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七卷 (22)
第七卷 (22)
1. 東垣調中益氣湯加減法
東垣,麻黃定喘湯,小兒寒鬱喘,喉中鳴,腹內響,堅滿,鼻流清涕,脈沉急而數。
麻黃,草蔻,益智仁(各兩分半),甘草,歸身,紅花,黃芩(生),柴胡(各一分),升麻,神麯(各五分),吳茱萸(三分),蘇木(半分),全蠍
上分二服,水煎,微微汗愈。
麻黃蒼朮湯,治秋暮冬月,每夜連聲嗽不絕口,喘至天明日高方緩,口苦,兩脅下痛,臥而多驚,筋攣肢節痛,痰吐涎沫,日晚呵欠,不能飲食。
柴胡,羌活,蒼朮(各五分),麻黃(一分),防風,甘草梢(生),歸尾,黃芩(各四分),炙甘草(三分),五味子(九分),草豆蔻(六分),黃耆(一錢半)
上分二帖,水煎,稍熱服。
此二方發中外之寒。
七情氣鬱,宜,四磨湯,以解之,庶下其氣而止其喘急也。
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煎一二沸,放溫服,加木香、枳殼為六磨湯。有苦寒者,加丁香亦可。《衍義》云:烏藥、檳榔,氣稍走泄,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中氣膈甚當。
丹溪治一婦人發熱,氣喘。與解表藥,汗出而定。因夜半食粥,早喘再作,心痞口乾。
半夏,枳實(炒。各三錢),黃連,白朮(各二錢),木通,陳皮(各一錢半),麻黃,紫蘇(各一錢),炙甘草
加姜,水煎服。
分氣紫蘇飲,治脾胃不和,灑淅惡寒,氣逆喘促。
五味子,桑白皮,茯苓,炙甘草,草果,大腹皮,陳皮,桔梗(各等分),紫蘇(減半)
姜三片,水煎服。
東垣,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刑肺,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悶,咽嗌不利。
桑皮(一錢),知母(七分),炙甘草,地骨皮,人參(各五分),茯苓,天冬(各四分),青皮,陳皮(各三分),五味子(三十粒),如熱甚加黃芩、紫蘇葉、半夏各五分。
參蘇溫肺湯,治形寒飲冷則傷肺,喘煩心胸滿,短氣不能宣暢。
人參,肉桂,甘草,木香,五味子,陳皮,半夏,白朮,桑皮,紫蘇,莖葉(各二兩),茯苓(一兩)
每五七錢,姜三片,水煎服。如冬寒月,每服加不去節麻黃半分。
加味華蓋散,肺受風寒,胸滿聲重。
蘇子,陳皮,赤茯苓,桑皮,麻黃,杏仁(各二錢),甘草(一錢)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九寶湯,咳而身熱,喘急惡寒。
麻黃,薄荷,陳皮,肉桂,紫蘇,杏仁,甘草,桑皮,大腹皮(各等分)
加薑蔥,水煎服。
【發時有痰吐出者,宜化痰】
《婦人大全》,千緍湯
半夏(七枚,破四片制之),皂角(去皮弦),炙甘草(各一寸),生薑(如指大)
上用水一碗,煮去半,頓服。一方不用甘草,但用半夏末一兩,皂角去皮弦半兩,生薑七片,同入紗袋中,水三升,煎至一盞五分,以手揉洗取清汁,分作三服,連進之效。
白話文:
東垣調中益氣湯加減法
東垣認為,麻黃定喘湯適合治療小兒寒氣鬱積導致的喘,症狀包括喉嚨有聲音、肚子裡有響聲、腹部脹滿、流清鼻涕,脈象沉而急促。
此方用:麻黃、草蔻、益智仁(各兩分半),甘草、當歸身、紅花、黃芩(生)、柴胡(各一分),升麻、神麯(各五分),吳茱萸(三分),蘇木(半分),全蠍。
以上藥材分成兩份煎服,微微發汗就會好轉。
麻黃蒼朮湯,適用於秋冬季節,每晚咳嗽不止,喘到天亮才緩解,口中發苦,兩側脅肋疼痛,睡覺時容易驚醒,筋脈拘攣、關節疼痛,吐出痰涎,傍晚打呵欠,食慾不振。
此方用:柴胡、羌活、蒼朮(各五分),麻黃(一分),防風、生甘草梢、當歸尾、黃芩(各四分),炙甘草(三分),五味子(九分),草豆蔻(六分),黃耆(一錢半)。
以上藥材分成兩帖煎服,稍熱時服用。
這兩個方子都是為了發散體內外的寒氣。
如果是由於情緒不佳導致的氣鬱,適合用四磨湯來疏解,這樣可以降氣並停止喘急。
四磨湯用: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以上四味藥材都濃磨取汁,取七分煎一兩次,放溫服用,加入木香、枳殼就成了六磨湯。如果有寒邪引起的苦味,可以加入丁香。《衍義》說:烏藥、檳榔的藥性稍稍走泄,但藥力不強烈,和沉香一起磨成湯藥,對治療胸中氣阻很有幫助。
丹溪曾經治療一位婦人,發熱、氣喘,用解表藥發汗後就好了。但她半夜吃了粥,早上又喘起來,同時感到胸悶、口渴。
此方用:半夏、枳實(炒,各三錢),黃連、白朮(各二錢),木通、陳皮(各一錢半),麻黃、紫蘇(各一錢),炙甘草。
加入生薑一起煎服。
分氣紫蘇飲,適用於脾胃不和,時冷時熱、怕冷,氣逆導致喘促。
此方用:五味子、桑白皮、茯苓、炙甘草、草果、大腹皮、陳皮、桔梗(各等分),紫蘇(減半)。
加入三片生薑一起煎服。
東垣認為,人參平肺散可以治療心火上炎導致肺部虛弱,出現咳嗽、喘嘔,痰多,胸悶、咽喉不利等症狀。
此方用:桑白皮(一錢),知母(七分),炙甘草、地骨皮、人參(各五分),茯苓、天冬(各四分),青皮、陳皮(各三分),五味子(三十粒),如果熱象明顯,可以加入黃芩、紫蘇葉、半夏各五分。
參蘇溫肺湯,適用於因體質虛寒、飲冷導致肺氣受損,出現喘息、心煩、胸悶、氣短等症狀。
此方用:人參、肉桂、甘草、木香、五味子、陳皮、半夏、白朮、桑白皮、紫蘇莖葉(各二兩),茯苓(一兩)。
每次用五到七錢,加入三片生薑一起煎服。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每次可以加入不去節的麻黃半分。
加味華蓋散,適用於肺部感受風寒,出現胸悶、呼吸聲音沉重等症狀。
此方用:蘇子、陳皮、赤茯苓、桑白皮、麻黃、杏仁(各二錢),甘草(一錢)。
加入三片生薑、兩枚紅棗一起煎服。
九寶湯,適用於咳嗽發熱、喘急怕冷等症狀。
此方用:麻黃、薄荷、陳皮、肉桂、紫蘇、杏仁、甘草、桑白皮、大腹皮(各等分)。
加入生薑和蔥一起煎服。
【發作時有痰吐出來的,要先化痰】
《婦人大全》記載的千緍湯
此方用:半夏(七枚,破開成四片處理),皂角(去皮和筋),炙甘草(各一寸),生薑(如手指頭大小)。
用水一碗煎至一半,一次服下。另一個方子不用甘草,只用半夏末一兩,皂角去皮和筋半兩,生薑七片,一同放入紗布袋中,用水三升煎至一碗半,用手揉洗取清汁,分三次服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