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一卷 (5)
第一卷 (5)
1. 明火篇
「五運六化篇」曰:君火之化熱,主春末夏初,行暄淑之令而不行炎暑,應君之德也。
生生子曰:讀書言火不一,於雜症中言者,往往至言火雜症,而兼令氣者,雖間有之,而未暢也。愚謂天有六氣,火居其二。地有五行,火居其一。人之五臟,德合五行,火之有二,君相是已。火之在易為離,離者內陰外陽,主乎動者也。動則生,故曰天不能遠火以生物,人不能遠火以有生。
過動則變,而反消爍於物也。在御之何如爾!按《內經·氣交變大論篇》云:南方生熱,熱生火,其令熱,其變消爍,其災燔𤋲。又「運氣五行生死順逆篇」曰:火主於南,應夏,火之為言,化也。言能化生萬物也。顧其為疾,不獨待於君相,凡五志之火,皆生眚也。岐伯歷舉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者五。
白話文:
《五運六化篇》說,君火化熱,掌管春末夏初,帶來溫和宜人的氣候,不至於炎熱酷暑,這是順應君火的德性。
生生子說,關於火的論述很多,在雜症中談及火,常會提到火症,而兼論氣候的,雖然偶爾有,但還不夠透徹。我認為,天有六氣,火佔其中二;地有五行,火佔其中一;人的五臟,與五行相合,火有君火與相火,這就是火的兩種。火在易經中為離卦,離卦內陰外陽,主宰著運動。運動則產生生機,所以說天不能遠離火以生萬物,人也不能遠離火而存活。
過度運動則會改變,反過來灼燒萬物。如何控制呢?《內經·氣交變大論篇》說,南方生熱,熱生火,其氣候炎熱,其變化是灼燒,其災禍是燔灼。又,《運氣五行生死順逆篇》說,火主宰南方,應夏,火代表化,能化生萬物。然而,疾病的產生不僅僅取決於君火、相火,凡是五志的火,都會產生病變。岐伯列舉了十九種病機,其中與火相關的就有五種。
此先聖論火者大抵也。後之言火者,無論其他,且以丹溪之特識,乃分君火為人火,相火為天火。而後之人翕然頌之,愚竊以為未然也。夫火有天人,不可以君相而分屬天人,何也?六六之氣,以君火為二之氣,經以熱稱之。以相火為三之氣,經以暑稱之。是君相皆可以火稱也。
惟人之攝養失宜,則五臟之火,隨觸而見。觸之於心之經,心之絡,心之臟,皆君火也,固可以人火稱之。若觸之於包絡,觸之於三焦,此相火也,亦可以人火稱也,而獨以天火稱之何哉?又曰: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雖其取譬,無非欲狀相火之烈。
白話文:
古代聖賢論述火,基本上都是如此。後人談論火,不論其他,就拿丹溪獨特的見解來說,他把君火稱為人火,相火稱為天火。後來的人紛紛稱讚他,我私下認為這不妥。火有天人兩種,不能因為君相就分屬天人,為什麼呢?六六之氣,以君火為第二種氣,經書以熱來稱呼它。以相火為第三種氣,經書以暑來稱呼它。所以君相都可以用火來稱呼。
只有人體攝取營養不當,五臟的火就會隨機出現。出現於心經、心絡、心臟,都是君火,確實可以用人火來稱呼。如果出現於包絡、三焦,這都是相火,也可以用人火來稱呼,為什麼獨獨要用天火來稱呼呢?又說:出現於天空的,來自龍雷,這是木的氣;出現於海洋的,這是水的氣。雖然他舉例,無非是想要形容相火的猛烈。
然但可以論五臟厥陽之火,而非君相。令氣有定位,有倫序者言也。彼造化之所以生生無窮者,以其有不易之定體為之主,然後四時行而萬物生。蓋天人之理一致,若外內君相之火,亦必先有定位,而後可以言變化。惟善攝生者,其五行五志之火,有以默神其生生之功,故人莫得而見其端。
及其過極,則酷烈之勢始見,書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已。愚故曰:治火熱之症,必先察夫令氣之流行,而參治之可也。雖非火令司天之年,然一歲中,既有此君相二節之氣,治病者,安得舍令氣而不加察之乎?諸書又妄以命門為相火,而主方即以滋陰降火湯為專劑。以故今之治虛怯者,未數月而多至殞促。
白話文:
然而,我們可以討論五臟的陽氣之火,但它不是君火或相火。這是在說明氣的定位和秩序。天地造化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是因為它有固定不變的本體作為主宰,然後才能隨著四季運行,讓萬物生長。因為天地人三才的道理是一致的,就像外在和內在的君火和相火,也必須先有定位,才能談變化。只有善於養生的人,才能運用五行五志之火,默然體會生生不息的奧妙,所以外人無法看到其中的道理。
當它過度的時候,就會顯露出嚴酷的徵兆,書上說“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就是這個意思。我因此說:治療火熱的病症,一定要先觀察氣的運行規律,然後才能對症下藥。即使不是火氣當令的年份,一年之中也會有君火和相火兩個節氣,治療疾病的人,怎麼能忽視氣的運行規律呢?有些書本妄以命門作為相火,並且以滋陰降火湯作為專門治療的藥方,所以現在治療虛弱的人,往往不到幾個月就死亡了。
固司命者陰柄其權,或亦治火之源未徹,而妄投藥劑,有以致之乎?吾祁汪子良《醫學質疑》有外內君相篇,言之頗悉。言外者,有曰火邪自天,氣血感之而為病也。得非令氣之天火歟!言內者,有曰乃人之調養失宜,正氣自傷而為病也。得非所觸五志之人火者歟!外內之因不同,補瀉之治自別。
以外君相言之,則有令氣之序;以內君相言之,則少陰、少陽、厥陰自明,五志之火自見也。況內外證治甚該,瑩然可法,似補前人所未臻。雖其所約諸方,未必能一一中其肯綮,推其意,極欲正其外內君相之名,表其虛虛實實之治,為後人作梯階,工之與致,不遑計也。而亦不以君相分天人也。
愚故錄之於下,以俟明哲採焉。
白話文:
古人對於生命的掌控,主要在於陰陽的力量。或者也可能是在治療熱源未能完全清除時,錯誤地使用藥物,導致了病症。汪子良先生在《醫學質疑》中的「外內君相篇」,對此有詳細的討論。
「外」指的是,火邪來自於天氣和氣血的影響而產生疾病。這是否指的是天賦的火氣呢?
「內」指的是,是因為人類調養不得當,使得身體正氣受損,從而產生疾病。這是否指的是由情緒(五志)引起的內在火氣呢?
外部和內部的原因不同,所以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以「外君相」來說,主要講述的是天氣的順序;以「內君相」來說,則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少陰、少陽、厥陰等部分,以及五志所引發的火氣。此外,內外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都非常全面,清晰明確,似乎可以補充前人的不足。雖然他所引用的方劑不一定都能完全符合病情,但他的想法極力想修正外內君相的名稱,並表明虛實的治療方式,為後人鋪路。他對此的工作和努力,無暇顧及。
而且,他也沒有將君相區分為天人。
因此,我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等待賢明的人們去評價。
2. 外內君相篇(祁邑汪子良著)
夫火者,明曜燔灼者也。其性升燥,其氣鬱蒸,其色為赤,其聲為鳴,其味為苦,其始為溫,其變為寒。其為害也,十二經絡臟腑無所不至。(諸書以心為君火,以黃連瀉之。右腎命門為相火,以黃柏制之。以君相二火限於心腎,非也。)隨其所寓而名之君火相火之說,始於運氣諸篇,而近世諸書繼之曰:實火、虛火、人火、龍火,腎肝陰火,五志之火之類。其意雖各有所指,而天人外內之未瑩,則亦猶有惑也。
夫外者,火邪自天,氣血感之而為病也。內者,人之調養失宜,正氣自傷而為病也。外內之因不同,補瀉之治自別。以外君相言之,經有六節之序,始於風木,終於寒水。自春分至小滿為二氣,君火,其令熱;自小滿至大暑為三氣,相火,其令暑。夫風火暑濕寒燥之六氣,迭相盛衰,以應六六之節,而君相當其二焉。
白話文:
火,指的是明亮、燃燒的事物,其特性是上升和乾燥,氣息會蒸騰,顏色為紅色,聲音為鳴叫,味道為苦,開始時是溫暖的,變化時會變成寒冷。它造成的危害遍及十二條經脈和五臟六腑。
在眾多書籍中,認為心是主導的火(君火),用黃連來消滅它。右腎和命門是輔助的火(相火),用黃柏來剋制它。認為主導和輔助的兩種火僅限於心和腎,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對於「君火」和「相火」的說法,最初出現於論述氣候的篇章中,而近代的書籍中又增加了「實火」、「虛火」、「人火」、「龍火」、「腎肝陰火」以及「五志之火」等類型。雖然這些概念各自有所指,但對於天地人間的關係理解還不夠深入,仍存在一些疑惑。
