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八卷 (7)
第十八卷 (7)
1. 小柴胡湯證註釋
治太陽病十日已去,脈細而嗜臥,外雖已解,設胸滿痛,與服之。若脈浮者,麻黃。傷寒五六日,來往寒熱,胸脅苦痛,默默不飲食,心煩喜嘔,或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此湯主之。血氣弱,腠理開,邪氣因與正氣相搏結於胸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
休作有時,默默不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致使嘔也,此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傷寒五六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此湯主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此湯主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發汗吐下後四五日,柴胡湯證仍在者,先以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已經過去十天左右,如果脈象細弱且容易昏睡,即使外表症狀已經解除,但如果有胸部悶痛的情況,可以服用這個方子。如果脈象浮動,就用麻黃。感冒五到六天,出現冷熱交替、胸口和肋骨之間疼痛,無精打採不想吃東西,心中煩躁想吐,或者只是感到煩躁沒有嘔吐感,或者口乾舌燥,或者腹部疼痛,或者肋骨下方感覺癢癢的,或者心跳加速,尿液排出困難,或者身體微微發燒,這些都是這個方子適用的情形。如果是血液循環較弱的人,皮膚毛孔張開,邪氣就會趁機進入人體內,與正氣在胸腔下面相互對抗,造成正邪兩股力量互相競爭,進而出現冷熱交替的情況。這種情況會按照一定的時間規律發生,患者無精打採不想吃東西,因為胃腸道和肝膽等器官是相連在一起的,所以疼痛通常出現在下半部,由於邪氣位置比較高,而痛苦的位置又低一些,因此才導致了嘔吐的產生。這個方子就是專門針對這類病情所設計的。如果之前曾經使用過柴胡湯,但是仍然感到口渴,那就表示病症轉移到了陽明經,需要用其他的方法進行治療。感冒五到六天,身上發熱怕吹風,脖子和肩膀僵硬,肋骨下方飽脹,四肢暖和並且口渴,這種情形可以用這個方子進行治療。感冒的時候,如果脈象呈現出陽脈細弱、陰脈緊繃的情況,並且伴有腹部劇烈疼痛,首先應該使用小建中湯,如果不見效的話再考慮使用這個方子。太陽病超過十多天,經過出汗、催吐以及灌腸等方式處理四到五天之後,如果柴胡湯的症狀依然存在,那麼首先要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如果嘔吐不停止,而且心情抑鬱、稍微有些焦慮不安,那就可以認為疾病還沒有完全好,此時應該使用大柴胡湯來幫助排泄毒素才能痊癒。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致如瘧狀,此湯主之。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脈沉亦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症,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也,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可與此湯。設不了了,得尿而解。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在者,復與小柴胡湯。心下痞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腹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氣,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以上屬太陰經。
白話文:
婦人在中風後七到八天,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且發燒時間固定,月經剛好停止的人,這是因為熱進入到了血液之中,造成血液凝固,導致像瘧疾一樣的症狀,這種情況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得了傷寒五到六天,頭部出汗、微微怕冷,四肢冰冷,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搏細弱的人,是因為身體中的陽氣受到阻礙,既有外部又有內部的原因,脈搏下沈也是表示內部原因,而出汗則代表陽氣較弱。如果完全是陰性因素導致的症狀,則不會有外部症狀出現,所有病症都會出現在體內,這就是所謂的“一半在外一半在內”。脈象雖然下沈緊縮,並不能診斷爲少陰陽虛證候,這是因爲陰性的疾病不會出汗,而現在頭部出汗的情況說明不是少陰陽虛,可以使用這個湯劑治療。如果沒有完全治癒的話,可以通過排尿來緩解病情。傷風感冒五到六天後,嘔吐併發熱的人,符合柴胡湯的適應症,但是因爲服用其他藥物而導致不適。如果有柴胡湯適用的情況下,再次給予小柴胡湯進行治療。心臟部位感到脹滿並且伴有疼痛感時,這是結胸的表現,需要用大陷胸湯來進行治療;只有心臟部位感覺脹滿沒有疼痛的感覺的時候,這屬於胃腸道的問題,不適合用柴胡湯,應該選擇半夏瀉心湯。以上的描述都與太陰經有關聯。
末後五六日,嘔而發熱至太陰經一段,俱太陰證。節庵並及者,見太陰證,柴胡亦有當與不當與者。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不利者,與此湯。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皆可與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腎氣因和,濈然汗出而解。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身前後腫,刺之少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此湯主之。以上屬陽明經。
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此湯主之。若已吐下後,發汗,溫針,譫語,小柴胡湯證罷,此為壞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以上屬少陽經,嘔而發熱,宜服此湯。傷寒已後更發熱,此湯主之。若脈浮者,以汗解之。屬陽易差後勞復脈證。
白話文:
最後五到六天,出現嘔吐且發燒達到太陰經的一段時間,都是太陰症狀。節庵包括這些症狀是因為看到太陰症狀,但柴胡也有該用或不該用的情況。
陽明病症狀會引起潮熱、大便稀軟、小便正常以及胸部和肋骨之間不舒服的人可以服用這種藥湯。如果陽明病症狀導致肋部下方變得堅硬且排便困難、嘔吐並且舌頭上有白色斑點,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如果上半身能夠疏通,身體裡的水分就能流動下來,腎臟的功能也能因此得到調和,然後就會出汗而出現癒合的跡象。如果是陽明經受到風邪侵襲,脈搏跳動強烈且浮起,呼吸急促,腹部鼓脹,肋骨下面和心口疼痛,長時間按摩之後仍然無法讓空氣流通,鼻子乾燥而且睡覺的時候很難躺平,全身上下甚至眼睛都變成了黃色,尿液排出困難,有時候還會感到寒冷,身上前面和背後都會腫起來,但是隻要稍微刺激一下就可以緩解一些症狀,外面的問題沒有解決,病情已經超過了十天,脈搏仍然是浮起的話,這就是適合使用的方子。
太陽病沒有好轉反而進入到了少陽期,肋骨下面感覺飽脹,嘴裡乾燥想嘔吐卻吃不下東西,還有冷熱交替的症狀,但是如果還沒嘗試過催吐或者灌腸等治療方法,脈搏深沈且緊張的情況之下,這個方子就非常適用。但如果已經嘗試過催吐、灌腸或者是放血療法等等,又開始說胡言亂語,那麼小柴胡湯的效果就不佳了,這是因為疾病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糟糕的局面,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再進行相應的治療。以上所述的是屬於少陽經的症候羣,如果有嘔吐和發燒的情況,應該服用這個方子。受涼感冒痊癒之後再次出現發燒的情況,也適用於這個方子。如果脈搏浮起,可以用出汗的方法來治
彭用光加減法:如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瓜蔞仁。煩者熱也,嘔者逆氣也,今煩而不嘔,則熱聚而氣不逆,邪氣欲漸成實也。參甘恐補,去之無助熱,夏味辛散,去之以無逆氣也。瓜蔞仁苦寒,用之以通鬱熱於胸中。若渴者去半夏,恐燥津液,加人參之甘潤,瓜蔞根之苦潤相合,則津液生而渴已也。
