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九卷 (12)
第十九卷 (12)
1. 瘡瘍發熱類傷寒
瘡瘍發熱要詳看,初發防荊敗毒安,
已潰還須托裡散,忌投汗劑與涼寒。
經曰: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畜積有膿也。又曰: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所以惡瘡初生,必寒熱交作,不可便以傷寒治之。須視病人頭面脊背有無瘡頭,若有小紅白膿頭瘡,須當仔細辨之。凡發背初作,只起一小瘡也。不過二三日大發也。若疔瘡初作,全與傷寒相似,要當識之也。
若一例而發汗,或妄設寒涼之劑,則誤之矣。若識其瘡毒,須尋瘡科治之,庶不誤也。若毒氣走散,則難救矣。
初生在表,瘡毒正發而未潰,發熱惡寒,宜防荊敗毒散,行涼敗毒散,隨證加減服之。若有涼血止痛草藥,可增入數味在內,和服亦可,取效速。如小薊、五爪龍、紫金皮、金銀花之類皆可用。
如瘡毒已潰,宜托裡解毒湯隨證加減,或有草藥干膿散血之劑,亦可增入數味可也。如小薊、川山、蜈蚣、紫金皮之類是也。
初生未成者,速塗令消散,宜拔毒散。已潰爛者,用鐵箍散。
白話文:
【對於瘡瘍引發的發熱類似傷寒的情況】
瘡瘍引發的發熱必須詳細觀察,剛開始的時候,應使用防荊敗毒散來預防並安定病情。
如果瘡瘍已經潰爛,則應該使用託裡散來治療,此時應避免使用會讓身體出汗的藥物或寒涼的藥物。
根據古籍記載,如果脈搏浮動且頻率快,人會發燒並且畏寒,如果有疼痛的地方,但飲食正常,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膿腫。另外,脈搏頻率異常可能會導致惡性瘡瘍。因此,當惡性瘡瘍剛開始生成時,通常會有冷熱交替的現象,我們不能直接以處理傷寒的方式來治療。必須檢查病患的頭部、面部、背部是否有瘡瘍,如果有小紅點或是膿包,必須仔細辨認。例如,背癰剛開始時可能只是一個小瘡,但兩三天後就會擴大。而疔瘡剛開始的時候,症狀與傷寒非常相似,這一點必須認清。
如果一律使用發汗的方法,或者隨意使用寒涼的藥物,就可能造成誤診。如果能辨別出是瘡毒,就應該尋找專門治療瘡瘍的醫生,這樣纔不會誤診。一旦毒氣擴散,就很難救治了。
在瘡瘍剛開始生成,還在表面,且尚未潰爛,出現發燒和畏寒的症狀,應該使用防荊敗毒散,或是行涼敗毒散,根據病情加減藥物服用。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加入幾種能夠涼血止痛的草藥,混合服用,效果會更佳。像是小薊、五爪龍、紫金皮、金銀花等都適用。
如果瘡瘍已經潰爛,應該使用託裡解毒湯,根據病情加減藥物,或者使用一些可以乾燥膿液和散血的草藥,也可以加入幾種藥物。像是小薊、川芎、蜈蚣、紫金皮等。
對於還未成熟的瘡瘍,應迅速塗抹拔毒散,讓它消散。如果已經潰爛,則應使用鐵箍散。
2. 赤膈傷寒
赤膈傷寒胸膈上,疼痛赤腫號為名,
防風敗毒宜加減,裡實防風通聖靈。
夫受傷於寒,變故萬狀,未易默悟也。然胸膈赤腫疼痛,頭疼,發熱惡寒,身體痛,此非正傷寒,乃類傷寒也,名之赤膈傷寒。宜防荊敗毒散加瓜蔞子、黃連、黃芩、紫金皮、玄參、赤芍、升麻、白芷。
