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1)

1. 明暑篇

「五運六化篇」曰:相火之化,暑,主於夏。夏之為言大也,與午同意。炎暑乃行,有中、有冒、有傷,有暑風,乃三之氣也。

《內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先夏至日發者為病溫,後夏至日發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難經》曰:傷暑得之為正邪,火自病也。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為陰症,中熱者為陽症。

東垣曰: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火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多以大順散熱藥主之是也。若行人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

白話文:

五運六化篇:暑病的描述

五運六化篇 中記載:相火化為暑,主宰夏季。夏字意指「大」,與午字同義。炎熱的暑氣盛行時,會出現中暑、冒暑、傷暑、暑風等病症,這些都是暑氣的表現。

《內經》 中說:因暑氣而汗出,感到煩躁時則氣喘口渴,靜下來時卻話多。身體如同燒紅的炭火,汗水不斷流出,卻無法散熱。夏至日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日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暑病要讓汗水和暑氣一起排出,不可阻止。

脈象虛弱,身體發熱,這是因傷暑而導致的。

《難經》 中記載:傷暑是由於正邪交戰,火氣自內而發。患者會感到惡臭,身體發熱煩躁,心痛,脈象浮大而散。

潔古 認為:靜止狀態下得病稱為中暑,活動狀態下得病稱為中熱。中暑屬於陰性症狀,中熱屬於陽性症狀。

東垣 則說:在暑熱的季節,即使原本沒有病的人,也可能因為躲避暑熱,在涼爽的深堂大廈中得病,稱為中暑。患者會頭痛、怕冷、身體僵硬、四肢疼痛且煩躁,皮膚發熱,卻不出汗。這是因為房室的陰寒之氣阻遏了體內陽氣,使其無法流通。多用大順散等溫熱藥物來治療。而農夫或行人在烈日下勞作而得病,則稱為中熱。患者必然頭痛劇烈,發燒、燥熱、怕熱,觸摸皮膚則發燙,口渴難耐,汗出過多,體力虛弱。

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涼劑主之。

劉宗厚曰:按此論中暑,即仲景所謂中暍是也。只作暑熱分之,可見有陰陽二症受病不同。夏月受病,有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以大順散主之者,為中暑。蓋當暑月名之,猶冬月發熱為傷寒也。但中熱治例,雖云用蒼朮白虎湯,而又處清暑益氣之法。況大順散一方,是仲景太陽例藥,然東垣施用,諒不如此,必有若益氣湯證例,發揮曄曄者,惜乎無傳,故使後人不能無疑也。詳後所論。

白話文:

這屬於天熱外傷肺氣,用蒼朮白虎湯涼劑來治療。

劉宗厚說:根據這段論述,中暑就是仲景所說的“中暍”。這裡只是將暑熱分為兩種情況,可以看出陰陽兩種症狀受到疾病影響的不同。夏月生病,有陰寒所阻礙,導致周身陽氣無法舒展,用大順散來治療的,是中暑。因為是夏季生病,所以稱為中暑,就如同冬月發熱稱為傷寒一樣。但中熱的治療方法,雖然說是用蒼朮白虎湯,但還要加入清暑益氣的藥物。況且大順散這一味藥,是仲景太陽篇的藥物,然而東垣使用它,想必不是這樣,一定有像益氣湯那樣的證例,才能發揮其作用。可惜沒有留下詳細記錄,所以後人難免會產生疑問。詳見後面的論述。

矧中暑證,亦有於勞役動而得者,中熱證,亦有於避暑靜而得之者。大抵因人元氣虛實不同,故所受亦異,為治豈得而無變法哉。

陳無擇曰:暑熱喜歸心,心中之,使人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躄,入腎則消渴。凡中暍者死。治之切不得用冷,惟宜溫養,得冷則死。道途中無湯,即以熱土熨臍中,仍以熱溺沃之,概可見矣。凡覺中暑,急嚼生薑一大塊,水送下,如已迷悶,嚼大蒜一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研灌之,立醒。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甚好。若自汗甚者,不可利小便,宜白虎湯清解之。次分表裡治之。如在表,頭疼惡寒,雙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香薷飲之類解之。如在半表半裡,泄瀉煩渴,飲水吐逆者,五苓散治之。熱甚煩渴者,益元散清之。若表解裡熱甚,宜半夏解毒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丸等。