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寒邪入里,裡氣不足,寒邪壅則腹中痛,芩苦寒性堅而寒中,去之則中氣易和;芍藥味酸而和中,加之則裡氣得通而腹痛自愈。如脅下痞硬,去大棗之甘溫,恐令滿,加牡蠣之醋咸,則痞消而硬軟矣。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之苦寒,恐蓄水浸行,加茯苓之甘淡,能滲利則津液通矣。
白話文:
如果胸部感到煩躁但沒有想吐的情況,就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瓜萎仁。因為煩躁是熱症,嘔吐是胃腸道逆氣的表現。現在只有煩躁而沒有嘔吐,表示熱症聚集且胃腸道順暢,邪氣正在逐漸轉為實證。由於人參會產生甜味,可能有助長熱度的效果,因此去除它不會有助長熱度的作用。夏季的味道辛辣有發散作用,去除它可以避免引起胃腸道逆氣。瓜萎仁具有苦寒特性,可以使用來疏通鬱積在胸部的熱量。如果有口渴的情況,就要去掉半夏,以免乾涸津液,並加入人參的甘甜滋潤以及瓜萎根的苦澀滋潤特質,這樣就可以使津液生成並且消除口渴感。
如果腹部疼痛,要去掉黃芩並添加芍葯。寒冷邪氣進入身體內部,導致內臟功能不足,冷邪阻塞會造成腹部疼痛。黃芩味道苦寒,容易引致脾胃虛弱,所以要把它去除,以便讓脾胃更容易調節平衡。芍藥味道酸甜,能夠平緩脾胃,加上它可以使內臟功能得到改善,從而自然地解決腹部疼痛問題。如果肋骨下方出現癥瘕或硬化現象,就需要去掉大棗的甘甜溫暖效果,以防過分飽脹,並增加牡蠣的醋鹹特性,如此一來就能夠消除癥瘕及硬化情況。最後,如果是心慌不安或者排尿困難的話,就要去掉黃芩的苦寒特性,防止水分堆積堵塞通道,再加入茯苓的甘淡特性,使其具備排水能力,進而促使津液流通正常化。
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微熱恐有表邪,加桂枝取汗,發散表邪也。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瘛瘲、乾薑,肺氣逆則咳,參棗姜甘溫中則肺氣愈逆,故去之。用五味子之酸,收斂肺氣,乾薑之辛熱,以散內之寒氣,則咳自止。若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合病。
頭略痛,發熱耳聾脅痛,或往來寒熱如瘧,和解散治之。和解散即小柴胡湯加減。如嘔逆,加姜九片,陳皮一錢,如頭痛惡寒,加羌活、防風各一錢;寒熱間作,加桂枝一錢。夏月中暑,發熱頭痛,加黃連一錢。春天溫病時行,加生地黃、川升麻一錢。瘧疾或先寒後熱,加川常山、尖檳榔半錢。
白話文:
如果沒有口渴感且出現輕度發燒的情況,可以去掉人參。因為這種情況下可能有一些外部的感冒症狀,所以加入桂枝幫助出汗,排出身體表面的病毒。如果有咳嗽的情況,要去掉人參、大棗以及生薑,並加上一些能夠治療咳嗽的草藥,例如五味子等。這些草藥具有酸性,有助於收縮肺部肌肉,而乾薑則能通過辛辣的味道幫助排除體內的寒冷氣息,從而緩解咳嗽症狀。如果再加上葛根和芍藥,還可以治療少陽陽明合病症狀。
如果出現輕微的頭痛、發燒、耳朵聽力下降及肋骨疼痛的情況,或者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冷熱交替症狀,可以用「和解散」這個方劑進行治療。「和解散」就是小柴胡湯的一個變種,具體配方根據病情的不同會有所調整。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噁心反胃的情況,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增加幾片老薑和少量陳皮;如果是頭痛伴隨畏寒的情況,可再添加羌活和防風各一份;對於冷熱交替的症狀,也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增加桂枝一份。夏季中暑引起的高燒和頭痛,可在原方基礎上增加黃連一份。春季流行性的溫病,可再添加生地黃和川升麻各一份。對於瘧疾病人的症狀,如果先是感到寒冷然後才開始發燒,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增加川常山和尖檳榔各一半份量。
各要未發時煎服。傷寒惡寒頭項強發熱,前方沖和湯內去細辛、蒼朮,加白朮二錢。
桂枝大黃湯,即桂枝加大黃,附加減法。治足太陰脾經受症,腹滿而痛,咽乾而渴,手足溫,脈來沉而有力,此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
桂枝,芍藥,甘草,大黃,枳實,柴胡,本經腹滿,不惡寒而喘者,加大腹皮,去甘草。
白話文:
當病情尚未發展到嚴重程度時,可以服用這種藥方。如果患有感冒並出現畏寒、頸部僵硬和發燒的情況,則應在前一個「衝和湯」配方中去除細辛和蒼朮,加入白朮兩錢。
這是「桂枝大黃湯」的用法,也就是在「桂枝」中添加「大黃」,再加上一些個人化的調整方法。它可以用於治療足太陰脾經所引起的病症,如腹部脅肋疼痛、喉嚨乾燥口渴、四肢溫暖以及脈搏深沈且有力量等情況。這些症狀通常是因為病邪從陽經轉移到了陰經所致。
若患者沒有感到寒冷或呼吸困難,但仍有腹部脹氣的情況,可以在這個配方中加上大腹皮,同時去掉甘草。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捶法,臨服入檳榔磨水三匙,熱服。
中雲:看此證,不如三承氣湯選用,或一日初傳太陰乃可。觀仲景書,或者邪中陰經而留於腹者也。不然必外證未全除可也。不然此方亦當用在壞證例,非本經藥也,直說陽症傳來者誤也。
加味理中飲,即理中湯附加減法。治太陰脾經受症,自利不渴,手足溫,身無熱,脈來沉而無力,此屬臟寒。
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
厥陰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實者,本方加大黃、蜜少許利之。本經腹濡滿時減者,本方去甘草。本經嘔者入半夏薑汁。本經踡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服和之。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的文字: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捶法,臨服入檳榔磨水三匙,熱服。
中雲:看此證,不如三承氣湯選用,或一日初傳太陰乃可。觀仲景書,或者是邪中陰經而留於腹者也。不然必外證未全除可也。不然此方亦當用在壞證例,非本經藥也,直說陽病症傳來者誤也。
加味理中飲,即理中湯附加減法。治太陰脾經受症,自利不渴,手足溫,身無熱,脈來沈而無力,此屬臟寒。
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
厥陰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實者,本方加大黃、蜜少許利之。本經腹濡滿時減者,本方去甘草。本經嘔者入半夏薑汁。本經踡臥沈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服和之。
以下是簡化版本的文字:
用水兩杯,生薑一片,紅棗兩顆。將檳榔研磨後加入熱水服用。
中醫認爲,這種症狀應該選用三種不同的湯劑之一來治療,或者是在一天內傳到太陰經脈時纔有效果。根據張仲景的觀點,可能是病邪侵襲了腹部導致的症狀。否則必須先排除外部病因才能使用這個藥方。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則應將其用於其他類型的疾病,並且不能說是陽證傳播錯誤的結果。
加味理中飲是理中湯的一種變體,適用於太陰脾胃受到損害的情況,表現爲腹瀉但口乾舌燥,手腳溫暖,身體無發熱現象,脈象深沈無力等特徵。
藥材包括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等。
對於厥陰消渴(糖尿病)、氣衝心髒、食慾減退等症狀,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增加黃連和蜂蜜進行調理。如果出現腹部脹滿的現象則要減少甘草的用量。嘔吐的人可以在其中添加半夏和薑汁。蜷縮臥牀並且持續腹瀉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增加附子的劑量。腹瀉之後感到全身疼痛的話要及時保暖並增加附子的量。如果是由於腹瀉引起的腹痛,可以用木香磨碎後的薑汁調勻後再服用。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捶法,臨服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
茵陳將軍湯,即茵陳湯附加減法。治足太陰脾經,腹滿,身目發黃,小水不利,大便實,發渴或頭汗劑頸而還,脈來沉重者宜用。
大黃,茵陳,山梔,甘草,厚朴,黃芩,枳實
大便自調者,去大黃、厚朴,加大腹皮,利小便清為效。
水二盅,姜一片。捶法,加燈草一握,熱服。
