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一卷 (2)
第二十一卷 (2)
1. 陰挺下脫
《良方》曰:婦人陰挺下脫,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子臟虛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
薛氏曰:前症當升補元氣為主。若肝脾鬱結,氣虛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若肝火濕熱,小便澀滯,龍膽瀉肝湯。
一婦陰中突出如菌,四圍腫痛,小便頻數,內熱晡熱,似癢似痛,小便重墜。此肝脾鬱結。蓋肝火濕熱而腫痛,脾虛下陷而重墜也。先以補中益氣加山梔、茯苓、車前子、青皮,以清脾火、升脾氣,更以加味歸脾湯調理脾郁,外以生豬脂和藜蘆末塗之而收。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女性出現陰道脫垂的情況,可能是因為產後身體受損或者子宮虛弱寒冷等原因導致。薛氏認為治療這種病症應該以提升元氣為主要方法。如果是由於肝脾功能失常引起的氣虛下降,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由於肝火旺盛和溼熱引起的小便不暢,則可以用「龍膽瀉肝湯」來治療。一位患者在陰部突出了像蘑菇一樣的東西,周圍有腫脹疼痛感,尿意頻繁且感到內部發燒,在下午時分會更加嚴重,同時還伴有癢和疼的感覺,排尿困難。這位患者的病情是因為肝脾功能失常所造成的。肝火旺盛和溼熱引起了腫脅疼痛,脾虛下降造成了排尿困難。首先需要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一些草藥(山梔、茯苓、車前子、青皮)來清除脾火並提高脾氣,再配合「加味歸脾湯」進行脾胃疏解,外部可用生豬油混合藜蘆粉末塗抹以吸收病竈。
一婦陰中挺出五寸許,悶痛重墜,水出淋漓,小便澀滯。夕與龍膽瀉肝湯分利濕熱,朝與補中益氣湯升補脾氣,諸症漸愈。再與歸脾湯加山梔、茯苓、川芎、黃柏,間服調理而愈。後因勞役或怒氣,下部濕癢,小水不利,仍用前藥即愈。
一方,治陰挺下脫。
當歸,黃芩(各二兩),牡蠣(二兩半),蝟皮(一兩,炙),赤芍(兩半)
白話文:
一位女性在私處突出約五吋長,感到悶痛和沈重感,有尿液不斷流出,排尿不順暢。晚上服用龍膽瀉肝湯來清熱除溼,早上則服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脾胃之氣,各種症狀逐漸好轉。之後又使用歸脾湯加上山梔、茯苓、川芎和黃柏等草藥,偶爾服用進行調理,最終康復了。如果因為過度勞累或者生氣導致下半身發癢和排尿困難,仍然可以再次使用之前的藥物治療。 另一個方子是治療私處下垂和脫落:
- 當歸: 二兩
- 黃芩: 二兩
- 牡蠣: 二兩半
- 蝦皮: 一兩,烤熟
- 赤芍: 兩半
上為末,每以二錢,食前溫酒調下,米飲亦可。
治陰挺長出玉戶數寸者,疼痛不可忍,飲食不進,用前方治其內,仍以大黃、山茨菇、石膏、牡蠣、乳香為細末,水調,揣熟,捏作條子,如中指大,陰乾,插入玉戶,其痛即止。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在飯前用溫酒或米湯調服。若治療陰道脫垂伸出幾英吋的情況,伴隨劇烈疼痛和無法正常進食,可以使用前述的方法來治療內部問題,同時還需要用大黃、山茨菇、石膏、牡蠣、乳香研磨成細粉,用水調勻後冷卻,然後揉搓成手指大小的條狀物,晾乾後插入手淫器中,這樣就可以減輕疼痛了。
