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卷 (2)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2)

1. 注夏

子和曰:痿之作也,皆五月、六月、七月之時。午者少陰君火之位,未者濕土庚金伏火之地。申者少陽相火之分。故痿發此三月之內,為熱也。故病痿之人,其脈浮大。

丹溪云: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補中益氣中去柴升,加炒黃柏。挾痰者加南星。

東垣曰:「刺志論」云: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曰: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是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火熱也。此濕熱成痿,令人骨立無力,故治痿獨取於陽明。

白話文:

岐伯說:萎縮癥的產生,通常在五月、六月、七月這三個月份。午時是少陰君火的位置,未時是濕土庚金藏伏的火地,申時是少陽相火的分佈時刻。因此,萎縮癥在這三個月份內發作,主要是熱症的表現。所以,患有萎縮癥的人,他們的脈象會顯得浮大。

朱震亨認為:夏季屬陰虛,元氣不足,應使用補中益氣湯,但需去除柴胡和升麻,並加入炒黃柏。如果有痰症狀,則需加用南星。

李東垣說:「刺志論」提到,氣虛且身體發熱,這是因傷暑導致的,熱傷氣所致。萎縮論則指出,長期遠行勞累,遇到高溫而口渴,口渴表示陽氣內斂,內斂後熱氣會聚集在腎臟。腎是水的臟器,現在水無法勝過火,因此骨骼乾枯、髓液虛弱,腳部承載不起身體,導致骨萎縮。根據《下經》的說法,骨萎縮是由火熱所引起。這是因為濕熱導致萎縮,讓人感到瘦弱無力,因此治療萎縮主要針對陽明經。

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

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熱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耆甘溫補之為君。人參、陳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

白話文:

正值長夏,濕熱盛行,天氣悶熱潮濕,讓人感到四肢沉重、精神不濟、懶得動彈,胸悶氣短、關節疼痛,甚至呼吸急促、發熱煩躁、腹脹飽滿,小便顏色深黃且頻尿,大便稀軟且次數多,甚至出現黃色稀便或如淘米水般的便,有些人感到口渴,有些人則不渴,食慾不振,容易出汗,體重增加。有些人出汗較少,說明血氣虛弱,氣血不足。脈象表現為洪緩,如果濕氣侵襲,脈象則會更加遲緩。

雖然症狀可能有所差異,但都是因為暑濕邪氣侵襲所致。治療方法應以清燥為主。《黃帝內經》說:“陽氣護衛肌表,維持身體抵抗力。身體過熱,則陽氣外泄。”現在暑邪侵犯人體的衛氣,導致發熱出汗,所以用黃芪甘溫補氣作為主藥。人參、陳皮、當歸、甘草,甘溫補中益氣,作為輔藥。蒼朮、白朮、澤瀉,滲利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也能治療風勝濕邪。

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

黃耆(一錢,汗少減五分),人參,澤瀉,白朮,神麯,陳皮(各五分),甘草(炙),葛根,黃柏(酒浸),麥冬,歸身(各三分),升麻,蒼朮(各一錢),五味子(九粒),青皮(三分半)

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溫服。劑之多少,臨時斟酌。

白話文:

濕氣過盛會導致消化不良,產生腹脹不適。因此,用炒麥芽甘辛、青皮辛溫來消食開胃。腎臟害怕乾燥,急需辛味來滋潤,所以用黃柏苦寒,藉助甘味清熱補水。對於體虛者,要滋補其生化之源,因此加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來緩解暑熱對肺金的傷害。此方叫做清暑益氣湯。

藥方中包含黃耆、人參、澤瀉、白朮、神麴、陳皮、甘草、葛根、黃柏、麥冬、歸身、升麻、蒼朮、五味子、青皮等藥材。

用法是將所有藥材一起煎煮,水量為兩大碗,煎至一碗,去渣後,飯後溫服。藥量可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此病皆由飲食勞倦傷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藥中犯澤瀉、豬苓、茯苓、燈芯、通草、木通,淡味滲利小便之類,皆從時令之旺氣,以泄脾胃之客邪,而補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從權而主之,若其時病濕熱脾旺之症,或小便已數,腎肝不受邪者,誤用之必大瀉真陰,竭絕腎水,先損其兩目也。復立變症加減法於後:

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發陽氣,伏於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益真陰。如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使行陽道,自脾胃中右遷,少陽行春令,生萬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左轉,生髮陰陽之氣,以滋春升之和氣也。

白話文:

這病都是因為飲食勞累傷了脾胃,再加上天暑的影響而發病。藥方中使用澤瀉、豬苓、茯苓、燈芯、通草、木通等淡味利尿的藥材,都是根據季節的旺氣,利用它們來泄去脾胃中的邪氣,並補益金水不足。

這個藥方是權宜之計,如果患者是濕熱脾旺,或是已經頻繁小便,腎肝不受邪氣影響,誤用此方就會大量瀉掉真陰,耗竭腎水,首先會損傷眼睛。

以下是針對不同症狀的加減法:

如果心火乘脾,就是血氣受到火邪影響,無法升發陽氣,而停滯在脾胃中。脾胃是人體的「地」,因此必須使用當歸來和血,少用黃柏來滋養真陰。

如果脾胃不足,就必須少用升麻,因為它屬於足陽明太陰經的引經藥,會引導陽氣從脾胃中向右移動,而少陽經主春令,負責生長萬物之根基。更要少加柴胡,讓諸經向左轉動,生髮陰陽之氣,滋養春天的生髮之氣。

如脾虛,緣心火亢極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須多用黃耆,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甘溫之陽藥也。脾始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之甘溫,以益皮毛之氣而閉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元氣也。上喘氣短懶語,須用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用炙甘草,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

甘草最少,恐滿也。若脾胃之急痛,並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經曰:急者緩之。咳甚者,去人參,如口乾嗌乾者,加乾葛。

如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伏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少,且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冤。冤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是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亂於胸中,使周身血氣逆行而亂。經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故當加辛溫甘溫之劑生陽,陽生而陰長也。

白話文:

如果脾虛,通常是因為心火過旺而影響到脾土。其次,肺部受到邪氣侵擾,被熱力傷害,治療時應多使用黃耆、甘草和人參,其中黃耆的用量最重,甘草次之,人參再次之。這三種藥都是甘溫的陽性藥物。

當脾開始虛弱時,肺部的氣息已經衰竭,因此需要用黃耆的甘溫之性來補充皮膚和毛髮的氣息,封閉腠理,避免自汗損傷本源之氣。對於上呼吸道喘息、呼吸困難、說話無力的情況,需要用人參來補充。當心火上乘脾臟時,則需要用炙甘草來降火、補充脾臟和胃部的本源之氣。

在使用甘草時,要適量,以免造成過度充實。對於脾胃急痛或者脾胃大虛、腹部緊縮、腹部皮膚緊縮的狀況,反而應該增加甘草的用量,因為經書中提到「急者緩之」。如果咳嗽嚴重,可以去掉人參;如果口乾、喉乾,可以加入乾葛。

如果脾胃都虛弱,無法上升浮動,可能是陰火傷害了生髮之氣,使得榮血大量流失,榮氣沈澱在地底,陰火日益熾盛,不斷煎熬血液和氣體,使得血液和氣體不足。此外,心包與心主管血,血液減少,心臟就沒有養分,導致心神混亂、煩躁,這種病症被稱為「冤」。「冤」指的是心神迷惑、煩躁不安。這是因為清氣不上升,濁氣不下降,清濁相混,亂於胸中,使得全身血液和氣體逆流而亂。經書中說:「從下往上」的病症,應該用藥引導它遠離,所以應該加入辛溫、甘溫的藥物來生發陽氣,陽氣生起,陰氣自然增長。