白話文:

中暑的病症,有些是因為勞動過度而導致,中熱的病症,也有因為躲避暑氣而靜止不動而引起的。總體而言,由於個人的元氣虛實不同,所以所受的暑氣影響也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能一成不變。

陳無擇說:暑熱喜歡侵犯心臟,使人心中燥熱,感到噎悶,昏迷不醒。暑氣入肝則會導致頭昏眼花、肢體麻痺,入脾則會昏睡不醒,入肺則會呼吸困難、四肢無力,入腎則會口渴多飲。凡是中暑而亡的人,都是因為暑氣入侵所致。治療中暑切忌用冷,只能用溫和的方法來滋養身體,如果使用冷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在旅途中沒有湯水,可以用熱土熨燙肚臍,用熱水澆淋,也可以起到緩解的作用。如果感覺中暑了,可以立即嚼一大塊生薑,用水送服,如果已經昏迷不醒,可以嚼一瓣大蒜,用水送服,如果無法咀嚼,可以用水研磨後灌服,可以迅速醒過來。

治療暑氣的方法,以清心利尿為最佳。如果出汗很多,不能利尿,應該用白虎湯來清熱解毒。其次,要根據暑氣表裡症狀來進行治療。如果暑氣在表,頭疼怕冷,可以使用雙解散加香薷,以及二香散、香薷飲等藥物來解表。如果暑氣在半表半裡,腹瀉口渴,喝水就吐,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暑氣熱盛口渴,可以使用益元散來清熱。如果表解之後裡熱嚴重,可以使用半夏解毒湯,配合神芎丸、酒蒸黃連丸等藥物來治療。

或人平素弱,及老人冒暑,脈微,下利,渴而喜溫,及厥冷不省人事,宜竹葉石膏湯加熟附半個,冷飲,次以來復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暑症不可服諸熱燥劑。致斑毒發黃,小水不通,悶亂而死矣。

盛夏發熱,有傷寒冒暑二證,若熱有進退則為冒暑,一向熱不止則為傷寒。

林氏曰:中暑之證,面垢悶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瀉,或喘或滿,其脈浮虛,名曰暑風。慎不可用冷水及純大寒之劑。即以蘇合香丸,薑湯調灌,或研蒜水灌之,醒後用清暑之藥調理。又有因暑氣入於心包絡,而鼓激痰塞心竅,卒倒不語者,急宜吐出痰涎,隨用導痰湯合黃連香薷飲,加竹瀝、薑汁。

白話文:

對於身體素來虛弱或者年老體弱,在炎熱天氣下出現脈象微弱、腹瀉、口渴但喜歡溫熱飲食,以及出現四肢冰冷、神智不清的情況,應當使用竹葉石膏湯加入一半熟附子,並冷飲。接著可以使用來復丹和五苓散進行治療。

在夏天出現發熱的情況,通常可分為「傷寒」和「冒暑」兩種情況。「傷寒」是一直持續發熱不退的狀態,而「冒暑」則是發熱的症狀有所變化。

林氏認為,中暑的表現包括臉部油膩、昏倒、昏迷、冷汗自行流出、四肢微冷、嘔吐或腹瀉、呼吸困難或腹部脹滿,脈搏浮虛,這被稱為「暑風」。應該謹慎避免使用冷水或是完全寒涼的藥物。此時可以用蘇合香丸,加入薑湯調和灌入,或者研磨大蒜水灌服,等清醒後再使用清涼消暑的藥物進行調理。

