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八卷 (8)
第八卷 (8)
1. 產後瘧
草果飲子,產後瘧疾,多由汙血挾寒熱而作,大法宜柴胡四物湯調之。熱多者宜服此。
半夏(泡),赤茯苓,草果(煨,去皮),甘草(炙),陳皮,川芎,白芷(各一錢二分),紫蘇,良薑,青皮(各六分),乾薑(二錢四分)
上分作二帖,姜五片,棗二枚,當發日,空心連進三服,無不愈者。
生熟飲子,治寒多者。
肉豆蔻,草果仁,厚朴,半夏,陳皮,甘草,大棗(去核),生薑(各二錢半)
以上一半,以濕紙裹煨香熟,和勻,一半生用,和勻。分作二貼,水煎,空心一服,食後一服,二渣並煎,午前服盡。
白話文:
【產後瘧疾】
草果飲子:產後得的瘧疾,大多是由於污血夾雜著寒氣與熱氣所導致,一般來說會建議使用柴胡四物湯來調理。如果體內熱氣較多的人,則更適合服用此方。
藥材包括:半夏(炮製過的)、赤茯苓、草果(炒過,去皮)、甘草(炙過)、陳皮、川芎、白芷(各12分)、紫蘇、良薑、青皮(各6分)、乾薑(24分)。
將上述藥材分成兩份,每份加入五片薑和兩枚棗,當預計發病的日子,空腹時連續服用三次,基本上都能痊癒。
生熟飲子:治療寒氣較重的情況。
藥材包括:肉豆蔻、草果仁、厚朴、半夏、陳皮、甘草、大棗(去核)、生薑(各25分)。
將一半的藥材用濕紙包裹,烘烤至香熟,另一半則保持生態,再把兩種混合均勻。分成兩份,用水煎煮,一份在空腹時服用,另一份在飯後服用,剩下的藥渣再次煎煮,於中午前全部服完。
2. 彭用光治瘧活套
如連日或間日,惡寒發熱,頭項腰背痛,此太陽經,二陳加柴胡、羌活、藁本、防風。
如連日或間日,先寒後熱,或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目痛鼻乾,此陽明經,二陳加葛根、升麻、石膏、知母、白芷。
如連日或間日,先寒後熱,或寒熱間作,脅痛口苦,嘔惡,此少陽經。二陳加柴胡、黃芩、青皮。
如子午卯酉日發寒熱,嘔吐,舌乾口燥,此少陰瘧。二陳加當歸、川芎、黃柏、黃連、柴胡。
如辰戌丑未日發寒熱,嘔吐,不嗜食,或腹滿自利,此太陰瘧。二陳加蒼朮、白朮、柴胡、芍藥。
如寅申巳亥日惡寒發熱,寒多熱少,或腹痛引陰器,如淋狀、善恐,此厥陰瘧。二陳加桂枝、附子、乾薑、柴胡、升麻。
三陽之瘧,宜汗宜吐。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之屬。
三陰之瘧,宜下、宜溫、宜和。大柴胡湯、柴胡桂薑湯、柴胡四物湯、附子理中湯加升麻柴胡之類。
白話文:
如果病人在連續幾天或隔天出現惡寒與發燒,加上頭部、頸部、腰部和背部疼痛,這屬於太陽經病症,治療時可在二陳湯基礎上加入柴胡、羌活、藁本、防風。
如果病人在連續幾天或隔天先感覺寒冷然後發熱,或者寒冷感少於熱感,甚至只有熱感無寒冷,伴有眼痛、鼻腔乾燥,這屬於陽明經病症,治療時可在二陳湯基礎上加入葛根、升麻、石膏、知母、白芷。
如果病人在連續幾天或隔天先感覺寒冷然後發熱,或者冷熱交錯出現,伴有脅痛、口苦、噁心嘔吐,這屬於少陽經病症,治療時可在二陳湯基礎上加入柴胡、黃芩、青皮。
如果病人的寒熱症狀在每天的子、午、卯、酉時刻出現,伴有噁心嘔吐、舌頭乾燥、口渴,這屬於少陰型瘧疾,治療時可在二陳湯基礎上加入當歸、川芎、黃柏、黃連、柴胡。
如果病人的寒熱症狀在每天的辰、戌、醜、未時刻出現,伴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者腹部脹滿、自行排便,這屬於太陰型瘧疾,治療時可在二陳湯基礎上加入蒼朮、白朮、柴胡、芍藥。
