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七卷 (26)

回本書目錄

第七卷 (26)

1. 氣短氣促少氣

短氣而息促,似喘非喘也。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

《素問》云: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方盛衰論。)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示從容篇。)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綱目》云:治此少氣,蓋生脈散、獨參湯之屬為愈也。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

運氣言少氣有二:一曰火熱。經云:火鬱之發,民病少氣。又云:少陰之復,少氣骨痿。又云:少陽之復,少氣脈痿,治以諸寒是也。二曰風濕。經云:太陽司天之政,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民病大熱少氣是也。

白話文:

[呼吸短淺、氣急、氣虛]

呼吸短淺且氣急,這種狀態類似於喘但又不完全是喘。氣虛的人,氣力不足,說話也顯得無力。

根據《素問》所述:三陽經氣絕,三陰經氣微弱,這就是氣虛的表現。(出自《方盛衰論》。)膽小且氣虛的人,這可能是因為水液代謝失調,導致身體氣血逐漸消耗。(出自《示從容篇》。)說話聲音低微,整天才能稍微多講一些話,這是氣被奪走的現象。《綱目》記載:治療這種氣虛的情況,用生脈散或獨參湯等藥物效果較好。

一陽病發生時,會出現氣虛、易咳嗽和易瀉肚的症狀。

根據運氣理論,氣虛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火熱所導致的。《內經》提到:當火鬱積聚而爆發時,民眾容易出現氣虛的症狀。又說:當少陰經的氣失調時,會出現氣虛、骨頭無力的症狀。又說:當少陽經的氣失調時,會出現氣虛、脈細弱的症狀,治療上應使用寒涼的藥物。二是風濕所導致的。《內經》提到:在太陽經主導的季節,第四季時,風濕交相作用,風轉化為雨,民眾容易出現高熱和氣虛的症狀。

2. 喘與短氣辨

成無己曰:短氣者,氣而不能相續者是也,似喘而非喘。若有喘上衝,而實非氣上衝也。夫喘者,張口抬肩,捶身滾肚,謂之喘也。氣上衝者,腹裡時時氣上衝也。所謂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此短氣也。經所言短氣者,眾實為難辨,愚師莫識,誤者多矣。要識短氣之真者,氣急而短促,謂之氣短者是也。

《脈經》曰: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生生子曰:短氣少氣,治法亦有異也。短氣仍有虛有實,治法有補有瀉;少氣則純不足也,治惟有補而已。

仲景曰: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又曰:胸痹,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方見胸痹痛門。)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方見胸痹痛門。)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腎氣丸亦主之。

(腎氣丸方見腳氣中。)款花補肺湯治咳嗽短氣。又曰:短氣皆屬飲,苓桂朮甘湯得其一法也。《金匱》云: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又云:支飲亦喘而不得臥,加短氣,其脈平也。又云:膈上有留飲,其人氣短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又云: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其治法:危急者,小青龍湯;脹滿者,厚朴大黃湯;冒眩者,苓桂朮甘湯及澤瀉湯;不得息,葶藶大棗湯;吐下不愈者,木防己湯之類是也。

東垣曰: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加黃耆以補之。如腹中氣不轉者,加甘草一半。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藥。中焦用白芍藥,則脾中陽升,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之。如衣薄而短氣,則添衣,於無風處居止。

氣仍尚短,則以熱湯一碗,熏其口鼻,則不短氣。如衣厚,於不通風處居止而氣短,則宜減衣,摩揩汗孔令合,於漫風處居止。如久居高屋,天寒陰濕所遏令氣短者,亦如前法熏之。如居周密小屋,或大熱而處寒涼氣短,則就風日。凡氣短皆宜食滋味湯飲,令胃氣調和。

仲景曰: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丹溪治許白雲先生脾疼、跨痛、短氣,用大吐大下法是也。)

孫尚,正元散,治氣不接續,兼治滑泄,及小便數。王丞相服之有效。

莪朮(一兩),金鈴子(去核,二錢半)

