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一卷 (7)
第一卷 (7)
1. 附方
如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忪悸恍惚,言語蹇澀,舌強口乾,此中小腸兼中心也,用麻黃散之類。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澀,身重嗜臥,肌肉不仁,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風散之類。如右寸脈浮澀而短,面白,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湯之類。
如兩尺脈浮滑,面目黑黧,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鳴,骨節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用獨活散之類。此皆言真中風也,而有氣血之分焉:氣虛而中者,由元氣虛而賊風襲之,則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竹瀝;血虛而中者,由陰血虛而賊風襲之,則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湯加鉤藤、竹瀝、薑汁;氣血俱虛而中者,則左右手足皆不仁也,用八珍湯加鉤藤、竹瀝、薑汁。
其與中風相類者,則有中寒、中暑、中濕、中火、中氣、食厥、勞傷、房勞等證:中於寒者,謂冬月卒中寒氣,昏昧,口噤,肢攣,惡寒,脈浮緊,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中於暑者,謂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瀉,喘滿,用十味香薷飲之類;中於濕者,丹溪所謂東南之人,多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用清燥湯之類,加竹瀝、薑汁;中於火者,河間所謂非肝木之風內中,六淫之邪外侵,良由五志過極,火盛水衰,熱氣拂鬱,昏冒而卒僕也,用六味丸、四君子、獨參湯之類,內有恚怒傷肝,火動火上者,用柴胡湯之類;中於氣者,由七情過極,氣厥昏昧,或牙關緊急,用蘇合香丸之類,誤作風治者死;食厥者過於飲食,胃氣自傷,不能運化,故昏昧也,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勞傷者,過於勞役,元氣虛耗,不任風寒,故昏冒也,用補中益氣湯;房勞者,因腎虛精耗,氣不歸原,故昏冒也,用六味丸。此皆類中風者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風之傷人,雖云臟腑俱受,而肺肝兩經居多。蓋風邪之入,先於皮毛之虛,皮毛受邪,則內客於肺,肺主氣,肺邪既盛,則氣必上逆,所以有痰涎壅塞,昏暈倒僕之狀。肝主筋,屬木與風,其氣相感,以類相從。故風邪乘虛,肝經受之則筋緩不榮,或筋縮不舒。
所以有手足拘攣,或四肢癱瘓之狀,治風之法,初得病,即當順氣,及日久,即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理。蓋風病未免有痰,治痰先治氣,氣順則痰清。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順氣和血,斯得病情。若先不順氣,便用烏附,又不養血,徒用麻防,未見有愈者也。
《內經》治口眼喎斜,多屬足陽明筋病。蓋足陽明筋結頰上,得寒則急,得熱則弛。左寒右熱,則左頰筋急,牽引右之弛者,而喎向左也。右寒左熱,則右頰筋急,牽引左之弛者,而喎向右也。故其治法,以火灸,且為之膏油熨其急者,以白酒調和桂末塗其弛者。後人用酒煮桂取汁,以故布浸榻病上,左喎斜榻右,右喎斜榻左,即《內經》用酒桂塗法也。
白話文:
附方