外部因素,火邪來自天空,影響身體導致疾病。內部因素,是因為人的調養失衡,導致自身正氣受傷而導致疾病。外部和內部的原因不同,治療方式自然也不同。以主導和輔助的火為例,經文中有六個節氣的順序,從風木開始,到寒水結束。從春分到小滿是兩個節氣,主導的是君火,其特徵是熱;從小滿到大暑是三個節氣,主導的是相火,其特徵是暑。風、火、暑、濕、寒、燥六種氣候交替盛衰,以應對六個六的節氣,而君火和相火分別佔據其中的兩個。
君相云者,乃熱暑微甚之分耳。應則為平,變則為病,當其時則微,非其時則甚。(如非時而有大熱,則為瘟疫之病矣。)如君火之化熱,感之則手少陰心、太陽小腸臟腑主之。相火之化暑,人感之則手厥陰膻中、少陽三焦臟腑主之。夫君少陰也,而心又主血,血屬陰,為病主靜。
相火少陽也,而膻中又主氣,氣屬陽,為病主動。故凡靜者,皆君火之症也。如痛癢瘡瘍,癰疽瘤氣,結核紅腫,鼻塞鼽嚏,吐酸瞀郁,血溢血泄,笑悲譫妄,惡寒戰慄,身熱轉筋,腹脹有聲,小便渾濁,淋秘,暴注下迫(舊有霍亂吐下太陰之症,今去之。)之類,皆君火使之然也。
白話文:
所謂君相,指的是熱暑輕微的程度。正常情況下,人體處於平衡狀態,若出現偏差則會生病。在適當的季節,熱暑的程度較輕,反之則較重。若在非時節出現極度酷熱,便會導致瘟疫。如同君火化熱,人體受到影響時,則手少陰心、太陽小腸等臟腑負責主導。相火化暑,人體受到影響時,則手厥陰膻中、少陽三焦等臟腑負責主導。君火屬於少陰,而心主血,血屬陰,因此君火引起的病症以靜態為主。相火屬於少陽,而膻中主氣,氣屬陽,因此相火引起的病症以動態為主。所以,凡是靜態的病症,都是君火造成的。例如,痛癢、瘡瘍、癰疽瘤氣、結核、紅腫、鼻塞、噴嚏、吐酸、昏眩、鬱結、出血、笑鬧、胡言亂語、惡寒、戰慄、發熱、抽筋、腹脹、有聲、小便混濁、淋漓、便秘、突然腹瀉等,都是君火引起的。
凡動者,皆相火之症也。如瞀瘛,暴喑,冒昧,躁攘,狂越,詈罵,驚駭,嘔湧,溢食,氣逆上衝,諸禁鼓慄,如喪神守,喉痹,耳鳴,耳聾,暴注,𢡞瘛,跗腫疼酸,暴病暴死之類,皆相火使之然也。夫君相之火,俱主於熱,宜用寒涼正治,但熱微甚之不同耳。其在表者發之,在裡者瀉之、利之、下之,半表半裡者和之。
如柴胡、黃芩瀉肝膽之火,黃連瀉心火,木通瀉小腸火,芍藥瀉脾火,石膏瀉胃火,黃芩瀉肺火與大腸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此外君相之症治者也。內之君相者,正氣自傷為病,有似火邪所發而實非也,如諸書所謂實火可瀉,虛火可補之類。夫實者,正氣之有餘也;虛者,正氣之不足也。
白話文:
凡是身體出現躁動不安的症狀,都是相火過旺引起的。例如昏迷、突然失聲、行為魯莽、焦躁不安、狂躁、辱罵、驚恐、嘔吐、食慾過盛、氣逆上衝、全身發抖、如喪魂失魄、喉嚨阻塞、耳鳴、耳聾、突然昏迷、抽搐、腳踝腫痛酸脹、突然發病突然死亡等等,都是相火作祟。因為君火和相火都屬於熱性,治療時應採用寒涼藥物來正治,只是需要根據熱的程度輕重來調整用藥。表證則發散,裡證則瀉下、利水、通便,半表半裡則調和。
例如柴胡、黃芩瀉肝膽之火,黃連瀉心火,木通瀉小腸火,芍藥瀉脾火,石膏瀉胃火,黃芩瀉肺火和大腸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這些藥物都可以治療君火和相火引起的病症。而內在的君火和相火症狀,往往是正氣受損所致,雖然看起來像是火邪所致,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就像一些醫書上所說的,實火可以瀉,虛火可以補一樣。實火指的是正氣有餘,虛火指的是正氣不足。
蓋人之氣生髮於胃,聚於膻中,膻中者,乃心前空虛之位,名曰氣海,又曰宗氣。其氣之餘,由肺運於一身,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若夫起居動靜調養失宜,過於勞倦、房事、醉飽,耽食肥甘辛辣厚味之屬,以致經絡臟腑因之受傷,則夫膻中之氣,隨其所寓鬱滯而為病。氣之有餘則為實火,氣之不足則為虛火。
