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一卷 (6)
第一卷 (6)
1. 附方
今風涎入其經絡,故舌不轉而不能言也。有曰四肢拘攣者,以風冷邪氣入於肝臟,使諸經攣急,屈而不伸也。有曰風柔者,以風熱邪氣入於肝臟,使諸經弛張,緩而不收也。有曰風顫者,以風入肝經,上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面搖,手足顫掉也。有曰風喑者,以風冷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使口禁不能言也。
與前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為異耳。《要略》曰: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經絡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則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即難言,口吐涎。以上所論,皆言風從外入也。
劉守真曰:風病多因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有癱瘓者,非謂肝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拂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張潔古曰: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故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氣衰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之人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故如此。治法,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李東垣之說與潔古同。朱彥修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者誠有之。東南氣溫地濕,有風病者非風也,皆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以上所論,皆言風從內出也,夫自古論中風者,悉主於外感,而劉、張諸子,則主於內傷。
今詳此病,蓋因先傷於內,而後感於外,相兼成病者也,但有標本輕重不同耳。假如百病皆有因有證,因則為本,證則為標。古人論中風者,言其證也。諸子論中風者,言其因也。豈可以中風一證歧而為二哉!故古人所論外感風邪者,未必不由本體虛弱,榮衛失調之所致。諸子所論火盛、氣虛、濕痰者,未必絕無風邪外侵之所作。
若無風邪外侵,則因火、因氣、因濕,各為他證,豈有暴僕暴喑,口眼喎斜,手足不遂,舌廢不用,昏不識人之候乎?治法,外感重者宜先法外邪,而後補中氣;內傷重者,宜先補正氣,而後攻外邪。或以散風藥為君,而補虛藥為佐使;或以補虛藥為君,而散風藥為佐使。全在治法,量標輕重而治之。
凡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愈風湯,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人微邪,只從此藥另減。蓋能和營衛,疏經絡,有補氣養血之功,祛濕消痰之效。疏而不耗,補而不滯,不燥不寒,誠觀左右之輕重,上下之緩急,酌而用之,無不克濟。
按中風五臟,亦顯外證。目瞀者中於肝,舌不能言者中於心,唇緩便秘者中於脾,鼻塞者中於肺,耳聾者中於腎。此五者,病深為難治。但風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頭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類。
白話文:
附方
現在因為風邪和痰液進入經絡,所以舌頭無法轉動,導致不能說話。有些人說的四肢攣縮,是因為風寒邪氣侵入肝臟,使各條經脈攣急,彎曲而不能伸展。有些人說的風邪導致肢體柔軟,是因為風熱邪氣侵入肝臟,使各條經脈鬆弛,鬆緩而不能收縮。有些人說的風邪導致顫抖,是因為風邪進入肝經,導致氣機上逆不能固守在正常位置,所以會頭搖面晃,手腳顫抖。有些人說的風邪導致失聲,是因為風寒之氣停留在體內,阻滯而無法發出聲音,所以導致口噤不能說話。
這種情況與之前所說的痰涎阻塞心肺相似,只是以口噤為區別。《要略》裡說:風邪所引起的疾病,應當會出現半身不遂的狀況,經絡空虛,邪氣無法排出,可能發生在左側或右側。邪氣會使身體鬆弛,正氣則會緊張。正氣牽引著邪氣,導致口眼歪斜,肢體不能正常活動。邪氣停留在絡脈,會使肌膚麻木不仁。邪氣停留在經脈,就會感到身體沉重無力。邪氣侵入腑,就會出現意識不清,不認識人。邪氣侵入臟,就會出現難以說話,口吐涎沫。以上所說,都是在講風邪從外部侵入身體的情況。
劉守真認為:風病大多是因為熱邪太過所導致。世俗所謂的風,只是看到了表象而忘記了根本原因。所以中風會出現癱瘓,並不是因為肝風非常嚴重而突然發病,也不是從外部感受風邪。真正的原因是生活起居不當,導致心火過旺,腎水虛弱,無法制約心火,陰虛而陽氣偏盛,熱氣積鬱,導致心神昏迷,筋骨不能活動,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張潔古認為:人體氣的運行,像天地間的疾風,所以中風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自身氣機紊亂所導致的疾病。
一般來說,人到了四十歲以後,氣血衰弱,大多容易罹患這種疾病,年輕時則很少發生。如果體型肥胖的人偶爾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因為體型肥壯但氣血衰弱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應當調和臟腑,疏通經絡,這樣才能治療風病。李東垣的觀點與張潔古相同。朱彥修認為:西北地區氣候寒冷,確實有人會因感受風邪而生病。東南地區氣候溫熱潮濕,出現風病的人並非真的是感受風邪,而是因為濕邪產生痰液,痰液化熱,熱邪又生風。以上所說,都是在講風邪從身體內部產生而發病的情況。自古以來討論中風的,都認為是感受外邪所導致,而劉守真、張潔古等則認為是內傷所導致。
現在仔細分析這種病,是因為先有內傷,然後再感受外邪,內外相兼而發病,只是表現出來的輕重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各種疾病都有原因和症狀,原因是根本,症狀是表象。古人討論中風,講的是症狀。各位醫家討論中風,講的是病因。難道可以把中風這種疾病分成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嗎?所以古人所說的外感風邪,未必不是因為身體虛弱,營衛失調所導致的。各位醫家所說的火盛、氣虛、濕痰,未必沒有外感風邪的因素在內。
如果沒有外感風邪,那麼因為火、氣、濕所引起的疾病,各自會有不同的表現,怎麼會出現突然昏倒、突然失聲、口眼歪斜、手腳不能活動、舌頭不能使用、意識不清的症狀呢?治療方法,如果外感風邪嚴重,應當先治療外邪,然後補養中氣;如果內傷嚴重,應當先補養正氣,然後驅除外邪。可以把祛風藥作為主要藥物,而把補虛藥作為輔助藥物;也可以把補虛藥作為主要藥物,而把祛風藥作為輔助藥物。關鍵在於治療方法,應當根據病情標本的輕重程度來進行治療。
凡是中風的疾病,當體內邪氣已經消除,外邪也已經驅除,應當服用愈風湯,來疏導各條經脈。長期服用,各種風病都能去除,即使只是輕微的風邪,也可以用此藥加減來治療。因為這個藥方能夠調和營衛,疏通經絡,具有補氣養血的功效,祛除濕氣,消除痰液的作用。疏通而不耗損,補養而不停滯,既不燥熱也不寒涼,只要仔細觀察身體左右的輕重程度,上下部位的緩急情況,酌情使用,沒有不見效的。
按照中風侵襲五臟的情況,也會顯現出不同的外在症狀。眼睛昏花,是中風侵襲了肝臟;舌頭不能說話,是中風侵襲了心臟;嘴唇鬆弛,大便秘結,是中風侵襲了脾臟;鼻塞,是中風侵襲了肺臟;耳聾,是中風侵襲了腎臟。這五種情況,病情較深,難以治療。但是風邪侵襲腑的,大多也會同時侵襲臟。比如左關脈浮弦,面色青紫,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眼皮跳動,頭暈目眩,手足不能正常活動,坐立不安,這是中風侵襲膽腑的同時也侵襲了肝臟,應當使用犀角散之類的藥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