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八卷 (9)
第八卷 (9)
1. 泄瀉門
上為丸,每服三五十丸。
上積滯泄瀉,必腹中耕痛,痛而泄,泄而痛止者是也。或肚滿按之堅者亦是也。受病淺者,以保和丸等消導之,深而頑者,必須推去陳積,然後乃止也。
實脾固腸丸,泄瀉月久不止,及脾泄無度者。
白朮(陳土炒,四兩),粟殼(去膜,蜜炒,二兩),蒼朮(米泔浸),厚朴(薑製),陳皮(各一兩半),人參,炮乾薑,炙甘草,茯苓(各二兩),肉果(麵煨),訶子(去核。各二兩),砂仁(一兩)
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虛寒加附子一錢。滑脫不禁加龍骨、赤石脂,俱煅一兩。
飧泄。《素問》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云:久風為飧泄。
劉河間曰:飧泄者,乃水穀不化而完出。因水入胃,亦非前水恣症也。先以宣風散導之。(出錢氏方中四味者是也。)後服,蒼朮防風湯。
蒼朮(去皮,四兩),麻黃(去根節,四兩),防風(去蘆,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泄止後服椒術丸。
椒術丸
蒼朮(二兩),川椒(一兩,去目,炒)
為極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湯下。如惡痢久不愈者彌佳,小兒亦佳。
東垣曰:飧泄是清氣在下,乃胃氣不升。上古聖人,皆以升浮藥扶持胃氣,一服而愈。知病在中焦脾胃也。《脈訣》曰:濕多成泄,病本在胃,真氣弱。真氣者,穀氣也,不能克化飲食,乃濕盛故也。以此論之,正以脾胃之弱故也,初病奪食或絕,不食一二日,使胃氣日勝,泄不作也,今已成大泄矣。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惟此症不然,此病既得之於胃氣下流,清氣不升,陽道不行,只宜升宜舉,不宜利小便。《靈樞》云:頭有疾取之足,謂陽病在陰也。足有疾取之上,謂陰病在陽也。中有疾傍取之,傍者,少陽甲膽是也,中者脾胃也,甲膽者甲風是也,東方春也,胃中谷氣者,便是風化也,作一體而認。故曰:胃中濕勝而成泄瀉,宜助甲膽,風以勝克之,又是升陽氣,助清氣上行之法也。
又一說,中焦元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亦緣胃氣不升,故令甲氣上行。又云:風勝濕也。大抵此症本謂氣弱不能化食,奪食則一日而可止。夫奪食之理,為胃弱不能克化食則為泄,如食不下何以作泄,更當以藥滋養元氣令和,候泄止,漸與食,胃勝則安矣。若食不化者,於升陽、風藥內加炒曲同煎,兼食入頓至心頭者,胃之上口也,必吐沃沫,或食入反出,皆胃土停寒。皆胃土停寒。
其右手關脈中弦,按之洪緩,是風熱濕相合,穀氣不行,清氣不升,為弦脈之寒所隔,故不下也,曲之熱亦能去之。若翻胃者,更加半夏、生薑,入前風藥內同煎。奪食,少食,欲使胃氣強盛也。若藥劑大,則胃氣不勝藥,泄亦不止,當漸漸與之。今病即久,已至衰弱,當以常法治之,不可多服餌也。
白話文:
泄瀉門
將上述藥材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
若是因為飲食積滯導致的泄瀉,必定腹部會有絞痛,痛時就泄瀉,泄瀉後疼痛就會停止,這就是這種情況。或者肚子脹滿,按壓時感覺硬實,也是這種情況。如果病情較輕,可以用保和丸等藥物來幫助消化導滯;如果病情較深且頑固,就必須先清除積聚的陳舊食物,然後才能止瀉。
實脾固腸丸:適用於長期泄瀉不止,以及脾虛泄瀉過度的人。