故曰君火者,猶人火也,可以水滅,可以正治,惟黃連之苦瀉之。相火者,猶龍火也,不以水滅,不以正治,順其性而折之,惟黃柏之辛制之。又曰: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屬。虛火可補,參朮生甘草之屬,兼瀉兼緩。故內之君火者,實火也,猶人火也,宜用寒涼之味瀉之。
白話文:
人體的元氣源於胃,匯聚於胸部膻中穴,膻中穴位於心臟前方的空虛部位,稱為氣海,也稱宗氣。元氣的餘氣,由肺臟輸送到全身,調節水液,向下輸送至膀胱,水精遍布全身,五臟六腑互相協調運作,維持生命活動。如果生活起居、運動鍛鍊不當,過度勞累、房事過度、飲食過飽、嗜食肥甘厚味等,就會損傷經絡臟腑,導致膻中穴的氣機鬱滯而生病。氣機過盛則為實火,氣機不足則為虛火。
所以說,君火就像人為的火,可以用水滅,可以用正治的方法治療,可以用黃連的苦味來瀉火。相火就像龍火,不能用水滅,也不能用正治的方法治療,要順著它的性來折服它,可以用黃柏的辛辣來制約它。又說:實火可以用瀉火藥物治療,比如黃連解毒之類;虛火可以用補氣藥物治療,比如人參、黃芪、甘草之類,同時可以兼顧瀉火和緩和。因此,內部的君火是實火,就像人為的火,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瀉火。
如肝臟素熱,復加酒熱上行,而為目赤腫痛者,治用柴胡、黃芩、龍膽草之屬。又有肝經素有濕熱,又復感淫穢,以致肝經熱鬱而為下疳者,治用龍膽瀉肝湯之屬;或為便毒者,治用大消毒散之屬;或為楊梅瘡者,治用防風通聖散之屬。又有膽癉,因於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為口苦者,治以膽募俞。
又如小兒因聞異聲,內激膽熱而為驚搐者,治用瀉青丸之屬。又如過食膏粱之味,熱積於心,而為癰疽者,治用黃連解毒湯之屬。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足,充足也。)又醉以入房,或臨房忍精,以致小腸膀胱熱鬱不散,而為淋濁者,治用黃柏、知母、木通、梔子之屬。又如有因勞動熱起於脾,而為痰涎帶血者,治用黃連、芍藥之屬。
白話文:
如果肝臟因為熱度增加,再加上飲用熱酒導致熱氣上升,引起眼睛紅腫疼痛,治療方式可以使用柴胡、黃芩、龍膽草等藥物。另外,如果原本肝經就有濕熱,再受到邪氣侵襲,導致肝經熱氣鬱結,產生下疳(一種性病),則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出現肛門發炎的情況,可以使用大消毒散;如果是楊梅瘡(一種性病),則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還有一種情況是膽囊結石,由於思慮過多導致膽氣上逆,引發口苦,可以用膽募俞進行治療。
對於小孩因聽到奇怪聲音,導致膽氣上逆,引起驚厥,可以使用瀉青丸進行治療。過量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導致心火旺盛,引起癰疽(一種膿腫疾病),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進行治療。古書中提到:過量食用肥甘厚味,會在腳上長出大療(一種嚴重的皮膚疾病)。此外,飲酒後進行房事,或者在房事中忍住精液,導致小腸和膀胱熱氣積聚,引起尿頻尿急,可以使用黃柏、知母、木通、梔子等藥物進行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勞累過度,熱氣從脾臟升起,導致痰多帶血,可以使用黃連、芍藥等藥物進行治療。
又如過食肥甘而為消中,或為中滿等症,治用三補丸之屬。經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又曰:消中熱中,皆富貴人也。又如醉以入房,酒熱鬱於脾胃,而為熱厥者,治宜解酒散熱,間服滋陰之劑。岐伯言熱厥者,此人必醉飽以入房,酒聚於脾胃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雲云。
