沒藥(各一兩),牽牛(五錢),大戟(炒,三兩),陳皮(四兩)
上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
劉宗厚曰:按此出太陽例藥,諸濕鬱滯於表裡,重痛沉著,非此不能除。但不病即止,虛弱者當慎。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水丸,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湯送服,根據病症隨時加減藥量。
「除濕丹」用於治療各種濕邪互相交結導致的腰膝沉重疼痛、足脛浮腫、筋脈緊繃、津液凝滯、大小便不暢等症狀。
藥材包括檳榔、甘遂、威靈仙、赤芍、澤瀉、葶藶(各二兩)、乳香、沒藥(各一兩)、牽牛(五錢)、大戟(炒,三兩)、陳皮(四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糊劑製成丸藥,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溫水送服。
劉宗厚說:此方源自太陽病例,針對濕邪鬱積於表裡,導致重痛沉著的症狀,非此方不可去除。但若無病症,則應停止服用,虛弱者應謹慎使用。
東垣海金沙散,脾濕太過,遍身腫滿,喘不得臥,及腹脹如鼓。
牽牛(微炒,一兩半),甘遂(五錢),白朮(一兩),海金沙(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逆流水調下,得利止後服。
聖靈丹,脾肺有濕,喘滿腫盛,小便赤澀。
苦葶藶(炒,四兩),漢防己,木香,茯苓(寒食麵包煨),木通,人參(各二錢半)
上為末,棗肉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桑白皮湯下。
白話文:
東垣海金沙散
**適用症狀:**脾濕過度,導致全身腫脹,呼吸困難無法平躺,以及腹部脹滿如鼓。
藥方:
- 牽牛(微炒,一兩半)
- 甘遂(五錢)
- 白朮(一兩)
- 海金沙(三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逆流水煎煮後服用,腹瀉停止後方可再次服用。
聖靈丹
**適用症狀:**脾肺濕氣過盛,導致呼吸困難、全身腫脹、小便赤澀。
藥方:
- 苦葶藶(炒,四兩)
- 漢防己
- 木香
- 茯苓(寒食麵包煨)
- 木通
- 人參(各二錢半)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棗肉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桑白皮湯送服。
注:
- 藥材的劑量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 此處的「錢」和「兩」都是古代的重量單位,現代人需要換算成公克。
- 方劑中的「炒」是指將藥材用小火炒至微黃或微焦,「煨」是指將藥材用火烤至熟透。
續隨子丸,肺經有濕,通身虛腫,滿悶不快,或逆或喘。
人參,防己,赤茯苓(如上煨),檳榔,木香(各五錢),葶藶(炒,四兩),續隨子(一兩),海金沙(半兩)
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皮湯下。
導滯通經湯,治脾濕有餘,氣不宣通,面目手足腫,脹悶而痛。即五苓散減豬苓、桂,加陳皮、木香。
對金飲子,治脾胃受濕,腹脹,米穀不化,飲食不進,身體沉重,肢節痠疼,皮膚微腫。
白話文:
續隨子丸用於治療肺經有濕,導致全身浮腫,胸悶不適,甚至呼吸困難或喘不過氣的症狀。藥方包含人參、防己、赤茯苓、檳榔、木香、葶藶、續隨子、海金沙等,製成棗肉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桑皮湯送服。
導滯通經湯用於治療脾濕過盛,氣機不通,導致面部、手腳腫脹,脹痛難耐的症狀。藥方以五苓散為基礎,減去豬苓和桂枝,再加入陳皮和木香。
對金飲子則用於治療脾胃受濕,導致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身體沉重、肢體酸痛、皮膚輕微浮腫的症狀。
平胃散,桑白皮(炒。各一兩)
為末,每服二三錢,入姜煎服。
除濕湯
半夏曲(炒),厚朴,蒼朮(各二錢),藿香葉,橘紅,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七分)
姜三片,水煎服。
白朮酒,治中濕口噤不知人。
白朮(一兩)
酒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不飲酒以水煎。
撫芎湯,濕流關節,臂痛手重,或自汗頭眩,痰逆噁心。
白話文:
平胃散由桑白皮(炒)各一兩組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加入薑煎煮服用。
除濕湯由半夏曲(炒)、厚朴、蒼朮(各二錢)、藿香葉、橘紅、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七分)組成,加入三片薑,水煎煮服用。
白朮酒用白朮一兩,酒二盅,煎煮至一盅,不限時間服用,不飲酒者可以用水煎煮。
撫芎湯用於濕氣流注關節,導致手臂疼痛、手沉重,或自汗頭眩、痰逆噁心等症狀。
撫芎,白朮,橘紅(各一兩),炙甘草(五錢)
每服五錢,姜七片,水煎服。
黃耆湯,風濕相搏,脈沉而弦,客在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疼痛。
黃耆(五兩),橘紅(二兩),甘草(一兩),白茯苓(一兩半),防風(四兩)
上每服六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羌活勝濕湯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白話文:
【芎歸白朮橘紅湯】
- 桂枝(一兩),白朮(一兩),橘紅(一兩),炙甘草(五錢)
- 每次服用五錢,加入薑七片,用熱水煎煮後飲用。
【黃耆湯】
- 治療風濕相交,脈象沈而帶有弦韻,病邪停留於皮膚,導致四肢稍感乏力,關節疼痛。
- 黃耆(五兩),橘紅(二兩),炙甘草(一兩),白茯苓(一兩半),防風(四兩)
- 每次服用六錢,加入薑三片、大棗一枚,用熱水煎煮後飲用。
【羌活勝濕湯】
- 羌活(一錢),獨活(一錢),藁本,防風,炙甘草,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水煎,空心溫服。
如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清熱滲濕湯
黃連,茯苓,澤瀉(各一錢),黃柏(鹽水炒,二錢),蒼朮,白朮(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水煎服。
如單用滲濕,去連柏,加陳皮、乾薑。
東垣參朮湯,潔古云: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此方主之。治脾胃虛弱,元氣不能榮養心肺,四肢沉重,食後昏悶。
黃耆(二錢),人參,陳皮,青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甘草(炙,四分),酒黃柏(三分),神麯(七分),蒼朮(一錢),當歸(二分)
水煎,食前帶熱服。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空腹溫熱服用。如果感覺身體沉重,腰部沉甸甸的,可以加酒洗過的防己五分,症狀輕的加附子五分,症狀重的加川烏五分。
也可以單獨使用此方來滲濕,去掉黃連和黃柏,再加入陳皮和乾薑。
東垣參朮湯,潔古說:「起臥困難不能稱為濕,身體沉重才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元氣不足,無法滋養心肺,導致四肢沉重,飯後昏昏欲睡的症狀。
將黃耆二錢,人參、陳皮、青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甘草(炙,四分),酒黃柏三分,神麴七分,蒼朮一錢,當歸二分,水煎,飯前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