導赤飲,即五苓散附加減法,治小水不利,小腹滿,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脈沉數者,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
白話文:
【茵陳將軍湯】,這是根據「茵陳湯」修改的方法。主要治療足太陰脾經的病症,包括腹部脹滿、身體和眼睛黃疸、排尿不順、大便硬結、口渴或者頭部出汗、脖子迴流,當脈搏沈穩時,適合使用此方。
- 大黃:幫助通便
- 茵陳:利膽退黃
- 山梔:清熱解毒
- 甘草:調和藥性
- 厚朴:促進消化
- 黃芩:清熱燥濕
- 枳實:破氣消積
如果大便正常,可以去掉大黃和厚朴,增加大腹皮,使小便暢通。
- 水二盅,姜一片:煮湯的方法
- 加燈草一握,熱服:在湯裡加入燈草,熱後服用
【導赤飲】,這是根據「五苓散」修改的方法。主要治療小便不通暢,小腹脹滿,或是下焦有熱邪,或是飲水過量,或是小便色赤且口渴,脈象沈數時,應先考慮通利小便。但對於汗後失水、陽明多汗的情況,則應謹慎使用通利小便的方法。
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甘草,滑石,山梔
中濕身目黃者,加茵陳。水結胸證加木通、燈芯。如小水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陽脫也,此死證。自得病起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湯治之。此因熱結膀胱太陽經之裡症也,一名太陽本病。
水二盅,姜一片,燈芯二十莖。捶法,入鹽二字。
六一順氣湯,以代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三一承氣湯、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舉世無人知此奇妙耳,秘之莫與俗人言。附加減法。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等症,悉皆治之。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的文字:
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甘草、滑石、山梔
如果身體和眼睛發黃的人,可以加入茵陳。如果有水腫在胸部的情況,可以加上木通和燈心草。如果出現尿液排泄不良且有額外出汗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陰虛所致,這是一種死亡徵兆。從患病開始沒有高燒,只是會說一些令人困擾的話並感到焦慮不安,精神狀態不佳,這種情況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這是因為熱癥阻塞了膀胱太陽經脈的深層病症,也被稱為太陽本病。
使用兩杯水、一片薑和二十根燈心草進行熬煮。用搗碎的方法加入兩個字的食鹽。
「六一順氣湯」是代替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三一承氣湯、大陷胸等湯的一個神奇療效。全世界都沒有人知道它的奇蹟效果,所以要保密不要告訴世俗之人。附上減少劑量的方法。適用於治療感冒後熱邪進入內臟導致的大便硬化、口腔乾燥喉嚨痛、害怕高溫胡言亂語、掀開衣服狂妄行為、揮舞手臂扔腳、皮膚上有斑點或黃疸、四肢冰冷、潮熱自汗、胸部腹部脅肋部肌肉緊繃疼痛等等症狀。
大黃,枳實,厚朴,甘草,黃芩,柴胡,芒硝,芍藥
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揚手擲足,揭去衣被,狂妄斑黃,大便實者,俱屬正陽明胃腑病,依本方。口燥咽乾大便實,屬少陰,依本方。下利純清,心下硬痛而渴者,屬少陰,依本方。怕熱發渴,譫妄,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者,陽厥證,屬厥陰,依本方。舌卷囊縮者難治,須急下之。
熱病目不明,謂腎水已竭,不能照物,病已篤矣,惟宜急下,依本方。目中不了了,即目不明也。
轉屎氣者,謂下泄也,有燥屎焉,當下,依本方。如更衣者,止後服,不必盡劑。不更衣,宜再少與,大便通者愈。若結胸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者,依本方去甘草加甘遂、桔梗。凡傷寒過經,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產後有下症,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症未除而里症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湯去芒硝下之即吉。蓋恐轉藥硝性躁急,故有此戒。
白話文:
藥材包括:大黃、枳實、厚朴、甘草、黃芩、柴胡、芒硝、芍藥。
- 出現潮熱、自汗、語無倫次、口渴、手腳抽搐、掀開衣物、狂亂且皮膚出現黃斑,以及大便乾硬的症狀,都屬於正陽明胃腑病,應服用此方。
- 口乾、喉嚨疼痛、大便乾硬,則是少陰病,應服用此方。
- 一直拉出清稀的水樣便,心下部疼痛且口渴,則是少陰病,應服用此方。
- 怕熱、口渴、語無倫次、手腳忽冷忽熱、大便乾硬的症狀,是陽厥證,屬於厥陰病,應服用此方。
- 舌頭捲曲、縮小,病情難以治療,必須立即下藥,應服用此方。
- 眼睛模糊不清,表示腎水已經枯竭,無法看清事物,病情已經嚴重,應立即下藥,應服用此方。
- 大便時排出臭氣,表示有乾燥的糞塊存在,應該立即排便,應服用此方。
- 如果只是輕微的腹瀉,只在最後一次服用後再服用,不一定需要完全按照藥量服用。如果不腹瀉,可以再次少量服用,直到大便通暢為止。
- 如果出現心下部堅硬疼痛,手不可觸碰,口渴、語無倫次、大便乾硬的症狀,則是結胸證,應使用此方去掉甘草,添加甘遂和桔梗。
- 若傷寒超過預期時間,或者年老體弱、血氣雙虛的人,或者產後有下痢症狀、下痢後仍未恢復、還有外感症狀但內臟問題急迫的情況,為了避免病情加重,必須使用此方進行下藥治療。因為擔心芒硝性質躁急,所以有此提醒。
大凡傷寒邪熱傳裡結實,須看熱氣淺深用藥。今之庸俗,不分當急下、可少下、宜微和胃氣之論,一概用大黃、芒硝,亂投湯劑下之,因茲枉死者多矣。余謂傷寒之邪,傳來非一,治之則殊耳。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全俱,宜大承氣湯,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寒,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
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調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樸,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調胃之名,自此立矣。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之能除痞,大黃之泄實,去芒硝,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本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症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亦宜用此。故經云: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
白話文:
當人得了傷寒後,如果邪氣進入身體形成結塊,需要用藥治療時,要根據病情輕重選擇不同的方法。但是現在很多普通醫生不管病人是應該立即使用強烈的清熱解毒藥物,還是可以稍微使用一些較為柔和的方法,都一律使用大黃和芒硝等強力藥物進行灌腸或口服,這樣做導致很多人死亡了。在我看來,傷寒這種疾病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但治療方法卻各異。有些人的病症涉及到三個臟器(即心肝脾肺腎),那麼他們會出現癥狀包括胸悶、乾燥、硬固等等,這時候適合服用「大承氣湯」,其中包含厚朴、枳實、芒硝以及大黃四味藥材,分別具有去除胸悶、消散冷積、滋潤乾燥、消除硬固的作用,能夠有效改善病情。
如果只是中焦受到影響,那就有胸悶、乾燥和硬固三種癥狀,所以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它含有甘草、芒硝和大黃三味藥材,其中甘草能夠調和脾胃功能,芒硝則有助於滋潤乾燥,大黃則可以幫助排便,而不必加入枳實和厚朴這兩味藥,以免傷到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因此這個方子被稱爲“調胃”。