藥材組成:白朮(用陳土炒過,四兩)、粟殼(去掉薄膜,用蜂蜜炒過,二兩)、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過)、厚朴(用薑汁炮製過)、陳皮(各一兩半)、人參、炮乾薑、炙甘草、茯苓(各二兩)、肉豆蔻(用麵粉包裹煨過)、訶子(去掉核,各二兩)、砂仁(一兩)。
將上述藥材用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若有虛寒症狀,可加入附子一錢。若泄瀉滑脫嚴重,可加入煅龍骨、煅赤石脂,各一兩。
飧泄。《素問》說:「清氣在下,就會產生飧泄。」又說:「春天受了風邪,夏天就會發生飧泄。」還說:「長期受風邪也會導致飧泄。」
劉河間認為:「飧泄是指食物沒有消化完全就排泄出來。因為水進入胃中,並不是之前喝的水直接導致的。首先要用宣風散導的藥物來治療(錢氏方中的四味藥就是這個作用),然後服用蒼朮防風湯。」
蒼朮防風湯:
藥材組成:蒼朮(去皮,四兩)、麻黃(去根節,四兩)、防風(去蘆,五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兩,加入生薑七片,用水兩碗煎至一碗,溫服。泄瀉停止後再服用椒術丸。
椒術丸:
藥材組成:蒼朮(二兩)、川椒(一兩,去掉籽,炒過)。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醋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溫開水送服。此藥對久治不愈的痢疾效果很好,小孩也可以服用。
東垣認為:飧泄是因為清氣下陷,是胃氣不能上升所致。古代的聖人,都用升浮的藥物來扶持胃氣,往往服用一次就能痊癒,這表明病根在中焦脾胃。《脈訣》說:「濕氣過多就會導致泄瀉,病根在胃,是真氣虛弱。真氣指的是水穀之氣,不能消化食物,導致濕氣過盛。」由此可見,飧泄正是因為脾胃虛弱所致。剛開始發病時,可以少吃或不吃一兩天,讓胃氣逐漸恢復,泄瀉自然會停止。現在已經發展成嚴重的泄瀉,根據經絡學說:「治療濕氣應該利小便,這是治療原則。」
《內經》又說:「在下的病,應該引導它向上排出。」但這個病卻不同,此病是因為胃氣下流,清氣不能上升,陽氣不能運行,所以只能升舉陽氣,不能利小便。《靈樞》說:「頭部有病要從足部治療,這是陽病在陰;足部有病要從頭部治療,這是陰病在陽;中間有病要從旁邊治療,旁邊指少陽甲膽,中間指脾胃。甲膽屬木,主風,在東方屬春,胃中穀氣也屬於風化,應當把他們看作一個整體。」所以說:「胃中濕氣過盛會導致泄瀉,應該幫助甲膽,用風氣來克制濕氣,這也是升發陽氣、幫助清氣上升的方法。」
還有一種說法,中焦元氣不足,導致大小便異常,腸道也出現鳴叫,這也是由於胃氣不能上升,導致甲膽之氣上行。又說:「風能戰勝濕氣。」總的來說,這種病是因為氣虛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減少飲食一兩天就能停止泄瀉。減少飲食的道理是,因為胃虛不能消化食物就會導致泄瀉,如果什麼都不吃,還怎麼會泄瀉呢?這時應該用藥物來滋養元氣,調和脾胃,等泄瀉停止後,再逐漸增加飲食,胃氣強盛自然就痊癒了。如果吃了東西消化不了,可以在升陽、祛風的藥方中加入炒麥芽一起煎煮。如果感覺吃下去的食物直接衝到心口,這是胃上口的問題,一定會嘔吐白沫;或者吃下去的食物又吐出來,這都是胃土寒冷的表現。
如果右手的關脈弦而緩,按壓時感覺洪大,這是風、熱、濕結合在一起,導致水穀之氣不能運行,清氣不能上升,被弦脈的寒氣所阻擋,所以食物不能下行。用溫熱的藥物也能去除寒氣。如果是翻胃,可以在之前的祛風藥方中加入半夏、生薑一起煎煮。減少飲食,就是為了讓胃氣強盛起來。如果藥量過大,胃氣不能承受,泄瀉也不能停止,應該逐漸給藥。如果病程已久,身體已經很虛弱,應該用常規的方法治療,不能過度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