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一卷 (5)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5)

1. 明火篇

「五運六化篇」曰:君火之化熱,主春末夏初,行暄淑之令而不行炎暑,應君之德也。

生生子曰:讀書言火不一,於雜症中言者,往往至言火雜症,而兼令氣者,雖間有之,而未暢也。愚謂天有六氣,火居其二。地有五行,火居其一。人之五臟,德合五行,火之有二,君相是已。火之在易為離,離者內陰外陽,主乎動者也。動則生,故曰天不能遠火以生物,人不能遠火以有生。

過動則變,而反消爍於物也。在御之何如爾!按《內經·氣交變大論篇》云:南方生熱,熱生火,其令熱,其變消爍,其災燔𤋲。又「運氣五行生死順逆篇」曰:火主於南,應夏,火之為言,化也。言能化生萬物也。顧其為疾,不獨待於君相,凡五志之火,皆生眚也。岐伯歷舉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者五。

此先聖論火者大抵也。後之言火者,無論其他,且以丹溪之特識,乃分君火為人火,相火為天火。而後之人翕然頌之,愚竊以為未然也。夫火有天人,不可以君相而分屬天人,何也?六六之氣,以君火為二之氣,經以熱稱之。以相火為三之氣,經以暑稱之。是君相皆可以火稱也。

惟人之攝養失宜,則五臟之火,隨觸而見。觸之於心之經,心之絡,心之臟,皆君火也,固可以人火稱之。若觸之於包絡,觸之於三焦,此相火也,亦可以人火稱也,而獨以天火稱之何哉?又曰: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雖其取譬,無非欲狀相火之烈。

然但可以論五臟厥陽之火,而非君相。令氣有定位,有倫序者言也。彼造化之所以生生無窮者,以其有不易之定體為之主,然後四時行而萬物生。蓋天人之理一致,若外內君相之火,亦必先有定位,而後可以言變化。惟善攝生者,其五行五志之火,有以默神其生生之功,故人莫得而見其端。

及其過極,則酷烈之勢始見,書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已。愚故曰:治火熱之症,必先察夫令氣之流行,而參治之可也。雖非火令司天之年,然一歲中,既有此君相二節之氣,治病者,安得舍令氣而不加察之乎?諸書又妄以命門為相火,而主方即以滋陰降火湯為專劑。以故今之治虛怯者,未數月而多至殞促。

固司命者陰柄其權,或亦治火之源未徹,而妄投藥劑,有以致之乎?吾祁汪子良《醫學質疑》有外內君相篇,言之頗悉。言外者,有曰火邪自天,氣血感之而為病也。得非令氣之天火歟!言內者,有曰乃人之調養失宜,正氣自傷而為病也。得非所觸五志之人火者歟!外內之因不同,補瀉之治自別。

以外君相言之,則有令氣之序;以內君相言之,則少陰、少陽、厥陰自明,五志之火自見也。況內外證治甚該,瑩然可法,似補前人所未臻。雖其所約諸方,未必能一一中其肯綮,推其意,極欲正其外內君相之名,表其虛虛實實之治,為後人作梯階,工之與致,不遑計也。而亦不以君相分天人也。

愚故錄之於下,以俟明哲採焉。

白話文:

[明火篇]

「五運六化篇」提到:君火的作用是產生熱力,主要在春季尾聲至夏季開始,它帶來溫暖舒適的天氣,而非酷熱,這象徵君王的品德。

生生子說:讀書談到火的概念不一,對於各種病症中提及火的情況,往往只討論火與雜症的關係,雖然偶爾會涉及氣候因素,但討論得並不透徹。我認為天上存在六種氣候,其中兩種是火。地上有五行,火佔了一席之地。人的五臟與五行相配,火分為兩種,即君火和相火。火在易經中代表離卦,離卦內陰外陽,主宰動態。動態使生命誕生,因此說上天不能沒有火來創造生命,人類也不能沒有火來維持生存。

然而,過度的動態會導致變異,反而會破壞物質。如何掌控這種動態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內經·氣交變大論篇》,南方產生熱力,熱力生成火,它的特性是熱,它的變異是消滅和燃燒,它的災難是焚燒。另外,「運氣五行生死順逆篇」提到:火位於南方,對應夏季,火的含義是化生,意思是能夠化生萬物。然而,疾病發生時,不只是由君火和相火單獨引起,所有五志(喜、怒、憂、思、恐)相關的火,都可能引發疾病。岐伯列出了十九種疾病的起因,其中五種歸屬於火。

