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八卷 (3)
第八卷 (3)
1. 瘧門
其發處暑後、冬至前者,此乃傷之重者,遠而深也。痎瘧者,老瘧也,故謂之久瘧。
丹溪云:風暑之瘧當發汗,夏月多在風涼處歇,遂閉其汗而不泄故也。惡飲食者,必自飲食上得之。無汗者要有汗,發散為主,帶補。有汗者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邪。瘧病感虛者,須以人參、白朮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使他藥。內傷挾外邪同發,必內生痰,外以汗解散,二陳湯加柴胡、黃芩、常山、草果煎服。
久瘧不得汗者,二陳湯加檳榔倍加蒼朮。一方加柴胡、葛根、川芎,一補一發,不可直截。老瘧系風暑入於陰分,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當以當歸、紅花、黃柏、川芎、白朮、蒼朮、甘草、白芷,水煎,露一宿,空心服。
〔按〕瘧在陰分須徹起陽分者,即《格至論》中雲:臟傳出至腑亂而失期也。又當因其汗之多寡,而為補養升發之。下陷謂陽氣下陷入陰血中。無汗要有汗,多用川芎、葛根、蒼朮、升麻、柴胡之屬,此丹溪治瘧之微旨也。
《心法附余》曰:世用砒霜等毒藥截瘧,差誤甚矣。且俗名曰脾寒,此因名而迷其實也。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亦未必全是寒,況其他乎。在陽分者易治,陰分者難治。瘧母必用毒藥消之,行氣消堅為主。
《脈訣舉要》曰: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隨時變遷。《心法附錄》曰:有病久,脈極虛微而無力,似乎不弦,然而必於虛微之中見弦,但不搏手耳,細察可見也。
生生子曰:世俗皆視瘧為小病,不分外感內傷,勞倦虛弱,在陽在陰之旨,率以砒丹、常山等毒劑劫之,或以草藥嘗之。又或指為鬼祟,而以符水巫咒禁之。稟受厚邪輕者,偶中僥倖,稟弱邪重者,愈劫而愈陷矣。於是遷延歲月,咳嗽潮熱,飲食減少,每每變虛怯之候。不思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輕病重治,必成重病,都緣不能脫俗故耳,良可悲夫。
桂枝羌活湯,處暑前後,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炙。各等分。)
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迎發日溫服。吐者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
麻黃,羌活,防風,甘草(炙。各等分)
煎法如前。如吐加半夏曲等分。(二方皆太陽經。)
白芷湯,治瘧,身熱目疼,熱多寒少,脈長,睡臥不安,先以大柴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如下後微邪未盡者,以此湯盡之。
白芷,知母(各一兩),石膏(四兩)
服法同前。(此陽明經。)
桂枝石膏湯,隔日一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
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上分作三服,間日者,邪氣所舍深也,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再下之。人卯至午發者,宜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者,知邪在內也,宜大承氣湯下之。從酉至子或至寅發者,知邪在血,宜桃仁承氣湯下之。前項下藥微利為度,再以小柴胡湯,徹其微邪之氣。
白話文:
瘧疾這種病,如果是在處暑之後到冬至之前發作,表示病邪侵入身體很深而且很嚴重。所謂的「痎瘧」,就是指老瘧疾,也就是很久都沒好的瘧疾。