有表復有里,胸膈赤腫疼痛,防風通聖散加瓜蔞子、黃連、紫金皮。
表證已退,大便燥實,胸膈腫痛,涼膈解毒加瓜蔞子、枳殼、桔梗、紫金皮、赤芍藥。又宜稜針刺腫處出血。
半表半裡,胸膈腫痛,柴胡枳桔湯,加瓜蔞子、紫金皮、赤芍藥。
白話文:
【赤膈傷寒】
赤膈傷寒主要影響的是胸部和膈肌以上的部位,症狀表現為胸部疼痛且伴有紅腫,因此得名。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會使用防風敗毒散來治療,但會根據病人的實際狀況進行藥方的增減調整。若病情發展到內臟實熱的情況下,則會使用防風通聖散來治療。
受寒後人體可能出現多種反應,其變化多端,不容易單純從外表察覺。然而,如果出現胸膈紅腫疼痛、頭痛、發燒怕冷以及全身疼痛,這並不是典型感冒,而是類似感冒的一種病症,我們稱之為赤膈傷寒。適合使用防風敗毒散,再搭配瓜蔞子、黃連、黃芩、紫金皮、玄參、赤芍、升麻、白芷等藥材來治療。
若是疾病同時影響體表和內臟,且有胸膈紅腫疼痛的症狀,我們會使用防風通聖散,再加入瓜蔞子和紫金皮。
如果體表的症狀已經消失,但是大便乾燥且胸膈仍腫痛,我們會使用涼膈解毒散,再添加瓜蔞子、枳殼、桔梗、紫金皮和赤芍藥。在這種情況下,還會用稜針在腫脹處刺血以幫助治療。
若是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即既非純粹的體表感染也非純粹的內臟疾病,且有胸膈腫痛的症狀,我們會使用柴胡枳桔湯,再加入瓜蔞子、紫金皮和赤芍藥來治療。
3. 黃耳傷寒
黃耳傷寒耳痛詳,要知風入腎經戕,
不治卒變成危證,續命防荊敗毒良。
凡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於腎經也。不治,流入腎則卒然變惡寒發熱,脊強背直如痓之狀,曰黃耳傷寒也。此不可作正傷寒治,乃類傷寒法也。
治宜小續命湯去附子,加白附子、殭蠶、天麻、羌活、獨活、蔓荊子、細辛。
次用防荊敗毒散加細辛、蔓荊子、白芷、蟬蛻、黃芩、赤芍、紫金皮。
又法用苦參磨冷水滴入耳中,熱則去之,再易。又虎耳草取汁滴入耳中。又猴姜根取汁滴入耳中。又苦薄荷、土木香擂汁滴入耳中。
白話文:
【黃耳傷寒】
黃耳傷寒所導致的耳朵疼痛詳細症狀,主要是因風邪侵入腎經而造成破壞。如果不治療,病情會迅速惡化,轉變為嚴重的惡寒與發熱症狀,且脊椎僵硬,背部挺直,呈現類似痙攣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黃耳傷寒。這種情況不能按照常規的傷寒來治療,其性質更類似於類傷寒。
治療上,應使用小續命湯,但需去掉附子,並添加白附子、殭蠶、天麻、羌活、獨活、蔓荊子、細辛等藥材。
接著,使用防荊敗毒散,並加入細辛、蔓荊子、白芷、蟬蛻、黃芩、赤芍、紫金皮等藥材。
另外,還可以將苦參研磨成粉,加入冷水中,滴入耳中,如果感覺熱就取出,然後再次更換。同時,虎耳草的汁液也可以滴入耳中。或者使用猴姜根的汁液滴入耳中。甚至苦薄荷和土木香搗碎後的汁液,也能滴入耳中做為治療。
4. 解㑊類傷寒
解㑊傷寒出內經,四肢骨節苦伶仃,