這是先賢討論火的主要觀點。後來的人討論火,無論其他人如何,丹溪的特別見解是把君火視為人火,相火視為天火。後人普遍贊同他的觀點,但我個人認為這樣未必正確。火有天火和人火之分,但不能單純以君火和相火來區分天火和人火,為什麼呢?六氣中的二之氣是君火,用熱來形容。三之氣是相火,用暑來描述。因此,君火和相火都可以被稱為火。

只有當人們的生活習慣不當時,五臟的火才會隨之出現。如果心臟的經絡、心臟的臟器受到影響,那就是君火,確實可以被稱為人火。如果包絡和三焦受到影響,這就是相火,同樣可以被稱為人火,為什麼偏偏要稱為天火呢?此外,他還說:源自天空的火,來自龍雷,那是木的氣息;源自海洋,那是水的氣息。他用這些比喻,無非是想描繪相火的強烈程度。

然而,這些只能用來討論五臟厥陽之火,並非君火和相火。令氣有固定的位次和順序。天地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因為有固定不變的結構作為主導,然後四季更迭,萬物生長。天人合一的道理是一致的,對於身體內外的君火和相火,也必須先有固定的位次,才能討論其變化。只有懂得養生的人,他們五行和五志的火,能夠默默發揮其生命力,所以人們看不到其本質。

等到火勢過盛,其酷烈的程度才會顯現,書中所說的「靜止不動,感而遂通」正是如此。因此,治療火熱病症,必須先觀察令氣的流動,然後再進行治療。即使不是火令司天的年份,但在一年中,仍有君火和相火兩個季節,醫生怎能忽視令氣而不加以關注呢?許多書籍錯誤地將命門視為相火,治療方法則專門使用滋陰降火湯。因此,現在治療虛弱病人的醫生,幾個月內病人常會突然病情加重。

這可能是因為主管生命的陰氣控制了權力,或許也是由於對火的根源理解不夠透徹,盲目投藥,導致了這樣的結果。祁汪子良在他的《醫學質疑》中有一篇關於外內君相的章節,講得很詳細。他說,來自外界的火邪是由天氣引起的,氣血受到影響而生病,這不就是天火嗎?他還說,內在的疾病是人調養失當,正氣受損而生病,這不就是人火嗎?外在和內在的病因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

以外界的君火和相火而言,有其特定的順序;以內在的君火和相火而言,少陰、少陽、厥陰的關係清晰,五志之火也就顯而易見。況且,內外證治的範圍很廣泛,清晰可循,似乎彌補了前人未達的領域。雖然他提出的治療方案未必能完全針對要害,但從他的意圖來看,極力想要正名外內君相,展示虛實之治,為後人鋪路,他投入的努力和精神不容小覷。他也不把君火和相火區分為天火和人火。

因此,我在此記錄下來,等待智者採納。]

2. 外內君相篇(祁邑汪子良著)

夫火者,明曜燔灼者也。其性升燥,其氣鬱蒸,其色為赤,其聲為鳴,其味為苦,其始為溫,其變為寒。其為害也,十二經絡臟腑無所不至。(諸書以心為君火,以黃連瀉之。右腎命門為相火,以黃柏制之。以君相二火限於心腎,非也。)隨其所寓而名之君火相火之說,始於運氣諸篇,而近世諸書繼之曰:實火、虛火、人火、龍火,腎肝陰火,五志之火之類。其意雖各有所指,而天人外內之未瑩,則亦猶有惑也。

夫外者,火邪自天,氣血感之而為病也。內者,人之調養失宜,正氣自傷而為病也。外內之因不同,補瀉之治自別。以外君相言之,經有六節之序,始於風木,終於寒水。自春分至小滿為二氣,君火,其令熱;自小滿至大暑為三氣,相火,其令暑。夫風火暑濕寒燥之六氣,迭相盛衰,以應六六之節,而君相當其二焉。

君相云者,乃熱暑微甚之分耳。應則為平,變則為病,當其時則微,非其時則甚。(如非時而有大熱,則為瘟疫之病矣。)如君火之化熱,感之則手少陰心、太陽小腸臟腑主之。相火之化暑,人感之則手厥陰膻中、少陽三焦臟腑主之。夫君少陰也,而心又主血,血屬陰,為病主靜。

相火少陽也,而膻中又主氣,氣屬陽,為病主動。故凡靜者,皆君火之症也。如痛癢瘡瘍,癰疽瘤氣,結核紅腫,鼻塞鼽嚏,吐酸瞀郁,血溢血泄,笑悲譫妄,惡寒戰慄,身熱轉筋,腹脹有聲,小便渾濁,淋秘,暴注下迫(舊有霍亂吐下太陰之症,今去之。)之類,皆君火使之然也。