如果是上焦受到了影響,則會出現胸悶和硬固的症狀,這時適合使用「小承氣湯」,其中包含了枳實、厚朴和大黃三種藥材,它們分別具有緩解胸悶、幫助排便的功效,並且沒有添加芒硝,這樣就不會傷害到下焦血液中的陰液,也就是不會損害身體的根本。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患者既有表面症狀還沒有完全消失,同時又有內部症狀非常緊急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通過「大柴胡湯」來治療,這種藥物既可以用來疏通內外部的問題,也可以用於老年人或者氣血兩虛的人羣進行調理。總的來說,在選擇用藥時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判斷,不能盲目地採用一種固定的方案。
大承氣湯最緊,小承氣湯次之,謂胃氣湯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其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仲景又云:盪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也。
上先將水二盅,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槌法臨服時入鐵鏽水三匙,調服立效。取鐵性沉重之義,最能墜熱開結有神。此千金不傳之秘。
如神白虎湯,即白虎湯附加減法。治身熱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脈來微洪。
石膏,知母,人參,甘草,山梔,麥冬,五味
白話文:
大承氣湯效果最佳,小承氣湯次之,胃氣湯再次之,大柴胡湯則更次一等。其中大柴胡湯加用大黃,小柴胡湯加用芒硝,這兩種方法可以轉換藥物,主要針對病況較輕的患者。張仲景曾說,對於傷寒熱積的治療,應使用湯劑而非丸藥,這是不可不知的重要原則。
上手準備兩盅水,煮沸三次後加入藥材,再煎煮至剩餘八分。服用前加入三匙鐵鏽水,並攪拌均勻,這樣立即見效。鐵性重,能沈降熱氣,開闢結塊,功效非凡,這是千金難得的祕密。
如神白虎湯,是基於白虎湯的調整方法。用於治療身熱、口渴且出汗但未解,或者經過出汗後仍感口渴不解,脈象微洪的情況。
主要藥材包括:石膏、知母、人參、甘草、山梔、麥冬、五味子。
心煩者加竹茹一團。如大渴,心煩,背惡寒者,依本方去山梔,加天花粉。無渴不可服此藥,為大忌。
水二盅,姜一片,棗一枚。槌法,加竹葉十片。
三黃石膏湯,此湯治傷寒後五心煩熱,舌燥,表裡皆實,怫鬱陽毒發斑黃,身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十指皮脫,六脈洪大滑數,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過經不解,已成壞症,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症而成此症者。又八九日,已經汗下後,脈洪數,身壯熱,拘急沉重,欲治其內,由表未解,欲發其表,則里症又急,趑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遂成此症。又治汗下後三焦生熱,脈洪數,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加衄,身目俱黃,狂叫欲走者,通用此湯治之有神。
白話文:
如果心情煩躁可以加入一團竹茹。如果有口渴、心情煩躁和背部寒冷的情況,按照原方去掉山梔,加上天花粉。沒有口渴的人不可以服用這個藥物,因為這是一個禁忌。
用兩杯水、一片薑和一個大棗。搗碎的方法是再加上十片竹葉。
【三黃石膏湯】,這種湯能夠治療感冒之後出現的手腳心發熱、舌頭乾燥、身體內部和外部都強硬的情況,以及因情緒抑鬱而引起的陽氣亢奮導致身上出疹子變黃,全身像被抹上紅色顏料一樣,眼睛眼球像著了火,精神失常地喊叫並想要逃跑,手指皮膚剝落,脈搏跳動快速且有力,口腔和麪部非常幹燥並且臉頰泛紅,牙齒發黃,經過一段時間仍然無法緩解病情,已經成為嚴重病症,身體內部和外部都非常熱,希望通過出汗來減輕病情,但是病情依然沒有好轉,再次進行排泄,造成大便次數增多,尿液排出困難。也有錯誤對應溫度型疾病而引起這種情況的例子。另外,在第八天或第九天的時候,已經使用過出汗和排泄方法治療後,脈搏跳動快速且有力,身體感到高燒難耐,肌肉緊繃,感覺到身體重量增加,想治療身體內部的情況,但由於外表還沒有解決,所以想透過出汗的方式來改善,卻發現裡面的症狀更加嚴峻,進退維谷,只能等待死亡。實際上,這是因為熱量集中在三個器官(即肝臟、脾臟和肺部),阻礙了經絡中的水分和血液循環,從而出現這種狀況。此外,也適用於出汗和排泄後三個器官產生熱量,脈搏跳動快速且有力,胡言亂語不斷,白天黑夜都在呼吸困難,鼻子偶爾出血,身體和眼睛都是黃色,精神失常地喊叫並想要逃跑等情況,使用這個湯劑治療效果神奇。
石膏(一兩半),黃芩,黃連,黃柏(各七錢),山梔,麻黃,香豉(二合)
每服一兩,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細茶一撮煎之,熱服。未中病再服。
三黃巨勝湯,此湯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難治者,權以此湯劫之。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香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槌法,臨服入泥漿清水二匙,調服即安。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三黃巨勝湯」的配方和服用方法:
材料:
- 石膏 1 盎司半
- 黃芩 7 錢
- 黃連 7 錢
- 黃柏 7 錢
- 山梔 7 錢
- 麻黃 2 合
- 香豉 2 合
做法:
- 每次取以上材料共計 1 盎司,加入 2 壺水、3 片薑和 2 枚大棗。
- 使用搥打的方法,加進一些細茶葉一起煮沸。
- 待溫度適宜後飲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再次服用。
適用症狀:
- 此湯主治陽毒引起的皮膚出現紅疹、精神錯亂、胡言亂語、口渴、尖叫、眼睛充血、脈搏跳動快速等症狀;以及大便乾硬不暢、呼吸困難、舌頭捲起、陰莖收縮的情況。
- 如果情況嚴重且難以治療,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急救。
另外還有一個改良版的「三黃石膏湯」,在原方基礎上去掉麻黃和香豉,增加大黃和芒硝。服用時同樣使用上述方法,但只需加入 1 片薑和 2 枚大棗,在最後加入 2 匙泥漿或清潔的井水攪拌均勻即可。
中和靈寶飲,治兩感傷寒,起於頭痛惡寒發熱,口燥舌乾,以陽先受病多者,先以此湯探之,中病即愈。
羌活,防風,川芎,生地,細辛,黃芩,柴胡,甘草,乾葛,白芷,石膏
水二盅,煨生薑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黑豆一撮煎之,溫服取微汗為愈。如不愈,表症多而甚急者,方可用麻黃葛根為解表。如里多而甚急者,先以調胃承氣攻裡是也。如以陰經自中病,發熱下利,身疼痛,脈沉細無力,不渴倦臥昏重者,又當先救里,溫之,項脊強,是分表裡寒熱而治,此其權變大法。古云兩感雖為死證,復有可救之理。
白話文:
這是一道治療感冒的藥方,名稱叫做「中和靈寶飲」。它適用於同時感染了冷暖兩個方面的感冒,主要症狀包括頭痛、畏寒、發燒、口腔乾燥、舌苔乾燥等。如果患者主要是因為身體受到寒冷影響而出現這些症狀,可以先用這個藥方來試一下看是否有效;如果有改善就表示對症下藥了。配方中的成分包括:羌活、防風、川芎、生地、細辛、黃芩、柴胡、甘草、幹葛、白芷和石膏。服用方法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薑和棗子煮沸後再放入黑豆一起熬製,然後溫度適宜時喝下去,直到出現微微出汗的情況就算痊癒了。如果不見好轉或者病情更加嚴重的話,那麼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使用其他不同的解表或清裡的方法進行治療。例如如果是皮膚表面問題比較突出且緊迫,就可以考慮使用麻黃葛根作為解表劑;如果是內部器官問題更為明顯而且緊迫,則應該先用調胃承氣丸攻擊內臟部位。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患者的病症是由於陰經(也就是指肝脾腎)受到了損害所引起的,表現出發燒、腹瀉、全身痠疼、脈搏深沈細弱、口渴疲憊昏睡等等症狀,這種時候就要首先從內部開始拯救,通過加熱的方式使身體恢復正常狀態。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在處理這種複雜的疾病時要特別小心,不能盲目跟隨傳統的做法,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當調整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總而言之,“中和靈寶飲”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治療感冒的良方!
