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九卷 (6)
第十九卷 (6)
1. 驚惕
傷寒八九日,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用柴胡龍骨牡蠣湯主之。大抵傷寒汗吐下之後,虛極之人,或因事驚恐,遂生驚惕,宜養心血安神之劑。
白話文:
傷寒病患者在患病第八、第九天時,如果出現胸部脹悶、心煩不安、容易受驚嚇、排尿不順暢、口裡不斷說著糊塗話以及全身感到沈重的情況,可以使用柴胡、龍骨和牡蠣熬製而成的藥物來治療。
若是在接受過發汗、催吐或是灌腸等療法後,身體非常虛弱的人,又因為某些事情受到驚嚇而產生了焦慮害怕的心情,則應該服用能夠滋補血液、安定精神的藥品。
2. 呃逆
橘皮半夏生薑湯,加茯苓、枳實、陳皮、桔梗。凡其氣自臍下直衝於胸嗌間,呃忒者,此陰證呃忒也。其病不在胃,因下虛內有伏陰,或誤服寒藥,遂至冷極於下,迫火上衝,發為呃忒,而欲盡也。又病人煩躁,自覺甚熱,他人以手按其肌膚則冷,此為無根失守之火,散亂為熱,非實熱也。乃水極擬火,陰證似陽。
若不識此,誤用涼藥,下咽則死。當用羌活附子湯加官桂、人參、木香、陳皮、半夏、砂仁,急溫其下。真陽回,陰火降,呃忒止也。陰證及因胃寒呃忒不止者,外用乳香硫黃散嗅法,內用丁香柿蒂散服之則止。再灸期門、中脘、氣海、關元,此良法也。但手足溫暖,脈重者為有生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了兩種情況:
第一種:如果一個人出現從肚臍到胸口喉嚨之間不斷打嗝的情況,這是屬於「陰證」的症狀之一。這種病症不是出現在胃部,而是因為身體內部存在著潛在的寒冷因素(即「伏陰」),或者曾經服用過寒性藥物,導致身體下方非常寒冷,迫使火氣向上竄升,進而出現打嗝的症狀。此外,患者可能會感到焦慮不安,自己感覺很熱,但是其他人用手摸他們的皮膚卻是冰冷的。這被稱作「無根失守之火」,意思是沒有根源的火焰,它會四處分散產生熱量,並不是真正的熱症。實際上,這是因為水分已經到了極點,所以才會表現得像是一團烈焰,也就是所謂的「陰證似陽」。
第二種:如果不瞭解這些狀況,錯誤地使用清涼性的藥物,那麼一旦吞下去就會死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使用含有羌活和附子等成分的藥方,再加上肉桂、人參、木香、陳皮、半夏以及砂仁等等草藥來治療。這樣可以迅速地使患者的下半身變得溫暖起來,並且讓原本下降的陽氣重新回到正常的位置,同時也能夠抑制住持續不斷的打嗝。
對於那些患有「陰證」或是因為胃部受寒而不停打嗝的人來說,在外部可以用乳香硫磺散進行聞吸療法治療;而在內部則應該服用丁香柿蒂散來緩解症狀。另外還可以通過艾灸的方法治療,例如灸期門、中脘穴、氣海穴以及關元穴等穴位,這些都是很好的治療方法。只要患者的雙手雙腳保持溫暖,並且脈搏有力,則說明他們還有生機。
灸期門穴法,以婦人之乳頭向下盡處骨間動脈是穴。男女乳小者,以手一指為率,陷中動脈是穴,男左女右,灸三五壯。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在描述如何找到和使用「期門穴」這個穴位進行艾灸治療的方法。
照片中的女性正在接受艾灸治療,她躺在一個木製的牀上,身上蓋著一條薄毯子。她的雙眼緊閉,表情安詳而放鬆。在她的腹部上,有一個小小的火苗正燃燒著,那是用來加熱艾草條並刺激穴位的工具。整個房間裡充滿了淡淡的煙霧和艾草的味道,讓人感到非常舒適和平靜。