如果左手寸脈浮且洪大,臉色潮紅,多汗,怕風,精神錯亂,心悸不安,意識模糊,說話困難,舌頭僵硬口乾,這是小腸和心臟同時出現問題,應該用麻黃散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如果右手關脈浮且緩慢或浮且大,臉色和嘴唇發黃,多汗怕風,口角歪斜,說話困難,身體沉重想睡覺,肌肉麻木不仁,肚子脹氣不想吃東西,這是胃和脾同時出現問題,應該用防風散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如果右手寸脈浮澀且短,臉色蒼白,流清鼻涕,經常喘氣,胸悶,呼吸短促,自汗,聲音嘶啞,四肢無力,這是大腸和肺同時出現問題,應該用五味子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如果兩手的尺脈浮且滑,臉色發黑,腰背疼痛牽引到小腹,不能彎腰或後仰,耳朵鳴響,關節疼痛,腳軟無力,容易恐懼,這是膀胱和腎同時出現問題,應該用獨活散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以上這些都是真正的中風症狀,而且還區分氣虛和血虛的情況:因為元氣虛弱而受到風邪侵襲導致中風,會出現右手或右腳麻木不仁,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鉤藤、薑汁、竹瀝來治療;因為陰血虛弱而受到風邪侵襲導致中風,會出現左手或左腳麻木不仁,應該用四物湯加上鉤藤、竹瀝、薑汁來治療;如果氣血都虛弱而導致中風,會出現左右手腳都麻木不仁,應該用八珍湯加上鉤藤、竹瀝、薑汁來治療。
另外,還有一些和中風症狀相似的疾病,像是中寒、中暑、中濕、中火、中氣、食厥、勞傷、房勞等:中寒是指冬天突然遭受寒氣侵襲,導致昏迷、口緊閉、肢體抽搐、怕冷、脈象浮緊,應該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中暑是指夏天突然遭受暑熱侵襲,導致昏迷、虛弱、手腳冰冷、嘔吐腹瀉、喘氣胸悶,應該用十味香薷飲之類的藥方來治療;中濕是指像丹溪所說的,東南地區的人,常常因為濕氣產生痰,痰產生熱,熱又產生風,應該用清燥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並加入竹瀝和薑汁;中火是指河間所說的,不是因為肝木生風內動,也不是因為外感六淫邪氣,而是因為情緒過度激烈,導致火氣旺盛,水液虧虛,熱氣鬱結,引起昏迷倒地,應該用六味丸、四君子湯、獨參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患者是因為憤怒傷肝,導致火氣上炎,則應該用柴胡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中氣是指因為情緒過度激烈,導致氣機紊亂而昏迷,或是牙關緊閉,應該用蘇合香丸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誤當成中風來治療會導致死亡;食厥是指因為飲食過量,導致胃氣受損,不能消化,因而昏迷,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來治療;勞傷是指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元氣虛耗,無法抵禦風寒,因而昏迷,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房勞是指因為腎虛精耗,氣血不能回歸原位,因而昏迷,應該用六味丸來治療。以上這些都是類似中風的疾病。
當邪氣侵入人體時,一定是人體的正氣虛弱的時候。所以風邪侵襲人體,雖然說五臟六腑都可能受影響,但是肺和肝這兩條經脈受到影響的情況最多。這是因為風邪侵入人體時,首先會侵入皮膚和毛孔,當皮膚毛孔虛弱時,邪氣就會進入肺臟,肺主氣,當肺受到邪氣侵襲時,就會導致氣機上逆,所以會有痰液阻塞、頭暈倒地等症狀。肝主筋,屬木,和風的特性相似,容易相互影響。所以當風邪乘虛侵入時,肝經就會受到影響,導致筋脈鬆弛無力,或是筋脈收縮不舒,所以會有手腳抽搐、或是四肢癱瘓的狀況。治療風病的方法,在剛發病時,應該先調理氣機,等病情久了,則應該活血化瘀。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風病往往伴隨痰,要治療痰,必須先調理氣機,當氣機順暢時,痰液自然會消散。要治療風,必須先活血,當血液運行順暢時,風邪自然會消散。調理氣機,調和氣血,才能掌握病情。如果沒有先調理氣機,就使用烏頭附子這類藥物,又不滋養氣血,只是使用麻黃防風之類的發散藥,是沒有辦法治癒的。
《內經》認為口眼歪斜多半是足陽明經筋的疾病。足陽明經筋結於臉頰上,遇寒則收縮,遇熱則舒張。左邊受寒,右邊受熱,就會導致左邊臉頰的筋脈收縮,牽引右邊鬆弛的筋脈,使得臉歪向左邊。右邊受寒,左邊受熱,就會導致右邊臉頰的筋脈收縮,牽引左邊鬆弛的筋脈,使得臉歪向右邊。所以治療方法是用艾灸,並且用油脂塗抹在收縮的部位,再用白酒調和桂末塗抹在鬆弛的部位。後人使用酒煮桂枝取汁,用布浸濕後,敷在病人的臉上,如果臉歪向左邊,就敷在右邊,如果臉歪向右邊,就敷在左邊,這就是《內經》所說的用酒和桂枝塗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