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七卷 (19)

回本書目錄

第七卷 (19)

1. 喘門

東垣曰:《病機》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辨云:傷寒家論喘嘔以為火熱者,是明有餘之邪中於外,寒變而為熱,心火旺,攻肺,故屬於上。又云:膏粱之人,奉養太過,及過愛小兒,亦能積熱於上而為喘咳。宜以甘寒之劑治之。《脈經》又云:肺盛有餘,則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短氣,皆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作。系在下焦,非屬上也。

蓋雜病不足之邪,起於有餘病機之邪,自是標本病傳。飲食勞役,喜怒不節,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皆由中氣不足。其䐜脹腹滿,咳喘嘔食,皆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立已。今立熱喘、寒喘二方:熱用人參平肺散,寒用參蘇溫肺湯。

《三因》論曰:寸口陰脈實者,肺實也。肺必脹,上氣喘逆,咽中塞,如嘔狀,自汗,皆肺實之證。右寸陰脈虛者,肺虛也,必咽乾無津,少氣不足以息。

喘有寒、有熱、有水病。寒喘遇寒則發;熱喘發於夏而不發於冬;水病者,小便澀,胸膈滿悶,腳微腫是也。熱喘宜蛤蚧丸。寒喘宜煮肺散。水病宜當中分冷熱,虛而冷者紫金丹,實而熱者防己丸。

戴元禮曰:有痰喘,有氣急喘,有胃虛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一喘便有痰聲。氣急喘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有胃氣虛喘者,抬肩擷項,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墜下稠痰,喘則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者,以火濟火也。

葉都督患此,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

又《心法附錄》曰:凡此證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澀而四肢寒者死。傷寒必上氣急,不得臥,喉中有聲,或聲不出,以三拗湯、華蓋散、九寶湯、神秘湯,皆可選用。氣不調而痰鬱喘逆,四磨湯或蘇子降氣湯。若虛喘脈微,色青黑,四肢厥,小便多,以《活人書》五味子湯或四磨湯。

【腹滿脈沉實者,為裡實】

羅太無治一婦,年逾五十,身體肥盛,因飲酒及潼乳過,腹脹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澀滯,氣口脈大兩倍於人迎,關脈沉緩而有力。時值八月,霖雨不止。予思霖雨之濕,飲食之熱,濕熱大盛,上攻於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邪氣盛則實,實者下之,故制,平氣散,以下之。

白牽牛(二兩,一半生,一半炒,只取頭末一兩),青皮(去白),檳榔(各三錢),橘紅(五錢),大黃(七錢)

《內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以白牽牛苦寒,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以為君。陳皮、青皮苦辛溫平,散肺中滯氣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盪滌滿實,故以為使。

白話文:

東垣說,《病機》這本書提到:「各種痿軟、喘促、嘔吐等症狀,都屬於上部的問題。」辨證時提到,傷寒學派認為喘咳嘔吐是因為火熱引起的,這是因為外來的邪氣轉化為熱,導致心火旺盛,進而侵犯肺部,所以屬於上部問題。另外,飲食過於豐盛、過度溺愛小孩,也可能導致熱積聚在上部,形成喘咳。這種情況適合用甘寒的藥物治療。《脈經》又說:「肺氣過盛,會導致咳嗽、呼吸困難、喘渴、心煩、胸悶、氣短,這些都是衝脈的火氣在胸中作祟。這種情況的病根在下焦,不屬於上部問題。」

一般來說,雜病中虛弱的邪氣,是因為體內本來就有多餘的病邪所引發的,這是一種標本傳變的過程。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情緒起伏不定、受到寒熱食物的影響,都會傷害五臟六腑,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氣不足所導致。這些問題所引起的腹脹、腹滿、咳嗽、喘促、嘔吐等症狀,可以用大劑量的甘、辛、熱藥物來治療,通常能立即見效。現在我列出熱喘和寒喘兩種情況的治療方劑:熱喘用人參平肺散,寒喘用參蘇溫肺湯。

《三因》這本書說:「寸口部位的陰脈脈象實大,表示肺氣實,肺必然會脹大,出現呼吸困難、喘逆、咽喉堵塞、想吐、自汗等症狀,這些都是肺氣實的表現。右寸部位的陰脈脈象虛弱,表示肺氣虛,必然會出現咽喉乾燥、沒有津液、氣短、呼吸不足的狀況。」

喘症有寒喘、熱喘、水病喘三種。寒喘遇到寒冷就會發作;熱喘在夏天發作,冬天則不會;水病喘症則會出現小便不順暢、胸膈滿悶、腳部輕微腫脹等症狀。熱喘適合用蛤蚧丸治療。寒喘適合用煮肺散治療。水病喘症則應該根據情況,寒熱兼顧,虛寒的用紫金丹,實熱的用防己丸。

戴元禮說:「喘症有痰喘、氣急喘、胃虛喘、火炎上喘四種。痰喘的特點是一喘氣就有痰聲;氣急喘的特點是呼吸急促但沒有痰聲;胃虛喘的特點是會聳肩抬頭,喘個不停;火炎上喘的特點是時好時壞,吃東西後會減輕,吃完又會加重。大致來說,這是因為胃中有實火,胸膈有濃稠的痰,吃東西時,食物會把濃稠的痰壓下去,喘息就會停止,過一會兒,食物進入胃裡,反而會助長火氣,痰再次上升,喘息又會加重。一般人不知道這個道理,把它當作胃虛來治療,用燥熱的藥物,等於是火上加油。」

葉都督患上這種病,許多醫生都當作胃虛來治療,都沒有治好,後來用導水丸瀉了五六次就好了。

《心法附錄》說:「凡是這種病,脈象滑而手足溫熱的,是生機;脈象澀而四肢冰冷的,是死症。傷寒引起的呼吸急促,不能躺臥,喉嚨有聲音,或者發不出聲音,可以用三拗湯、華蓋散、九寶湯、神秘湯等藥方來治療。如果是因為氣機不調、痰阻而導致喘逆,可以用四磨湯或蘇子降氣湯。如果虛喘,脈象微弱、面色青黑、四肢厥冷、小便量多,可以用《活人書》中的五味子湯或四磨湯。」

【腹部脹滿,脈象沉實的,表示裡面有實邪】

羅太無治療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她身體肥胖,因為飲酒過度,又吃了過多的奶製品,導致腹脹、喘滿,聲音大到在房間外都能聽到,無法躺臥,大小便不順暢,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關脈沉緩但有力。當時正值八月,連日下雨。我認為這是因為連日下雨潮濕,再加上飲食的熱性,導致濕熱過盛,向上侵犯肺部,神氣躁動,所以才會喘滿。邪氣盛就會實證,實證就應該向下疏導。所以我開了平氣散來攻下。

藥方組成:白牽牛(二兩,一半生用,一半炒用,只取頭端的粉末一兩),青皮(去掉白色的部分),檳榔(各三錢),橘紅(五錢),大黃(七錢)。

《內經》說:「肺氣上逆,應當吃苦味的食物來泄降。」所以用苦寒的白牽牛來瀉肺氣的濕熱,以治療向上侵犯肺部引起的喘滿,作為君藥。陳皮、青皮味苦辛溫平,可以疏散肺中鬱積的氣,作為臣藥。檳榔辛溫性沉,可以降痰降氣,大黃味苦寒,可以清除腸道中的積滯,所以作為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