艾灸是一種古老的中醫療法,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通過點燃艾草條並將其放在身體特定的穴位上,利用溫度和藥效來調節身體的能量流動,促進健康和康復。這種療法被認為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增強免疫力等多方面的效果,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
在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位身穿白色長袍的老師傅坐在牀邊指導病人進行艾灸治療。他手中拿著一根細長的竹筒,上面插著幾根已經準備好的艾草條。老師傅先讓病人躺下,然後開始慢慢地調整他的姿勢和位置,確保能夠正確地對應到相應的穴位。接著他就拿起其中一根艾草條,把它放到病人的皮膚上,然後迅速地吹熄火焰使其產生微弱的火花。這樣就可以使艾草條保持一定的溫度而不會過於灼熱或冷卻下來。最後再把另一根艾草條也同樣處理好後就完成了整個過程。在整個過程中老師傅一直保持著專注的表情,並不時與患者交流詢問感受以便調整治療方案。
3. 譫語
諸譫語,脈浮大者生,沉小四逆者死也。太陽本病邪結膀胱,其人如狂,與五苓散利之,加辰砂末。虛甚錯語,柴胡三白湯,加黃連、麥冬、五味主之。
白話文:
如果有人說話糊塗不清且脈搏跳動強勁而向外凸出(浮大),表示他還活著;但如果他的脈搏弱而不堅實(沈小)並且四肢冰冷(四逆),則代表他已經死亡了。
在太陽經脈受到疾病的影響時,可能會出現邪氣聚集於膀胱的情況,這時候病人會表現得像發狂一樣。可以使用「五苓散」來幫助排泄水液,並加入辰砂粉末增效。
若病情嚴重到使患者神志模糊甚至說起胡言亂語,可服用「柴胡三白湯」加上黃連、麥門冬和五味子等藥物治療。
4. 鄭聲
鄭聲者,喉中鄭重而不接續,如氣息不促,手足頗溫,其脈沉細者,急以白虎湯加人參、五味、麥冬,助其元氣,或濃煎獨參湯徐徐呷之。其脈微細,大小便自利,手足冷,用白通湯。
白話文:
當病人出現「鄭聲」的情況時(即聲音斷斷續續且低沈),如果沒有呼吸急促、四肢溫暖、脈搏深而細弱等症狀,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人參、五味子和麥門冬來增強病人的正氣。若脈搏微弱細小,並且大、小便正常,但四肢冰冷,則可使用白通湯治療。
5. 喑啞不言
喑啞不言者,若少陰病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者,以雞子苦酒湯。若狐惑上唇青瘡聲嗄者,在本條痓病口噤不能言,治在本條熱病喑啞不言,三四日不得汗出者死。熱甚大腸肺金不能言者,宜清肺降火則愈。風熱擁盛,咳嗽聲啞者,以消風熱、降痰火則愈。又有失於發散,風邪伏於肺中者,當以發散為主也。
白話文:
如果喉嚨裡長了潰瘍而無法說話的人,可以使用雞蛋和苦醋熬製而成的「雞蛋苦醋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狐狸迷惑導致上脅部有紅腫疼痛的情況並且聲音沙啞,這是在這個章節中的痙病口中緊閉不能說話,應該按照這裡所描述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是因為熱症引起的嗓子痛且四到五天沒有出汗的話,可能會死亡;如果熱度過高影響到了大腸和肺臟的功能,使得人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想法,那麼就需要通過清肺降火的方式來改善病情;如果有風熱阻塞呼吸道並引起咳嗽以及嗓音嘶啞的情況,可以透過消除風熱、降低痰火等方式來緩解症狀;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疏忽放任風邪侵入肺部,這種情況下應該以發散風邪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6. 陰證似陽