寒如不寒熱不熱,治法通舒血氣寧。
解者肌肉解散,㑊者筋不束骨,解㑊之證,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體骨節解散,懈惰倦怠,煩疼,飲食不美,食不知味,俗呼為砂病。《內經》名為解㑊。原其因,或傷酒,或中濕,或感冒風寒,或房事過多,或婦人經水不調,血氣不和,皆能為解㑊證。與砂病相似,實非真砂病也。
治宜先用熱水蘸搭臂膊,而以苧麻刮之。甚者更以針刺十宣及委中出血,或以香油燈照視身背,有紅點處皆烙之,皆能使腠理開通,血氣舒暢而愈。又宜服蘇合香丸。
白話文:
[類似傷寒的解怠病],內容:在《黃帝內經》中記載的解怠症狀,就像身體的肌肉和筋骨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四肢骨節感到疲乏無力。
這種病感覺到的寒冷不是真正的寒冷,感覺到的熱也不是真正的熱。治療方法是讓身體的血液和氣流順暢,達到平靜的狀態。
"解"指的是肌肉鬆弛,"怠"指的是筋骨不能緊密地連接。解怠的症狀,像是感受不到真正的冷暖,四肢骨節鬆散,感到極度疲倦乏力,全身疼痛,食慾不振,吃東西也品嘗不出味道,俗稱為砂病。但根據《黃帝內經》的描述,這應該被稱作解怠病。其病因可能是過量飲酒、濕氣侵入、受涼感風、性生活過度,或者婦女月經失調,血氣不調和,這些都能導致解怠病。其症狀和砂病相似,但實際上並非真的砂病。
治療時,應先使用熱水浸泡手臂,再用薴麻摩擦。病情嚴重者,可以針刺十宣穴和委中穴放血,或者用香油燈照亮背部,找到皮膚上出現紅點的地方進行灸烙。這樣可以使皮膚毛孔打開,血氣流通順暢,從而康復。此外,還應服用蘇合香丸。
5. 砂病類傷寒
嶺南砂病類傷寒,壯熱憎寒肢痛酸,
鸂鶒鸀㭢毛糞煅,酒調灰服勝金丹。
夫砂病者,嶺南閩廣之地多有之矣。乃溪毒、砂蝨、水弩、射工、蟈短、狐、蝦鬚之類,俱能含砂射人。被其毒者,則憎寒壯熱,百體分解,似傷寒初發之狀。彼土人治法,以手捫摸痛處,用角筒入肉,以口吸出其砂,外用大蒜煨搗膏,封貼瘡口即愈。
諸蟲惟蝦鬚最毒,若不早治,十死八九,其毒深入於骨,若蝦鬚之狀,其瘡類平疔腫,彼地有鸂鶒鸀㭢等鳥,專食已上諸蟲,以此鳥毛糞燒灰服之,及籠此鳥於被毒病者身畔吸之,其砂聞氣自出,而病愈也。
白話文:
在嶺南地區,有一種病叫做砂病,很類似傷寒,患者會高燒、畏寒且四肢疼痛。
當地有一種特別的方法來治療這種病。他們會用手摸尋痛處,然後用角筒插入皮膚,用嘴吸出藏在裡面的砂子。此外,他們也會用熱大蒜搗成膏狀,敷在傷口上,就能治癒。
眾多引起砂病的昆蟲中,蝦鬚是最為致命的,如果不及時治療,多半會喪命。它的毒素會深入骨髓,造成的傷口形狀就像蝦鬚一樣,類似一種平療腫。當地有一種名叫鸂鶒鸀㭢的鳥類,專門吃這些蟲子。把這種鳥的糞便燒成灰服用,或是讓這隻鳥靠近病人,砂子聞到鳥的味道就會自己跑出來,病也就隨之痊癒了。
這種病在嶺南、閩廣等地區相當常見,是由溪毒、砂蝨、水弩、射工、蟈短、狐、蝦鬚等昆蟲所引起的。當人被這些昆蟲咬傷,就會出現畏寒高燒,全身痠痛,就像傷寒剛開始發作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