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暑氣進入心包絡,導致痰液堵塞心竅,突然倒地不語的情況。這種情況應當迅速排出痰液,隨後使用導痰湯配合黃連香薷飲,加入竹瀝和薑汁進行治療。

丹溪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或腹痛水瀉者,脾與大腸受之。噁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分肉也。

當以解毒白虎湯加柴胡,氣虛者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救。火乘金,此為中暑。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暑是指夏季炎熱的天氣。盛熱的氣候影響人體,會造成冒暑、傷暑、中暑三種情況,其中又分輕重和虛實。

若出現腹痛、水瀉,則是脾臟和大腸受暑;若出現噁心,則可能是胃部有痰飲。這兩種情況屬於冒暑,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治療。黃連可以退暑熱,香薷可以消暑濕。

若出現發熱、頭痛、躁動不安,或身體像被針扎一樣,這是熱傷在肌肉筋骨,應以解毒白虎湯加柴胡治療,氣虛者還需加人參。

若出現咳嗽、發寒發熱、盜汗不止,脈搏數快,說明熱在肺經,可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等藥物治療。急病需及時治療,拖延則難以救治。

火氣旺盛會克制金氣,這就是中暑。

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一,隨病處方為妙。

〔按〕傷暑與傷寒,身皆發熱,不可不辨明施治。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經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為異也。故從小柴胡湯,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或清暑益氣湯。

人參白虎湯,治暑熱發渴脈虛。

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一錢),梗米(一合),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疾病一定要清楚辨別,不要混淆亂用藥物。春秋季節也可能出現類似症狀,切忌一成不變,應根據病症靈活用藥。傷暑和傷寒都可能發熱,不可不加以區分。傷寒是寒氣傷及身體,傷暑是熱氣傷及氣機,傷寒病人怕冷,脈象浮而緊。經書說:「脈象旺盛而身體寒冷,是傷寒所致;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是傷暑所致。」傷暑病人不畏寒,脈象虛弱,這是兩者的區別。因此,治療傷暑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口渴,再加知母、石膏,或者用人參白虎湯,或清暑益氣湯。

人參白虎湯用於治療暑熱導致口渴、脈象虛弱的症狀。

藥方: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一錢)、梗米(一合),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

石膏(一兩),半夏(二錢半),甘草,人參(各二錢),麥門冬(五錢),竹葉(十片)

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服。

十味香薷飲,治伏暑,身倦,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茯苓,黃耆,木瓜,厚朴,白扁豆,甘草(各五錢)

白話文:

石膏一兩,半夏二錢半,甘草、人參各二錢,麥門冬五錢,竹葉十片。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服。

十味香薷飲則用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茯苓、黃耆、木瓜、厚朴、白扁豆、甘草各五錢,用來治療伏暑引起的身倦、神昏、頭重、吐利等症狀。

每服一兩,水煎服。

一方無參、耆、陳皮,加紫蘇、藿香、檀香各等分,名消暑十全飲。除暑渴霍亂吐瀉。

益元散,治熱而煩悶,小便赤澀。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或三錢,冷水調下,燈心湯亦可。熱盛加辰砂。欲發汗,用蔥白湯調。

五苓散

白朮,茯苓,豬苓(各一兩半),澤瀉(二兩半),桂(一兩)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一種方子不加人參、黃耆、陳皮,而加紫蘇、藿香、檀香各等份,稱為消暑十全飲,用於治療暑熱、口渴、霍亂、嘔吐、腹瀉。

益元散用於治療因熱而引起的煩悶、小便赤澀。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或三錢,用冷水調服,也可以用燈心湯調服。若熱盛,可加辰砂;若想要發汗,則用蔥白湯調服。

五苓散由白朮、茯苓、豬苓各一兩半,澤瀉二兩半,桂皮一兩組成。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熱湯調下。

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縮脾飲,除暑渴,止吐瀉。

砂仁,草果,烏梅肉,甘草(炙。各四兩),扁豆,乾葛(各二兩)

