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七卷 (11)
第七卷 (11)
1. 乾咳嗽
乾咳嗽者,無痰出,而咳咳連聲者是也。此本於氣澀,澀之微者,咳十數聲方有痰出,澀之甚者,雖咳十數聲亦無痰出。
丹溪云:乾咳嗽極難治,此係火鬱之症,痰鬱火邪在中,以苦桔梗開之,下用補陰藥。不已即成勞,倒倉法好。此不得志者有之,宜用補陰方,四物湯加竹瀝、炒柏之類。
陰虛咳嗽,四物湯加竹瀝、薑汁主之。陰分嗽者,多屬陰虛,治用知母,勿用生薑,以其辛散故也。肺虛嗽,此好色腎虛者有之,人參膏,以陳皮、生薑佐之。
乾咳嗽,前治燥條,杏仁、青黛、貝母、瓜蔞等潤劑皆可用。《本事》補肺法:
生地黃(洗淨二斤),杏仁(二兩),生薑,蜜(各四兩)
上搗如泥,入瓦盆中,置飯上蒸五七度,每五更挑三匙嚥下。
一中年婦人乾咳,寸脈滑動似豆狀,余皆散大不浮,左大於右。每五更躁熱有汗,但怒氣則甚。與桔梗不開,諸藥無效。遂以石膏、香附為君,芩、連、青黛、瓜蔞仁、陳皮、黃柏、歸、桔梗為臣,五味、砂仁、川芎、紫菀佐之,凡二十餘帖而安。
白話文:
[乾咳]
乾咳指的是咳嗽時並無痰液排出,而是連續不斷的咳嗽。這主要是因為氣道受阻,輕微的情況下,可能要咳十幾聲才會有些許痰液出現,嚴重的狀況下,即使咳了十幾聲仍舊沒有痰液。
丹溪曾說過,乾咳是非常難治療的,這是因為體內火氣鬱結所導致的病症,痰液和火氣在身體中鬱積,需使用苦桔梗來疏通,再搭配補陰的藥物。如果病情持續未能改善,就會轉變成勞損病態,可以採用倒倉法來治療。這類情況常見於心願未遂的人,適合使用補陰的藥方,例如四物湯加上竹瀝、炒柏之類的草藥。
若是因陰虛而引起的咳嗽,可在四物湯中加入竹瀝、薑汁來治療。若是屬於陰分的咳嗽,通常是由陰虛所導致,治療時應使用知母,避免使用生薑,因為生薑性質辛散。肺虛引發的咳嗽,這類患者通常有縱慾或腎虛的情況,可使用人參膏,再搭配陳皮、生薑一同服用。
對於乾咳的治療,在先前處理燥熱的療法中,杏仁、青黛、貝母、瓜蔞等滋潤性的藥材都能使用。《本事》中的補肺法如下:
取洗淨的生地黃二斤,杏仁二兩,生薑、蜂蜜各四兩,將這些材料搗成泥狀,放入陶盆中,放在飯上蒸五到七次,每天五更時舀三匙吞服。
有一名中年女性長期乾咳,脈象在寸部滑動如豆,其餘部分則呈現散大且不浮的狀態,左手脈搏比右手大。她每到五更時會出現煩躁熱汗的情況,情緒激動時症狀會更嚴重。使用桔梗並無法開通,其他藥物也無效。於是使用石膏、香附作為主藥,黃芩、黃連、青黛、瓜蔞仁、陳皮、黃柏、當歸、桔梗作為輔助,再加上五味子、砂仁、川芎、紫苑,總共服用二十餘帖後病情穩定。
2. 食積痰嗽
凡食積痰嗽,非青黛、瓜蔞仁不除。人面青白,黃色不常,面上如蟹爪路,一黃一白者是也。
瓜蔞丸,食痰壅滯喘咳。
瓜蔞仁,半夏,山楂,神麯
各等分,為末,以瓜蔞穰拌為丸,竹瀝薑湯送下。
又方,治食積痰嗽。
杏仁,蘿蔔子(各二兩)
為末,粥丸服。
食積痰作嗽發熱者。
半夏,南星,瓜蔞仁,蘿蔔子(為佐),青黛,石鹼(為使)
隨證加減,丸服。
保和丸,治食積痰嗽飽悶。
白話文:
對於因飲食過量導致的痰多咳嗽,若非使用青黛與瓜蔞仁,其症狀往往不易消除。若見病人面色呈現青白,且皮膚色澤不均,臉上出現如蟹爪般一黃一白的紋路,即為此病狀。
「瓜蔞丸」可用來治療因食物滯留於胃,痰液壅塞引起的喘息咳嗽。
所需藥材有:瓜蔞仁、半夏、山楂、神麯,這些藥材需等量使用,研磨成粉後,再用瓜蔞穰混合製成藥丸,服用時需以竹瀝薑湯送下。
另一個方子,也是用來治療飲食過量導致的痰多咳嗽。
所需藥材有:杏仁、蘿蔔子(各二兩)。研磨成粉後,以粥調和成丸服用。
對於因飲食過量導致的痰多咳嗽並伴有發熱的情況。
所需藥材有:半夏、南星、瓜蔞仁、蘿蔔子(作為輔助)、青黛、石鹼(作為引導)。根據病情酌情增減藥量,製成藥丸服用。
「保和丸」,則可用來治療因飲食過量導致的痰多咳嗽以及飽脹不適。
3. 食飽咳嗽
《千金方》,溫脾湯,治食飽便咳。
甘草(四兩),大棗(二十枚)