已有甘溫三味之論。或曰:甘溫何能生血,又非血藥也。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宜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熱火,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如煩亂猶不能止,少加黃連以去之,蓋將補腎水,使腎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陽氣也。

如氣浮心亂,則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煩一減,勿再服,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如心下痞,亦少加黃連。氣亂於胸,為清濁相干,故以陳皮理之,能助陽氣之升,而散滯氣。又助諸甘辛為用。故長夏濕土,客邪火旺,可以權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氣大勝,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穀味,加炒曲以消之,復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此三伏中長夏正旺之時藥也。

白話文:

已經有甘溫三味之說。有人認為甘溫藥不能生血,也不是補血的藥。其實,仲景的醫法認為,血虛用人參來補,陽氣旺盛就能生陰血。再加上當歸和血,再適當加入黃柏救腎水,因為甘寒藥能瀉熱火,火減心氣就能平穩安寧。如果煩躁不安還不能停止,可以少加黃連來去除,主要是補腎水,讓腎水旺盛,心火自然下降,扶持地中陽氣。

如果氣浮心亂,就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煩躁減輕後,不要再服用,以免瀉陽氣反而虛陷。如果心下痞悶,也少加黃連。氣亂於胸,是清濁相干,所以用陳皮理氣,能助陽氣上升,散除滯氣,也能幫助其他甘辛藥發揮作用。因此,在長夏濕土,外邪火旺盛時,可以適當加入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濕熱之氣。濕氣過盛,主食難以消化,所以食慾減退,不識穀味,可以加炒曲來消食,再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這是在三伏天長夏正旺的時候使用的藥物。

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甚,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

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𥉂𥉂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秘結,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濕嘔噦。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腹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

自汗尤甚。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腸氣為熱所乘而作。當先助元氣,治庚辛之不足,,黃耆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

脾胃虛弱,容易導致各種疾病。治療時需根據不同的病症而用不同的藥方。

脾胃虛弱,必然上焦之氣不足。夏天天氣炎熱,容易損傷元氣,導致人體倦怠嗜睡,四肢無力,精神不振,雙腿乏力,早晚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到了中午陽氣最旺的時候,又會感到體熱如火,這就是陰陽氣血俱不足的表現。

因此,病人可能出現熱厥,這是由於陰虛造成的;也可能出現寒厥,這是由於氣虛造成的。患者常會覺得口淡無味,眼睛容易疲勞,視物模糊不清,小便頻尿,大便便秘,胃脘部疼痛,兩側肋骨疼痛,或者出現緊縮感,臍周圍像繩子一樣緊繃,嚴重時還會像刀刺一樣疼痛,難以舒展。胸口感覺堵塞,偶爾會出現嘔吐反酸的情況。也可能伴隨痰咳,口中吐出白色泡沫,舌頭僵硬,腰背腹疼痛,頭疼時發時止。食慾不振,或者飯後立即感到飽脹,完全沒有食慾。

患者還會出現自汗的症狀,尤其嚴重。這是因為陰氣覆蓋在皮膚毛髮上,再加上天氣炎熱,加重了病情。這屬於庚大腸辛腸氣受到熱邪侵襲而引起的病症。

治療應當先補益元氣,再針對庚辛之氣不足的病症,可以使用黃耆人參湯來治療。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加一錢),人參,白朮(各五分),陳皮,甘草,當歸,黃柏(以救腎水之源),麥冬(各二分),神麯(炒,三分),五味子(九粒),升麻(六分),蒼朮(五分,無汗一錢)

上俱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稍熱,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三分。如胃脘當心痛,或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三分。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如頭目不清利,上壅上熱,加蔓荊子三分,藁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

白話文:

黃耆一錢,如果容易出汗就加到兩錢,人參、白朮各五分,陳皮、甘草、當歸、黃柏各二分,麥冬二分,神麴炒過三分,五味子九粒,升麻六分,蒼朮五分,如果沒有出汗就加到一錢。以上藥材一起煎服,用兩碗水煎至一碗,稍微熱一下,飯前或空腹服用。忌酒、油膩食物、辛辣食物以及過食生冷食物。如果心口悶脹,加黃連二到三分。如果胃脘心痛,或服用寒涼藥後不適,加草豆蔻仁五分。如果脅肋疼痛或緊縮,加柴胡二到三分。如果頭痛、眼睛有火氣,加黃連二到三分,川芎三分。如果頭腦不清醒,頭部發熱,加蔓荊子三分,藁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

如氣短精神少,或夢寐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粒。如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個,另研,麻子仁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五分。

如不利者非血結、血秘而不通,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症,單血藥不可復加,止常服人參黃耆湯。藥只用羌活五錢,防風五錢,二味㕮咀,以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如胸中氣滯,加青皮、橘紅倍之,去其邪氣。

白話文:

如果覺得呼吸短促,精神萎靡,或是睡覺時感到疲乏無力,可以加五味子九粒。如果大便乾燥難解,隔一兩天沒有排便,導致食慾不振、吃不下東西、血氣不足,而且血中積熱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可以加當歸、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個,另外研磨,麻子仁研磨成泥狀,五分。如果大便通暢,就不要再服用這些藥物了。如果大便仍然不順暢,也不要服用其他藥物,只需少加一點煨過的大黃,五分。

如果大便不順暢不是因為血結或血瘀不通,而是因為熱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患者就會出現風症,單純服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就沒有效果了,只能常服用人參黃耆湯。藥物只用羌活五錢、防風五錢,兩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四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空腹服用。服用之後大便必定會排出,服用一次即可見效。如果胸中氣滯,可以加青皮、橘紅,兩者份量加倍,去除體內的邪氣。

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如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或心下有憂鬱之事,更加木香二分或三分,砂仁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與正藥同煎服。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五分,黃芩二分,減五味子。

夫脾胃虛弱,至六七月間,河漲霖雨,諸物皆潤,人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步不正,腳欹,眼黑欲倒者,此腎水與膀胱俱竭之狀也。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腸不受邪熱,不令汗大泄也。汗泄甚,則亡津液,亡津液,則七神無所依。經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白話文:

這病症本來是元氣不足,所以應該補充元氣,而不是去傷害它。如果氣流通不順暢,或者補藥用得太多,或者心中有煩惱的事情,可以加上二分或三分的木香,二分或三分的砂仁,以及二分的白豆蔻仁,和主藥一起煎煮服用。如果腹部疼痛但不畏寒,可以增加五分的白芍藥和二分的黃芩,同時減少五味子的份量。

當脾胃虛弱,在六七月之間,遇到河水漲滿和長時間的雨季,各種物品都變得潮濕,人們的汗水會沾濕衣服,身體感到沈重和呼吸困難,嚴重時四肢會疲軟,走路姿態不正常,腳部傾斜,眼睛發黑,有要倒下的感覺。這是因為腎水和膀胱都已經乾涸的狀態。此時需要緊急處理,滋養肺氣以補充水分的來源。同時防止庚金大腸受到邪熱的侵襲,避免大量出汗。出汗過多會導致津液流失,津液流失後,七種精神也就沒有依附的基礎。經典中有雲:津液相互配合,神才能自行生成。

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義為庚金受囚也。若亡津液,汗大泄,濕令亢盛,則清肅之氣亡,燥金受囚,風木無可以制,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亢則害,承乃制是也。孫思邈曰: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金大腸,益五臟之元氣。壬膀胱之寒已絕於巳,癸腎水巳絕於午,今更逢濕旺,助熱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絕矣。

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脈,脈者元氣也。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麥門冬之苦寒,補水之源,而清肅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

白話文:

津液是由大腸負責掌管的,三伏天代表庚金受困。若失去津液,大量出汗,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清肅之氣消失,燥金受困,風木無法控制,因此風濕交搏,骨節痠痛,全身疼痛,這就是濕氣過盛的危害,需要用承制來克制。孫思邈說,五月常吃五味子,可以瀉丙火補庚金大腸,增強五臟的元氣。壬膀胱的寒氣在巳月已經消失,癸腎水的寒氣在午月也已消失,如今又遇上濕氣旺盛,助長了熱邪,西方北方寒涼之氣已經消失殆盡。