每服六錢,水煎冷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氣逆,霍亂嘔吐。

甘草,乾薑,杏仁(去皮尖),桂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黃,次入姜,卻下杏仁,以不作聲為度。篩去砂,入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上為末」:指的是藥材研磨成粉末。 「每服二三錢,熱湯調下」:每次服用藥粉2-3錢,可用熱水調和後服用。

「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在藥方中加入辰砂,稱為「辰砂五苓散」。

「縮脾飲」:這個藥方專門用於消暑、解渴、止吐瀉。

「砂仁、草果、烏梅肉、甘草(炙。各四兩),扁豆、乾葛(各二兩)」:這部分列出各種藥材及其用量,包括砂仁、草果、烏梅肉、炙甘草、扁豆、乾葛等。

「每服六錢,水煎冷服」:每次服用6錢,用熱水煎煮後待涼後服用。

「大順散」:這個藥方用於治療中暑、熱毒,飲水過量導致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氣逆、霍亂嘔吐的情況。

「甘草、乾薑、杏仁(去皮尖)、桂」:列出這個藥方的材料,包括甘草、乾薑、去皮尖的杏仁、桂等。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黃,次入姜,卻下杏仁,以不作聲為度。篩去砂,入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溫服」:在製備大順散時,首先將甘草與白砂一起炒至黃色,接著加入薑,再加入杏仁,直到不再有聲音為止。然後篩掉砂,加入桂,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2-3錢,用熱水煎煮後溫服。

如煩躁,井花水調服,以沸湯點服亦得。

來復丹,治伏暑泄瀉,身熱脈弱。

硝石(一兩,同硫黃火上微炒,用柳條攪,結砂子,不可火大),太陰玄精石(一兩,研),硫黃(一兩),青皮,五靈脂(去砂土),陳皮(各二兩)

上為末,好醋糊為丸,綠豆大,空心米飲下二三十丸。

大黃龍丸,中暑昏暈,身熱惡寒,頭痛,或往來寒熱,煩渴吐瀉。

舶上硫黃,硝石(各一兩),雄黃,滑石,白礬(各五錢),寒食麵(四兩)

白話文:

如果感到煩躁,可以用井花水調服藥物,也可以用沸水沖服。

來復丹用於治療伏暑引起的腹瀉、發熱、脈搏微弱。

硝石、太陰玄精石、硫黃、青皮、五靈脂(去除砂土)、陳皮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空腹服用米湯送服,每次二三十丸。

大黃龍丸用於治療中暑引起的昏迷、發熱畏寒、頭痛、或反覆發熱、口渴、嘔吐、腹瀉。

舶上硫黃、硝石、雄黃、滑石、白礬、寒食麵混合在一起。

上為末,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漸加至四十丸。

劉宗厚曰:此藥通利三焦,分理陰陽,溫胃開結,治揮霍變亂,神志昏憒,元氣下降者甚捷。然病因實火濕熱者勿用。

子和,桂苓甘露飲

桂,人參,藿香(各半兩),茯苓,白朮,甘草,葛根,澤瀉,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木香(一錢)

為末,白湯調三錢。

宣明桂苓甘露飲

茯苓,澤瀉(各一兩),石膏,寒水石(各二兩),滑石(四兩),白朮,桂,豬苓(各半兩)

白話文:

滴水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逐漸增加到四十丸。劉宗厚說:此藥能暢通三焦,調節陰陽,溫暖胃部,打開結滯,治療揮霍變亂、神志昏憒、元氣下降的症狀效果很快。但如果是因實火濕熱引起的病症,就不要使用。

桂苓甘露飲的藥方如下:人參、桂枝、藿香各半兩,茯苓、白朮、甘草、葛根、澤瀉、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木香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湯調和三錢服用。

宣明桂苓甘露飲的藥方如下:茯苓、澤瀉各一兩,石膏、寒水石各二兩,滑石四兩,白朮、桂枝、豬苓各半兩。

為末,溫湯調下二三錢。

生脈散

人參,五味子,麥門冬(各二錢)

