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三卷 (5)
第二十三卷 (5)
1. 產後發熱
《大全》,人參湯,治產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
人參、當歸,等分為末,以豬腰子一具,去脂膜,切小片子,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蔥白二條,煮米熟,取清汁一盞,入藥末二錢,煎至八分,不拘時溫服。
羅氏,犀角飲子,治產後亡津液虛損,時自汗出,發熱,困倦,唇口乾燥。
犀角,麥冬,白朮(各半兩),柴胡(一兩),枳殼(麩炒),生地,地骨皮,炙甘草,當歸,人參,茯苓,黃芩,黃耆(各七錢)
上每服六錢,入浮小麥七十粒,姜三片,水煎服。
產後發熱,多屬不足,虛中有寒。丹溪每以乾薑加入補藥中取效,不可不知。
白話文:
【產後發燒】
在《大全》這本書中,提到了用人參湯來治療產後因身體虛弱導致的發燒與盜汗。
具體的配方是:人參和當歸,兩者份量相等,磨成粉末。再取一個豬腰,去除脂肪和膜,切成小片。用三升的水,半合的糯米,以及兩條蔥白,一起煮到米熟。然後取出一盞清澈的湯汁,加入兩錢的藥末,煮至剩下八分滿,不論何時都可以溫熱服用。
羅氏的犀角飲子,則是用來治療產後津液流失導致的虛弱,常自發出汗,發燒,疲倦,以及脣口乾燥的情況。
所需材料有:犀角,麥冬,白朮各半兩;柴胡一兩;去殼炒過的枳實;生地,地骨皮,炙甘草,當歸,人參,茯苓,黃芩,黃耆各七錢。
以上藥材每次取六錢,加入七十粒浮小麥,三片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產後的發燒,多數是由於身體虛弱,其中夾雜著寒氣。丹溪常用乾薑加入補藥中,以取得良好的療效,這一點值得我們瞭解。
2. 產後虛煩發熱
薛氏曰:虛煩發熱,乃陽隨陰散,氣血俱虛。若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急用十全大補湯。若熱愈甚,急加桂附,若作渴面赤,宜用當歸補血湯。若誤以為火症,投以涼劑,禍在反掌。王冰先生云: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不時而熱,是無火也。
當治其心。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勝寒,是無火也。寒不勝熱,是無水也。治法,前症無水者,六味丸,無火者,八味丸,氣血俱虛者,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
人參當歸湯,治產後虛煩,短氣發熱。
人參,當歸,麥冬,桂心,生地(各二錢),大棗(四枚),粳米(一合),淡竹葉(二錢),芍藥(炒,一錢),水煎服。
產後血弱虛煩。四物加茯神、遠志服之。
產後余血不盡,奔心煩悶。生藕汁飲一二盞甚效。竹瀝亦佳。
竹葉湯,產後短氣欲絕,心中煩悶,以此補之。
竹葉,麥冬,小麥(各一升),甘草(一兩),生薑(二兩),大棗(十四枚)
水一斗,煮小麥竹葉至八升,去渣,納余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虛悸加人參二兩,氣力少加糯米五合。
白話文:
薛氏表示:產婦在產後出現虛弱煩躁且發燒的狀況,這是由於身體的陰氣與陽氣散失,導致氣血兩虛。如果伴有惡寒與發燒,且感到煩躁口渴,應立即服用十全大補湯。若發燒情況更嚴重,應及時加入肉桂和附子。若出現口渴臉紅的現象,則宜服用當歸補血湯。若誤以為這是火熱病症,而使用冷性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迅速惡化。
王冰先生說過:極度寒冷且情況持續加重,即使加熱也不能感到暖和,這代表體內缺乏陽氣。若熱度時有時無,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或夜晚發作日間停止,這種不規律的發熱,同樣代表體內缺乏陽氣,應調理心臟。若高熱難退,即使降溫也無法緩解,這表示體內缺乏陰氣。熱度來去不定,時而發作時而停止,同樣表示體內缺乏陰氣,應滋養腎臟。因此,心臟功能過旺會產生熱度,腎臟功能過旺會產生寒意,腎虛會導致寒意內生,心虛會導致熱氣內聚。若熱度無法壓制寒意,這表示體內缺乏陽氣;若寒意無法抵擋熱度,這表示體內缺乏陰氣。治療上,對於缺乏陰氣的病患,可使用六味丸;對於缺乏陽氣的病患,可使用八味丸;對於氣血兩虛的病患,可使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
人參當歸湯,適用於產後虛弱煩躁,呼吸短促並發熱的情況。
所需藥材為人參、當歸、麥冬、桂心、生地(各二錢)、大棗(四枚)、粳米(一合)、淡竹葉(二錢)、炒過的芍藥(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產後因血虛導致的虛弱煩躁,可在四物湯中加入茯神和遠志服用。
產後殘餘血液未排清,導致心慌煩悶,喝一兩杯生藕汁非常有效,竹瀝也是不錯的選擇。
竹葉湯,適用於產後呼吸困難,似乎隨時可能斷氣,且心中煩悶,可用此方補充元氣。
所需藥材為竹葉、麥冬、小麥(各一升)、甘草(一兩)、生薑(二兩)、大棗(十四枚)。
