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一卷 (5)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5)

1. 附方

初覺風氣便服此藥,及新方中天麻丸各一料,相為表裡,治未病之聖藥也,及已病者,更宜當服。無問男婦及小兒驚癇抽搐、急慢驚風等病,服之神效。如解利四時傷風,隨四時加減法。又療脾腎虛筋弱,言語難,精神昏憒,及治內弱風濕。內弱者,乃風熱火亢;體重者,乃風濕土余。

內弱之為病,或一臂肢體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故思忘之道,皆情不足也。是以心亂則百病生,於心靜則萬病悉去。故此藥能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及不動榮衛。

四白丹,能清肺氣,養魄。謂中風者多昏昧,氣不清利也。

白朮,茯苓,人參,砂仁,防風,川芎(各五錢),白芷(一兩),知母,細辛(各二錢),羌活,獨活,薄荷(各二錢半),白檀(一錢半),甘草,香附(炒。各五錢),甜竹葉(三兩),麝(一字),龍腦(五分),牛黃(五分),藿香(一錢半)

上藥二十味,計八兩六錢三字,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分五七次之。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安心神,外華腠理。

丹參(兩半),丹砂(五錢,為衣),遠志(五錢),茯神(一兩),人參(五錢),菖蒲(五錢),熟地(一兩半),天門冬(一兩半),麥冬(一兩),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常服安神定志。一藥清肺,一藥安神。故清中清者,歸肺以助其真;清中濁者,堅強骨髓。血中之清,榮養於神;血中之濁者,華榮腠理。如素有痰,久病中鳳,津液湧溢在胸,中氣所不利,用獨聖散吐之,後用利氣瀉火之劑。

瀉清丸,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煩躁。(方在火門。)

天麻丸,行榮衛,壯筋骨。

天麻(六兩,酒浸三日),牛膝(六兩,酒浸三日),杜仲(炒,去絲),萆薢(六兩,另研),玄參(六兩),當歸(十兩),生地(一斤),羌活(十兩),附子(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常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下。平明服藥至日高,飢則止藥,大忌壅塞,失於通利。故服藥半月,稍覺壅,微以七宣丸輕疏之,使藥再為用也。牛膝、萆薢治筋骨,杜仲使筋骨相著,天麻、羌活活風之聖藥,當歸、地黃養血能和榮衛。玄參主用附子佐之,行經藥也。

抱拙子曰:按中風之證,卒然倒僕,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語,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不同。有曰風癔,以心悶閉不能言,喉中噫噫作聲。蓋肺氣入心則能言,邪中心肺,痰涎潮塞,故使然也。有曰風痱者,以風涎散注於關節,氣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有曰舌強不語者,以風入心脾二經,心之別脈,繫於舌本,脾之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白話文:

剛感覺到有風邪侵入時,就服用這個藥,同時配合新方中的天麻丸一起服用,它們一表一裡,是治療未病的好藥,對於已經生病的人,更應該服用。不論男女老幼,或是小兒的驚嚇、抽搐、急慢驚風等病症,服用都有神奇的效果。如果想要解除四時感冒,就按照四季加減藥物的方法來調整。這個藥還可以治療脾腎虛弱引起的筋骨無力、說話困難、精神恍惚,以及內在虛弱引起的風濕。所謂的「內弱」,是指風熱火氣旺盛;而「體重」,則是風濕與土氣過多的表現。

「內弱」這種病症,有時會導致一側手臂或肢體偏癱,或是身體肥胖但半身不遂,或是容易恐懼且健忘,喜歡胡思亂想。因此,思考過度導致健忘,都是因為情感不足。所以說,心神紊亂就會產生百病,而心神平靜則萬病消除。因此,這個藥可以安定心神、滋養精神,調節陰陽平衡,使氣血運行正常。

「四白丹」可以清肺氣,滋養魄力。之所以說中風的人常常昏迷不醒,是因為他們氣機不清暢。

藥方組成:白朮、茯苓、人參、砂仁、防風、川芎(各五錢),白芷(一兩),知母、細辛(各二錢),羌活、獨活、薄荷(各二錢半),白檀(一錢半),甘草、香附(炒,各五錢),甜竹葉(三兩),麝香(少許),龍腦(五分),牛黃(五分),藿香(一錢半)。

以上二十味藥,總共八兩六錢三分,將它們研磨成細末,再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每兩藥做成十丸,臨睡前嚼服一丸,可以分成五到七次服用。這個藥可以上清肺氣,下強健骨髓。

「二丹丸」可以治療健忘,滋養精神,安定意志,調和氣血。它能夠內在安定心神,外在使皮膚光澤潤滑。

藥方組成:丹參(兩半),丹砂(五錢,做藥丸外衣),遠志(五錢),茯神(一兩),人參(五錢),菖蒲(五錢),熟地(一兩半),天門冬(一兩半),麥冬(一兩),甘草(一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丸,空腹飯前服用。經常服用可以安定心神,堅定意志。一個藥方清肺,一個藥方安神。所以,清氣中的清氣,歸於肺以幫助它發揮功能;清氣中的濁氣,則能強健骨髓。血液中的清氣,能夠滋養精神;血液中的濁氣,則能使皮膚光澤潤滑。如果原本就有痰,或是久病中風,導致津液過多積聚在胸部,阻礙中氣運行,可以用獨聖散來吐出痰液,之後再使用能疏通氣機、瀉火的藥物。

「瀉清丸」治療中風、自汗、昏迷、發熱但不怕冷、無法安睡,這是風熱煩躁引起的。(藥方在火門篇。)

「天麻丸」可以運行氣血,強健筋骨。

藥方組成:天麻(六兩,用酒浸泡三日),牛膝(六兩,用酒浸泡三日),杜仲(炒過,去絲),萆薢(六兩,另外研磨),玄參(六兩),當歸(十兩),生地(一斤),羌活(十兩),附子(一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平時服用五七十丸,病情嚴重時可以服用一百丸,空腹飯前用溫酒或白開水送服。在早上服用,到太陽升起後,如果感到飢餓就停止服藥,最忌諱吃過多難以消化的食物,保持腸道通暢。服用藥物半個月,如果稍感不適,可以用七宣丸稍微疏通一下,讓藥效繼續發揮作用。牛膝、萆薢可以治療筋骨疾病,杜仲使筋骨相互連接,天麻、羌活是治療風病的良藥,當歸、地黃可以養血,調和氣血運行。玄參是主要藥物,附子是輔助藥,一起發揮行經的作用。

抱拙子說:所謂中風的症狀,是指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是舌頭僵硬說不出話,嘴唇無法收攏。但名稱各有不同。有的叫做風癔,是因為心胸煩悶閉塞不能說話,喉嚨發出「噫噫」的聲音。這是因為肺氣入心才能說話,邪氣侵入心肺,痰涎堵塞,所以才會這樣。有的叫做風痱,是因為風邪與痰涎散佈在關節,導致氣機不能運行,所以四肢不能動彈。有的叫做舌強不語,是因為風邪侵入心脾二經,心臟的分支脈絡連繫著舌根,脾臟的脈絡環繞著咽喉連接舌根,散佈在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