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八卷 (17)
第八卷 (17)
1. 泄痢辨
丹溪云:泄瀉之症,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雜。雖有痛不痛之異,然皆無裡急後重,逼迫惱人。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在腹瀉的情況下,食物可能被消化也可能沒有被消化,而且不會有強烈的排便意願,只會感到疲憊。然而,如果是痢疾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可能會有膿、血,或者膿血混雜,或者是腸垢,或者完全沒有食物殘渣,或者食物殘渣和上述物質混雜。雖然疼痛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都沒有那種迫切需要排便,讓人煩惱的感覺。
2. 痢門
(已前諸公皆釋名滯下,經書又云腸澼。)
泄痢二症,前綱中《病機機要》論寒熱虛實治法甚詳,陳無擇、朱丹溪、劉宗厚、王節齋諸公又各有發明,今摘其緊要,逐一詮次,以便按治。
《內經》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䐜滿閉寒,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是也。
《內經》曰: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臟期之。
《脈經》云: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又腸澼筋攣,其脈小細安靜,生;浮大緊,死。
《脈訣舉要》曰:無積不痢,脈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細無害。
《秘藏》云:假令傷寒,飲食䐜脹滿而傳飧泄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風邪下陷,升舉之。濕氣內勝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腸鳴,無力,不足拈衣,其脈弦細而弱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數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
陳無擇云:滯下之症。《內經》所載血溢、血泄、血便、注下。古方則有清膿血,近世呼為痢疾,其實一也。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腸胃不能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干之,故為此疾。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治法當先用通利之藥,疏調臟腑。
《原病式》曰:或言證痢白為寒者,誤也。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所謂下利,谷反化為膿血,如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化腐爛漬發化為膿血也。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燥郁為白,屬肺金也。然諸瀉痢皆屬於濕,濕熱甚於腸胃之內,而腸胃怫鬱,以致氣液不得宣通而成。
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之間,而同為痢乎?如熱生瘡瘍而出白膿者,亦可以白為寒歟?其在皮膚之分,屬金,故色白也。次血分,屬心火,故為血也。
在肌肉屬脾土,故作黃膿。在筋部屬肝木,故其膿色帶瘡。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隨五臟而見五色,是其標也,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於燥熱,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
《玉機微義》云:河間謂赤白不當分冷熱,乃屬心火,肺金之化也。五色各屬五臟,本則一出於熱,其論甚當。緣心主血,肺主氣,白屬肺金,此氣受病也;赤屬心火,此血受病也;赤白相雜,氣血俱受病也。知此則肝青,脾黃,腎黑之說,亦可得而互明也。
白話文:
[痢疾門]
以往的醫學家們都將痢疾稱為滯下,而醫書上也常稱之為腸澼。
關於腹瀉與痢疾這兩種病症,《病機十九條》中對寒熱虛實的治療方法有詳細的說明,陳無擇、朱丹溪、劉宗厚、王節齋等醫學家們也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現在我們將其中重要的部分逐一闡釋,以便大家按照這些原則進行治療。
根據《內經》所述,如果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規律,人體的陰氣就會受到影響。一旦陰氣受損,就會進入五臟,造成腹脹、寒閉,進而引發腹瀉,長久下來就會變成慢性腸澼。
《內經》還提到,如果腸澼病人出現便血並伴有高燒,那他可能就難以康復;相反,如果病人體溫正常,則有可能恢復健康。對於腸澼病人,如果排泄物中夾雜白色泡沫,脈搏沉穩,預示著生存機會較大;反之,如果脈搏浮動,則可能面臨生命危險。腸澼類病症,如果患者體溫正常,脈搏沒有突然斷絕,而且脈搏平穩、強壯,那麼存活率較高;反之,如果脈搏忽快忽慢,則可能危及生命,具體情況需根據臟器狀況來判斷。
