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八卷 (16)

回本書目錄

第八卷 (16)

1. 泄痢

太陰傳少陰是為賊邪,先以枳實厚朴湯,以防其變。若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減,宜調胃去濕,白朮、芍藥、茯苓三味,水煎服。以白朮之甘,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濕,芍藥之酸澀,除胃中之濕熱,四肢沉困,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濕,此三味泄痢須用此。

如發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也,加黃連為主,桂佐之;如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如見血加黃連為主,桂、當歸佐之;如煩躁或先便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芩不止,上部血也;如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能除,下部血也;如惡寒,脈沉,或腰痛,或臍下痛,非黃連不除,此中部血也;如便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不可以大黃下之,下之必死。謂氣下竭也,而陽無所收。

凡陰陽不和,惟以分陰陽藥治之。

又云:暴泄非陰,久泄非陽。大便完穀下,有熱者,脈疾身動聲亮,暴注下迫,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身困鼻息微,姜附湯主之。身重不樂,朮附湯主之。渴引飲者,是熱在膈上,水多入則自胸膈入胃中,胃本無熱,因不勝其水,名曰水恣。胃受水攻,故水穀一時下。此證當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督脈瀉也。

如用藥,使車前子、白朮、茯苓之類,五苓散亦可。

又有寒泄者,大腹滿而泄。又有鶩溏瀉者,是寒泄也。鶩者,鴨也,大便如水,其中有少結糞者是也。如此者當用天麻、附子、乾薑之類。

又法曰:泄有虛實寒熱。虛則無力,不及拈衣,未便已泄出,謂不能禁固也。實則數至圊而不便,俗云虛坐努責是也。裡急後重,皆依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

〔按〕已上述泄利,寒熱虛實,脈證輕重,治法極為詳悉,最當深玩。

白話文:

泄瀉

太陰病傳到少陰病,這是一種邪氣的轉變,首先要用枳實厚朴湯,來預防病情惡化。如果出現四肢無力、倦怠,小便減少或不順暢,大便稀溏,身體沉重困頓,食慾減退,應該調理脾胃、去除濕氣,可以用白朮、芍藥、茯苓三味藥,用水煎服。白朮味甘,能入脾胃,去除脾胃的濕氣;芍藥味酸澀,能去除胃中的濕熱,改善四肢沉重困頓;茯苓味淡,能通利水道,排除濕氣。這三味藥對於泄瀉的病症是必須使用的。

如果發燒怕冷,但腹部不痛,就加入黃芩為主藥;如果沒有看到膿血,但發冷怕冷,這是太陰病要傳到少陰病的徵兆,就加入黃連為主藥,並用桂枝輔助;如果腹痛劇烈,就加入當歸,芍藥加倍;如果大便帶血,就加入黃連為主藥,桂枝、當歸輔助;如果出現煩躁不安,或是先拉白色膿液再拉血,或是發燒,或是怕冷,這種情況一定要用黃芩才能止住,這是上部的出血;如果怕冷,脈象沉,先拉血再拉便,一定要用地榆才能去除,這是下部的出血;如果怕冷,脈象沉,或是腰痛,或是肚臍下方疼痛,一定要用黃連才能去除,這是中部的出血;如果大便帶膿血相雜,而且脈象浮大,絕對不可以用大黃來瀉下,瀉下一定會死亡,因為這樣會使氣虛下陷,陽氣也無法收斂。

凡是陰陽不調和的,就只能用分陰分陽的藥來治療。

還有說,突然的泄瀉不是陰虛,長期的泄瀉不是陽虛。大便拉出未消化的食物,如果有發熱的症狀,脈象快而有力,身體躁動不安,說話聲音洪亮,突然腹瀉且急迫,這屬於陽證。如果是寒證,脈象沉而細弱,身體困乏,呼吸微弱,要用薑附湯來治療。如果身體沉重不舒服,要用朮附湯來治療。如果口渴想喝水,這是熱在膈上,喝水太多會從胸膈進入胃中,胃本身沒有熱,是因為承受不了大量的水,這種情況叫做水恣。胃受到水侵襲,所以水和食物會一起瀉下。這種情況應該灸大椎穴三五壯,馬上就會好,這是泄督脈的病邪。

如果要用藥,可以用車前子、白朮、茯苓這類藥,五苓散也可以使用。

還有一種寒瀉,腹部脹滿並腹瀉。還有一種像鴨子溏便一樣的腹瀉,這也是寒瀉。鴨子的大便像水一樣,其中夾雜一些結塊的糞便。這種情況應該用天麻、附子、乾薑之類的藥物。

另一種方法說,泄瀉有虛實寒熱之分。虛證的特點是沒有力氣,連衣角都提不起來,還沒來得及上廁所就已經泄出來,這是不能控制住排泄。實證的特點是多次跑廁所卻拉不出來,俗話說的「虛坐努責」就是這種情況。如果裡急後重,都要根據先前的方法來調整用藥,大承氣湯主治這種情況。

[按語] 以上關於泄瀉,它的寒熱虛實,脈象的輕重,治療方法都講述的非常詳細,最應該仔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