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若咽中痛而聲鳴者,加乾薑一兩。
白話文:
這段文字來自《千金方》,講述的是一個用於治療吃飽後就咳嗽的藥方,名為溫脾湯。
所需藥材為甘草四兩,以及大棗二十枚。製作方法是將這些藥材加入五升的水中煎煮,煮至剩餘二升的藥汁,然後分三次服用。如果喉嚨疼痛並且有聲音嘶啞的現象,則可再添加一兩的乾薑一起煎煮服用。
4. 醋嗆咳嗽
甘膽丸,治吃醋嗆喉因成,咳嗽不止,諸藥無效。
用甘草二兩,去皮,作二寸段,中半劈開,以豬膽汁五枚,浸三日,取出,火上炙乾,為末,煉蜜為丸。每服四十丸,茶清吞下,臥服神效。曾有患此,諸藥無功,服此良愈。
白話文:
【醋嗆咳嗽】
使用甘膽丸來治療因誤吸醋液導致喉嚨受刺激,進而引起持續性咳嗽,且其他各種藥物都無法見效的情況。
製法如下:取二兩的甘草,去掉外皮,切成約兩寸長的段,再從中間剖開一半,然後用五個豬膽的膽汁浸泡三天。之後將甘草取出,在火上烤乾,磨成粉末,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揉製成丸狀。每次服用四十粒,可用淡茶水吞服,最好在睡前服用,效果特別好。曾經有人遭受這種症狀,試過多種藥物都沒有改善,但服用此藥後便有效康復了。
5. 酒熱傷肺咳嗽
丹溪云:飲酒傷肺痰嗽,以竹瀝煎,入韭汁,就吞瓜蔞仁、杏仁、黃連丸。
又方,治酒嗽。
青黛,瓜蔞仁
薑汁蜜丸,含化,散熱毒也。
丹溪,白龍丸,治酒積有痰。
半夏,滑石,茯苓,枯礬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
酒病嗽。
白礬(一兩,另研),杏仁(一升)
水一升,煎乾,攤新瓦上露一宿,砂鍋內炒乾,每夜飯後細嚼杏仁十五枚妙。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喝酒過量會傷害到肺部,導致咳嗽有痰,可以使用竹瀝煎煮,加入韭菜汁,然後吞服瓜蔞仁、杏仁、黃連製成的藥丸。
另一個治療喝酒後咳嗽的方子是: 主要材料為青黛和瓜蔞仁, 用薑汁和蜂蜜搓成丸狀,含在口中使其溶解,能幫助散去熱毒。
丹溪先生的白龍丸,可治療因酒精堆積而產生的痰。 所需材料為半夏、滑石、茯苓、枯礬, 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後,再用神麯糊搓成丸狀。
對於因酒精引起的咳嗽, 可準備白礬(一兩,需另外研磨)和杏仁(一升), 先將一升水煮乾,然後將混合物平鋪在新瓦上放置一夜,再於砂鍋內炒乾, 每晚飯後細細咀嚼十五顆杏仁,效果極佳。
6. 痰嗽
《局方》,桔梗湯,除痰下氣,胸脅脹滿,痰逆噁心,飲食不進。
陳皮(去白),半夏(薑製),桔梗(炒。各十兩),枳實(去白,麩炒,三兩)
上末,每服四錢,水一盅,生薑五片,煎服。
上用陳皮、枳實,氣充形實者宜之。寒者加薑桂些小。夫南星、半夏乃燥濕之劑,若嗽而痰澀者忌服。形肥有汗,或脈緩體重嗜臥之人有咳者,脾濕勝也。形瘦或夏月無汗,或脈澀之人咳者,肺燥勝也。濕者宜蒼白朮、星、半之屬燥之是也。燥者宜杏仁、瓜蔞仁之屬潤之是也。
寒熱痰咳而嘔吐面腫。蚌粉,新瓦上燒紅,放地上出火毒,每半兩加青黛五分,入麻油數點,以淡齏汁調服妙。
《本事方》化痰涎,治咳嗽。
枯礬(二兩),白殭蠶(炒去絲,五錢)
為末,研薄荷令爛,為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薄荷湯下,日三服。
青礞石丸,消痰消痞,經絡中有痰作痛皆治之。
青礞石(煅),黃芩(各五錢),半夏(二兩),風化硝(二錢),陳皮,茯苓(各七錢半),白朮(一兩)
薑汁打神麯糊為丸。
又方,礞石丸,治痰嗽。
礞石,南星,茯苓(各五錢),半夏(七錢半),風化硝(二錢)
神麯糊為丸。
風化硝丸,治痰嗽。
黃芩(酒洗,一兩半),滑石,白芥子(去殼。各五錢),貝母,南星(各一兩),風化硝(二錢半)
蒸餅丸。