腎氣日衰,陽氣獨盛,故手足為之熱也。又有因於飽食,熱積大腸而為痔漏下血者,治用黃連、枳殼之屬。經曰:因於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又如食滯,腸胃鬱熱不散,而為下痢赤白者,治用大承氣湯之屬。經曰:通因通用者此也。又如色欲不遂,腎熱內熾,而為遺精者,治用珍珠丸加椿根皮之屬。
白話文:
例如吃得太多太好會導致消化不良或者腹脹等病症,可以使用「三補丸」類藥物治療。古籍說:“吃得太油膩的人容易內部發熱,吃甜食的人易出現腹部脅痛。”另外還有人因為飲酒過量和性生活過度,造成酒精在胃部堆積無法排出,引起身體內部產生大量熱能,這種情況可以用一些清涼降火的草藥來緩解。此外,如果年老後腎功能衰退,但體內陽氣仍然旺盛,就會出現手掌腳掌發熱的情況。還有部分人是因為暴飲暴食,食物在大腸裡堆積形成痔瘡而出現便血,這時需要用黃連、枳殼等草藥進行治療。再比如有些人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腸道中的熱氣不能及時排泄出去,就可能引發拉肚子,此時可用「大承氣湯」等方子進行調理。最後,有些男性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體內腎臟溫暖不足,可能會有早洩問題,可服用「珍珠丸」加上某些植物皮製成的藥物進行改善。
內之君火之大意蓋如是。內之相火者,虛火也,猶龍火也,宜分氣血而用甘溫之味補之。有因久視傷血,以致肝熱上騰,而為目赤腫痛者,治用四物湯加黃連、黃芩、柴胡之屬。又有肝血內虛而為發熱者,治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之屬。又有膽府虛熱而為不寐者,治用酸棗仁、竹葉之屬。
又有少陽膽經血枯,不足以配陽氣,則氣鬱為熱而為瘰癧者,治用四物湯,生地、柴胡、黃芩、連翹、玄參、夏枯草之屬。或為耳鳴者,治用清氣化痰丸之屬。又有勞心過度,以致神不守舍,而為驚悸不寐等症,治用八物湯加酸棗仁、遠志,間服硃砂安神丸之屬。又有因於失志,心神受傷,而為癲風者,治用四物湯,間服硃砂安神丸之屬。
白話文:
內心的君火大意是這樣的。而內相火,是指虛火,類似龍火,應當區分氣血,並使用甘溫的藥物來滋補它們。有的因為長時間看東西傷害了血液,導致肝熱上騰,引發眼紅腫痛的情況,治療時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黃連、黃芩、柴胡等藥物。此外,還有可能是肝血內部虛弱導致發熱,這種情況下,治療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柏、知母等藥物。又或者膽府出現虛熱導致失眠,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酸棗仁、竹葉等藥物進行治療。
還有少陽膽經的血液不足,不能與陽氣配合,導致氣鬱成熱,引發結核癤的問題,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入生地、柴胡、黃芩、連翹、玄參、夏枯草等藥物進行治療。也可能會導致耳鳴的問題,可以使用清氣化痰丸等藥物進行治療。又或是勞累過度,使心神不寧,引起驚悸失眠等症狀,可以使用八物湯加上酸棗仁、遠志,間歇服用硃砂安神丸等藥物進行治療。還有可能是因失去意志,心神受傷,引發癲風,這類情況可以使用四物湯,間歇服用硃砂安神丸等藥物進行治療。
又有抑鬱傷心,而為癰疽不起者,治用人參、黃耆、白朮、附子之屬。又有內傷心之元陽,而為惡寒者,治用人參、附子、赤石脂之屬。王太僕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類是也。又有小腸膀胱氣虛,不能運化小便而為淋秘者,治用參、耆、朮、茯、木通之屬。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有勞倦傷脾而為大熱、氣喘、虛煩者,治用補中益氣湯之屬。經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又有勞倦傷脾,症現頭痛發熱,誤食寒涼之藥過多,而增譫語、鄭聲,脈數不鼓者,治用參、耆、白朮、當歸、附子、乾薑之屬。