如果病人的寒熱症狀在每天的寅、申、巳、亥時刻出現,寒感多於熱感,或者腹部疼痛連及生殖器官,有頻尿現象,容易恐懼,這屬於厥陰型瘧疾,治療時可在二陳湯基礎上加入桂枝、附子、乾薑、柴胡、升麻。
對於太陽、陽明、少陽三條陽經引起的瘧疾,應採取發汗、催吐的療法,可用的藥材有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等。
對於太陰、少陰、厥陰三條陰經引起的瘧疾,應採取瀉下、溫補、調和的療法,可用的方劑有大柴胡湯、柴胡桂薑湯、柴胡四物湯、附子理中湯,並可加入升麻、柴胡等藥材。
3. 泄瀉門
生生子曰:泄瀉要分新久、時令、寒熱、虛實,及飲食、痰積數者。
《內經》曰:濕勝則濡泄。《甲乙經》云:氣客下焦,傳為濡泄。羅太無曰:夫脾者,五臟之至陰,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治之以對金飲之。平胃散五錢,五苓散二錢五分,草豆蔻麵煨五錢。
上分二服,薑棗同煎。出《濟世方》,名對金飲子。
王叔和云:濕多成五泄。
生生子曰:新泄瀉多是濕,治濕瀉之法,宜燥脾利水,胃苓湯、五苓散之類。胃中氣下快,心下痞氣,加枳殼、木香。如有痰加半夏。如噁心加藿香、砂仁。如腫滿加桑白皮、赤小豆。有熱加黃芩、木通、滑石之類,減桂。有寒加高良薑、乾薑、桂心之類。稍久不止者,東垣升陽滲濕湯,或蒼朮防風湯。
(用風藥者,謂風能勝濕也。)若飲食所傷,以平胃散加消導之劑。
久瀉多是積。劉河間云:有太陽、陽明二症,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既久泄矣,而又以承氣湯下之者,必其積滯膠固,脈結實不虛,非常法可效,故用此推陳致新,不可姑息也。)
太陰症不能食也。當先補而後瀉,乃進藥法也。先煎厚朴半兩,俱依本方加減,水一盞半,煎七分服。若三兩服後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熱毒,加大黃二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止,謂腸胃有塵垢滑黏,加芒硝三錢,令宿垢去盡則愈也。
陽明症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後補,乃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稍熱服。如泄未止,去芒硝,後熱稍退,減大黃一半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必腹滿,又減去大黃,以枳實厚朴湯,服三兩服,如腹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厚朴湯,數服則已。
仲景云:下痢已瘥,至其月日又後發者,以其積去不盡故也,當下之,以大承氣湯。(此熱積寒下也。)
《本事方》治痼冷在腸胃間,頻年腹痛泄瀉,休作無時,服諸熱藥不效,宜先取去積滯,然後調治,不可畏藥以養病也。
厚朴丸
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生。各二錢),大黃(生,細切,水一盞,浸半日,煎汁用之)
上水二碗,煎八分,後下大黃汁,再煎六合,溫服,自夜至曉,分三服之盡止,或更以乾薑丸佐之。
乾薑丸
乾薑,巴豆(去心、殼,研碎,炒黃),大黃,人參(各一兩)
上為末,同巴豆研勻,加煉蜜為丸,梧桐子大。食前用湯吞下一丸,陳米飯吞亦可,後服白朮散。
白朮散,推後以此溫補之。