朱丹溪說,風暑引起的瘧疾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因為夏天很多人喜歡在涼快的地方休息,導致汗液無法正常排出。如果病人食慾不好,那一定是飲食出了問題。沒有汗的病人,要讓他出汗,治療上以發散邪氣為主,再稍微用補藥輔助。有汗的病人,要讓他不再出汗,治療上以扶助正氣為主,再稍微用發散邪氣的藥輔助。瘧疾患者如果身體虛弱,要先用人參、白朮這些藥,吃一兩帖,把氣托住,避免氣往下陷,之後再用其他藥。如果病人是內傷又夾雜外感同時發作,體內一定會產生痰,要用發汗的方式把外邪散去,可以服用二陳湯加上柴胡、黃芩、常山、草果一起煎煮。
久病不癒的瘧疾,如果不出汗,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檳榔,並加倍蒼朮。另一個方子則是加柴胡、葛根、川芎,一個補、一個發散,不要直接使用猛烈的藥物。老瘧疾是風暑侵入體內深處,要用活血的藥物把邪氣從陰分引到陽分,使其散去,可以用水煎當歸、紅花、黃柏、川芎、白朮、蒼朮、甘草、白芷這些藥,放一晚讓它吸收露水,早上空腹服用。
(編者按)瘧疾如果侵入身體深處,就要想辦法把陽氣升發起來,《格致論》中說,這就像臟腑的病邪傳到腑,導致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時間不規律。也要根據病人出汗的多少,來決定要用補養還是升發的藥。所謂「下陷」,是指陽氣向下沉入陰血之中。沒有汗的病人要讓他出汗,可以用川芎、葛根、蒼朮、升麻、柴胡這些藥,這就是朱丹溪治療瘧疾的重點。
《心法附餘》說:現在很多人用砒霜等毒藥來截斷瘧疾,是大錯特錯的。而且俗稱瘧疾是「脾寒」,這是被名稱給誤導了。如果是因為飲食所傷而得的瘧疾,也不一定是寒邪,更何況其他原因造成的呢?病邪在身體表面的比較好治,在身體深處的就比較難治。瘧母(指瘧疾引起的腫塊)必須用毒藥消除,以疏通氣機、消除腫塊為主。
《脈訣舉要》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弦而數的表示有熱,弦而遲的表示有寒,會隨著病情變化而改變。《心法附錄》說:有的病人病很久了,脈象非常虛弱無力,好像不是弦脈,但仔細摸還是會在虛弱的脈象中感覺到弦的特點,只是摸起來不明顯,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
生生子說:世俗都把瘧疾當成小病,不區分是外感還是內傷、勞累還是虛弱、病邪在表面還是在深處,就隨便用砒霜、常山這些毒藥來強行截斷,或是用草藥來試試。甚至還有人說是鬼怪作祟,用符水和巫術來驅趕。體質好、病邪輕的人,可能僥倖治好,但體質差、病邪重的人,這樣亂治反而會越來越嚴重。於是拖延下去,就會出現咳嗽、潮熱、食慾不振,最後變成虛弱的狀況。應該想到《黃帝內經》說的:正氣虛弱的地方,邪氣才會入侵。小病當成大病治,一定會變成大病,都是因為不能擺脫世俗的錯誤觀念,實在是令人感到悲哀。
以下是一些治療瘧疾的方劑:
桂枝羌活湯:適合在處暑前後,出現頭痛、脖子僵硬、脈浮、怕風、有汗的情況。 組成:桂枝、羌活、防風、炙甘草,各等份。 用法: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用五錢,加水一碗半,煎到剩下一碗,在發病前溫服。如果會吐,可以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適合頭痛、脖子僵硬、脈浮、怕風、不出汗的情況。 組成:麻黃、羌活、防風、炙甘草,各等份。 用法:煎法和前面一樣。如果會吐,可以加等份的半夏曲。(這兩個方子都是治療太陽經的病症。)
白芷湯:適合治療瘧疾,症狀是身體發熱、眼睛痛、熱多寒少、脈象長、睡不好。先用大柴胡湯瀉下,瀉到稍微通便就可以。如果瀉後邪氣還沒完全去除,再用這個方子來清除剩餘的邪氣。 組成:白芷、知母(各一兩),石膏(四兩) 用法:煎煮方法同前。(這個方子是治療陽明經的病症。)
桂枝石膏湯:適合隔一天發作一次的瘧疾,先發冷後發熱,寒少熱多。 組成: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用法:分成三次服用。隔天發作表示邪氣侵入較深。如果外感已經解除,內邪還沒消除,可以再次瀉下。如果發作時間在早上五點到中午,適合用大柴胡湯瀉下;如果發作時間在中午到傍晚五點,表示邪氣在身體內部,適合用大承氣湯瀉下;如果發作時間在傍晚五點到隔天早上三點或五點,表示邪氣在血液中,適合用桃仁承氣湯瀉下。前面提到的瀉下藥要瀉到稍微通便就可以,之後再用小柴胡湯,把剩餘的邪氣完全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