白話文:
如果有人因為鬱悶傷心,導致身體生瘡卻難以癒合,可以用人參、黃耆、白朮、附子等藥物治療。如果有人因為心臟受損,導致身體怕冷,可以用人參、附子、赤石脂等藥物治療。王太僕說,這類病症的治療原理是補益心臟的陽氣,來消除陰寒之邪。如果有人因為小腸膀胱氣虛,無法正常排尿,導致尿頻或尿閉,可以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木通等藥物治療。《經》上說:膀胱是身體的中心,負責儲存津液,如果氣化正常,就能正常排尿。
如果有人因為勞累傷了脾胃,導致身體發熱、氣喘、心煩,可以用補中益氣湯等藥物治療。《經》上說:如果過度勞累,就會導致身體氣血不足,消化功能減弱,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熱氣就會積聚在胸腔,導致內熱。如果有人因為勞累傷了脾胃,出現頭痛發熱,誤服寒涼藥物過多,導致神志不清、說話語無倫次、脈搏細弱,可以用人參、黃耆、白朮、當歸、附子、乾薑等藥物治療。
又有勞傷脾胃,陽氣不能上榮,而為頭痛,耳鳴,鼻塞,口淡等症,治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之屬。經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又有飲食失節,與夫素齋,內傷脾胃,而脈虛身熱,咳嗽,腹脹,泄瀉等症,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又有內傷胃腑,胃氣大虛而為嘔吐者,治用參、耆、白朮、砂仁、石菖蒲之屬。
或為消穀善飢者,治用參、耆、甘草之屬。或為吐血者,治用參、朮、附子之屬。或為左齒痛者,治用參、耆、朮、歸、白芷、升麻之屬。或為腹脹者,治用參、耆、白朮、砂仁、木香之屬。經曰:塞因塞用之類是也。又有過欲腎虛,火炎於肺,而為喘嗽等症,治用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貝母、麥冬、五味之屬。
白話文:
如果因為勞累傷了脾胃,陽氣無法上升到頭部,就會出現頭痛、耳鳴、鼻塞、口淡等症狀,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蔓荊子等藥物治療。古書上說:「頭痛耳鳴,九竅不利,都是腸胃造成的。」如果飲食不節制,或者長期吃素食,也會傷到脾胃,導致脈象虛弱,身體發熱,咳嗽、腹脹、腹瀉等症狀,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藥物治療。
如果內傷胃部,胃氣虛弱而導致嘔吐,可以用人參、黃芪、白朮、砂仁、石菖蒲等藥物治療。如果容易餓,可以用人參、黃芪、甘草等藥物治療。如果吐血,可以用人參、白朮、附子等藥物治療。如果左邊牙齒疼痛,可以用人參、黃芪、白朮、當歸、白芷、升麻等藥物治療。如果腹脹,可以用人參、黃芪、白朮、砂仁、木香等藥物治療。古書上說:「治病要對症下藥。」如果因為過度縱慾導致腎虛,火氣上炎到肺部,而出現喘咳等症狀,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黃柏、知母、貝母、麥冬、五味子等藥物治療。
又有肺氣內虛,不能運行,而為喘嗽膹郁等症,治用參、耆、朮、附、麥冬、五味、款冬花之屬。又有大腸氣虛,不能傳送,而為裡急後重,或為虛秘等症,治用補中益氣湯之屬。又有過欲傷腎,陰火內熾,而為耳鳴者,治用清上實下之劑。或為口鼻血溢者,治用四物湯加茅根,大小薊、阿膠之屬。
或為骨蒸者,治用當歸、生地黃、胡黃連、知母、地骨皮之屬。或為熱從臍下起者,或為熱從足上起者,治用四物加黃柏、知母,間服六味地黃丸之屬。或為午後發熱者,治用當歸、地黃、枸杞、龜板之屬。王太僕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類是已。內之相火之大意蓋如是。