乃用藥先後寒熱之劑,及發表攻裡之序,不用,故狂死者多矣。此方良可。
桃仁承氣對子,即桃仁承氣湯附加減法。治熱邪傳裡,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癥。脈沉有力,宜此湯下盡黑物即愈。未服前而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宜服。
桃仁,桂枝,芒硝,大黃,芍藥,柴胡,青皮,當歸,甘草,枳實
水二盅,姜三片。槌法,臨服入蘇木煎汁三匙服。
白話文:
在使用藥物時,對於先後使用寒涼或溫熱藥物,以及發散與攻下的順序,如果不按照這些原則,那麼治療狂躁症狀的案例就會很多。這個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桃仁承氣對子」,也就是在「桃仁承氣湯」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它用於治療熱邪進入內部,熱邪積聚在膀胱的情況,病患表現為行為狂亂,尿量正常,大便呈黑色,腹部有壓痛感,臉部和眼睛泛黃,語無倫次且口渴。這是因為體內有瘀血的症狀。脈搏沈而有力,適合使用這種湯劑,若能排出黑色物質,病情就能痊癒。如果在服用之前已有血液自行排出,這表示病情正在好轉,不應再服用。
主要成分包括:桃仁、桂枝、芒硝、大黃、芍藥、柴胡、青皮、當歸、甘草、枳實。
用法:取水兩杯,加入三片薑片,使用槌法(一種中醫的調理方式)在臨時服藥前加入蘇木煎製的汁液三匙,然後飲用。
消毒青黛飲,治熱邪傳裡,裡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則如疹子,重則如錦紋,重甚則斑爛皮膚。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下不下,或下後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然而斑之方萌,與蚊跡相類,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只在於手足。陽脈洪大,病人昏憒,先紅後赤者斑也。脈不洪大,病人自靜,先紅後黃者蚊也。其或大便自利,短氣怫鬱,氣短,燥屎不通,又如果實靨者,盧醫復生,不能施其巧矣。凡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便是發斑之候。
黃連,甘草,石膏,知母,柴胡,玄參,生地,山梔,犀角,青黛,人參
白話文:
治療熱邪侵入身體內部,內部實弱、血液過度加溫而不消退,熱氣進入皮膚形成斑點的情況。輕微時像小疹子,嚴重時像繡花圖案,更嚴重會使皮膚受到損傷。或者原本屬於陽性體質,錯誤使用了熱性的藥物,或者是應該用通便的方法卻沒有做,或是用了通便方法但症狀仍未解除,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不可以使用出汗的方式來治療,這樣反而會加重病情,使得斑點更多。但是斑點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和被蚊子叮咬留下的痕跡很相似,斑點通常出現在胸部和腹部,而被蚊子叮咬留下的痕跡主要集中在手臂和腳上。如果是脈搏強勁且病患感到頭暈眼花,而且顏色由紅轉黑就是斑點;如果脈搏不是那麼強勁,並且患者自己感覺平靜,顏色由紅轉黃的就是被蚊子叮咬留下的痕跡。如果有拉肚子、呼吸困難、氣喘、排便阻塞等症狀,就表示已經發展到斑點的階段。 使用的藥材有:黃連、甘草、石膏、知母、柴胡、玄參、生地、山梔、犀角、青黛以及人參。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槌法,臨服入苦酒一匙,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生地黃連湯,治鼻衄成流,久不止者。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
黃芩,山梔,甘草,桔梗,生地,黃連,柴胡,川芎,芍藥,犀角(如無,升麻代之)
水二盅,棗二枚,煎八分。槌法,臨服入茅根搗汁磨京墨調服。如無茅根,以藕搗汁亦可。
外用劫法,水紙搭於鼻沖。
加味犀角地黃湯,治煩躁,漱水不下咽者,屬上焦有瘀血。
犀角,生地,芍藥,甘草,桔梗,牡丹皮,陳皮,紅花,當歸
白話文:
【生地黃連湯】,治療鼻出血不斷,持續時間長者。或者因熱毒深入,引起吐血不停。
黃芩、山梔、甘草、桔梗、生地、黃連、柴胡、川芎、芍藥、犀角(若無犀角,可用升麻替代)
用水二盅,加入兩枚棗子,煮至八分量。使用槌法,於服用前加入一匙醋。對於大便實硬的病患,去掉人參並加入大黃。
【加味犀角地黃湯】,治療心煩,嘔吐水液不進口者,此症是上焦有瘀血。
犀角、生地、芍藥、甘草、桔梗、牡丹皮、陳皮、紅花、當歸
使用水煮至八分量,加入兩枚棗子。外用劫法,用水紙敷在鼻子上。
以上藥方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開方使用,不適宜自行試用。
水二盅,姜三片,槌法,臨服入生藕節搗汁三匙,溫服。
回陽救急湯,即四逆湯附加減法。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證。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則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無力。
熟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五味,茯苓,半夏
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嘔吐不止加薑汁。泄瀉不止加升麻、黃耆。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
水二杯,老薑三片,用棒槌敲打後,服用前加入新鮮蓮藕節搗碎的汁液三茶匙,溫和地飲用。
「回陽救急湯」是「四逆湯」加上一些增減配方。治療因寒冷侵襲而導致的陰經受損,出現真實的寒冷症狀。疾病初期沒有發燒,也沒有頭痛,只是感到怕冷,四肢冰冷,全身顫抖且腹部疼痛,有時會嘔吐或拉肚子但不會口渴,喜歡穿著衣服保暖並蜷縮在被窩裡,或者手指甲和嘴脣呈青色,或是口中不斷流出口水,甚至可能完全摸不到脈搏,或者是脈象微弱緩慢。
熟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五味子、茯苓、半夏。
如果經常嘔吐口水,或者下腹部疼痛,可以添加經過食鹽炒過的吳茱萸。若無法找到脈搏,可添加一茶匙的豬膽汁。若是嘔吐不停,可添加薑汁。如果是持續性腹瀉,可添加升麻和黃耆。
水二盅,姜三片煎之,臨服加麝香三釐調服。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病矣。如未止,可用前理中飲加減治之無妨。
回陽反本湯,治陰盛格陽,陰極發躁,微渴面赤,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者。
附子,乾薑,甘草,人參,麥門冬,五味,臘茶,陳皮
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二盅煎之,臨服入蜜五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
柴胡百合湯,治瘥後昏沉,發熱,渴而錯語失神,及百合勞復等證。
白話文:
【回陽反本湯】,用來治療陰盛格陽、陰極生躁、輕微口渴、臉色紅潤,想要坐在或是躺進泥水井中,脈搏微弱,或者脈搏全無,接近死亡邊緣的情況。
藥材包含:附子、乾薑、甘草、人參、麥門冬、五味、臘茶、陳皮。
當面部表現出陽氣的狀態,但實際是下部虛弱時,可以添加蔥七根、少量黃連,使用澄清的泥漿水兩杯來煎煮,臨時加入五匙蜂蜜,一飲而盡,並冷飲,直到出汗為止。
【柴胡百合湯】,用來治療癒後精神混濁、發熱、口渴、言語錯誤、失去神智,以及百合勞累後復發等症狀。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知母,百合,生地,陳皮
渴加天花粉。胸中煩熱加山梔。頭微疼加羌活、川芎。嘔吐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瘥後乾嘔、錯語、失神、呻吟、睡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咳喘加杏仁、百合,甚加麻黃。心中驚惕為血少,加當歸、茯神、遠志。