水煎服。一方加黃耆、甘草。

卻暑散,治冒暑伏熱,頭目眩暈,嘔吐,瀉痢,煩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甘草(生。各四兩),寒食麵,生薑(各一斤)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

冷香飲子,治傷暑暍,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草果仁(三兩),附子,陳皮(各一兩),甘草(五錢)

白話文:

  1. 生脈散: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用溫熱的開水調和後,每次服用2-3錢。

成分:

  • 人參(2錢)
  • 五味子(2錢)
  • 麥門冬(2錢)

服用方法:將這些藥物用水煎煮後服用。另一種配方則會加上黃耆和甘草。

  1. 卻暑散:用於治療因熱氣侵襲而引起的頭暈、嘔吐、腹瀉和口渴等症狀,以及背寒、臉部出油的情況。

成分:

  • 赤茯苓(4兩)
  • 甘草(生長狀態,4兩)
  • 生麥麵(1斤)
  • 生薑(1斤)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2錢,用白開水吞服。

  1. 冷香飲子:用於治療因暑熱、霍亂、腹部疼痛、心煩意躁,以及脈搏沈弱或消失的病症。

成分:

  • 草果仁(3兩)
  • 附子(1兩)
  • 陳皮(1兩)
  • 甘草(5錢)

以上就是這些中醫古方的現代版本解釋。請注意,這些藥方應該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並非所有人適用,且可能有副作用或相互作用。

每服一兩,水煎,入姜,冷服。

黃連解毒湯(方在火門)

二氣丹,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並治。

硝石,硫黃(各等分)

上為末,銀器內文武火炒令鵝黃色,再輾細,用糯米煮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下。

香薷丸,大人小兒傷暑伏熱,燥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治。

白話文:

每劑藥物為一兩,用水煎煮後加入薑,待冷卻後再服用。

  • 黃連解毒湯(方在火門):這種藥方對於清熱解毒有很好的效果。

  • 二氣丹:用於治療因受暑傷寒,導致的氣血交錯、中脘痞悶、頭痛、惡心等症狀。

  • 硝石、硫磺(各等分):這兩種材料均需等量使用。

  •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在銀器內用文武火慢慢炒至呈鵝黃色,再重新研磨細碎。接著,用糯米煮成糊狀,並將此糊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般,每次服用四十顆,用水新汲下。

  • 香薷丸:適用於大人及小孩因受暑伏熱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包括口渴、頭腦混亂、頭暈眼花、胸腔煩躁、噁心欲吐、口苦舌乾、身體疲倦、無胃口,或者出現霍亂、腹瀉、肌肉抽搐等情況。

香薷(去根,一兩),木瓜,紫蘇葉,藿香(洗),茯神(去心。各半兩),甘草(炙),檀香,丁香(各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和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

春澤湯,伏暑發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兼治傷寒陰陽不分,疑似之間,最宜服此。

澤瀉(三錢),豬苓,茯苓,白朮(各一錢),桂心,柴胡(各一錢),人參,麥門冬(各一錢半)

白話文:

香薷去掉根部,一兩,木瓜、紫蘇葉、藿香(洗淨)、茯神去掉心,各半兩,甘草炙過,檀香、丁香,各二錢半。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製成丸藥,大小如雞頭果核,每次服用一至二丸,細嚼後用溫水送服,或用新汲取的清水化服。此方名為春澤湯,適用於伏暑發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以及傷寒陰陽不分,疑似之間的病症。其他藥材包括澤瀉三錢,豬苓、茯苓、白朮各一錢,桂心、柴胡各一錢,人參、麥門冬各一錢半。

渴甚去桂,加五味子、黃連各二錢。

香樸飲子,大人小兒伏暑,吐瀉,虛煩,悶亂。

人參,烏梅肉,茯苓,甘草(炙),紫蘇,澤瀉,香薷,半夏曲,白扁豆,木瓜,厚朴(薑製。各一錢)

