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七卷 (31)
第七卷 (31)
1. 肺癰
(仲景、王叔和論同。)
孫真人曰:病,咳唾膿血,其脈數實者,屬肺癰,虛者屬肺痿。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苔滑,此為浮寒,非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而數,此為肺癰也。問曰:病者咳逆,師脈之,何以知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後竟吐膿死。其脈何類?何以引之?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
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已成則難治。寸口脈數,趺陽脈緊,寒熱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陽脈浮緩,胃氣如經,此為肺癰。
師曰:振寒發熱,寸口脈滑而數,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為癰腫病,醫反不知,而以傷寒治之,不應愈也。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師曰: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脈數,咳唾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自緊數,緊去但數,膿為已成也。
生生子曰:按《金匱要略》、《脈經》、《元戎》論肺痿、肺癰皆無分別,治亦相須,以其俱為肺病也。愚歷見今之病此者,亦稍有分別,不能不為之辯也。肺痿近於虛怯,故王海藏援《內經》勞風論證入之,謂上枯水之源,下竭水之本也。何言乎《內經》五痿論,皆以肺熱葉焦為本。
故今之病肺痿者,多幹咳,聾啞無力,緣肺主聲,肺為火爍,憊劇枯痿乾癟,故聲不充發也,虛怯者多有之。肺癰雖亦為肺熱所致,多有因於外感,因於酒熱,故間有吐盡膿血而愈者,有瀉肺而愈者。茲分肺痿、肺癰為二門,祖《千金》也。
王海藏曰:寸口脈實大為肺癰,血為凝滯,化為五色,脈數為弱,膿成難已,不渴者難治。
黃昏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心,甲錯,是為肺癰者方。
黃昏手掌大一片,是合昏皮也。
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
薏苡仁,瓜瓣(半升),桃仁(五十枚),葦莖(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
上四味,內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當有所見吐膿血。
王海藏,加味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脈緊數,則膿已成,喘而不得臥。
葶藶(二兩,炒紫色)
上件杵成丸,以水三升,煮大棗二十個,取二升,去渣,內麻黃、五味子各半兩,取清飲頓服,令三日服,一劑瘥。
又一法,治一切咳唾膿血,久咳及出不止。
好酥三十斤,三遍煉停取,凝成膏醍醐,服二合,日三服瘥。
如聖丸,治風熱毒氣上攻,咽喉痛痹,腫塞妨悶,及肺癰噴嗽膿血,胸滿振寒,咽乾不渴,時出濁沫,氣息腥臭,久久咯膿,狀如米粥。
龍腦(另研),牛黃(另研),桔梗,甘草(生用。各一錢)
白話文:
肺癰
古代醫家認為,咳嗽吐出膿血,脈象數而有力者,屬於肺癰;脈象虛弱者,則屬於肺痿。若咳嗽時口中自有津液,舌苔光滑,這是寒邪浮於體表,並非肺痿。如果口中乾燥,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脈象反而滑利而數,這就是肺癰。
診斷肺癰,醫生會觀察脈象。脈象細弱而數,細弱代表風邪,數代表熱邪;細弱則伴隨汗出,數則伴隨惡寒。風邪侵犯衛氣,則呼氣不暢;熱邪侵犯營氣,則吸氣困難;風邪傷及皮毛,熱邪傷及血脈,風邪滯留於肺部,就會導致咳嗽、口乾、胸悶、咽喉乾燥而不渴,痰多且白沫,並伴有陣發性畏寒。熱邪循行,導致血液凝滯,形成膿腫,吐出的膿液如同米粥,初期尚可治療,膿已形成則難以治愈。寸口脈數,趺陽脈緊,寒熱交爭,因此畏寒且咳嗽。如果趺陽脈浮而緩,胃氣通暢,也是肺癰的表現。
醫生診斷,如果患者有發熱畏寒,寸口脈滑而數,但飲食起居如常,這是癰腫的表現,若誤以為是傷寒而治療,則不會痊癒。判斷是否有膿,以及膿腫的位置,方法如下:膿腫在胸中則為肺癰,脈象數,咳嗽吐出膿血。如果膿尚未形成,脈象會先緊後數,緊脈消失而僅剩數脈,則膿已形成。
生生子認為,《金匱要略》、《脈經》、《元戎》等醫籍中,對於肺痿和肺癰的區分並不明確,治療方法也相近,因為二者都屬於肺部疾病。但根據臨床觀察,二者略有不同,不能混為一談。肺痿偏向虛弱,因此王海藏引用《內經》中勞風的理論來解釋,認為是肺氣虛弱,導致津液不足。而《內經》中關於五痿的論述,則都以肺熱葉焦為本。
因此,現在患有肺痿的病人,大多數表現為乾咳、聲音嘶啞、乏力,因為肺主呼吸和聲音,肺熱灼傷,導致肺部虛弱枯萎,聲音也就無法正常發出。肺癰雖然也是肺熱所致,但大多數是由於外感或飲酒過度所引起,因此有的病人可以通過吐出膿血而痊癒,有的則需要瀉肺而愈。因此,將肺痿和肺癰分為兩類,是承襲了《千金要方》的分類方法。
王海藏認為,寸口脈有力且大,屬於肺癰,血液凝滯,化為五種顏色,脈象數而弱,膿已形成則難以治療,不渴者難以治癒。
黃昏湯用於治療咳嗽伴有微熱、胸悶、心煩、指甲青紫的肺癰。
黃昏湯藥材:指黃昏時採摘的植物葉片(約手掌大小)。
用法:用水三升,煎至一升,分二次服用。
另一個處方:薏苡仁、瓜瓣(各半升)、桃仁(五十枚)、葦莖(切碎二升,用水二斗,煎至五升,去渣)。將上述四味藥放入葦莖汁中,煎至二升,服用一升,應該能看到吐出膿血。
王海藏加味葶藶大棗瀉肺湯,用於治療脈象緊數,膿已形成,喘息不能平臥的患者。
組成:葶藶(二兩,炒至紫色),大棗(二十個),麻黃、五味子(各半兩)。
用法:將葶藶搗碎成丸,用水三升,煮大棗,取二升,去渣,加入麻黃、五味子,取汁服用,一日一劑,連服三日。
另一個方法,用於治療一切咳嗽吐膿血,久咳不止的患者:
好酥(三十斤),反覆煉製三次,取其凝固的膏狀物(醍醐),每次服用二合,每日三次,直至痊癒。
如聖丸,用於治療風熱毒邪上攻,咽喉疼痛腫脹阻塞,以及肺癰噴出膿血,胸悶畏寒,咽喉乾燥而不渴,時常吐出濁痰,氣息腥臭,久咳吐膿,膿液如米粥者。
組成:龍腦(另研)、牛黃(另研)、桔梗、甘草(生用,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