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八卷 (14)

回本書目錄

第八卷 (14)

1. 泄痢

生生子曰:仲景、河間、東垣諸公,多以泄、痢混同論治。究其源,皆本之於《難經·五十七難》五泄中來。云:小腸泄、大瘕泄,即是腸癖膿血也,故治法亦多相須。但初學之士未易尋繹,故予不揣庸腐,芟繁和簡,以經文列之於前,而諸賢次之,以見古人著方立法之意,然後發明泄、痢形狀,而以丹溪之見折而衷之。仍分泄痢為二門。

初不敢遽分者,以其有先痢而後泄,有先泄而後痢,有痢不因泄,有泄不因痢,治有次第,症有輕重也。以古論不可分者為綱,以今之名症者為目,使後學易以辨別,而難治之症,亦得以備參考也。

《難經》云: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

《保命集》曰: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以大承氣湯下之。)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建中、理中湯主之。)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乾薑附子湯主之。)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承氣湯下之。)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胃、大、小腸三症,皆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厥陰症,莖中痛加甘草,以陰症裡急後重加大黃。)

滑伯仁曰:瘕,結也,謂因有凝結而成者也。裡急謂腹內急迫,後重謂肛門下墜,惟其裡急後重,故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者,小便亦不利也。(出《難經本義》。)

謝堅白曰:小腸、大瘕二泄,今所謂痢疾也。《內經》曰腸澼,故下痢赤白者,灸小腸俞是也,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累驗。(出《難經本義》。)

四明陳氏曰:胃泄即飧泄也,脾泄即濡泄也,大腸泄即洞泄也,小腸泄謂凡泄則小便先下而便血,即血泄也,大瘕泄即腸澼也。

《靈樞經》曰:腸中寒即腸鳴飧泄,腸中熱即出黃如麋。「脈要精微論」曰:胃脈虛則泄。

仲景曰: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下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下痢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亦自愈。下痢脈數而渴者,合自愈,設不愈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下痢脈數有微熱,汗出,合自愈,設脈緊為未解。下痢脈反弦,身熱汗者自愈。下痢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痢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下痢脈沉弦者,下重。

下痢寸口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溲病若腹大而泄者,脈當細微而澀,反緊大而實者,死。下痢脈大者為不止,下痢一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素問》云:泄而脈大難治,病泄脈洪大者是逆也。

《靈樞》云: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易已。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死矣。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死矣。

白話文:

泄痢

古人仲景、張仲景、李東垣等醫家,常將泄瀉和痢疾混為一談,從治療方法來看,都源自《難經》中關於五泄的論述。 《難經》所說的五泄:小腸泄、大瘕泄,其實就是腸癖、膿血下痢,因此治療方法也多有共通之處。但初學者不易理解,所以我冒昧整理簡化,先列出經文,再參考諸位賢者的見解,闡明古人治方用藥的意圖,然後詳細說明泄瀉和痢疾的症狀表現,並以朱丹溪的觀點加以綜合說明。 本文將泄瀉和痢疾分為兩大類論述。

之所以一開始不敢遽然區分,是因為有些病人先發生痢疾後又出現泄瀉,有些則相反;有些痢疾並非因泄瀉所致,有些泄瀉也並非因痢疾所致。治療方法有先後順序,症狀的輕重也各有不同。本文以古代醫家的論述為綱要,以現代常見的病症為條目,方便後學辨別,也為治療疑難雜症提供參考。

《難經》記載:有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後重)。

《保命集》記載:胃泄:飲食消化不良,大便色黃。(用大承氣湯瀉下)脾泄:腹部脹滿,瀉下不止,一吃東西就嘔吐。(用建中湯、理中湯治療)大腸泄:吃完東西後腹部絞痛,大便色白,腸鳴腹痛。(用乾薑附子湯治療)小腸泄:小便後排出膿血,少腹疼痛。(用承氣湯瀉下)大瘕泄:裡急後重,多次想大便卻排不出,會陰部疼痛。

(胃、大腸、小腸三種泄瀉,都可用清涼飲子治療,泄瀉即可自行停止。若是厥陰症,會陰部疼痛的,加甘草;陰虛裡急後重的,加大黃。)

滑伯仁說:瘕是指結塊,是指因為有凝結而成的。裡急是指腹部急迫感,後重是指肛門下墜感,因為裡急後重,所以多次想大便卻不能順利排出。會陰部疼痛,也是小便不利。(出自《難經本義》)

謝堅白說:小腸泄和腸癰泄,就是現在所說的痢疾。《內經》稱之為腸澼,所以下痢赤白者,可用灸小腸俞穴來治療,此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經多次驗證有效。(出自《難經本義》)

四明陳氏說:胃泄就是飧泄,脾泄就是濡泄,大腸泄就是洞泄,小腸泄是指凡是泄瀉,小便先排出,然後排出血液,也就是血泄;大瘕泄就是腸澼。

《靈樞》說:腸胃寒冷會引起腸鳴飧泄,腸胃炎熱會排出黃色如麋的糞便。「脈要精微論」說:胃經虛弱就會泄瀉。

張仲景說:大腸寒者大便多稀溏,大腸熱者大便帶有腸垢。下痢脈搏微弱而頻數者,預示病情將自行好轉,即使發熱也不會危及生命。下痢伴有微熱口渴,脈搏微弱者,也會自行痊癒。下痢伴有發熱口渴,脈搏頻數者,大多能自行痊癒,如果不能痊癒,必定會排出清稀膿血,這是因為有熱邪的緣故。下痢脈搏頻數,伴有微熱和汗出,大多能自行痊癒,如果脈搏緊澀,則表示病情尚未好轉。下痢脈搏弦細,身熱汗出者,會自行痊癒。下痢脈搏沉遲,面色略少紅潤,身體微熱,排出稀薄的谷物樣大便者,必定會出汗而痊癒,病人會有輕微的厥逆,這是因為面色紅潤是陽氣外露,下焦虛弱的緣故。下痢脈搏沉而弦者,則下墜感明顯。

下痢,寸關脈反浮數,尺脈澀者,必排出清稀膿血。小便不利,如果腹部膨脹且泄瀉,脈搏應該細微而澀,如果脈搏反而緊澀而實大,則會死亡。下痢脈搏洪大者,則泄瀉不止;下痢一天十多次,脈搏反而實大者,會死亡。

《素問》說:泄瀉而脈搏洪大者難以治療,泄瀉脈搏洪大者是病情逆轉的表現。

《靈樞》說:飧泄脈搏微小者,手腳冰冷,難以痊癒;飧泄脈搏微小,手腳溫暖者,則容易痊癒。腹部鳴叫且脹滿,四肢冰冷,泄瀉,脈搏洪大者是病情逆轉,這種情況不出十五天就會死亡;腹部脹滿,四肢冰冷,形體消瘦,泄瀉嚴重者,是病情逆轉,這種情況不到一個小時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