白朮,木香,附子,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六分,溫服。
痰積泄瀉。
海石,青黛,黃芩,神麯,半夏曲(霞天膏造者尤妙)
白話文:
泄瀉門
泄瀉的治療,需區分病程的新舊、季節、寒熱、虛實,以及飲食、痰積等多種因素。
《內經》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泄瀉。《甲乙經》說:氣滯於下焦,就會導致泄瀉。羅太無說:脾臟是五臟中最陰的器官,怕冷怕濕。現在寒濕之氣入侵脾臟,導致脾臟不能幫助胃氣消化水谷,使得清濁不分,水液進入腸道,脾胃虛弱無法控制,因此會像流水一樣瀉下,這就是濡瀉。治療方法應當祛除濕邪,促進小便,服用對金飲子。對金飲子的組成是:平胃散五錢,五苓散二錢五分,草豆蔻麵煨五錢,分兩次服用,用薑棗一起煎服。此方出自《濟世方》。
王叔和說:濕邪過盛會導致五種泄瀉。
新發生的泄瀉大多是濕邪引起的,治療濕邪引起的泄瀉,宜燥濕健脾,利水消腫,可以使用胃苓湯、五苓散等方劑。如果胃氣下陷迅速,心下痞悶,可以加入枳殼、木香;如有痰,加半夏;如有噁心,加藿香、砂仁;如有腹部腫脹,加桑白皮、赤小豆;如有發熱,加黃芩、木通、滑石等,並減少桂枝用量;如有畏寒,加高良薑、乾薑、桂枝等。如果泄瀉持續時間較長,可以使用東垣升陽滲濕湯或蒼朮防風湯。(使用風藥是因為風能祛除濕邪。)如果是飲食所傷引起的泄瀉,可以使用平胃散並加入一些消導的藥物。
久瀉大多是積滯引起的。劉河間說:若屬於太陽、陽明二經的病症,則需攻下,大承氣湯主之。(久瀉之後,還用承氣湯攻下,一定是積滯膠固,脈象實而不虛,只有非常的方法才能奏效,所以用此方推陳致新,不可姑息。)
太陰症的患者不能進食,應該先補益後瀉,這是進補的方法。先煎厚朴半兩,根據具體情況加減,用一盞半水煎至七分,服用。如果服用三兩劑後還沒好轉,如果稍稍能進食,還有熱毒,加大黃二錢,直到瀉下停止再停藥。如果泄瀉還沒停止,說明腸胃有污垢粘膩,加芒硝三錢,讓宿垢排出乾淨即可痊癒。
陽明症的患者能進食,應該先瀉後補,這是退邪的方法。先服用大承氣湯五錢,用一盞半水煎至七分,稍熱服用。如果泄瀉還沒停止,去除芒硝,熱退後減少大黃用量一半再煎服,服用兩劑。如果熱邪已退,但患者腹部仍然脹滿,再減少大黃用量,改用枳實厚朴湯,服用三兩劑,如果腹部脹滿消失,泄瀉也會自然痊癒,之後服用厚朴湯數劑即可。
張仲景說:痢疾痊癒後,在一定的日期後再次發作,是因為積滯未盡,應該攻下,使用大承氣湯。(這是熱積寒下的情況。)
《本事方》記載:治療久冷積滯在腸胃間,多年腹痛泄瀉,時發時止,服用溫熱藥無效的,應該先攻去積滯,然後再調治,不可畏懼藥物而耽誤病情。
厚朴丸的組成:厚朴、乾薑、甘草、桂枝、附子(生,各二錢)、大黃(生,切細,用一盞水浸泡半日,取汁使用)。用水二碗煎至八分,再加入大黃汁,再煎至六分,溫服,從晚上到早晨,分三次服完,直到泄瀉停止,或者再用乾薑丸輔助。
乾薑丸的組成:乾薑、巴豆(去心、殼,研碎,炒黃)、大黃、人參(各一兩)。研為細末,與巴豆研勻,加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飯前用湯送服一丸,或者用陳米飯送服也可以,服後服用白朮散。
白朮散,之後用此方溫補。
白朮散的組成:白朮、木香、附子、人參(各等分)。研為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至六分,溫服。
痰積引起的泄瀉:海石、青黛、黃芩、神曲、半夏曲(用霞天膏製成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