2. 陰瘡
薛氏曰:此症乃七情鬱火傷損肝脾,濕熱下流,其外症陰中突出如蛇、如菌、如雞冠,或生蟲濕癢,或潰爛出水,或腫悶墜痛。其內症體倦內熱,經候不調。或飲食無味,晡熱發熱。或胸脅不利,小便痞脹。或赤白帶下,小水淋澀。其治法:腫痛者,四物加柴胡、丹皮、山梔、膽草。
濕癢者,歸脾湯加柴胡、山梔、丹皮。淋澀者,龍膽瀉肝湯加白朮、丹皮。潰腐者,逍遙散、山梔、川芎。腫悶墜痛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梔、丹皮,佐以外治之法。
白話文:
這些病症是因為情緒過度激動所引起的火焰傷害了肝和脾,導致溼熱向下流竄而出現外部症狀像是私處有像蛇、蘑菇或是雞冠般的突起,或者產生寄生蟲引發瘙癢,或者是潰瘍並流出液體,又或者是出現浮腫、疼痛等症狀。內部症狀則包括身體疲憊、體溫升高、月經週期混亂、吃東西沒有味道、下午時會感到發燒以及胸部和肋骨之間不舒服、尿道阻塞感等等。治療的方法如下:
如果出現浮腫和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柴胡、牡丹皮、山楂和膽草來進行治療。
如果是因溼疹而引起瘙癢的話,可以用歸脾湯再加上柴胡、山楂和牡丹皮來進行治療。
如果有尿路感染的情況,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加上白朮和牡丹皮來進行治療。
如果已經開始潰瘍並且腐敗,可以使用逍遙散、山楂和川芎來進行治療。
如果出現浮腫、沈甸甸且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楂和牡丹皮,再配合一些外部治療方法一起使用。
一婦素性急,陰內痛,小便赤澀,怒而益甚,或發熱,或寒熱,此肝經濕熱所致。用芎、歸、炒梔、柴胡、苓、朮、丹皮、澤瀉、炒芍、車前、炒連、甘草,數劑漸愈。乃去黃連、澤瀉,又數劑痊愈。
一婦臍腹上下並玉戶遍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減,身面微腫,眾作惡瘡治,反劇,愈痛。急令洗去。乃用馬齒莧四兩,青黛一兩,同搗爛,敷瘡上,即時癢止痛定,而熱亦退。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散客熱。每敷藥僅得一時久,藥已乾燥,再塗新濕藥又安。
白話文:
一位女士一向脾氣暴躁,下腹部疼痛,尿液混濁且顏色深沈,當她生氣時症狀更加嚴重,有時候會發燒,有時候則是忽冷忽熱,這是因為肝臟受到溼熱所引起的。使用川芎、當歸、炒山梔子、柴胡、茯苓、蒼朮、牡丹皮、澤瀉、炒白芍、車前草、炒蓮子心和甘草等多種草藥治療後,病情逐漸好轉。接著去掉黃連和澤瀉,繼續服用幾帖之後就完全康復了。
另一位女士在肚臍周圍以及私密部位長滿了溼疹,形狀像馬瓜一樣,其他地方都沒有這種情況,這些溼疹很癢而且還有些許疼痛感,排泄物也變得黏稠,並且排出淡黃色的水份,她的食慾下降,身體和臉部也有輕微浮腫的情況出現。大家都認為這是一種惡性的疾病,但是反而讓病情加重,使疼痛加劇。於是趕緊停止之前的治療方式,改用馬齒莧四兩和青黛一兩一起研磨成泥狀,然後敷在患處,立刻就能緩解癢痛,同時也能降低溫度。另外也要服用「八正散」三次,每天一次,可以幫助排除體內的外來病菌。每次敷藥只能維持一段時間,等到藥效消失後就要重新塗抹新的藥膏才能保持效果。
凡如此二日,僅減三之一,五日減三之二,自此二十日全安。緣此婦嗜酒貪啖魚蟹發風之物,而中下焦蓄風熱之毒氣,當作腸癰內痔等疾,後當禁酒及發毒之物。
一方,治玉戶生瘡。
杏仁(燒存性),雄黃,明礬(各五錢),麝香(一錢二分)
