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八卷 (19)
第八卷 (19)
1. 裡急後重有寒熱虛實及在氣在血之異
滑伯仁曰:裡急謂腹內急迫,後重謂肛門下墜,惟其裡急後重,故數至圊而不能便也。愚謂此皆脾胃不和,或為風寒暑濕令氣所幹,或為積滯膠固纏墜,或病久陽氣下陷。
丹溪曰:後重本因邪壓大腸,不能升上而重墜也。用大黃、檳榔藥者,乃瀉其所墜之邪也。及久痢與通蕩之後,而後重仍在者,知大腸虛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御米殼、訶子、五倍子等澀劑,收其氣而固其滑也。然大腸為邪壓下之重,其重至圊後不減。虛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後隨減。以此辨之,百發百中也。
愚謂氣虛下陷而重者,雖用收澀之劑,仍必以升補藥兼之。
又云:有服升消藥不效者,用秦艽、皂角子、大黃、當歸、桃仁、枳殼、黃連等劑,若大腸風盛者,可作丸服。
《綱目》云:自古治裡急後重,但用檳榔、木香調氣及大黃下積,至丹溪始用桃仁、滑石、滑其死血,如鼓應桴,實發前人所未發也。
又云:下墜在血活之後,此為氣滯宜前藥加檳榔一枚。蓋後重者當和氣,積與氣墜下者,當兼升、兼消,升謂升麻之類,消謂木香、檳榔之類。
白話文:
滑伯仁說:「裡急」就是指腹部感覺到緊迫感,「後重」則是形容肛門處有種往下墜的感覺。因為有了這種裡急後重的症狀,所以會頻繁地想要去廁所,卻不一定能順利排便。我認為這些都是因為脾胃運作不調和,或是被風、寒、暑、濕等外來氣候因素影響,或是因為長期累積的食物殘渣凝結纏繞,導致下墜感,亦可能是因病久造成身體的陽氣下陷。
丹溪先生說:後重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邪氣壓迫大腸,使得大腸無法正常上升,因而產生下墜感。使用大黃、檳榔這類藥物,目的是為了清除造成下墜的邪氣。然而,對於那些長期腹瀉或經由通便後仍然感到後重的人來說,我們可以推測是大腸虛弱且滑動過度,無法自我收縮,因此產生了下墜感。這時,我們可以使用像御米殼、訶子、五倍子等具有收斂作用的藥物,以收斂氣息並固定滑動的大腸。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邪氣造成的下墜感,在排便後這種感覺不會減輕;而如果是由於虛弱和滑動過度造成的下墜感,那麼排便後這種感覺會隨之減輕。透過這個方法來辨別,往往能夠準確無誤。
我認為,對於那些因為氣虛導致下墜感的人,即使使用了收斂的藥物,還是應該同時使用提升和補益的藥物。
另外有提到,有人使用提升和消除的藥物效果不佳,可以改用秦艽、皁角子、大黃、當歸、桃仁、枳殼、黃連等藥物。如果大腸風氣旺盛,可以製成丸藥服用。
《綱目》一書提到:從古至今,治療裡急後重的方法大多隻使用檳榔、木香來調節氣機,以及大黃來排除積滯,直到丹溪先生開始使用桃仁、滑石來活化死血,就像打鼓一樣,響應前人未曾開發的領域。
另外又提到,對於排便後仍有下墜感的情況,這是因為氣滯所致,可以在先前的藥方中加入一顆檳榔。因為對於後重的狀況,應著重於調和氣機;對於因積滯和氣機下墜的狀況,則應同時考慮提升和消除的作用,其中「提升」指的是像升麻這樣的藥物,而「消除」則是指像木香、檳榔這樣的藥物。
2. 發熱
丹溪曰:發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症,宜微汗和解,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粉草、生薑。
又云:有外感者,小柴胡湯去人參。又云:下痢發熱久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散,並熱藥薑、桂之屬是也。又云:下痢初發熱,必用承氣湯,下後,參證用藥。發熱不惡寒,脈洪者,宜大承氣湯,若惡寒者忌下。
愚謂發熱而小便不利者,柴苓湯加滑石、木通。夏秋發熱噁心,胸腹飽悶,不思飲食,藿香正氣散,不飽悶者,食廩湯。
白話文:
丹溪說:如果出現發燒且怕冷,全身和頭部都感到疼痛,這些都是外感病的表現,適合用微微出汗的方式來調和身體,可以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等草藥。
他又說:對於有外部感染的情況,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但要去掉人參。再者,如果下痢伴隨發熱久久不退,這可能是陰虛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寒涼的藥物時,必須要搭配升散作用的藥物,例如薑、桂等熱性藥物。再者,如果下痢初期就發熱,必須使用承氣湯,但在使用後,需根據實際病情調整藥方。如果發熱但不怕冷,且脈搏洪大,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但如果怕冷則避免使用。
我認為,如果發熱同時伴有小便不通暢,應該使用柴苓湯加上滑石、木通。在夏季或秋季,如果出現發熱、噁心,胸腹感覺飽脹不適,不想吃東西,可用藿香正氣散;如果不覺得飽脹不適,則應該使用食廩湯。
3. 令氣及時疫痢
《綱目》云:夏月痢疾,用黃連香薷飲加甘草、芍藥、生薑神效者,蓋夏月之痢多屬於暑。潔古治處暑後,秋冬間,下痢用厚朴湯大效者,蓋秋冬之痢多屬寒。
《大全良方》云:有一境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治法雖當參運氣之相勝,亦不可狎泥。當先審虛實冷熱,首用敗毒散加人參、甘草、陳皮、姜,隨症用之。
白話文:
《本草綱目》提到:在夏季發生的腹瀉疾病,使用黃連香薷飲再加入甘草、芍藥、生薑有著神奇的療效,因為夏季的腹瀉大多是由於暑熱所致。而張元素(潔古)在處理處暑之後,即秋冬期間的下痢問題,使用厚朴湯有顯著效果,這也是因為秋冬的腹瀉大多是由於寒涼所致。
《普濟方》提及:如果一個地方內,無論老少都陸續感染,症狀類似,這種情況就是具有傳染性的疫毒性腹瀉。治療方法雖然應考慮當時天氣的影響,但也不可輕忽。首先應該判斷病患的體質虛實和病徵的冷熱,初步可以使用敗毒散,並加入人參、甘草、陳皮、薑等藥材,根據病情的不同來調整使用。
4. 身重
身重不知穀味及下如豆汁者,皆是足太陰脾經受濕也。東垣升陽除濕防風湯、升陽益胃湯、和中益胃湯。(出《蘭室秘藏》濕熱中。)
白話文:
如果身體感到沉重,甚至連食物的味道都感受不到,或者排泄物像豆汁一樣,這些都是因為足太陰脾經受到濕氣影響的症狀。根據東垣的理論,可以使用升陽除濕的防風湯、升陽益胃湯、和中益胃湯來調理身體。(以上資訊出自《蘭室祕藏》中的濕熱中一章。)換句現代白話文來說,就是當你覺得身體特別沉重,甚至影響到你的味覺,或是你的排便呈現出像豆汁般的狀態,這可能都是因為脾臟受到了濕氣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東垣提出可以用防風湯、升陽益胃湯、和中益胃湯這幾種藥方來提升身體的陽氣,去除體內的濕氣。(此內容出自《蘭室祕藏》中的濕熱中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