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四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四卷 (1)

1. 腹痛

《病機機要》云:腹痛者宜和。劉宗厚云:和之一字,總言之耳,因氣鬱結不行,宜行氣開鬱。挾寒者溫中湯,大熱者黃芩芍藥湯,積滯者木通導氣湯,血虛者當歸芍藥湯。亦有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以苦梗發之。

丹溪云:下痢腹痛,用薑桂溫散之法,如建中湯加姜是也。

《內經》云: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腹痛後泄。

又云:太陽病,冬月感寒則泄,當臍而痛,是以今之用溫散者,良以此也。

仲景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痛甚,其脈弦急,或澀浮大,按之空虛,或舉按皆無力,以建中治之,甚效。

白話文:

【腹痛】

《病機機要》提到:對於腹痛的情況,應採取調和的治療方式。劉宗厚解釋說:調和這詞,概括地說,就是當氣血鬱結,運行不暢時,應進行行氣解鬱。如果是由寒氣引起的,可用溫中湯來溫暖中焦;如果是火熱過盛,可用黃芩芍藥湯來清熱;若是積食阻滯,可使用木通導氣湯來助消化;而由血虛導致的腹痛,則應用當歸芍藥湯補血。另外,有時候肺臟的氣鬱積在大腸,這種情況下,可以用苦梗來發散。

丹溪指出:對於下痢伴隨腹痛的症狀,可以採用薑、桂等溫熱藥物來散寒,例如在建中湯中加入薑。

《內經》記載:當寒氣侵襲小腸,使小腸功能失調,無法正常吸收與排泄,就會出現腹痛及下瀉的症狀。

再者,《內經》也提到:在冬天,若感受寒氣,會導致腹瀉,且疼痛位置常在肚臍周圍。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在治療腹瀉時,會使用溫熱藥物的原因。

張仲景在治療痢疾時,不論是紅白痢,或是久病還是新發,只要腹痛嚴重,脈象呈現緊繃或浮大無力,按壓腹部感到空虛,都可使用建中湯來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