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七卷 (21)

回本書目錄

第七卷 (21)

1. 東垣調中益氣湯加減法

如秋冬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吳茱萸五分或一錢,觀厥氣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蓋此證隨四時為寒熱溫涼,宜以酒黃連、黃柏、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熱湯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食壓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

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症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是治其本也。如時見寒熱,四時證也,又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食辛熱寒冷之物作病,或居大寒大熱之處益其病,當暫用大寒大熱之藥而取效,此從權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橫矣。

平居則氣和,行動則氣促而喘者,亦衝脈之火。予族兄六旬有餘,素有喘症,或唾吐血痰,平居時則不喘,稍行動則氣促喘急,以黃柏知母滋腎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症大減,此黃柏知母能泄衝脈之火者,如此效也。

《簡易方》治肺氣喘嗽。

馬兜鈴(二兩,去殼取子,秋石半兩,入碗內和勻,慢火炒乾),甘草(一兩,炙)

二味為末,每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之,以藥末含咽津亦得。

【肺氣虛者宜補之】

《本事方》治咳喘氣急,以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水調下一錢。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不含,俱走三五里許,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乃人參之力也。

仲景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以麥門冬湯主之,止其逆而下其氣也。

麥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二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

許學士治一婦,年五十餘,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予適在彼,速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後痰亦漸少。再與前方內加瓜蔞仁一錢五分,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二十餘帖而安。此實麥冬五味人參之功也。如自汗兼腹滿脈沉實而喘者,裡實,宜下之。

《活人》,五味子湯,治喘促,脈伏而數者。

五味子(二錢),人參,麥冬,杏仁,橘紅(各二錢半)

姜三片,紅棗三枚,水煎服。

喘凡遇冬而發,此寒包熱也,解表則熱自除。

枳殼(三錢,炒),麻黃,防風,黃芩,桔梗(各二錢),陳皮,木通(錢半,通利九竅,治肺壅甚當),蘇葉(五葉)

上分四帖,水煎服之。

又方,治寒包熱而喘,必用發散。

半夏,枳殼(炒),桔梗,黃芩(炒),紫蘇,麻黃,杏仁,甘草,如天寒加桂枝。

白話文:

東垣調中益氣湯加減法

秋冬之際,胃經與衝脈相逆,加上少陽經氣逆行,導致厥逆。症狀是氣衝咽喉,呼吸困難,喘息有聲,無法平臥。此時應加吳茱萸五分或一錢,根據厥逆的嚴重程度調整用量。若夏季出現此症,則屬大熱,因為此病症的寒熱虛實會隨季節變化而異。宜用酒製黃連、黃柏、知母等分,研成細末,製成桐子大小的湯丸,每次服用二百丸,用白開水送服,空腹服用。服藥後應多喝熱湯,稍後食用熱食,使藥物迅速通過胃部直達下元,以瀉去衝脈之邪。

大多數飲食勞倦所致的疾病,都屬於虛勞七損的範疇,應選用溫和平和、甘味多、辛味少的藥物來治療根本。若出現寒熱交替,屬四季常見病症,或治療方法不當,或因飲食過度、食用辛辣燥熱或寒涼食物,或居住在過於寒冷或炎熱的環境而加重病情,則應暫時選用寒涼或溫熱藥物以取得療效,此為權宜之計。不可因為見效而長期服用,否則必致夭亡。

平時氣息平和,活動時則氣促喘息,也是衝脈之火引起的。我一位六十多歲的族兄,素有喘症,常吐血痰,平時不喘,稍微活動就氣促喘急,服用黃柏知母滋腎丸,空腹服用七八十丸,症狀大為減輕,這說明黃柏知母能瀉衝脈之火。

《簡易方》治療肺氣喘嗽:

馬兜鈴(二兩,去殼取子)、秋石(半兩),混合後用文火炒乾;炙甘草(一兩)。將以上二味研磨成粉,每次取一錢,加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也可將藥粉含在口中,咽下唾液。

【肺氣虛者宜補益】

《本事方》治療咳嗽、喘息、氣急:取人參一味研末,用雞蛋清和清水調服一錢。從前有兩人同時行走,一人含服人參,一人不含,走了三五里路後,不含服人參者氣喘吁吁,含服者氣息如常,可見人參的功效。

仲景治療火逆上氣,咽喉不利,用麥門冬湯主治,以止逆降氣:

麥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二十枚)。以上六味藥,加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夜服一次。

許學士治療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素有痰嗽,一日突然大喘,痰如泉涌,汗出如油,脈浮洪,似將死之狀。我恰巧在那裡,立即用麥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劑,喘息平復,汗止,服三劑後痰也漸少。之後在上方中加入瓜蔞仁一錢五分,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用二十餘劑而痊癒。這確實是麥冬、五味子、人參的功效。如果患者同時自汗、腹滿、脈沉實而喘息,屬於裡實證,應當服用瀉下藥物。

《活人》記載的五味子湯,治療喘促,脈象沉伏而數者:

五味子(二錢)、人參、麥冬、杏仁、橘紅(各二錢半)、生薑三片、紅棗三枚,水煎服。

喘息多在冬季發作,這是寒包熱證,應當解表,則熱自退。

枳殼(三錢,炒)、麻黃、防風、黃芩、桔梗(各二錢)、陳皮、木通(一錢半,通利九竅,治療肺壅甚者宜用)、蘇葉(五葉)。上藥分四劑,水煎服。

另一方,治療寒包熱所致的喘息,必須使用發散藥物:

半夏、枳殼(炒)、桔梗、黃芩(炒)、紫蘇、麻黃、杏仁、甘草,若天氣寒冷,可加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