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七卷 (20)

回本書目錄

第七卷 (20)

1. 喘門

上為末,每服三錢,煎生薑湯一大盞,調下,無時,一服減半,再服喘愈。只有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咳嗽,再與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地骨皮,知母,橘紅,青皮(去白),桔梗(去蘆。各五錢),黃芩,炙甘草(各三錢)

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數服良愈。

華佗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活人》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雖要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喘為氣有餘者,亦非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也,不可不知。

【陰虛者補之】

丹溪治一人,家豐好內厚味,每年到四月九月內,必發氣喘,抬肩吐痰,脈沉澀而細數,諸醫用平肺之藥。數年不愈。用人參生地黃膏和當歸、牛膝、肉蓯蓉、枸杞子、五味子、知母、黃柏、天門冬、玄參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服,以救肺虛。又用阿魏、黃連、山楂、沉香、牛黃、辰砂、膽星、陳皮、神麯,糊為丸,梧子大,臨臥薑湯下三四十丸,以治厚味。服訖復用瓊玉膏一劑,繼服之而安。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生薑湯煎煮後調和服用,不拘時間,如果服用一次後症狀減輕,就減半劑量,再次服用後喘息就會痊癒。如果出現胸悶不適、煩躁發熱、口乾、時常咳嗽等症狀,再服用加減瀉白散。

瀉白散的配方如下:

桑白皮(一兩),地骨皮,知母,橘紅,青皮(去白),桔梗(去蘆,各五錢),黃芩,炙甘草(各三錢)。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大碗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溫熱服用,飯後服用,多服幾次就會痊癒。

華佗說:「過盛就會導致喘息,減弱就會導致枯竭。」《活人》中說:「喘息發作是因為氣過於旺盛。」凡是閱讀文字,雖然要理解字面意思,但更要理解其本意。所謂「過盛而導致喘息」,並不是指肺氣過於旺盛,而是指肺裡的火氣過於旺盛。所謂「喘息是因為氣過於旺盛」,也不是指肺氣過於旺盛,而是指肺裡的火氣過於旺盛。所以用苦寒的藥物來瀉肺,並不是真的在瀉肺,而是瀉肺裡的火氣,實際上是在補益肺氣,這一點必須要知道。

【針對陰虛體質的治療】

朱丹溪曾經治療一個人,家境富裕,喜歡房事和肥甘厚膩的食物,每年到了四月和九月,必定會發作氣喘,需要抬起肩膀才能呼吸,並且咳出痰液。他的脈象沉澀而細數,許多醫生用平息肺氣的藥物治療,多年都沒能治好。朱丹溪就用人參、生地黃熬製成膏,再加入當歸、牛膝、肉蓯蓉、枸杞子、五味子、知母、黃柏、天門冬、玄參磨成的粉末製成藥丸,像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服用,用來補救肺虛。又用阿魏、黃連、山楂、沉香、牛黃、辰砂、膽星、陳皮、神麯,用糊狀物製成藥丸,也是梧桐子般大小,睡前用薑湯送服三四十丸,用來治療飲食肥膩的問題。服藥完畢後,再服用一劑瓊玉膏,繼續服用後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