又云:面赤、目赤、引飲,脈來七八至,按之則散者,此無根之脈,用人參四逆湯治之。又夾陰中寒,面色青,脈沉,厥冷,囊縮,舌卷,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者,身痛脈沉,厥冷,脈微欲絕者,並用四逆湯。瀉多加肉果、訶子、粟殼、炒陳壁土、熟艾、木通,燈芯二十莖,取土氣。
嘔吐不止,加薑汁、半夏、陳皮。胃氣寒,嘔不止,加丁香。咽喉痛不利,加桔梗。大腹痛,加肉桂、乾薑。小腹絞痛,加茱萸、青皮、藿香。腹痛甚不止,加木香、乳香、沒藥、砂仁、熟艾、玄胡。口食寒物,身受寒氣,加砂仁、草果、藿葉。惡寒戰慄,加麻黃、桂枝。骨體疼痛甚,加桂枝、羌活、蒼朮。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
- 如果面部和眼睛發紅,並且大量喝水,脈搏每分鐘跳動七到八次,但輕按就消失,這表示沒有根基的脈象,可以用人參四逆湯治療。
- 如果是因為寒冷引起的陰部收縮,臉色青紫,脈搏下沈且冰冷,四肢發涼,肛門緊縮,舌頭捲曲,排便稀薄等症狀,可以使用人參四逆湯。
- 若有嚴重的洩瀉,可加入肉豆蔻、訶子、粟殼、炒過的老牆土、熟艾、木通以及二十株燈心草,以增強止瀉效果。
- 嘔吐不停時,可添加薑汁、半夏和陳皮。
- 胃寒導致嘔吐不斷時,可添加丁香。
- 喉嚨疼痛不適時,可添加桔梗。
- 大腹部疼痛時,可添加肉桂和乾薑。
- 小腹部絞痛時,可添加茱萸、青皮和藿香。
- 腹部疼痛持續不斷時,可添加木香、乳香、沒藥、砂仁、熟艾和玄胡。
- 吃了冰凍食物或受到寒冷刺激後出現身體不適時,可添加砂仁、草果和藿葉。
- 恐懼寒冷而顫抖時,可添加麻黃和桂枝。
- 骨骼肌肉疼痛非常劇烈時,可添加桂枝、羌活和蒼朮。
以上就是對該古文的簡要解讀。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應用這些方劑之前,應該先向專業醫生進行諮詢,確保安全有效。
胃寒發呃,加丁香、柿蒂、茴香、良薑,為末,薑湯調服。或入前湯調服立止。口吐涎沫,加鹽炒茱萸,名茱萸四逆。有痰加半夏、薑、陳皮。誤服寒涼藥過多,胸腹脹滿,關格不痛,嘔逆不止,湯藥不受欲死者,加丁、沉、木香、蘇子、檳榔、枳實、陳皮,薑汁傳送,去甘草。
凡尼姑、女冠、寡婦、室女與其有夫妻妾不同,患陰寒證者,倍加附子不必疑,乃陰多陽少故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胃寒而打嗝不斷,可以加入丁香、柿蒂、茴香和良薑研磨成粉末,用薑湯調勻服用。或者也可以把這些材料放入前面提到的湯裡一起煮來喝,就能立刻停止打嗝。如果有口水不停地往外流,可以加上用鹽炒過的茱萸,這個方子叫做「茱萸四逆」。如果有痰的話,再加上半夏、薑和陳皮。 如果不小心吃太多清熱解毒的藥物,導致胸部和腹部腫脅疼痛,無法正常排便,一直想吐又吐不出來,甚至連喝水都難受得快要死掉的情況下,可以在上面提到的配方中再加入丁香、沈香、木香、蘇子、檳榔、枳實、陳皮以及薑汁送服,去掉甘草即可。 一般來說,尼姑、女道士、寡婦和處女等沒有性生活的女性,容易出現身體寒冷的症狀,這時候加倍使用附子就不用懷疑了,這是因為她們身上的陰氣比陽氣要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