上為末,敷之。
又方,飛丹研極細,生桐油調搽,二三日效。
白話文:
經過兩天之後,病情只改善了三分之一;到了第五天時,已經改善了三分之二。接下來再過20天就能完全康復。這是因為這位女士喜歡喝酒和吃容易引發風邪的食物如魚、蟹等等,導致她的中下腹部積聚了大量的風熱毒素,可能因此患上腸膿腫或內痔等疾病。所以她應該要戒掉飲酒以及避免食用會引起中毒的食物。
第一個藥方:用來治療陰部潰瘍。
材料包括:
- 杏仁(烤至微熟)
- 雄黃
- 明礬 (每種都取5錢份量)
- 麝香 (取1錢2分)
以上所有材料磨碎混合在一起,然後塗抹在患處。
第二個藥方:把飛丹磨得非常細緻,再加上新鮮的桐油攪拌均勻後塗抹於患處,大約二三天就會見到效果。
3. 交接輒血出痛
薛氏曰:一婦每交接便血出作痛,此肝火動脾而不能攝血。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而愈。若出血過多而見他症,但用前藥調補肝脾。
《千金方》療交接血出。
伏龍肝,桂心(等分)
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
白話文:
薛氏曾說道:有一個女子每次性交後都會出現流血和疼痛的情況,這是因為肝臟的熱氣太盛,影響到脾胃的功能,導致無法控制血液。我們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兩種草藥來治療這個問題。如果出血量太多並出現其他症狀,只需要服用前面提到的草藥進行調理即可。 在《千金方》中也提到了如何治療性交時出血的方法: 取同等份量的伏龍肝和肉桂皮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或酒送服。
4. 胎前惡阻及痰逆不食
惡阻者,謂嘔吐噁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脈息和順,但覺肢體沉重,頭目昏弦,好食鹹酸。甚者或作寒熱,心中憤悶,嘔吐痰水,不能支持。古謂之子病。由胃氣怯弱,中脘停痰之所致也。
薛氏曰:脾胃虛弱,嘔吐不食,用茯苓半夏湯。蓋半夏乃健脾化痰滯之主藥也。痰涎壅滯,飲食少思,胎氣不安,為必用之藥。須倍加白朮。然半夏、白朮、陳皮、砂仁,善能安胎氣,健脾胃也。予嘗用之驗甚,若兼氣惱,更加柴胡。因風寒須用參蘇飲。
白話文:
這段文字在說一種叫做「惡阻」的症狀,指的是嘔吐、噁心想吐、頭暈眼花、不想吃東西以及挑選食物的情況。如果脈搏平穩,只是感到身體疲倦、頭腦模糊、喜歡吃鹹酸的食物,可能會有發冷發燒、心情煩躁、嘔吐出痰液等情況,甚至無法承受這種痛苦。古人稱這個病症為「子病」,是由於胃部功能較弱且中脘部位堆積了痰液所導致的。
薛氏認為,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弱而引起的嘔吐不吃飯,可以使用「茯苓半夏湯」來治療。「半夏」是一種主要用於強壯脾胃並消除痰液的草藥;如果有大量的痰液堵塞呼吸道,並且沒有什麼食慾,懷孕時會感到不舒服,那麼就必須服用它。但是要增加「白朮」的比例。然而,「半夏」、「白朮」、「陳皮」和「砂仁」都是能夠安定胎兒和增強脾胃的好選擇。我自己曾經使用過這些方法,效果非常好。如果你同時還伴有生氣或者焦慮的情況,則應該再加上「柴胡」。如果因為受涼感冒,就需要使用「參蘇飲」。
生生子曰:前症亦有因火者。故丹溪用抑青丸。前人亦有用濟生竹茹湯者。予歷歷見為火症者多,寒者間而有之。亦有愈治而愈逆者,便當勿藥待之,俟胃氣和,當自瘳矣。
茯苓半夏湯,妊娠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嘔吐不止。