凡動者,皆相火之症也。如瞀瘛,暴喑,冒昧,躁攘,狂越,詈罵,驚駭,嘔湧,溢食,氣逆上衝,諸禁鼓慄,如喪神守,喉痹,耳鳴,耳聾,暴注,𢡞瘛,跗腫疼酸,暴病暴死之類,皆相火使之然也。夫君相之火,俱主於熱,宜用寒涼正治,但熱微甚之不同耳。其在表者發之,在裡者瀉之、利之、下之,半表半裡者和之。

如柴胡、黃芩瀉肝膽之火,黃連瀉心火,木通瀉小腸火,芍藥瀉脾火,石膏瀉胃火,黃芩瀉肺火與大腸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此外君相之症治者也。內之君相者,正氣自傷為病,有似火邪所發而實非也,如諸書所謂實火可瀉,虛火可補之類。夫實者,正氣之有餘也;虛者,正氣之不足也。

蓋人之氣生髮於胃,聚於膻中,膻中者,乃心前空虛之位,名曰氣海,又曰宗氣。其氣之餘,由肺運於一身,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若夫起居動靜調養失宜,過於勞倦、房事、醉飽,耽食肥甘辛辣厚味之屬,以致經絡臟腑因之受傷,則夫膻中之氣,隨其所寓鬱滯而為病。氣之有餘則為實火,氣之不足則為虛火。

故曰君火者,猶人火也,可以水滅,可以正治,惟黃連之苦瀉之。相火者,猶龍火也,不以水滅,不以正治,順其性而折之,惟黃柏之辛制之。又曰: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屬。虛火可補,參朮生甘草之屬,兼瀉兼緩。故內之君火者,實火也,猶人火也,宜用寒涼之味瀉之。

如肝臟素熱,復加酒熱上行,而為目赤腫痛者,治用柴胡、黃芩、龍膽草之屬。又有肝經素有濕熱,又復感淫穢,以致肝經熱鬱而為下疳者,治用龍膽瀉肝湯之屬;或為便毒者,治用大消毒散之屬;或為楊梅瘡者,治用防風通聖散之屬。又有膽癉,因於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為口苦者,治以膽募俞。

又如小兒因聞異聲,內激膽熱而為驚搐者,治用瀉青丸之屬。又如過食膏粱之味,熱積於心,而為癰疽者,治用黃連解毒湯之屬。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足,充足也。)又醉以入房,或臨房忍精,以致小腸膀胱熱鬱不散,而為淋濁者,治用黃柏、知母、木通、梔子之屬。又如有因勞動熱起於脾,而為痰涎帶血者,治用黃連、芍藥之屬。

又如過食肥甘而為消中,或為中滿等症,治用三補丸之屬。經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又曰:消中熱中,皆富貴人也。又如醉以入房,酒熱鬱於脾胃,而為熱厥者,治宜解酒散熱,間服滋陰之劑。岐伯言熱厥者,此人必醉飽以入房,酒聚於脾胃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雲云。

腎氣日衰,陽氣獨盛,故手足為之熱也。又有因於飽食,熱積大腸而為痔漏下血者,治用黃連、枳殼之屬。經曰:因於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又如食滯,腸胃鬱熱不散,而為下痢赤白者,治用大承氣湯之屬。經曰:通因通用者此也。又如色欲不遂,腎熱內熾,而為遺精者,治用珍珠丸加椿根皮之屬。

內之君火之大意蓋如是。內之相火者,虛火也,猶龍火也,宜分氣血而用甘溫之味補之。有因久視傷血,以致肝熱上騰,而為目赤腫痛者,治用四物湯加黃連、黃芩、柴胡之屬。又有肝血內虛而為發熱者,治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之屬。又有膽府虛熱而為不寐者,治用酸棗仁、竹葉之屬。

又有少陽膽經血枯,不足以配陽氣,則氣鬱為熱而為瘰癧者,治用四物湯,生地、柴胡、黃芩、連翹、玄參、夏枯草之屬。或為耳鳴者,治用清氣化痰丸之屬。又有勞心過度,以致神不守舍,而為驚悸不寐等症,治用八物湯加酸棗仁、遠志,間服硃砂安神丸之屬。又有因於失志,心神受傷,而為癲風者,治用四物湯,間服硃砂安神丸之屬。

又有抑鬱傷心,而為癰疽不起者,治用人參、黃耆、白朮、附子之屬。又有內傷心之元陽,而為惡寒者,治用人參、附子、赤石脂之屬。王太僕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類是也。又有小腸膀胱氣虛,不能運化小便而為淋秘者,治用參、耆、朮、茯、木通之屬。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有勞倦傷脾而為大熱、氣喘、虛煩者,治用補中益氣湯之屬。經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又有勞倦傷脾,症現頭痛發熱,誤食寒涼之藥過多,而增譫語、鄭聲,脈數不鼓者,治用參、耆、白朮、當歸、附子、乾薑之屬。

