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八卷 (18)

回本書目錄

第八卷 (18)

1. 痢門

丹溪謂赤自小腸而來,白自大腸而來。愚謂大小腸亦心肺之腑也,但不若劉宗厚以氣血言尤為明白。

《統旨》曰:河間發明痢本於濕熱,最為詳切,及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而後重自除,誠哉至言也。又謂痢雖有赤白,而一本之於熱,此足以破局方好行辛熱者之弊也。然痢之白者,不可盡歸之於熱,亦有因於寒者。痢如凍膠或如鼻涕,明是冷症,此緣多啖生冷,脾胃受傷,氣微而滯下生焉,非薑桂之辛熱不可也。

又其日久而不愈,腸胃氣虛,始為熱,而末變寒,或過服冷藥,以致脾胃中寒,此亦宜有以溫之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認為赤痢是從小腸來的,白痢是大腸來的。我認為大小腸也是心肺的器官,但還是劉宗厚用氣血來解釋更明白。《醫統旨》說:河間闡明痢疾的根本原因是濕熱,說得最詳盡,並且說運行血液,膿便自然會好,調理氣機,裡急後重就會消除,這真是至理名言。又說痢疾雖然有赤白之分,但根本原因都是熱,這足以打破那些喜歡用辛辣溫熱藥方的弊病。然而白痢,不能都歸咎於熱,也有因為寒引起的。痢疾的排泄物如果像凍住的膠或鼻涕,明顯是寒症,這是因為吃太多生冷食物,脾胃受傷,氣虛而導致滯下,必須用薑桂這種辛溫的藥來治療。

又如果痢疾久治不癒,那是腸胃氣虛,開始是熱證,後來變成寒證,或是過量服用寒涼藥,導致脾胃中寒,這種情況也應該用溫性的藥來治療。

2. 滯下亦有挾虛挾寒

丹溪曰:或問河間之言滯下,似無挾虛挾寒者,然乎否乎?予曰:泄利之病,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圊,惟覺困倦。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似乎皆熱症、實症也。予近年涉歷,亦有大虛、大寒者,不可不知。

如治予從叔婁長官等,皆用參朮及乾薑、薑汁之類是也。

劉宗厚曰:按滯下之症,古人多與泄瀉同論,至《三因方》,始能另立條目。蓋實有不同,夫病有從外感而得者,須分六氣之異,外既受傷,腸胃鬱結,遂成赤白等症,當隨其寒熱濕涼以調之。有因臟氣發動,干犯腸胃而得者,須察其何臟相兼,以平治之。又有因飲食失節而得者,則又審其何物所傷,以消克之。

但其受病之後,腸胃怫鬱,膿血稠黏,裡急後重。諸方雖有寒熱虛實之論,劉河間則以為一出於熱,然考之《內經》,似亦熱多而寒少也。我丹溪先生,則以為亦有挾虛挾寒之症,深戒學者,須宜識此。世之局方,不辨三因,專用澀熱之藥,其失甚矣。至河間立說,專用苦寒疏下之藥,則亦未甚為當,何則?蓋病有虛寒,治有先後。

若病氣暴至,元氣壯實,積滯膠固,須宜下之。病久氣脫,腸胃虛滑不禁者,亦宜溫之、澀之。大抵治痢當從仲景、河間之法,可溫則溫,可下則下,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己。劉河間分在裡、在表,挾風、挾熱、挾寒等症,後之作者,無越於斯,但氣血一條,未嘗表出立論。其於芍藥湯下有曰: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而後重自除。

蓋謂便膿血是血之滯下也,故曰行血自愈;奔迫後重氣之實也,故曰調氣自除。誠哉是言,但膿血赤白,亦有氣病、血病之分,後重裡急,亦有氣實、血實之異。學者尤不可不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有人問我,河間學派對於「滯下」(痢疾)的看法,好像沒有提及到虛弱或寒性的情況,這是真的嗎?我回答:對拉肚子這種病來說,食物有時候消化有時候不消化,且不一定會用力排便,只覺得疲倦。然而,如果是滯下,情況就不同了,可能是膿,可能是血,可能膿血交雜,可能像腸垢一樣,可能沒有食物殘渣,或者和食物殘渣混合在一起。雖然有痛、不痛、大痛的不同,但是都伴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讓人很不舒服,看似都是熱症或實證。但我近年來的經驗,也發現有大虛、大寒的情況存在,這一點不可不知。

例如我治療我的堂叔婁長官等人時,都使用了人參、白朮以及乾薑、薑汁等藥物。

劉宗厚先生說:查閱「滯下」的病症,古人大多與一般的拉肚子混為一談,直到《三因方》才開始單獨列項。因為兩者確實有所不同。有些病是外感所致,必須分辨六氣的不同,外感導致腸胃鬱結,形成赤白痢疾,應根據寒熱濕涼的不同來調理。有的是由臟腑功能失調侵犯腸胃而致病,需要辨別哪個臟腑參與,來進行平衡調理。有的是飲食失節所致,需要判斷是哪種食物傷害,來進行消化處理。

但無論如何,生病後,腸胃鬱悶,膿血粘稠,裡急後重。各種療法雖然有寒熱虛實之分,但劉河間認為這一切都源自於熱,然而參考《黃帝內經》,看來熱症多於寒症。我丹溪先生認為也有虛弱和寒性的病例,特別提醒學者,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世上的醫方,不分辨病因,專門使用收澀和清熱的藥物,這是很大的錯誤。河間學派的理論,專門使用苦寒疏下的藥物,這也不完全正確,為什麼呢?因為病情有虛寒,治療有先後順序。

如果病氣突然來襲,身體健康壯實,積滯牢固,需要使用下法。如果病程已久,腸胃虛弱滑脫,不能禁受,則應該溫補和收澀。總的來說,治療痢疾應該跟隨張仲景和河間學派的方法,可以溫補的就溫補,可以下法的就下法,或者解表,或者利尿,或者等待它自行康復。劉河間將病情分為在裡、在表,挾風、挾熱、挾寒等症狀,後人寫作的醫書,沒有超出這個範疇,但是對於氣血這一條,從未明確立論。在芍藥湯的描述下有這樣一句話: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而後重自除。

這句話的意思是,便膿血是血液的滯下,所以說行血自愈;後重的急迫感是氣實的表現,所以說調氣自除。這句話確實是真理,但膿血赤白,也有氣病、血病的區別,後重裡急,也有氣實、血實的不同。學者尤其不可不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