上件為末,入硼砂一錢,煉過,研末和勻,每服二錢,鹽湯或溫酒空心調服。

苓桂朮甘湯,治痰飲短氣。(方在痰飲門。)

白話文:

[區分喘與短氣]

成無己解釋:短氣是指呼吸困難,無法順利連接的情況,並非真正的喘。有些人會感覺到氣彷彿從腹部衝上來,但實際上這不是氣往上衝。所謂的喘,是需要張開嘴巴,抬起肩膀,甚至捶打身體和肚子才能呼吸的狀態。而氣往上衝,則是指腹部時常有氣往上衝的情形。所謂的短氣,雖然呼吸頻率增加,但是無法順利地接續,看起來像是喘,卻不會有肩膀搖晃的現象;看起來像是呻吟,但卻沒有疼痛感。這是短氣的特徵。古籍對於短氣的描述,往往讓人難以分辨,許多醫生也難以辨認,因此容易造成誤診。真正理解短氣的特徵,就是呼吸急促且短,這就是氣短的表現。

《脈經》提到:如果寸口脈沉,可能代表胸部有短氣的情況。

生生子指出:短氣和少氣的治療方法不同。短氣可能是虛證,也可能是實證,治療上可能需要補氣,也可能需要瀉火;而少氣通常是虛證,治療上通常只需要補氣即可。

張仲景說:陽脈微弱且緊繃,緊繃代表寒,微弱代表虛,當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就會導致短氣。他還提到:胸痹症狀中,包括了胸中氣塞,短氣等問題,可以使用茯苓杏仁甘草湯或橘枳薑湯治療。胸痹病人會有喘息、咳嗽、胸背痛以及短氣等症狀,可以使用栝蔞薤白半夏湯治療。如果短氣是由於輕微的水飲引起,可以透過排尿的方式去除,可以使用苓桂朮甘湯或腎氣丸治療。

他還指出:短氣的治療方法,對於危急的狀況,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對於脹滿的狀況,可以使用厚朴大黃湯;對於眩暈的狀況,可以使用苓桂朮甘湯或澤瀉湯;對於無法呼吸的狀況,可以使用葶藶大棗湯;對於嘔吐或下痢後仍未痊癒的狀況,可以使用木防己湯等。

李杲(東垣)指出:胸悶、少氣、短氣,是因為肺部主管所有氣,五臟之氣都已經不足,導致陽氣無法運行。如果短氣且小便順暢,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去掉茯苓,加入黃耆來補氣。如果腹部氣血不流通,可以增加甘草的份量。如果肺氣短促或不足,可以加入人參和白芍藥。使用白芍藥在中焦,可以讓脾臟中的陽氣上升,防止肝膽的邪氣入侵。如果穿著單薄導致短氣,應該增加衣物,在避風的地方休息。如果仍然感到短氣,可以喝一碗熱湯,用熱氣燻蒸口鼻,可以緩解短氣。如果穿著厚重,處於不通風的地方,導致短氣,應該減少衣物,摩擦皮膚讓汗孔閉合,然後到通風的地方休息。如果長期住在高樓,天氣寒冷潮濕,導致短氣,也可以使用熱湯燻蒸的方法。如果住在狹小的房子,或在炎熱的環境中處於冷涼的地方,導致短氣,應該到通風的地方休息。無論如何,短氣的人應該多食用有滋味的食物和湯品,調和胃氣。

張仲景提到:正常人如果沒有感冒發燒,卻有短氣,呼吸困難,這是因為體內有實邪所致。

孫尚的正元散,可以治療氣息不順,並且兼治滑泄和頻尿。王丞相服用後效果良好。

藥方成分:莪朮(1兩)、金鈴子(去核,2錢半)。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加入硼砂1錢,經過煉製後混合均勻。每次服用2錢,用鹽水或溫酒空腹調服。

苓桂朮甘湯,可以治療痰飲引起的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