半夏(炮,炒黃),陳皮(各一錢),白茯苓(二錢),砂仁(炒,一錢),炙甘草(五分)
薑、棗、烏梅,水煎服。二貼後用茯苓丸。
白話文:
生生子說:前面所提到的病症也有因為熱的原因引起的。所以朱丹溪使用了「抑青丸」;以前的人也有人使用過「濟生竹茹湯」。我自己經歷過很多被診斷為熱病的情況,但冷病也是偶爾會有的。也有一些病情越治療反而更嚴重的案例,這時候就應該停止吃藥等待身體自行恢復,等到胃部的功能正常時,自然就會痊癒了。「茯苓半夏湯」是用來治療懷孕期間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以及反覆嘔吐的情形。半夏(經過烘烤並炒至金黃色),陳皮(各一兩),白茯苓(二兩),砂仁(烘烤後的一兩),炙甘草(五分之一兩)。加入薑片、大棗和烏梅,用水煮沸後服用。在服用兩個劑量之後再改用「茯苓丸」。
茯苓丸,妊娠煩悶,頭暈,聞食吐逆,或胸腹痞悶。
赤茯苓,人參,桂心,炮姜,半夏(炮,炒黃),橘紅(各一兩),白朮(炒),葛根,甘草(炙),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三服。
白朮湯,胃虛惡阻,吐水,甚至十餘日粥湯不入。
白朮(炒,一錢),人參(五分),丁香,炙甘草(各二分)
白話文:
茯苓丸,適用於懷孕期間感到煩躁和頭暈、聞到食物就噁心嘔吐,或是胸部腹部感到堵塞不適的情況。
赤茯苓、人參、桂心、炮姜、半夏(炮製、炒至黃色)、橘紅(各一兩),白朮(炒)、葛根、甘草(炙)、枳殼(麩炒,各二兩)。
以上藥物混合後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五十丸,以米湯送下,每日服用三次。
白朮湯,適合用於胃部虛弱、食物難以消化,出現嘔吐水分的狀況,嚴重時甚至數日內連粥湯都無法攝取。
白朮(炒、一錢),人參(五分),丁香,炙甘草(各二分)。
上姜水煎服。
保生湯,妊娠惡阻,少食,嘔吐,或兼吐瀉作渴。
人參(一錢),炙甘草,白朮(炒),香附,烏梅,橘紅(各五分),上姜水煎服。
仲景,乾薑人參半夏丸,治妊娠嘔吐不止。
乾薑,人參,半夏(等分)
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米飲下,十日三服。
歸原散,惡阻嘔吐不止,頭痛全不入食,諸藥無效。
人參,甘草,川芎,當歸,芍藥,丁香(各五錢),茯苓,白朮,陳皮(各一兩半),桔梗(炒),枳殼(炒。各二兩半),半夏(炮,炒黃,一兩)
白話文:
-
上述內容說明瞭幾個古方的使用方法,包括「保生湯」、「歸原散」和「乾薑人參半夏丸」。
-
「保生湯」:針對懷孕期間出現的惡心、不想吃東西和噁心嘔吐的情況,可以服用「保生湯」。配方包含人參(一錢)、炙甘草、白朮(炒)、香附、烏梅和橘紅(各五分)。
-
「歸原散」:對於惡心嘔吐持續不斷、頭痛且完全沒有胃口的情況,可以使用「歸原散」。配方有用人參、甘草、川芎、當歸、芍藥、丁香(各五錢)、茯苓、白朮、陳皮(各一兩半)、桔梗(炒)和枳殼(炒)(各二兩半)以及半夏(炮,炒黃,一兩)。
-
「乾薑人參半夏丸」:對於懷孕期間持續嘔吐的情況,可以使用「乾薑人參半夏丸」進行治療。配方主要包含乾薑、人參和半夏(等分)。此方劑研磨後,用薑汁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籽,服用時可用米飲調服,每日三次,共十天。
請注意,這些古方在使用時應由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評估和指導,因為藥物的劑量、用法和適應症會根據個體情況有所不同。