又有勞傷脾胃,陽氣不能上榮,而為頭痛,耳鳴,鼻塞,口淡等症,治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之屬。經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又有飲食失節,與夫素齋,內傷脾胃,而脈虛身熱,咳嗽,腹脹,泄瀉等症,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又有內傷胃腑,胃氣大虛而為嘔吐者,治用參、耆、白朮、砂仁、石菖蒲之屬。

或為消穀善飢者,治用參、耆、甘草之屬。或為吐血者,治用參、朮、附子之屬。或為左齒痛者,治用參、耆、朮、歸、白芷、升麻之屬。或為腹脹者,治用參、耆、白朮、砂仁、木香之屬。經曰:塞因塞用之類是也。又有過欲腎虛,火炎於肺,而為喘嗽等症,治用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貝母、麥冬、五味之屬。

又有肺氣內虛,不能運行,而為喘嗽膹郁等症,治用參、耆、朮、附、麥冬、五味、款冬花之屬。又有大腸氣虛,不能傳送,而為裡急後重,或為虛秘等症,治用補中益氣湯之屬。又有過欲傷腎,陰火內熾,而為耳鳴者,治用清上實下之劑。或為口鼻血溢者,治用四物湯加茅根,大小薊、阿膠之屬。

或為骨蒸者,治用當歸、生地黃、胡黃連、知母、地骨皮之屬。或為熱從臍下起者,或為熱從足上起者,治用四物加黃柏、知母,間服六味地黃丸之屬。或為午後發熱者,治用當歸、地黃、枸杞、龜板之屬。王太僕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類是已。內之相火之大意蓋如是。

此外,猶有五志之火,亦屬正氣自傷,但因五志所發之不同耳。經曰:人有五志,以生喜怒悲思恐。若夫五志過度,則火發於中而為病耳。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之類。夫五志過傷,非藥可治,乃以所勝治之。悲勝怒,喜勝悲,恐勝喜,怒勝思,思勝恐之類是已。

夫悲可以勝怒,以悽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勝悲,以浪謔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勝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勝思,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勝恐,以慮彼亡此之言奪之之類是也。夫五志所傷未甚,正氣未虛,或可以藥治者有之。如青皮以瀉怒氣之逆,參耆以補悲氣之消,香附以開思氣之結,升柴以舉恐氣之降,惟夫喜則氣和志達,雖病亦微,不治可也。此五志之症治者也。

又有內外兩傷之火,正氣自傷,復加火邪外傷,而為倦怠少氣,自汗身熱,失於視聽,脈虛等症。治用清暑益氣湯之屬。經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澼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聵不可以聽之類是也。又如元氣素虛,遇夏外熱傷氣,而為倦怠無力,頭疼,口淡等症,俗謂之注夏,治用參、耆、白朮、麥冬、五味、黃芩之類。

又如足之太陽經氣不足,感受暑氣,而為惡寒發熱,身重疼痛,手足逆冷,小便已灑然毛聳,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芤遲,仲景所謂中暍是也,治用白虎加人參湯之類。又有勞倦復感暑氣,而為身熱、神昏、溺澀等症,治用辰砂五苓散之類。又如胃氣內虛,因感暑氣,而為頭疼,身熱,泄瀉,脈洪而實者,治用柴苓散之類。

又如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熱舍於腎,而為足不任身骨痿者,治用人參黃耆之類。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又如腎虛陰火上炎,而為勞熱咳嗽等症,復感夏暑傷之,其氣益甚,治用滋陰降火之劑。經曰:春夏劇秋冬瘥之類是也。又如內有痰火,外感暑氣,鼓激痰飲,塞礙心竅,而為卒倒,手足不知動躡者,欲謂之暑風是也。二陳湯加黃連、香薷主之。

又如冬月過於房勞,精氣內竭,至春則無發生之氣,而為瘟疫者,治宜補中加以辛涼解表之劑。經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又如冬月傷寒,寒邪未發,至春復感熱氣,而為大熱、頭疼、口渴、心躁、脈浮緊者,防風通聖散主之。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皆內外兩傷症治,並行而不悖焉者也。

是知君相二火,以外言之,有春熱,夏暑,陽動,陰靜之分也。以內言之,有實瀉虛補,五志勝治,藥治之分也。以外內兩傷言之,有表裡、邪正、補瀉兼施之分也。是故內外君相,醫之廣用者也。其為道甚大,其為說甚雜,其為病甚多,其為變也甚速,其為御也甚難,非一方一法所可盡也。能明乎此,醫之為道,思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