用水一斗,先煮小麥和竹葉至剩八升,然後濾掉渣滓,再加入剩下的藥材,煮至剩三升,去掉渣滓後溫服。若心跳加速,可加入二兩的人參;若體力不足,可加入半升的糯米。
3. 產後血渴
薛氏曰:若出血過多,虛火上炎,用童子小便,或四物、白朮、麥冬、丹皮。若胃氣虛而有熱,用竹葉歸耆湯。若血虛發熱,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若血脫髮熱煩躁,用當歸補血湯。若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或七味白朮散。
七味白朮散,治中氣虛弱,津液短少,口乾作渴,或因吐瀉所致。
人參,白朮(炒),白茯苓,木香,炙甘草,藿香,葛根(各一錢)
水煎服。
竹葉歸耆湯,治胃氣虛熱,口乾作渴,惡冷飲食。
竹葉(一錢半),當歸(一錢),黃耆(二錢),白朮,人參(各一錢),麥冬(七分),炙甘草(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產後血渴】
薛氏說到,如果產後出血過多,導致虛火上升,可以使用童子尿,或者採用包含四物、白朮、麥冬、丹皮的藥方。若產婦因為胃氣虛弱而有熱象,則推薦服用竹葉歸耆湯。倘若是因為血虛而發熱,則可用八珍湯再添加麥冬和五味。如果血脫髮熱且伴隨煩躁,則應服用當歸補血湯。而胃氣虛弱的情況下,可選擇補中益氣湯,或是七味白朮散。
七味白朮散,主要治療中氣虛弱,津液不足,口乾舌燥,或是由嘔吐、腹瀉引起的問題。 成分包括:人參、炒白朮、白茯苓、木香、炙甘草、藿香、葛根,每種成分各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竹葉歸耆湯,適用於胃氣虛弱且有熱象,口乾舌燥,不喜冷飲食的患者。 成分為:竹葉一錢半、當歸一錢、黃耆二錢、白朮、人參各一錢、麥冬七分、炙甘草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4. 產後乍寒乍熱
產後乍寒乍熱,由血氣虛損,陰陽不和。若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宜用增損四物湯。若因敗血不散,腹內作痛,宜用奪命丹,後用增損四物湯,隨病加減。陳無擇云:敗血流閉諸陰則寒,流閉諸陽則熱,用大調經散、五積散。
薛氏謂:陽氣不足,陰氣上入於陽中而惡寒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因陰氣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而發熱者,用六味丸。若氣血不足而惡寒發熱者,用八珍湯。若病後寒熱倦怠者,用補中益氣湯。若肌熱大渴,目赤面紅者,用當歸補血湯。
一產婦惡寒發熱,此血氣虛寒,用十全大補加炮姜,而寒熱愈。繼以補中益氣而肢體安。
增損四物湯
人參,當歸,芍藥(炒),川芎,乾薑(炒。各一兩),甘草(四錢)
每劑五錢,姜水煎服。
大調經散,治產後惡露未消,寒熱自汗,或肚腹作痛。
大豆(炒,去皮,一兩半),茯神(一兩),真琥珀(一錢)
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濃煎烏豆、紫蘇湯調下。
白話文:
【產後忽冷忽熱的情況】
產後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主要是因為產後血氣虧損,導致陰陽失調。如果陰氣過剩就會感覺到寒冷,陽氣過剩就會感到燥熱,這時候適合服用增損四物湯。
若是因為瘀血未散,導致腹部疼痛,應先使用奪命丹,然後再服用增損四物湯,根據病情適度調整藥量。陳無擇表示:瘀血阻塞在陰脈會感到寒冷,阻塞在陽脈會感到燥熱,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大調經散或者五積散。
薛氏認為:如果陽氣不足,陰氣進入陽氣中,會有惡寒的感覺,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因為陰氣不足,陽氣沉入陰氣中導致發熱,應該使用六味丸。如果氣血不足導致惡寒和發熱,應該使用八珍湯。如果病後出現寒熱交錯、疲倦乏力的現象,也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身體發熱、口渴、眼睛紅、臉色紅潤,應該使用當歸補血湯。
一個產婦出現惡寒和發熱的症狀,這是因為血氣虛弱導致的寒冷,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炮製過的生薑,惡寒和發熱的症狀會得到緩解。接著使用補中益氣湯,四肢的不適感也會消失。
【增損四物湯】
配方:人參、當歸、炒過的芍藥、川芎、炒過的乾薑(各一兩)、甘草(四錢)
每次使用五錢,用薑水煎煮後服用。
【大調經散】,用來治療產後惡露未完全排出,忽冷忽熱並自汗,或腹部疼痛。
配方:炒過的大豆(去皮,一兩半)、茯神(一兩)、真琥珀(一錢)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濃煎的黑豆和紫蘇湯調和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