虛汗加黃耆。脾倦加白朮。腹中雷鳴加煨生薑。勞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生艾汁。
白話文: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知母、百合、生地、陳皮。
口渴時可加入天花粉。胸部煩熱時可加入山梔。頭微痛時可加入羌活、川芎。嘔吐時可加入薑汁炒半夏。胸部飽滿不適時可加入枳殼、桔梗。消化不良時可加入枳實、黃連。大便嚴重困難時可加入大黃。胸部虛弱煩熱時可加入竹茹、竹葉。病後乾嘔、語言錯亂、神志不清、呻吟、睡眠不寧時,可加入黃連、犀角。咳嗽喘息時可加入杏仁、百合,情況嚴重時可加入麻黃。心中驚悸多因血液不足,可加入當歸、茯神、遠志。
出汗時可加入黃耆。感到疲憊無力時可加入白朮。腹部有雷鳴聲時可加入煨生薑。勞累後症狀未除時,可加入葶藶、烏梅、生艾汁。
水二盅,棗一枚,姜三片。捶法,加醋鱉甲煎之,溫服。
如聖散,治剛柔二痓,頭搖口噤,身反張,手足攣搐,頭面赤,項強急,與瘛瘲同此法。
羌活,防風,川芎,白芷,柴胡,芍藥,甘草,當歸,烏藥,半夏,黃芩,有汗是柔痓,加白朮、桂枝。無汗是剛痓,加麻黃、蒼朮。口噤咬牙者,如大便實者,入大黃利之。
水二盅,姜三片,煎之,臨服入薑汁、竹瀝溫服。
溫經益元湯,治因汗後太虛,頭眩,振振然欲擗地,並肉瞤筋惕,及因發汗太多,衛虛亡陽,汗不止。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者,並皆治之。
白話文:
【水二盅,棗一枚,姜三片。捶法,加醋鱉甲煎之,溫服。】
取兩杯水,加入一枚棗和三片姜,使用捶法,加入醋和鱉甲一起煎煮,然後溫熱服用。
【如聖散,治剛柔二痓,頭搖口噤,身反張,手足攣搐,頭面赤,項強急,與瘛瘲同此法。】
如聖散可以治療剛性或柔性的抽搐症狀,包括頭部震顫、口部緊閉、身體向後弓曲、四肢抽搐、臉部紅腫、頸部僵硬,以及類似癲癇的症狀,治療方法相同。
【羌活,防風,川芎,白芷,柴胡,芍藥,甘草,當歸,烏藥,半夏,黃芩,有汗是柔痓,加白朮、桂枝。無汗是剛痓,加麻黃、蒼朮。口噤咬牙者,如大便實者,入大黃利之。】
使用羌活、防風、川芎、白芷、柴胡、芍藥、甘草、當歸、烏藥、半夏、黃芩等草藥。如果有流汗的情況,是柔性的抽搐症狀,可以加入白朮和桂枝;如果沒有流汗,是剛性的抽搐症狀,可以加入麻黃和蒼朮。如果出現口部緊閉、咬牙的情況,並且大便乾硬,可以加入大黃以幫助通便。
【水二盅,姜三片,煎之,臨服入薑汁、竹瀝溫服。】
取兩杯水,加入三片姜,一起煎煮,最後在服用前加入薑汁和竹瀝,溫熱後服用。
【溫經益元湯,治因汗後太虛,頭眩,振振然欲擗地,並肉瞤筋惕,及因發汗太多,衛虛亡陽,汗不止。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者,並皆治之。】
溫經益元湯可以治療因大量出汗導致虛弱,引起的頭暈、身體震顫、肌肉抽動、筋骨緊繃,以及過度發汗導致衛氣虛弱、陽氣流失、持續出汗,或者在排便後腹瀉不停、身體疼痛的問題。
熟地,人參,白朮,黃耆,甘草,芍藥,當歸,生地,茯苓,陳皮,肉桂,大附子
如飽悶,加枳殼,去地黃。如瘦人,去芍藥。有熱,去附子。利不止,加炒白朮、升麻、陳壁土,去當歸、地黃。嘔者,加薑汁製半夏。渴者,加天花粉。汗後惡風寒屬表虛,去附子、肉桂、生地,加桂枝、膠飴。
水二盅,姜三片,棗一枚,加糯米一撮。捶法,煎之溫服。
逍遙湯,治有汗傷寒瘥後,血氣未平,勞動助熱復還於經絡。有因與婦人交接,淫欲而復發,不易有病者,謂之勞復,內交接淫欲而無病人反得病者,謂之陰陽易,余曾見舌出數寸而死者多矣。此證屬難治,必宜此湯。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名為「逍遙湯」,用來治療感冒痊癒後身體尚未完全恢復,並且因為過度勞累或性行為導致病情再次出現的情況。配方包括了熟地、人參、白朮、黃耆、甘草、芍藥、當歸、生地、茯苓、陳皮、肉桂和大附子等材料。如果患者感到腹脅不適或者消化不良,可以加入枳殼並去除地黃;如果是偏瘦的人羣,則可去掉芍藥;如果有發燒症狀,則應去除附子;若排便不停止,可以增加炒白朮、升麻以及陳壁土,同時去除當歸和地黃;若有嘔吐現象,可以在製作時添加一些薑汁調理;若是口乾喉嚨痛,可以加入天花粉;在出汗之後怕冷畏風且屬於表面虛弱型,應該去除附子、肉桂和生地,再加入桂枝和膠飴。最後,在煮制過程中需使用兩杯水、三片老薑、一個大棗及一把糯米,然後按照傳統方法進行熬煮,待其溫暖即可服用。
人參,知母,竹青(卵縮腹痛倍加黃連),甘草,滑石,生地,韭根,柴胡,犀角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之。臨服入燒裩襠末一錢半調服,有黏汗出為效。不黏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陰頭腫則愈。
升陽散火湯,治有患人叉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不可呼為風證而用風藥,誤死者多矣。蓋汗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參,當歸,柴胡,芍藥,黃芩,甘草,白朮,麥冬,陳皮,茯神,有痰加薑製半夏。大便燥實,譫語發渴,加大黃。泄漏者,加升麻、炒白朮。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了一個治療疾病的方劑——「升陽散火湯」及其使用方法和適用症狀:
- 方劑組成:人參、知母、竹青(如果腹部疼痛嚴重可以加倍加入黃連)、甘草、滑石、生地、韭菜根、柴胡、犀角。
- 煎煮方式:用水兩杯,加上三片生薑和兩個棗子一起煎煮。服用前加入烤過的內褲粉末約一分半錢,攪拌後飲用。如果有粘稠汗水流出即表示有效果;若沒有出汗或不出粘稠汗水,再次服用直到尿液排出順利且生殖器部位消腫為止。
- 治療對象及症狀:此方主要用來治療一些病人出現的手腳交叉放在胸前、摸索著衣服和牀鋪、說糊塗話以及昏迷不清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不是由風邪引起的,而是因為患者受到熱性汗液侵襲導致肺部受損,正氣不足無法控制身體狀況,被稱作「撮空證」。「撮空證」患者如果排尿正常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排尿困難就難以救治了。
- 補充說明:在原配方基礎上,如有痰癥狀可以添加炮製過的半夏;如大便乾結、口渴並伴有胡言亂語的情況,可以在方劑中增加大黃;對於漏洩情況較重的人羣,還需加入升麻和炒白朮。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根據古籍中的記載進行直觀轉換,實際應用時應遵循現代醫學原則,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此外,由於時代背景不同,某些成分可能已經不再常用或者存在安全風險,因此請謹慎參考。
水二盅,姜三片,棗一枚。捶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
再造飲,治有患頭疼發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苟不識此,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陽虛不作汗,故有此證,名曰無陽證。
黃耆,人參,桂枝,甘草,細辛,熟附子,羌活,防風,川芎,煨生薑,夏月加黃芩、石膏,冬月不加。
水二盅,棗二枚,煎至一盅。捶法,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黃龍湯,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殊不識此證,但見下利,便呼為漏底傷寒,而便用熱藥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裡,胃中燥屎結實。此利非內寒而利,乃逐日自飲湯藥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結熱。利證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前六一順氣湯。
白話文:
「水二盅,姜三片,棗一枚。捶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 這段話指的是,準備二份的水、三片的薑和一枚的棗。使用捶法(可能是指一種特殊的煎煮方法),加入金屬容器中煎煮,然後熱著服用。