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清暑六和湯,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

砂仁,半夏(泡),杏仁(去皮尖),人參,藿香,扁豆,赤茯苓,厚朴(薑製),木瓜(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如果感到非常口渴,就不要用桂枝,可以加入五味子、黃連各兩錢。

香樸飲子適合大人小孩在伏天裡因暑氣引起的嘔吐、腹瀉、虛弱煩躁、昏亂等症狀。

藥方包括:人參、烏梅肉、茯苓、甘草(炙)、紫蘇、澤瀉、香薷、半夏曲、白扁豆、木瓜、厚朴(薑製,各一錢)。

另外,還要加入薑三片、棗一枚,用水煎服。

清暑六和湯適合心脾不調、氣機升降失調,以及因暑熱引起的霍亂、抽筋、嘔吐、腹瀉、寒熱交替、痰喘咳嗽、胃脘痞滿、頭昏目眩、肢體浮腫、嗜睡乏力、小便赤澀等症狀。同時也適用於傷寒陰陽失調、中暑、伏熱煩悶、痢疾、飲酒後煩渴、畏食等症狀。

藥方包括:砂仁、半夏(泡)、杏仁(去皮尖)、人參、藿香、扁豆、赤茯苓、厚朴(薑製)、木瓜(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姜五片,棗一枚,水煎服。

消暑十全散,伏暑,胃氣不和,心腹滿痛。

香薷,扁豆,厚朴(薑製),甘草(炙),紫蘇,白朮,茯苓,藿香,木爪,檀香(各一錢)

姜三片,水煎服。

黃龍丸,《和劑》方,治伏暑發熱,嘔吐噁心。

黃連(淨,三十二兩),好酒(五升)

煮乾,研為細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枇杷葉散,治暑毒攻心,衄血嘔血,或吐瀉作渴。

香薷(二錢),厚朴(姜炒,一錢半),甘草(炙,一錢半),麥門冬,木瓜,茅根(各一錢),枇杷葉,陳皮,丁香(各半錢)

每服三五錢,姜水煎服。

白話文:

【姜五片,棗一枚,水煎服。】 這是用來解暑的方子。只需要五片生薑和一枚棗,加水煮後飲用。

【消暑十全散,伏暑,胃氣不和,心腹滿痛。香薷,扁豆,厚朴(薑製),甘草(炙),紫蘇,白朮,茯苓,藿香,木爪,檀香(各一錢)。姜三片,水煎服。】 這是「消暑十全散」,適用於伏暑期間,胃部功能失調,引起心腹脹痛的情況。方子包含:香薷、扁豆、厚朴(薑製)、甘草(炙)、紫蘇、白朮、茯苓、藿香、木爪、檀香等各一錢。加上三片生薑,加水煮後飲用。

【黃龍丸,《和劑》方,治伏暑發熱,嘔吐噁心。黃連(淨,三十二兩),好酒(五升)。煮乾,研為細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這是「黃龍丸」,出自《和劑》方,用於治療伏暑引起的發熱和嘔吐。主要材料有淨黃連三十二兩和五升的好酒。煮乾後研磨成細末,再用麵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湯送服。

【枇杷葉散,治暑毒攻心,衄血嘔血,或吐瀉作渴。香薷(二錢),厚朴(姜炒,一錢半),甘草(炙,一錢半),麥門冬,木瓜,茅根(各一錢),枇杷葉,陳皮,丁香(各半錢)。每服三五錢,姜水煎服。】 這是「枇杷葉散」,用於治療因暑毒而引發的心臟問題,如出血、嘔吐,或者吐瀉後口渴。方子包含:香薷二錢、厚朴(姜炒)一錢半、甘草(炙)一錢半、麥門冬、木瓜、茅根各一錢、枇杷葉、陳皮、丁香各半錢。每次服用三至五錢,加水和生薑一起煮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