《脈經》指出,如果腸澼病人排泄物中夾雜膿血,但脈搏沉穩、緩慢,則有較大的康復機會;反之,如果脈搏頻率快、強度大且伴有高燒,則可能無法康復。另外,如果腸澼病人出現肌肉抽搐,但脈搏細微、平穩,預示著生存機會較大;反之,如果脈搏浮動、強度大,則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脈訣舉要》中提到,沒有積食的人通常不會患痢疾,因此痢疾患者的脈象應該是滑大或者浮動。如果脈象弦急,可能病情嚴重;反之,如果脈象沉細,則病情可能並不嚴重。
《祕藏》中指出,假如患者因感冒導致飲食消化不良,造成腹脹,並轉變為腹瀉,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幫助消化。如果患者因食用濕熱食物而引發膿血,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內調。對於風邪引起的下陷,應使用升提的藥物。對於濕氣過重的情況,應使用利尿的藥物。對於腹部緊張的情況,應使用通便的藥物。對於排便困難的情況,應使用調理的藥物。對於腹痛的情況,應使用止痛的藥物。對於洞瀉、腸鳴、無力、甚至連衣服都提不起來的情況,如果脈象弦細而弱,應使用溫補和收斂的藥物。對於膿血濃稠、頻繁排便卻排不出的情況,如果脈象洪大而有力,應使用寒涼和通便的藥物。
陳無擇認為,滯下的病症,《內經》中記載的血溢、血泄、血便、注下等,古代的方書中有清膿血的療法,而近世稱之為痢疾,實際上都是一回事。這些疾病大多是由脾胃不和、飲食過量、食物在腸胃中積聚不能消化,再加上風寒暑濕的侵襲所引起的。受到熱氣影響會排出紅色的分泌物,受到冷氣影響會排出白色的分泌物,受到風邪影響會純粹排出清澈的血液,受到濕氣影響會排出像豆汁一樣的分泌物。治療這種疾病的原則是先使用通利的藥物,以調理臟腑功能。
《原病式》中提到,有人認為痢疾中白色的分泌物表示寒涼,這是錯誤的。如果真的是因為寒冷,那麼消化功能應該會下降,怎麼可能反而會轉化為膿血呢?所謂的痢疾,食物反而轉化為膿血,就像穀物、肉類、水果和蔬菜,當濕熱過度時,它們自然會腐爛、發酵轉化為膿血。其中,熱氣會導致紅色分泌物,因為熱氣屬心火;濕氣會導致黃色分泌物,因為濕氣屬脾土;乾燥和鬱悶會導致白色分泌物,因為它們屬肺金。然而,所有的腹瀉和痢疾都與濕氣有關。當腸胃內的濕熱過度時,腸胃會感到鬱悶,導致氣液無法順利流通,從而形成疾病。
腸胃的乾燥會導致口渴不止。比如說,如果排泄物中夾雜紅色和白色分泌物,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寒熱交錯的表現,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要知道,水火陰陽、寒熱是平衡的,一方面高了,另一方必然低;一方面旺盛,另一方必然衰退。怎麼可能在腸胃之間同時出現極端的寒熱,並且共同導致痢疾呢?就像熱病引發的膿包,如果出現白色膿液,難道就能說它是寒涼嗎?膿液在皮膚層,屬於金屬,所以呈現白色;在血液層,屬於心火,所以呈現紅色;在肌肉層,屬於脾土,所以呈現黃色;在筋膜層,屬於肝木,所以膿液會帶有綠色;深入到骨髓層,屬於腎水,所以會有紫色或黑色的血液。這些顏色分別代表不同臟器的特徵,但根本上都是由熱氣引起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一般來說,如果病人感到肛門周圍緊迫疼痛、排便困難、腹部緊張、小便呈現紅色且排尿困難,這都表示體內存在燥熱。對於排泄物中夾雜白色分泌物的痢疾患者,這種情況很常見,這也表明他們體內存在熱氣。
《玉機微義》中提到,河間認為紅色和白色的分泌物不應單純地歸咎於寒涼或熱氣,而是與心火和肺金的運作有關。五種顏色分別與五臟相對應,根本上都源於熱氣,這個觀點非常正確。因為心臟主管血液,肺臟主管氣體,白色分泌物屬於肺金,表示氣體受到了影響;紅色分泌物屬於心火,表示血液受到了影響;紅白相間的分泌物表示氣血都受到了影響。瞭解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肝臟相關的問題會呈現青色,脾臟相關的問題會呈現黃色,腎臟相關的問題會呈現黑色,這些顏色之間的關係也能夠互相說明。
丹溪認為紅色分泌物來自小腸,白色分泌物來自大腸。我認為,小腸和大腸同樣是心臟和肺臟的附屬器官,但是劉宗厚從氣血角度來解釋更為清晰。
《統旨》中提到,河間在解釋痢疾源於濕熱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貢獻,並且指出只有調理血液才能使膿血停止,只有調理氣體才能消除排便困難,這些話語確實非常精確。他又提到,雖然痢疾可能有紅色和白色分泌物,但根源都是熱氣,這足以糾正一些醫生過度使用辛辣熱性藥物的偏見。然而,對於白色分泌物的痢疾患者,我們不能完全歸咎於熱氣,也有因為寒冷而引起的。例如,有些痢疾的分泌物像凍膠或鼻涕,明顯是寒冷的症狀。這是由於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受損,氣息微弱,從而產生滯下的病症,必須使用辛辣熱性的薑桂才能治療。
此外,對於長期未能痊癒的痢疾患者,腸胃氣虛,最初可能是因為熱氣,但最終可能轉變為寒冷,或者因為過度服用冷性藥物,導致脾胃中寒,這種情況下也需要適度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