「再造飲,治有患頭疼發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苟不識此,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陽虛不作汗,故有此證,名曰無陽證。」 這段描述了「再造飲」這種藥方,適用於治療頭痛、發熱、頸部僵硬、畏寒、無汗的情況。如果不認識這些症狀,不管季節如何,可能會誤用大量麻黃或其他強效發汗藥物,導致死亡的人數相當多。事實上,當體內陽氣不足時,身體就不會出汗,所以會出現這種病症,被稱為「無陽證」。
「黃耆,人參,桂枝,甘草,細辛,熟附子,羌活,防風,川芎,煨生薑,夏月加黃芩、石膏,冬月不加。水二盅,棗二枚,煎至一盅。捶法,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這段說明瞭包含黃耆、人參、桂枝、甘草、細辛、熟附子、羌活、防風、川芎、煨生薑等成分的藥方,夏季加黃芩、石膏,冬季則不加。準備二份的水和二枚的棗,煎煮至剩下一盅。使用捶法,加入炒芍藥一小撮,煎煮三次後,熱著服用。
「黃龍湯,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殊不識此證,但見下利,便呼為漏底傷寒,而便用熱藥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裡,胃中燥屎結實。此利非內寒而利,乃逐日自飲湯藥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結熱。利證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前六一順氣湯。」 這段描述了「黃龍湯」這種藥方,適用於治療心下部位疼痛、下利純清水、發狂、口渴、體熱的情況。如果只看到下利,就認為是漏底傷寒,並使用熱藥來治療,就好比抱著柴火去救火,誤導死亡的人數相當多。事實上,這是因為熱邪進入體內,胃中乾燥的糞便形成結塊。這種情況下的下利並不是由於體內寒冷而導致的,而是因為每日自行飲用湯藥所造成的下利。應該立即進行排泄,被稱為「結熱」。對於有熱證的下利,應使用此湯;若無熱證,則使用前六一順氣湯。」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甘草,人參,當歸,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之。後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
調營養氣湯,即加減補中益氣湯。治有患頭疼身熱,惡寒微渴,濈然汗出,身痛,腳腿痠疼,沉倦,脈空浮而無力。不可因見頭疼惡寒發熱,便呼為正傷寒,而大發其汗,所以輕變重,而害人多矣。此勞力內傷氣血,外感寒邪,宜少辛甘溫之劑愈。名曰勞力感寒證。故經云: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有下證者,大柴胡湯下之則緩。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關於治療一種病症的方法和藥方: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甘草、人參、當歸等草本植物被用作草藥來製造藥物配方。對於年老且氣血虛弱的人來說,應該去除芒硝這種成分。
在兩杯水中加入三片薑和兩個棗子一起煮。然後再加上桔梗繼續煮沸一次,最後趁熱服用。
這個療程叫做「調營」或「加減補中益氣湯」,適用於患有頭疼身體發燒、畏寒口渴、出汗不適、全身疼痛以及腿部痠痛疲憊的情況。不要因為看到這些症狀就認為這是典型的感冒,並大量發汗,這樣會使病情加重,對患者造成更大的危害。實際上,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內部過度勞累導致氣血受損,外部又感染了寒冷病菌所引起的。因此,適合使用少量具有辛辣味和甜味的草藥進行治療。這樣的疾病稱為「勞力感寒證」。《黃帝內經》中有提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意思是說,通過溫暖的方式可以消除嚴重的高燒,正是指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如果出現排泄問題,可以用大柴胡湯解決。
人參,黃耆,當歸,生地,川芎,柴胡,陳皮,甘草,細辛,羌活,防風,白朮
元氣不足者,加升麻少許,須知元氣不足者,至陰之下求其升。口渴加天花粉、知母。喘嗽加杏仁,去升麻。汗不止加芍藥,去升麻、細辛。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乾嘔,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桔梗、枳殼,去生地、甘草、黃耆,白朮少許。痰盛者加瓜蔞仁、貝母,去防風、細辛。
腹痛去耆朮,加芍藥、乾薑和之。有因血鬱內傷,腹有痛處,或大便黑,加桃仁、紅花,去芍、辛、羌、防、黃耆、白朮,甚者加大黃,下盡瘀血則愈。後去大黃調理。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捶法,入蔥白二莖煎之,溫服。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列出了多種中草藥及其用途:
人參:補益元氣; 黃耆:增強免疫力; 當歸:滋養血液; 生地:清熱解毒; 川芎:通經絡; 柴胡:疏肝解鬱; 陳皮:健脾化濕; 甘草:緩急止咳; 細辛:散寒祛風; 羌活:舒筋活絡; 防風:驅除風邪; 白朮:健脾胃;
如果元氣不足的人服用此方,可以加入少量的升麻來幫助提升元氣。若出現口渴的情況,可添加天花粉和知母。如果有哮喘咳嗽症狀,可以加上杏仁,但要減少升麻的用量。如出汗過度不停,應增加芍藥的份量,同時減小升麻和細辛的使用量。對於胸部感到燥熱不適,可以添加山梔和竹茹。若有幹嘔現象,可用薑汁炒半夏進行治療。若是胸口脹滿不舒服,應該加入桔梗和枳殼,並去除生地、甘草、黃芪以及部分白朮。如果是痰液較多,可以添加瓜蔞仁和貝母,並且去掉防風和細辛。
腹部疼痛時,要去掉黃芪和白朮,再加入芍藥和乾薑來緩解症狀。對於因爲內傷導致的腹痛或者出現黑色的大便的情況,應該加入桃仁和紅花,並且減少芍藥、細辛、羌活、防風、黃芪及一部分白朮的劑量。嚴重的情況下還可以適量加入大黃,直到排出淤積在體內的舊血爲止。之後應逐漸調整藥物配方。
將兩杯清水與三片生薑放入鍋中煮沸後,加入蔥白兩根繼續熬製,待溫度適當時即可飲用。
道赤各半湯,治患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即不思。形如醉人,俗不識此,而誤人者多矣,殊不知熱傳手少陰心也。心火上而迫肺,所以神昏,名越經證。
黃連,山梔,黃芩,滑石,甘草,知母,犀角,茯神,麥冬,人參
水二盅,薑棗煎之,加燈芯一握,煎沸,熱服。
益元湯,治有患身熱,頭疼全無,不煩,便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不識者,呼為熱證,而用涼藥,遂至誤人。殊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證。
白話文:
【赤各半湯】,用於治療傷寒後症狀,包括心下部位不硬、腹部沒有滿脹感、大小便如常、全身沒有寒熱感,但逐漸出現精神混亂、不能說話,或者在睡眠中說出一兩句話,眼紅、嘴脣乾燥、舌頭乾裂不愛喝水,但喝稀粥時可以吞嚥,如果不給喝就不會想喝水。外表看起來像醉酒的人,一般人不瞭解這種情況,卻經常誤診,其實這是熱病傳到心經的現象。因為心火上炎影響肺部,導致精神混亂,這種情況稱為越經證。
材料:黃連、山梔、黃芩、滑石、甘草、知母、犀角、茯神、麥冬、人參。
做法:用兩杯水,加入薑和棗一起煎煮,再加入一握燈芯,待水開後熱服。
【益元湯】,用於治療體溫升高、頭痛完全消失、不感到煩躁,但臉色發紅、飲水無法入口的症狀。不熟悉病情的人會認為是熱病,隨即使用涼性藥物,結果反而誤了病情。實際上這是元氣虛弱,無根的虛火上浮,被稱為戴陽證。
熟附子,甘草,乾薑,人參,五味,麥冬,黃連,知母,蔥,艾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捶法,臨服童便三匙,頓冷服。