聖人制定法則,夏季應該補的是天元之真氣,而不是補熱火,所以讓人夏季吃寒涼的食物。因為暑熱傷了元氣,所以要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來生津益氣,脈象代表元氣。人參的甘味,可以補元氣瀉熱火。麥門冬的苦寒,可以補水源,清肅燥金。五味子的酸味,可以瀉火補庚金大腸和肺金。

當此之時,無病之人,亦或有二症,況虛損脾胃,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將理失所,違時伐化,必困乏無力,懶語氣短,氣弱氣促,似喘非喘,骨乏無力,其形如夢寐,矇矇如煙霧中,不知身所有也,必大汗泄。若風犯汗眼,皮膚必搐項筋,皮枯毛焦,身體皆重,肢節時有煩疼,或一身盡疼,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黃澀,此風濕相搏也。

頭痛或頭重,上熱壅盛,口鼻氣短氣促,身心煩亂,有不樂生之意,情思慘淒,此陰勝陽之極也。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厥者,四肢如在火中者為熱厥,四肢寒冷者為寒厥。寒厥則腹中有寒,熱厥則腹中有熱。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潰,痹而不仁,傳為肉痿證,證中皆有肺疾。

白話文:

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疾病的人也可能出現兩種症狀,更不用說那些脾胃虛弱、有舊疾的人了。當遇到這種炎熱的天氣時,他們的生理機能會失去平衡,違反了自然規律,破壞了物質的轉化,必然會感到疲憊無力,說話遲緩,呼吸困難,似乎喘息但又不是真正的喘息,骨骼疲軟無力,形態像夢境中的模樣,模糊不清,就像處於雲霧之中,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感到迷茫,必定會大量出汗。如果風邪侵犯了汗腺,皮膚可能會抽搐,皮膚乾燥,毛髮枯萎,身體沈重,四肢時常感到疼痛,或者全身疼痛,或者口渴或者不口渴,或者小便顏色黃而混濁,這是風濕病的表現。

頭痛或者頭部沈重,上半身熱氣壅塞,口鼻呼吸困難,身心煩亂,有對生活失去喜悅的意願,情緒悲傷,這是陰氣壓倒陽氣的極端表現。病情加重時,會傳至腎和肝,導致痿厥。痿厥是指四肢感覺像是處於火中(熱厥),或者是四肢寒冷(寒厥)。寒厥表示腹部有寒氣,熱厥表示腹部有熱氣,這都是因為脾主四肢的緣故。如果肌肉軟弱潰爛,因阻滯而無知覺,進而發展成肌肉萎縮的症狀,這些症狀中都可能伴有肺部疾病。

用藥之人,當以此調之。氣上衝胸,皆厥證也。痿者,四肢痿軟而無力也,其心煩冤不止。心神撩亂者是也。厥者,氣逆也。甚則大逆,故曰厥逆。其厥痿多相須也,於前已立黃耆、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湯中每加白茯苓二分,澤瀉四分,豬苓、白朮各一分,如小便快利不黃澀者,只加澤瀉二分與二術,上下分消其濕。

如行步不正,腳膝痿弱,兩足欹側,已中痿邪者,加酒洗黃柏、知母三分或五分,令兩足湧出力氣。如汗大泄者,津脫也,急止之,加五味子五粒,炒黃柏五分,炒知母三分,不令妨其食,當以意斟酌。若妨食則止,候食進再服。取三里、氣街,以三稜針出血。若汗不止不減者,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

白話文:

使用藥物的人,應該根據這些方法來調整。氣往上沖到胸部,這都是厥病的表現。所謂「痿」,是指四肢疲軟無力,並且心中煩躁,無法停止。這是心神錯亂的表現。厥病,指的是氣逆。如果病情嚴重,甚至會逆氣,所以稱為厥逆。厥病和痿病往往相輔相成,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制定了黃耆、人參、五味子、麥門冬等藥方,並在湯中加入白茯苓二分、澤瀉四分、豬苓、白朮各一分,如果尿液流暢且沒有黃澀的情況,只需增加澤瀉二分與二術,從而分開消解濕氣。

對於走路不穩,腳膝疲軟,兩腳傾斜,這是中了痿病邪氣的表現。可以加上酒洗後的黃柏、知母三分或五分,使兩腳產生力量。如果大量出汗,這表示津液流失,必須立即制止,可以加入五味子五粒,炒黃柏五分,炒知母三分,不要影響飲食,應以自己的意願來斟酌。如果影響飲食,就停止服用,等到飲食恢復再繼續服用。在三里、氣街處,使用三稜針放血。如果出汗不斷減少,可以在三里穴下方三寸上廉穴放血。

禁酒、濕面。

夫痿者,濕熱乘於腎肝也,當急去之。不然則下焦元氣竭盡而成軟癱。必腰下不能動,心煩冤而不止也。若身重或氣不短,小便如常,及濕熱之令退時,或所增之病氣退者,不用五味子、澤瀉、豬苓、茯苓、黃柏、知母、蒼朮、白朮之藥,只依本病中證候加減,常服藥亦須用酒黃柏二分或三分。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用寒涼以救之。

燥多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矣。步行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主之:

白話文:

禁酒,飲食要清淡。痿病是由於濕熱侵犯腎肝所致,必須及時去除。否則下焦元氣耗盡,就會導致軟癱,腰部以下無法活動,心煩意亂,而且持續不休。如果身體沉重或氣喘不過來,小便正常,以及濕熱消退,或病情有所好轉,則不用五味子、澤瀉、豬苓、茯苓、黃柏、知母、蒼朮、白朮等藥物,只依據現有的症狀加減用藥。長期服藥,也要加入酒黃柏二分或三分。六七月間,濕氣盛行,子氣能使母氣充實而熱氣旺盛,濕熱相結合就會損傷大腸,因此要使用寒涼藥物來治療。

乾燥的環境容易受到濕熱邪氣的侵襲,阻礙了寒水的生化,生化之源枯竭就會導致腎虛,痿厥病症加重,腰部以下痿軟癱瘓,無法活動。行走不穩,兩腳歪斜,可用清燥湯治療。

黃耆(一錢半),黃連,蒼朮,白朮(各一錢),陳皮,澤瀉(各五分),五味子(九粒),人參,白茯苓,升麻(各三分),當歸(一錢二分),柴,胡麥冬,生地,神麯(炒),豬苓,黃柏(酒製),甘草(炙。各二分)

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稍熱空心服。

丹溪治宋某勞傷發熱,當作注夏治之。

黃柏(炒),升麻(各三分),黃耆,人參,木通,白芍(各五分),白朮(一錢半),陳皮,甘草(炙。各二分)

婦人患注夏,手足痠軟而熱。

白朮,黃柏(炒),白芍,陳皮,當歸(各一錢),蒼朮,甘草(生。各五分)

白話文:

黃耆一錢半,黃連、蒼朮、白朮各一錢,陳皮、澤瀉各五分,五味子九粒,人參、白茯苓、升麻各三分,當歸一錢二分,柴胡、麥冬、生地、神麴(炒)、豬苓、黃柏(酒製)、甘草(炙)各二分。每次服用半兩,水兩盞,煎至一盞,微溫空腹服用。

丹溪先生治療宋某因勞傷而發熱,以治療暑濕的方法進行治療。

黃柏(炒)、升麻各三分,黃耆、人參、木通、白芍各五分,白朮一錢半,陳皮、甘草(炙)各二分。

婦女患暑濕,手腳酸軟發熱。

白朮、黃柏(炒)、白芍、陳皮、當歸各一錢,蒼朮、甘草(生)各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