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一卷 (8)
第一卷 (8)
1. 附方
人之一身經絡貫串謂之脈。脈者血之隧道也。血隨氣行,周流不停。筋者周布四肢百節,聯絡而束縛之,此屬肝木。得血以養之,則柔和而不拘急。脈皆起於手足指端,故十二經皆以手足而名,筋則無處無之。皮毛者屬肺主外,而易於感冒。人身之血,內行於脈絡,而外克於皮毛,滲透肌肉,滋養筋骨,故百體平和,運動無礙。
若氣滯則血滯,氣逆則血逆,得熱則瘀濁,得寒則凝泣,衰耗則順行不周,滲透不遍,而外邪易侵矣。津液者,血之餘,行乎脈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氣滯,則凝聚而為痰。痰乃津液之變,遍身上下,無處不到,津液生於脾胃水穀所成,濁則為痰,故痰生於脾土也。是以古人論中風偏枯麻木等證,以血虛、瘀血、痰飲為言,是論其致病之源。
至其得病,則必有所感觸,或因風,或因寒,或因濕,或因酒,或因七情,或勞役、房勞、汗出,因感風寒濕氣,遂成此病。此血病、痰病為本,而外邪為標。其邪中於皮毛肌肉,則不知痛癢,麻木不仁,如有物一重貼於其上,或如蟲遊行,或洒洒寒慄,遇熱則或癢,遇陰雨則沉重痠痛。其邪入於血脈經絡,則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難以屈伸舉動,或走注疼痛。
此上諸症,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凡脈所經所絡,筋所會所結,血氣津液所行之處,皆邪氣鬱滯,正氣不得流通而致。然治者當以養血除風,順氣化痰為主,不必強度某病屬某經某臟而雜治之也。
風病遺尿屬氣虛,參耆補之。小便不利者,勿用利藥,既得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候熱退汗止,小便自行。兼此症,乃陽明,大忌利小便,須當識此。
婦人產後中風,口噤,手足瘛瘲,如角弓狀,或血暈,四肢強直。俱用荊芥略炒為末,黑豆淋酒調下三錢極妙。或加當歸,入酒少許,水煎灌下即省。
秦艽升麻湯
秦艽,升麻,乾葛,芍藥,人參,甘草,白芷,防風,桂枝
連須蔥白,水煎。
川芎石膏湯(此乃防風通聖散加減法也。)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連翹,石膏,黃芩,桔梗,薄荷,人參,荊芥,大黃,甘菊,滑石,甘草,山梔,砂仁,寒水石,生薑,水煎服。
八味順氣散
白朮,青皮,白芷,烏藥,人參,陳皮,甘草,白茯苓
烏藥順氣散
麻黃,陳皮,烏藥,乾薑,甘草,殭蠶,川芎,枳殼,白芷,桔梗,生薑,大棗,水煎服。
六合湯
熟地,當歸,川芎,芍藥,秦艽(一作防風),羌活,水煎服。
三生飲
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臍,生),附子(去皮臍,生。各半兩),木香(二錢半),生薑(十片)
白話文:
人體的脈絡與筋骨
人體的經絡就像縱橫交錯的管道,稱為脈。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血液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周而復始,永不停歇。筋遍布四肢百骸,相互連接並約束肢體,這屬於肝的範疇。筋得到血液的滋養,就會柔和而不僵硬。脈都起始於手足的指端,因此十二經脈都以手足命名;而筋則無處不在。皮膚毛髮屬於肺,主司體表,容易感受外邪。人體的血液,在內運行於脈絡,在外則布散於皮膚毛髮,滲透肌肉,滋養筋骨,這樣身體才能平和,活動自如。
氣血失調與痰飲
如果氣滯,則血也會停滯;氣逆,則血也會逆行。身體受熱,血液就會變得瘀濁;受寒,血液則會凝滯。如果身體衰弱,血液運行就會不順暢,無法周遍全身,導致外邪容易入侵。津液是血液的餘液,運行在脈絡之外,流通全身,如同天上的甘露。如果血液污濁、氣滯,津液就會凝聚成痰。痰是津液變化而來,遍布全身,無處不到。津液由脾胃消化水穀產生,如果脾胃功能失調,津液就會變成痰,所以說痰生於脾土。古人論述中風、偏癱、麻木等病症時,認為是血虛、瘀血、痰飲所導致,這說明了這些是疾病的根源。
疾病的發生與症狀
疾病的發生,必然有所感觸,可能是風邪、寒邪、濕邪、飲酒、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勞累、房事過度、出汗過多等原因,感受風寒濕邪後,就形成了疾病。這些疾病以血病、痰病為根本,而外邪只是表現。邪氣侵入皮膚肌肉,患者會感覺不到疼痛或瘙癢,而是麻木不仁,就像有東西貼在皮膚上,或者像蟲子在爬,或者有時會感到寒戰,遇熱可能會癢,陰雨天則會感到沉重痠痛。如果邪氣侵入血脈經絡,就會導致手足、指掌、肩背、腰膝等部位僵硬,難以屈伸活動,或者出現遊走性疼痛。
治療原則
以上這些症狀,都是從皮膚毛髮到筋骨的疾病。凡是脈絡所經過,筋所會聚的地方,以及血液、氣、津液所運行的地方,都是因為邪氣鬱滯,正氣無法流通所導致。治療時,應以養血、祛風、順氣、化痰為主,不必過分強調某病屬於某經某臟而進行雜亂的治療。
特殊情況
因風邪導致的遺尿,屬於氣虛,可以用人參和黃耆來補氣。小便不利時,不要使用利尿的藥物。如果已經有自汗,津液會向外流失,小便自然會減少。如果再用利尿藥,會使身體枯竭,無法制約體內的火氣,導致煩躁發熱更加嚴重。應當等待熱退汗止,小便自然會恢復正常。如果同時出現這些症狀,屬於陽明經的問題,切記不可利小便,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
婦人生產後中風,出現牙關緊閉、手足抽搐、身體僵硬如弓狀,或者血暈、四肢強直等症狀,可以用荊芥略炒後磨成粉,用黑豆淋酒調服三錢,效果極佳。也可以加入當歸,少許酒,用水煎服。
藥方
-
秦艽升麻湯: 秦艽、升麻、葛根、芍藥、人參、甘草、白芷、防風、桂枝,加連鬚蔥白,用水煎服。
-
川芎石膏湯: (此方是防風通聖散的加減用法)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連翹、石膏、黃芩、桔梗、薄荷、人參、荊芥、大黃、甘菊、滑石、甘草、山梔、砂仁、寒水石、生薑,用水煎服。
-
八味順氣散: 白朮、青皮、白芷、烏藥、人參、陳皮、甘草、白茯苓。
-
烏藥順氣散: 麻黃、陳皮、烏藥、乾薑、甘草、殭蠶、川芎、枳殼、白芷、桔梗、生薑、大棗,用水煎服。
-
六合湯: 熟地、當歸、川芎、芍藥、秦艽(或用防風代替)、羌活,用水煎服。
-
三生飲: 南星(生的,一兩)、川烏(去皮臍,生的,半兩)、附子(去皮臍,生的,半兩)、木香(二錢半)、生薑(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