桂苓飲,治有患,初得病無熱,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切勿呼為狂發,誤用下藥,死者多矣,此因熱結膀胱,名如狂證。
豬苓,澤瀉,桂枝,甘草,白朮,知母,黃柏,山梔,蕀葉
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捶法,再加滑石末一錢,煎三沸,溫服,取微汗為效。
當歸活血湯,有患,無頭痛,無惡寒,止則身熱、渴,小水利,大便黑,口出無倫語。設如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劑則誤矣,殊不知內傳心脾二經,使人昏迷沉重,故名挾血如見祟。
白話文:
熟附子、甘草、乾薑、人參、五味、麥冬、黃連、知母、蔥、艾
用量:水二杯,生薑一片,紅棗兩顆。使用方法:先將材料打成粉末,臨時服用時加入童子尿三匙,然後立即冷服。
桂苓飲,用於治療初期沒有發熱、狂妄言語、焦躁不安,精神狀態與他人不同的情況。切記不要誤以為是狂病發作,隨意使用下藥,否則死亡率非常高,這是因為熱邪積聚在膀胱,表現為狂亂的症狀。
豬苓、澤瀉、桂枝、甘草、白朮、知母、黃柏、山梔、蕀葉
用量:水二杯,生薑三片,煮至一杯。使用方法:再加入滑石粉一錢,煮三次,溫和地服用,以引發輕微的出汗為療效。
當歸活血湯,用於治療無頭痛、無畏寒,只是體溫升高、口渴,小便頻密,大便黑色,說話無倫次的情況。若不辨症狀,誤認為是熱病,隨意使用涼藥,則會導致病情加重,使人心神昏沈,因此稱為帶血如見鬼神的病症。
當歸,赤芍,甘草,紅花,桂心,乾薑,枳殼,生地,人參,柴胡,桃仁,服三帖後,去桃仁、紅花、乾薑、桂心,加白朮、茯苓。
水二盅,姜一片,煎之。捶法,入酒三匙調服。
加味導痰湯,有患憎寒壯熱,頭疼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庸醫皆作傷寒治之多誤,殊不知此因內傷七情,以致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舍空,空則痰生也,名曰挾痰如見祟。痰證類傷寒,與此同治法。
茯苓,半夏,南星,枳實,黃芩,瓜蔞仁,白朮,陳皮,甘草,桔梗,人參,黃連,年力壯盛,先用吐痰法,後服此湯。
白話文:
當歸、赤芍、甘草、紅花、桂心、乾薑、枳殼、生地、人參、柴胡、桃仁,服用三帖後,去掉桃仁、紅花、乾薑和桂心,改加白朮和茯苓。
用兩碗水,加入一片生薑煎煮。捶打後,加入三匙酒攪拌服用。
這針對有寒熱症狀,頭痛昏沉、迷糊,上氣喘急、口中有唾液的情況。一般的醫生都傾向於認為這是傷寒而治,實際上這是內心受到七情影響,造成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神出鬼沒,因此產生痰症,稱為“挾痰見祟”。此痰證類似傷寒,治療方法相同。
用茯苓、半夏、南星、枳實、黃芩、瓜蔞仁、白朮、陳皮、甘草、桔梗、人參和黃連,對於年輕力壯的人,先用吐痰的方法,然後再服用這種湯。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捶法,臨服入竹瀝、薑汁,溫服。
加減調中飲,治食積類傷寒,頭疼,發熱,惡寒,氣口脈緊盛,但身不痛,此為異耳。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輕則消化,重即吐下,此良法也。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山楂,神麯,枳實,草果,黃連,乾薑
腹中疼加桃仁。痛甚,大便實熱,加大黃下之,去山楂、草果、神麯、乾薑。心中兀兀欲吐者,與乾霍亂同吐法。用滾水一碗,入鹽一撮,皂角末五分探吐。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提到的配方和症狀進行解讀:
- 加減調中飲是一種治療食物堆積引起的類似感冒的病癥的方法。這種病症會引起頭痛、發燒、怕冷以及脈搏跳動強烈等症狀,但是身體不會感到疼痛。
- 該方劑由多種藥材組成,包括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山楂、神麯、枳實、草果和黃連等。
- 如果患者腹部有疼痛感,可以添加一些桃仁來緩解疼痛。
- 如果患者的疼痛非常嚴重並且伴有大便過於燥熱的情況,可以加入大黃並服用它來清熱通便。在這個情況下,應該去除山楂、草果、神麯和乾薑等成分。
- 如果患者心臟部位感覺到不舒服或者想嘔吐,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引誘嘔吐,例如使用滾水加上少許鹽巴或肥皂粉。
總結來說,該方劑主要針對因食物堆積而導致的一些疾病,如類似感冒的症狀。如果病情加重,還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處方中的成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中藥之前都應先向專業醫生諮詢,以免產生不良反應或其他副作用。
水二盅,姜一片,臨服入木香磨汁調服,即效。
加減續命湯,治腳氣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支節痛,便秘嘔逆,腳軟屈弱,不能轉動,但起於腳膝耳。禁用補劑及淋洗。
防風,芍藥,白朮,川芎,防己,桂枝,甘草,麻黃,蒼朮,羌活
暑中三陽,所患必熱,脈來數,去附子、桂枝、麻黃,加黃柏、黃芩、柴胡。寒中三陰,所患必冷,脈來遲,加附子。起於濕者,脈來弱,加牛膝、木瓜。起於風者,脈來浮,加獨活。元氣虛,加人參少許。大便實者,加大黃。
白話文:
以下是古文中提到的方劑和治療方法:
- 加減續命湯:用於治療腳氣類傷寒症狀,包括頭疼、身體發熱、惡寒、關節疼痛、便祕嘔吐等症狀。使用方法是將兩杯水與一片生薑煮沸後加入適量的木香研磨出的果汁調勻服用即可見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間應避免食用補品以及洗澡等行爲。
- 防風、芍藥、白朮、川芎、防己、桂枝、甘草、麻黃、蒼朮、羌活:這些藥材可以用來製作加減續命湯。
- 暑中三陽(夏季)患者可能會出現熱症,脈搏跳動較快的情況,則需去掉附子、桂枝、麻黃,並添加黃柏、黃芩、柴胡;而寒中三陰(冬季)患者則可能出現冷症,脈搏較慢的情況,則可增加附子劑量。
- 如果病症是由溼引起的,脈象虛弱時,應該加上牛膝和木瓜;
- 如果病症由風引起,脈象浮動時,應該再加上獨活;
- 元氣虛的人可以在配方中適當加入人參;
- 大便實的人應在處方中加入大黃。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燈芯二十莖。捶法,臨服入薑汁調服。
芩連消毒飲,時天行大頭病,發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取作痰症治之。其喉痹者,亦照此方治。
柴胡,甘草,桔梗,黃芩,川芎,荊芥,黃連,防風,羌活,枳殼,連翹,射干,白芷
先加大黃利去一二次,後依本方去大黃,加人參、當歸。
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加鼠黏子一撮,再煎一沸。捶法,入竹瀝、薑汁調服。初起不可用大黃,末後不減,方可量加。
白話文:
【芩連消毒飲】,用於治療時令流行的大頭病,症狀包括發熱、畏寒、頭部和頸部腫痛,脈象洪大,此方被用來治療似痰症狀的病症。對於咽喉炎的患者,亦可按照此方進行治療。
柴胡、甘草、桔梗、黃芩、川芎、荊芥、黃連、防風、羌活、枳殼、連翹、射乾、白芷
首先加入大黃,以利尿通便的方式排除兩到三次,之後根據原本的方劑去除大黃,並加入人參、當歸。
使用水兩杯,生薑三片,煎煮成一杯,加入鼠黏子一小撮,再次煎煮至沸騰。按照捶法,加入竹瀝、生薑汁調製後服用。初期不應使用大黃,直至最後階段效果不佳時,方可酌情增加用量。
加味六神通解散,治時行三月後,謂之晚發,頭痛身熱惡寒,脈洪數,先用沖和湯,不愈,後服此湯。
麻黃,甘草,石膏,黃芩,滑石,蒼朮,川芎,羌活,細辛
水二盅,姜三片。捶法,入豆豉一撮,蔥白二莖,煎之,熱服,取汗,中病即止。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加味六神通解散」的說明:
治療流行性感冒三個月後出現的症狀,稱為晚發,包括頭痛、身體發燒且怕冷,脈搏強勁而快速。首先使用沖和湯,如果沒有好轉,再服用這個藥方。
成分:麻黃、甘草、石膏、黃芩、滑石、蒼朮、川芎、羌活、細辛。
做法:用水兩杯,加入薑三片。把材料搗碎,放入一把豆鼓和兩根蔥白,煮沸後溫服,直到出汗為止。若病情有所改善就停止服用。