上每服五錢,加姜六片,棗一枚,水煎服。
已上五方,治寒痰惡阻之劑也。
竹茹湯,惡阻,嘔吐,不下食。
青竹茹,橘紅(各二兩),生薑,茯苓(各四兩),半夏(五兩)
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人參橘皮湯,惡阻,嘔吐痰水。
人參,橘皮,白朮,麥冬(各一兩),甘草(三錢),厚朴(制),白茯苓(各五錢)
上每服五錢,加青竹茹一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白話文:
以上每一劑服用五錢,加上生薑六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熬後飲用。
以上的五個藥方是治療寒冷型咳嗽和噁心嘔吐的藥物。
竹茹湯:用於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的情況。
青竹茹、陳皮(各兩份量),鮮姜、茯苓 (各四份量),半夏 (五份量)
將上述藥材加入六升水中烹煮至剩餘二升半,分爲三次服用。
人參橘皮湯:用於噁心嘔吐及咳出大量水分的症狀。
人參、陳皮、白朮、麥門冬 (各一份量),甘草 (三分量),厚朴 (經過處理),白茯苓 (各五份量)
每次服用時添加一錢的青竹茹以及三片新鮮生薑,並用熱水沖泡即可食用。
妊娠嘔吐痰水不食。
生蘆根(一兩),橘紅(七錢),生薑(一兩),檳榔(三錢),上作三次,水煎服。
妊娠惡食,心中煩憒,熱悶,嘔吐。
竹茹,麥冬(各二兩),前胡(二兩),橘紅(一兩),蘆根(一握)
水一大升,煮半升,作二次,食前服。
已上四方治熱痰惡阻之劑也。
羅太無,半夏茯苓湯,惡阻,心中憒悶,頭目眩暈,四肢怠倦,百節煩痛,胸膈痰逆,嘔吐噁心,嫌聞食氣,好啖酸鹹,多臥少起,全不進食,先服此湯,次服前茯苓丸。
白話文:
懷孕時出現嘔吐、口中有痰且不想吃東西的情況。 生蘆根一兩、橘紅七錢、生薑一兩和檳榔三錢,分三次用水煎煮後服用。 懷孕期間感到厭食、心中煩躁、發燒或胸悶並伴有嘔吐症狀。 竹茹、麥冬各二兩、前胡二兩和橘紅一兩以及一把蘆根,用一大升水煮至半升,分成兩次在飯前服用。 以上四個方子是治療懷孕期間因熱痰引起的反胃反應的藥物。 羅太無和半夏茯苓湯可以治療懷孕期間的心中煩躁、頭昏眼花、四肢疲勞、全身關節疼痛、胸部和喉嚨有痰、嘔吐和噁心等症狀,並且對食物沒有興趣,喜歡吃酸甜的食物,常常躺著很少起來,完全不想吃東西,在服用這個湯之前要先喝茯苓丸。
半夏(泡,炒黃,一兩二錢),赤茯苓,熟地黃(各七錢半),芍藥,旋覆花(《千金方》無此,而有細辛、紫蘇),橘紅,人參(各半兩),川芎,桔梗,甘草(各五錢)
上每服五錢,姜七片,水煎,空心服。
若有客熱、煩渴、口瘡,去橘紅、細辛,加前胡、知母七錢半。若腹冷下利,去地黃,加炒桂心五錢。若胃中虛熱,大便秘,小便赤澀,加大黃七錢半,去地黃,加黃芩二錢半。
白話文:
材料有:半夏(經過浸泡和炒黃,一兩二錢)、赤茯苓、熟地黃(各七錢半)、芍藥、旋覆花(《千金方》中沒有此藥,改用細辛、紫蘇)、橘紅、人參(各半兩)、川芎、桔梗、甘草(各五錢)。
每次服用五錢,加七片生薑,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如果有發熱、口渴、口腔潰瘍的情況,則去掉橘紅和細辛,改為加前胡和知母各七錢半。如果腹部寒冷、下利的情況,去掉地黃,改為加炒桂心五錢。如果胃中有虛熱、大便祕結、小便赤澀,則加大黃七錢半,去掉地黃,再加黃芩二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