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八卷 (2)

回本書目錄

第八卷 (2)

1. 瘧門

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其但熱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名曰癉瘧。帝曰:瘧未發,其應何如?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衛與邪相併則病作,與邪相離則病休。其並於陰則寒,並於陽則熱,離於陰則寒已,離於陽則熱已。至次日又集而併合,則復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者,或至數日,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發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不常也,病極則復。至病之熱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

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渭也。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以上俱《內經》瘧論。

《保命集》云: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蓋傷之淺也近而暴,傷之重也遠而深。痎瘧者,久瘧也。是之夏傷於暑,濕熱閉藏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發為瘧也。初不知何經受病,隨其受而取之。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大抵經中邪氣,其症各殊,同《傷寒論》之也。

故《內經》曰:五臟皆有瘧,其治各別。太陽經者,謂之風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者,謂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者,謂之風熱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皆謂之暴瘧也。發夏至後、處暑前者,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者,則不分三經,皆謂之溫瘧,宜以太陰經論之。

白話文:

當身體虛弱時,氣就會反向進入體內,氣進入體內就導致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就會感到寒冷。所以,瘧疾會先發熱後發冷,這種情況稱為「溫瘧」。如果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那是因為陰氣先耗盡,陽氣獨自發作,就會感到氣短、煩躁、手腳發熱想吐,這種情況稱為「癉瘧」。

黃帝問:「癉瘧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說:「癉瘧是因為肺部原本就積熱,熱氣旺盛於全身,熱氣逆流上衝,導致體內之氣壅塞而無法向外發散。如果這時又用力氣,導致毛孔打開,風寒邪氣就會進入皮膚內和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時陽氣旺盛,如果陽氣持續旺盛而不衰退就會生病。由於陽氣無法到達陰的部分,所以只發熱而不發冷。熱氣藏在心臟,並散佈於肌肉之間,會導致人肌肉消瘦,所以稱為癉瘧。」

黃帝問:「瘧疾還沒發作時,會有什麼徵兆呢?」岐伯說:「瘧疾的邪氣,必定會有盛衰的變化,當邪氣在陽的時候,就會發熱,脈搏也會加快;當邪氣在陰的時候,就會發冷,脈搏也會變得平靜。當陰陽都極度衰弱時,衛氣就會離開身體,所以病就會暫時停止;當衛氣重新聚集時,病又會復發。衛氣與邪氣相合就會發病,衛氣與邪氣分離就會暫時停止。如果衛氣與陰邪相合就會發冷,與陽邪相合就會發熱;如果衛氣離開陰邪就會停止發冷,離開陽邪就會停止發熱。到了隔天,邪氣與衛氣又會再次聚集結合,病就會復發。」

黃帝問:「有時候瘧疾間隔兩天才發作,有時會隔好幾天,有時會口渴,有時又不口渴,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間隔幾天才發作,是因為邪氣與衛氣停留在六腑,有時會錯開,無法相互結合,所以休息幾天才會發作。瘧疾是陰陽相互勝過的表現,有時嚴重有時不嚴重,所以有時會口渴,有時又不會口渴。」

黃帝問:「經典上說『有餘就瀉,不足就補』,現在發熱是屬於有餘,發冷是屬於不足。瘧疾發冷的時候,即使是用熱湯或火也無法溫暖;發熱的時候,即使是冰水也無法降溫,這都是屬於有餘或不足的情況。在這種時候,高明的醫生也無法阻止病情,必須等到它自己衰退才能用針刺治療,這是為什麼呢?希望您能解釋。」岐伯回答說:「經典上說不要針刺發燙的熱,不要針刺脈象渾濁的病人,不要針刺大量流汗的病人,因為這時病情正處於逆亂的狀態,是不可治療的。」

「瘧疾剛發作時,陽氣會被陰氣所吸附,這時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身體表面沒有陽氣,所以會先感到寒冷發抖。當陰氣達到極致時,陽氣會重新出現,陽氣又與陰氣相合在體表,這時陰氣虛弱而陽氣旺盛,所以會先發熱口渴。瘧疾的邪氣,如果與陽相合就會陽氣勝過陰氣,與陰相合就會陰氣勝過陽氣,陰氣勝過陽氣就會發冷,陽氣勝過陰氣就會發熱。瘧疾是風寒邪氣不穩定的表現,病情到了極限就會反轉。到了發熱的時候,熱勢就像火一樣,就像暴風雨一樣難以抵擋。」

「所以經典上說:當事物處於鼎盛時期,必定會走向衰敗;當事物處於衰敗時期,必定會走向興盛,就是這個道理。瘧疾還沒發作時,陰氣還沒有與陽氣相合,陽氣也沒有與陰氣相合,這時候進行調理,真氣就會安定,邪氣就會消散。所以醫生無法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因為這時的氣已經逆亂了。 」黃帝說:「說得好!要如何治療呢?治療的時間應該早還是晚呢?」岐伯說:「瘧疾快要發作的時候,是陰陽之氣即將轉移的時候,一定會從四肢末端開始。陽氣已經受損,陰氣會跟著進入,所以要在發病前,先將四肢的末端包紮起來,讓邪氣無法進入,陰氣無法出來。仔細觀察,如果發現孫絡脈的血管又飽滿又堅硬而有血,就應該刺血,這表示邪氣正要往裡面去,但還沒完全結合。」(以上內容都出自《內經》中關於瘧疾的論述。)

《保命集》中說:「夏天受到暑邪侵襲,秋天一定會罹患瘧疾。」這是因為暑邪侵襲的程度有輕重,侵襲輕的,離身體近且發病快;侵襲重的,離身體遠且發病深。痎瘧是指久病不癒的瘧疾。這是因為夏天受到暑邪侵襲,濕熱之氣閉藏在體內而無法向外發散,邪氣在體內運行,到了秋天就發為瘧疾。剛開始不知道哪個經絡受到侵犯,就應該根據受侵犯的經絡來治療。有的會侵犯三陽經,有的會侵犯三陰經。大體來說,經絡中邪氣侵犯,症狀各有不同,和《傷寒論》的論述相同。

所以《內經》說:「五臟都會罹患瘧疾,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侵犯太陽經的,稱為「風瘧」,治療方法是使其多出汗。侵犯陽明經的,稱為「熱瘧」,治療方法是使其多排泄。侵犯少陽經的,稱為「風熱瘧」,治療方法是使其多調和。這三陽經受病都稱為「暴瘧」,發病時間是在夏至之後、處暑之前,這是受到侵襲較輕的情況,離身體近且發病快。至於侵犯陰經的,則不分三經,都稱為「溫瘧」,應該以太陰經的理論來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