羅太無人參半夏丸,化痰墜涎,止嗽定喘,或風痰、茶痰、食痰,一切痰逆。嘔吐,厥頭痛,或風氣,偏正頭風,頭目昏眩,耳聾鼻塞,咽乾,胸膈不利。(方在喘門。)
丹溪,墜痰丸,治食積痰飲,咳嗽,痞滿氣逆。
枳實,枳殼(各一兩半),明礬(三錢,一半生,一半枯),風化硝(三錢),牙皂角(二錢,酒炒),黑醜(半斤,取頭末)
上以蘿蔔子汁為丸,每服五十丸,雞鳴時服,初有糞,次下痰。
治久嗽痰積。
半夏(二錢),以江子(五錢),打碎同煮半夏透為度,去江子不用。杏仁(一兩),以烏梅(五錢),同煮,去烏梅不用,只將半夏、杏仁焙乾,為末,煉蜜為丸,綠豆大。量虛實服。
痰泡方,若或作白泡,當於肺中瀉火。
滑石,貝母,南星,半夏,風化硝,白芥子,陳皮,茯苓,皂角,蒼朮(濕加),瓜蔞仁(燥加),枳實(結加),青黛,黃芩(熱加)
白話文:
【咳嗽與痰】
這段文字源自《局方》,提到一種名為桔梗湯的藥方,用於清除痰液和調整氣機,適用於胸部脹滿、痰多逆氣、噁心以及食慾不振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去白的陳皮、薑製的半夏、炒過的桔梗(各10兩)以及去白、麩炒的枳實(3兩)。這些藥材混合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4錢,加入一杯水和5片生薑,煎煮後服用。
對於氣血充足、身體健壯的人,使用陳皮和枳實是適合的。如果患者屬於寒性體質,可以酌情添加薑桂。南星和半夏能幫助去除濕氣,但若是咳嗽伴有痰滯的患者應避免服用。肥胖且易出汗,或是體重較重、喜歡躺臥且有咳嗽症狀的人,通常是脾臟濕氣過重;而體型瘦削、夏季不易出汗,或是脈搏沉澀的咳嗽者,則可能是肺部燥氣過盛。濕氣重的患者適合使用蒼朮、南星、半夏等藥材來乾燥體內環境,而乾燥的患者則應選擇杏仁、瓜蔞仁等滋潤類藥材。
對於因寒熱交錯導致的痰咳、嘔吐及面部浮腫,可用蚌粉(在新瓦上燒至紅熱,然後放在地上散去火氣)加上少量青黛,再滴入幾滴麻油,用淡菜汁調勻後服用,效果極佳。
《本事方》中記載了一個用於化解痰涎、治療咳嗽的藥方:取2兩枯礬和5錢炒熟的白殭蠶,混合後研磨成細末,再加入搗爛的薄荷,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30粒,以薄荷湯送服,每日三次。
另一個名為“青礞石丸”的藥方,能夠消除痰液和痞塊,適用於經絡中的痰濕導致的疼痛。
青礞石(煅)、黃芩(各5錢)、半夏(2兩)、風化硝(2錢)、陳皮、茯苓(各7錢半)、白朮(1兩)等藥材,用薑汁和神麯糊製成丸子。
另一種“礞石丸”用於治療痰嗽:取等量的礞石、南星、茯苓(各5錢)、半夏(7錢半)、風化硝(2錢),用神麯糊製成丸子。
“風化硝丸”同樣用於治療痰嗽:黃芩(酒洗,1兩半)、滑石、白芥子(去殼,各5錢)、貝母、南星(各1兩)、風化硝(2錢半),以蒸餅製成丸子。
羅太無人參半夏丸能化解痰液、抑制咳嗽,還可平喘。對於風痰、茶痰、食痰等各種痰逆、嘔吐、頭痛、風氣、頭風、頭目昏眩、耳聾、鼻塞、咽喉乾燥、胸膈不暢等症狀均有療效。
丹溪的“墜痰丸”能治療因食物積滯、痰飲引起的咳嗽、痞滿和氣逆。
枳實、枳殼(各1兩半)、明礬(3錢,一半生、一半枯)、風化硝(3錢)、牙皁角(2錢,酒炒)、黑醜(半斤,取頭末)。以蘿蔔子汁製成丸子,於雞鳴時服用50粒,首先會排出糞便,隨後會排出痰液。
針對長期咳嗽伴隨的痰積問題,可用半夏(2錢)和江子(5錢)一同煮至半夏熟透,取出江子不用。再將杏仁(1兩)與烏梅(5錢)同煮,去除烏梅後,僅將半夏和杏仁烘乾並磨成粉末,加入煉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根據自身情況服用。
痰泡方:如果出現白色泡沫,應從肺部清熱去火。
滑石、貝母、南星、半夏、風化硝、白芥子、陳皮、茯苓、皁角、蒼朮(濕氣重時加入)、瓜蔞仁(乾燥時加入)、枳實(結塊時加入)、青黛、黃芩(熱性痰時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