白話文:
如果肺部氣虛,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導致喘咳、胸悶等症狀,可以用人參、黃耆、白朮、附子、麥冬、五味子、款冬花等藥物治療。如果大腸氣虛,無法正常傳送,就會導致裡急後重、便秘等症狀,可以用補中益氣湯等藥物治療。如果過度房事傷了腎氣,導致陰火內熾,就會出現耳鳴,可以用清上實下的藥方治療。如果出現口鼻出血,可以用四物湯加上茅根、小薊、阿膠等藥物治療。
如果出現骨蒸潮熱,可以用當歸、生地黃、胡黃連、知母、地骨皮等藥物治療。如果熱氣從腹部下方開始,或者從腳部開始,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柏、知母,間隔服用六味地黃丸等藥物治療。如果下午發熱,可以用當歸、地黃、枸杞、龜板等藥物治療。王太僕說,滋養腎水可以抑制陽氣過盛,這就如同內在的相火,其道理大致如此。
此外,猶有五志之火,亦屬正氣自傷,但因五志所發之不同耳。經曰:人有五志,以生喜怒悲思恐。若夫五志過度,則火發於中而為病耳。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之類。夫五志過傷,非藥可治,乃以所勝治之。悲勝怒,喜勝悲,恐勝喜,怒勝思,思勝恐之類是已。
夫悲可以勝怒,以悽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勝悲,以浪謔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勝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勝思,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勝恐,以慮彼亡此之言奪之之類是也。夫五志所傷未甚,正氣未虛,或可以藥治者有之。如青皮以瀉怒氣之逆,參耆以補悲氣之消,香附以開思氣之結,升柴以舉恐氣之降,惟夫喜則氣和志達,雖病亦微,不治可也。此五志之症治者也。
白話文:
除了上述情況外,還有一種「五志之火」,同樣屬於正氣受損,只是因為五種情緒發作的原因不同而已。
經書上說:人有五種情緒,分別是喜、怒、悲、思、恐。如果五種情緒過度,就會在體內生火,導致疾病。例如,生氣就會使氣往上衝,歡喜就會使氣放鬆,悲傷就會使氣消散,憂愁就會使氣凝結,恐懼就會使氣往下沉。
五種情緒過度造成的傷害,不能單靠藥物治療,要以相剋的原理來調理。悲傷可以剋制生氣,可以用悲傷痛苦的言語去感動他;歡喜可以剋制悲傷,可以用幽默戲謔的言語去逗樂他;恐懼可以剋制歡喜,可以用迫切死亡的言語去嚇唬他;生氣可以剋制憂愁,可以用侮辱欺騙的言語去激怒他;憂愁可以剋制恐懼,可以用失去一切的言語去打擊他。
如果五種情緒的傷害還不嚴重,正氣也沒有虛弱,或許可以用藥物治療。例如,青皮可以瀉掉生氣逆流的氣,人參、黃耆可以補償悲傷消散的氣,香附可以解開憂愁凝結的氣,升麻、柴胡可以提升恐懼下降的氣,唯有歡喜則氣和志達,即使生病也較輕微,不治療也可以。這就是五種情緒病症的治療方法。
又有內外兩傷之火,正氣自傷,復加火邪外傷,而為倦怠少氣,自汗身熱,失於視聽,脈虛等症。治用清暑益氣湯之屬。經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澼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聵不可以聽之類是也。又如元氣素虛,遇夏外熱傷氣,而為倦怠無力,頭疼,口淡等症,俗謂之注夏,治用參、耆、白朮、麥冬、五味、黃芩之類。
又如足之太陽經氣不足,感受暑氣,而為惡寒發熱,身重疼痛,手足逆冷,小便已灑然毛聳,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芤遲,仲景所謂中暍是也,治用白虎加人參湯之類。又有勞倦復感暑氣,而為身熱、神昏、溺澀等症,治用辰砂五苓散之類。又如胃氣內虛,因感暑氣,而為頭疼,身熱,泄瀉,脈洪而實者,治用柴苓散之類。
白話文:
如果內外都受到暑氣傷害,導致正氣受損,再加上外來的熱邪,就會出現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發熱、視聽障礙、脈象虛弱等症狀,可以用清暑益氣湯來治療。古籍記載:「陽氣勞累過度就會擴散,精氣耗損,暑氣鬱積在夏季,導致人體發熱、昏厥、失明、耳聾等症狀。」此外,如果元氣原本就虛弱,遇到夏季炎熱,也會導致疲倦無力、頭痛、口淡等症狀,俗稱「中暑」,可以用人參、黃耆、白朮、麥冬、五味子、黃芩等藥物來治療。
另外,如果足太陽經氣不足,又受到暑氣影響,就會出現惡寒發熱、身體沉重疼痛、手足冰冷、小便頻數、毛髮豎立、稍微勞累就發熱、嘴巴張開、前牙乾燥、脈象弦細虛弱等症狀,這是仲景所說的「中暍」,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還有,如果勞累過度又感染暑氣,就會出現發熱、神志不清、小便困難等症狀,可以用辰砂五苓散來治療。如果胃氣虛弱,因暑氣影響,就會出現頭痛、發熱、腹瀉、脈象洪大而有力等症狀,可以用柴苓散來治療。
又如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熱舍於腎,而為足不任身骨痿者,治用人參黃耆之類。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又如腎虛陰火上炎,而為勞熱咳嗽等症,復感夏暑傷之,其氣益甚,治用滋陰降火之劑。經曰:春夏劇秋冬瘥之類是也。又如內有痰火,外感暑氣,鼓激痰飲,塞礙心竅,而為卒倒,手足不知動躡者,欲謂之暑風是也。二陳湯加黃連、香薷主之。
又如冬月過於房勞,精氣內竭,至春則無發生之氣,而為瘟疫者,治宜補中加以辛涼解表之劑。經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又如冬月傷寒,寒邪未發,至春復感熱氣,而為大熱、頭疼、口渴、心躁、脈浮緊者,防風通聖散主之。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皆內外兩傷症治,並行而不悖焉者也。
白話文:
例如長途跋涉勞累,遇到酷熱天氣而感到口渴,一旦感到口渴,熱氣就會停留在腎臟,導致下肢無法承擔身體的重量,腳軟無力的情況,可以使用人參和黃耆等藥材來治療。經典中提到,腳軟無力的原因就是因為熱氣停留於腎臟。再者,如果腎虛,陰火上沖,引起勞累、咳嗽等症狀,再加上夏季暑熱的影響,情況會更加嚴重,需要使用滋潤陰液、降火的藥物來治療。經典中說到,這種情況在春夏之交會更加劇烈,秋冬之季則會有所緩解。
又如內有痰火,外受暑熱侵襲,痰火被激發,阻塞心肺,導致突然昏倒,四肢失去行動能力,這就是暑風的表現。二陳湯加上黃連、香薷來治療。
再者,冬季過度房事,使精氣內耗,到了春季就沒有生長的氣息,容易引發瘟疫,應當使用補中益氣,以及辛涼解表的藥物來治療。經典中提到,冬季不保存精氣,春季就會得瘟疫。若是在冬季受到風寒,等到春天又受到熱氣的影響,出現大熱、頭痛、口渴、心煩、脈象浮緊的情況,需要用防風通聖散來治療。經典中提到,冬季受寒,春季就會得瘟疫。這些都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治療時要兼顧,但不會互相矛盾。
是知君相二火,以外言之,有春熱,夏暑,陽動,陰靜之分也。以內言之,有實瀉虛補,五志勝治,藥治之分也。以外內兩傷言之,有表裡、邪正、補瀉兼施之分也。是故內外君相,醫之廣用者也。其為道甚大,其為說甚雜,其為病甚多,其為變也甚速,其為御也甚難,非一方一法所可盡也。能明乎此,醫之為道,思過半矣。
白話文:
了解人體的阴阳二火,从外部来看,有春热、夏暑,阳动、阴静之分;从内部来看,有实泻虚补,五志胜治,药治之分;从内外两方面损伤来看,有表里、邪正、补泻兼施之分。因此,内外君相的理论,是医术广泛应用的根本。这门学问博大精深,理论繁杂,疾病种类繁多,变化迅速,治疗方法也十分复杂,并非一种方法就能包罗万象。能够明晰这些道理,医道便已掌握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